诗诗雨天
人除了有IQ和EQ,还有AQ。IQ、EQ、AQ并称3Q,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不二法宝。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20%的IQ+80%的EQ和AQ。
AQ(逆境商数)也就是我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处理能力。一个人AQ愈高,愈能以弹性面对逆境,积极乐观,接受困难的挑战,发挥创意找出解决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挠,愈挫愈勇,而终究表现卓越。
/iknow-pic.cdn.bcebos.com/d62a6059252dd42a2af675d90c3b5bb5c8eab8c0"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d62a6059252dd42a2af675d90c3b5bb5c8eab8c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62a6059252dd42a2af675d90c3b5bb5c8eab8c0"/>
扩展资料:
AQ划分为控制感、主动性、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四部分,分别从这四个维度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心态的积极程度以及对环境、周围人群和自我情绪的把握能力。
1、控制感(Control)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信念控制能力。面对逆境或挫折时,控制感弱的会听天由命;而控制感强的人则会尽最大的力量改变状况。
2、起因和责任归属(Origin&Ownership)是指在遭到挫折时,人们是否能主动承担责任,努力改变不利的现状。具有较高AQ的人会主动负责处理事务,而不管这件事是否和他们有关。相反,AQ较低的人会把自己的问题全部归结到别人头上,并感到无奈和受伤害。
3、影响范围(Reach)是指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受到影响的领域大小。具有较高AQ的人会将挫折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让它们干抗到生活的其他领域。而AQ较低的人则倾向于将一时的逆境认定为灾难性的失败,并将这种挫折迁移到其他无关领域。
4、持续时间(Endurance)是指一次挫折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会持续多久,能够超越当前的困难看待问题是维持希望的一项重要能力。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AQ/1760"target="_blank"title="只支持选中一个链接时生效">百度百科-AQ
许小丹丹丹
一、产生时间不同:
NPO一词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的产生晚于NGO,大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兴盛于全球。
NGO一词最初是在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使用的。该条款授权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为同那些与该理事会所管理的事务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进行磋商作出适当安排”.
二、表示含义不同:
NGO汉语译为“非政府组织”,NPO汉语译为“非营利组织”,
三、概念的内涵及其组织特征不同:
1、NGO介绍:
NGO概念的界定,在国际上没有普遍的共识。目前国内学界对NGO的定义,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种:广义的NGO是指政府和营利的企业之外的一切社会民间组织,它在外延上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它组织(含单位内部的、以企业形式登记的、未登记的社团等)
狭义的NGO是指严格符合《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社会组织,即官方概念里的民间组织,在外延上就只有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组织8(还有一种看法是仅仅把那些纯民间的草根组织视为NGO,而把那些有政府背景的都排除在外)。中间的定义是在广义的外延上去掉国有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
2、NPO介绍:
NPO这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名词,它的原义指的是,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不仅包括基金会、慈善筹款会等公益类中介组织,也包括社交联谊、互助合作、业主和专业协会等互益类组织,还包括私人创设的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艺术团体、博物馆、研究机构等服务类组织。美国甚至把教堂也归入NPO。
在美国,我们听到的解释是:这个词最容易划清公益组织与企业组织的界限,不管各类非营利机构之间有着多么大的不同,但是“非营利”可以概括他们的共性。美国人不把非营利机构称为NGO,即非政府组织,因为美国的公益组织几乎都是私人办的,所以没有必要叫做NGO。
扩展资料
NPO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营利组织”。这种组织形态最早于17世纪便存在,是应生于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其后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因而它也具有丰富的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背景。
“非营利组织”这一名称本身就映射出其背后隐含的前提假设:先它而存在着另一种组织形态——营利组织,或曰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由此可知,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基于市场经济、政府与企业部门严格分工、独立的企业等背景下出现的概念,它的存在和特征是与市场经济的进程和营利部门(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被理解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产物。
具体阐述“非营利组织”的含义,首先有必要区分几个概念,即“营利”与“赢利”、“盈利”的区别。从现代汉语的基本含义上我们知道“赢”,意为“赚”,相对于“赔”,从而,“赢利”指赚得利润(用作动词),或者即指利润(用作名词)。
“盈”,意为充满、多余,“盈利”即指利润,或者较多的利润。而“营”的意思是谋求,“营利”相应地是指以利润为目的。因而,“非营利”的含义,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无利润,更不是不讲经营之意,而是一个用以界定组织性质的词汇,它指这种组织的经营、运作目的不是获取利润。非营利组织是政府以外的为实现社会公益或互益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与我国原有的事业单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事业单位的概念是计划经济之下,政府全面负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全方位责任的环境下的产物,而非营利组织的前提假设是政府-企业-社会三部门的分工、独立,因而它是民间的、独立运作的、有一套自身的运作规则、经营管理理念的组织形态,是公共治理结构中的行为主体之一。
参考资料:NPO——百度百科 NGO—百度百科
梦回红楼
互联网的英语为Internet,英文简称缩写为NET。
英 [ˈɪntənet];美 [ˈɪntərnet]
(国际)互联网;因特网
互联网属于传媒领域。又称国际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
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万维网只是一建基于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统,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
扩展资料:
它们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首先由TCP协议把数据分成若干数据包,给每个数据包写上序号,以便接收端把数据还原成原来的格式。
2、IP协议给每个数据包写上发送主机和接收主机的地址,一旦写上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数据包就可以在物理网上传送数据了。IP协议还具有利用路由算法进行路由选择的功能。
3、这些数据包可以通过不同的传输途径(路由)进行传输,由于路径不同,加上其它的原因,可能出现顺序颠倒、数据丢失、数据失真甚至重复的现象。
这些问题都由TCP协议来处理,它具有检查和处理错误的功能, 必要时还可以请求发送端重发。简言之,IP协议负责数据的传输,而TCP协议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互联网
