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9

玉皇小帝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文学名篇欣赏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乖乖黑宝宝

已采纳

电影去电驴上下。经典文选建议你还是读传统纸介质的书籍效果较好。若你水平挺好,可以读读培根作品集瓦尔登湖之类,有兴趣读读莎士比亚狄更斯,这是阅读英语文学不能避开的人物。若水平有待提高可以先读读杨自伍编的《英国散文名篇欣赏》(外教社),该书中英对照,中译文全是大师手笔,单是读读编者给每篇写的赏析也是中享受。

英语文学名篇欣赏

98 评论(9)

麦当当5188

前几天应邀给朋友们谈了谈培根Of Studies一文的汉语翻译问题。现将部分讲稿发布于此,请砭正。 【文趣欣赏】Of Studies,是培根400年前撰写的一篇探讨读书问题的散文杂记,亦是英语文学中妇孺皆知的劝学名篇。该文笔力遒劲苍幽,思想精深悠远,行文简洁明快,论述深入浅出,分析桴鼓相应,读来时若春雨润物,时若激流漂石,时若清风拂面,时若万籁俱号,令人似置身庄子《齐物论》所谓之“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境界中。Of Studies从读书之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学习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同时人们对读书学习态度之取向、方法之别异,也直接影响到了学习效果的泾渭两色。培根以为读书的功用有三,即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其在人生中的具体体现亦有三,即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在作者看来,人们的经验与学识,亦直接影响其读书之取向与效用。具体说来,就是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由于方法之不同,学习之效果也将各异。所以培根说,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这个说法颇似孟子“仅信书则不如无书”之教诲。读书不能全凭经验判理,而学识亦不可脱离实际独存。经验与学识,当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互补的。在培根看来,这两方面的积累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所以,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而对读书态度之不同,亦决定读书者获益之众寡。常见的现象是,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读书不求学问长进,而是存心吹毛求疵诘难作者,以显其能。这是另外一种庸人读书心态。怀着此种心态读书,焉能从中获益!所以培根告诫学人,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在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列宁为了躲避密探的追捕,隐蔽朋友瓦西里家里。晚上,列宁将瓦西里给他搬来的书分作两类,并告诉瓦西里哪些书可以枕头,哪些书应当垫脚。所谓枕头的书,就是需要认真拜读、仔细品味、努力思考的佳作。所谓垫脚的书,就是那些文风浮浅、思想轻浅、论述表浅的平庸之作。培根对书的认识与列宁的看法,可谓所见不差。所以他说,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读书的方法,自然涵盖对所读之书的选择和所读内容的鉴赏这两个方面。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读书的方法还包括所谓之“不读之读”。“不读之读”,即由于种种原因,读者不直接阅读有关书本的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有关评介文章或他人的读书笔记来了解有关著作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这种读书方式,其实就是现代人士所惯常凭借之学习方法。人们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出于种种原因。一则原著阙如,无法直接欣赏,于是便通过阅读他人的笔记或评介以足心愿。二则时间有限,无法一一拜读,只好寻求便捷途径了解其大致内容要旨。自然,采用这种读书方法的,恐怕也有投机之嫌。然而,对于孜孜以求于学问的莘莘学子而言,此法之运用,必得统筹兼顾,否则必然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沼之中。对此,培根的忠告是: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人类来说,书籍是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书籍,自然,也是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扩展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发展个人的智慧潜能。所以,培根说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者要达到这样一个收获颇丰的境界,其前提要律至关重要,那就是所读之书须是好书佳作。懒于读书之人,想谋求进取,恐怕只能求实于梦中,绝难得益于现实。诚如培根所言: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鲁迅先生说,读书须杂,各方知识均须具备。因此倡导“随便翻翻”的学风,意在督促学人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结构。中国古人所谓之“饱学之士”,所强调的就是广学博识的学风。对此,《颜氏家训》中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读书过专,眼界受限。所以前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教,所强调的亦是博学多识的为学思想。这一点,培根也有同感。所以他说,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教兴学历来被视为立国之本。而读书学习,则更被历代先贤提升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帮”、“平天下”的历史高度予以普及推广。而关于如何读书学习的问题,始终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学说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荀子》,这些“经”中之经、“典”中之典的论述,自不待言。就是普通学人的札记和笔记中,也不乏精深见解。宋人叶适在他那著名的“四无益”中说:读书不知接统序,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不合于大义,虽仁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高无益也。将读书与中华文化的发扬广大融为一体,可谓立意高矣。宋代大儒朱熹对读书也有诸多独到见解。在其门人编辑的《朱子语类》一书中,收录了许多朱氏教导学子的箴言。如关于读书的方法,朱氏说: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把读书比作猛将作战,强调的是读书要集中精力,不可浅尝辄止。又将读书比作酷吏审案,必得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似是而非。此言可谓讲得形象而深刻。荀子对读书学习,至为重视。他特别提倡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读书方法。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疑成江河。荀子以比喻之法,说明了读书须积少成多的道理,浅显易懂,发人深省。中国古人在辩论是非问题时,喜用比喻以名其理。这个方法也常被用来说明读书的道理。如汉人刘向在《说苑》中谈到读书时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思是说,少时读书,若旭日东升,朦胧固然,心却纯笃;中年读书,若日近午时,思虑精熟,见解周详;老时读书,若烛光荧荧,精力不济,但到底比摸黑行走安好许多。说明书可受益一生,虽少、中、老时读书感受不同,但均可导引人生历程。将中国古代圣贤关于读书的论述与培根的感想加以比较,从中可以看到中西方关于读书问题的重视,可谓同一。但对读书的方法与作用,却各有见解。而相比较而言,培根关于读书的见解,多少带有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实用性和现实性。而中国古代先贤对于读书学习的认识,则多从治国安邦的高度出发予以发挥。若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看法,那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翻译欣赏】培根的Of Studies一文,写于四百年前。在今天的英国,此文当属古典文论,其用语不仅典雅,而且古奥,甚至玄秘。四百年前的语言,既便是当时通俗透顶的平民口语,在今人听来,亦充满“古色古香”之感。对于如此古典之作,翻译时我们究竟该采取何种风格呢?是译古如古,还是化古为今呢?对此,我们既要考虑到信息传播的需要,也不能完全忽律历史发展的实际。正如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在其译论中所说的那样:“在翻译古老的《圣经》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使译文听起来好像是临近城镇上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因为《圣经》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至关重要,我们不能使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宗教的派别。”