精灵酱酱儿
NPO是英文“non-profit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营利组织”
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意译,翻译为非政府组织。
2.性质不同:
NPO这种组织形态最早于17世纪便存在,是应生于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其后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因而它也具有丰富的西方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背景。
非政府组织一词来自国外。据考证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的一份重要文件里, 当时主要指那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立作用的非官方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救助儿童会等,后来成为一个官方用语被广泛使用,泛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
3.成员不同:
在英国,非营利组织很少被视为一个单一类型的实体。所有善心组织都必须向慈善机构委员会登记为慈善机构而不是非营利组织。在美国被归类为非营利组织的其他团体,例如职业团体,分别受到不同法规的规范。
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多源的群体,它们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面向商业的非政府组织,宗教非政府组织,环保非政府组织,由政府运行的非政府组织,半自治非政府组织。
4.产生时间不同:
NPO一词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的产生晚于NGO,大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兴盛于全球。
NGO一词最初是在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使用的。该条款授权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为同那些与该理事会所管理的事务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进行磋商作出适当安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NPO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NGO
shirleycci
互联网英语:Internet英文简称 : NET。
Internet英 [ˈɪntənet] 美 [ˈɪntərnet]
n.国际互联网,因特网。
net英 [net] 美 [nɛt]
n.网;网状织物;球网;网罩。vt.用网捕;捕获;净赚;踢入球门。adj.净的;净得的;最后的。
扩展资料:
Internet是在美国早期的军用计算机网ARPANET(阿帕网)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Internet的起源主要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Internet的雏形阶段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当时建立这个网络的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计划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当网络中的一部分被破坏时,其余网络部分会很快建立起新的联系。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Internet的雏形。
2.Internet的发展阶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在1985开始建立计算机网络NSFNET。NSF规划建立了1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及国家教育科研网,用于支持科研和教育的全国性规模的NSFNET,并以此作为基础,实现同其他网络的连接。
3.Internet的商业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商业机构开始进入Internet,使Internet开始了商业化的新进程,成为Internet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995年,NSFNET停止运作,Internet已彻底商业化了。
KING纠结
因特网又称国际计算机互联网,英文:internet我们常说的万维网(全球资讯网)全称是World Wide Web,缩写均取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即:www 还有就是综合业务数字网,英文: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缩写:ISDN
pingping28
1、名称不同:NGO是非政府组织,NPO非营利组织。
2、成员不同:非政府组织是一个多源的群体,它们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面向商业的非政府组织,宗教非政府组织,环保非政府组织,由政府运行的非政府组织,半自治非政府组织。大陆政府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非为三种类型:基金、协会、民办非企业。
3、产生时间不同:NPO一词是英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缩写,汉语直译为“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的产生晚于NGO,大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兴盛于全球。
NGO一词最初是在1945年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使用的。该条款授权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为同那些与该理事会所管理的事务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进行磋商作出适当安排”。
4、范围及其组织特征不同:NPO的概念要比NGO概念包括的范围更广泛,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政治性组织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用NGO这一概念;
如果要强调某一类民间组织与营利性的企业的区别,我们就可以用NPO这一概念,但这也要视不同国家的情况与人们的习惯而定。
扩展资料:
NGO和NPO的本质:
在某些法律制度下,不被视为营利性协会,协会,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性公司或其他法人的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它们不是由权力驱动的; 它们不是经济,尤其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经济。 非政府组织背后的推动力是志愿服务。
非营利组织是一个基于市场经济、政府与企业部门严格分工、独立的企业等背景下出现的概念,它的存在和特征是与市场经济的进程和营利部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被理解为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产物。
非政府组织所具备的五个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政治学者王绍光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六个特征,即公益性。其中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区分非政府组织与利益集团的最重要区别。
与追求专属于本集团的、其利益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利益集团不同的是,非政府组织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包括环境保护、社会救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
说非政府组织具有民间性和自治性,只是意味着这种组织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它们不属于政府建制的一部分,也不直接受制于政府权威,但并不意味着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或政治不发生任何关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NGO
百度百科-N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