奈达之论,听起来颇有些道理。但我们在理解和翻译古典文献时,也要注意另外一个倾向,即以为古典文献中的文字必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其实一些今天看来颇为古奥典雅的古语,在当时很可能只是俗言口语而已。这就如同我们今天读《史记》一样,看到《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无相忘”时,便禁不住必恭必敬起来,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那简直要“吓得我们只好磕头佩服”。然而,这句“吓人”的经典名言却并非出自上古圣王的金口,亦非源自文人墨客的高论,而是当时与陈胜一起为人耕种的穷困百姓所说的话,也可看作是大秦帝国时期百姓的口头用语。而广为仁人志士所推崇备至的陈胜心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不过是当时一陈姓打工仔的信口之叹而已。但今天,这些当年的百姓口头之禅,已经变成了警句名言,连最富盛名的“文坛泰斗”们恐怕也要自愧弗如。培根是四百年前英国的哲人名士,学富五车,文震朝野,其散论札记当时亦属上乘之作。在四百多年来的英国文学史上,培根的文论以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文学精绝而风骚独领。其在英国文学与思想界之影响,颇似唐宋八大家之在中国,历久弥新。翻译这样的经典文论时,究竟应该采取何种风格呢?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时语还是用阳春白雪般的古典雅言呢?从时下流行的几个译本来看,有精雕细诼的典雅之译,亦有平铺直白的通俗之译,更有文白夹杂的多发并举之作。在这些译作中,王佐良教授的古典式翻译,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传播最广的,且最为译界和读者称道和推崇的成功力作。其译作中的一些经典句子,在学界几乎耳熟能详,为人津津乐道。如将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译作“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谓译得出神入化,形神兼备,相映成趣。英语词组serve for的词典解释之意为“起作用”、“被用作”。译作“足以”,可谓常中见异。且“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排比并举,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读来铿锵有力。可谓将汉语语言结构精简、语义精深、意境精妙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译式在王教授的这篇译文中,比比皆是。如将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译作“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再如将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译作“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如此之译,既“依实”(尊重原文实际内涵)又“出华”(在语义和语境上比原文更精深,更精妙,更精彩)。再看看其他较为通俗的译本,其文趣旨意则大为黯然。如寥译将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译作“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意思虽然明了,但文趣却大为逊色。仔细推敲,译文的词语搭配亦颇有瑕疵。读书“给”人“兴趣”,勉强还算通达。但读书“给”人“文雅”,则不免佶屈聱牙。而读书“给”人“能力”,听来已属洋化汉语了。古典文论若能以古典方式予以翻译,当属佳作。但翻译却可能完全脱离时代发展。在绝大多数中文读者不谙熟中国古典文化的今天,将西方古典文论以通俗语言加以翻译,当然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也是大部分译者的选项,也有不少的上乘之作。而且只要驾驭得当,通俗文字也完全可以传达古典文论之意趣要旨。曾见一学人将培根的Of Studies开篇的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译作“读书的作用有三,一为陶冶性情,二为攀附风雅,三为增长才干”。与王教授的古典译风相比,这个译文自然较为通俗,而且达意效果还算尚佳,只是将ornament译作“攀附风雅”,似乎有点发挥太过。某年在天津调研,听一教师在课堂上将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译作“读书有嘛用?养性情,增文采,长本事嘛”,译得通俗透顶,却很达意。俗语说得好,大俗就是大雅。译文究竟雅致与否,一方面固然取决于译风,另一方面也与译文的风韵意境有绝大的关系。附:培根Of Studies原文及三个版本的汉译【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For 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And therefore, 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Abeunt studia in mores.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by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riding for the head; and the like. So if a man’s wit be wandering, let him study the mathematics; for in demonstrations, if his wit be called away never so little, he must begin again. If his wit be not apt to distinguish or find differences, let him study the schoolmen; for they are symini sectores. 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 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 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 cases. So every defect of the mind may have a special receipt.Abeunt studia in mores: Studies pass into the characterSymini sectores: dividers of cumin seeds, or hair-splitters【译文】一、王佐良译: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吃力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种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鄙读书,无知者慕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读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种,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课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五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二、廖运范译文论读书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类的本性也需要学问诱导,而学问本身又必须以经验来规范,否则便太迂阔了。技巧的人轻视学问,浅薄的人惊服学问,聪明的人却能利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教给人,至于如何去应用它,那是在学问之外、超越学问之上、由观察而获得的一种聪明呢!读书不是为着药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找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慢咽,漫漫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它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读书使人渊博,论辨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就需要有机智;如果他很少读书,就需要很狡猾,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装知道。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不仅如此,读书并且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的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滚球有益于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散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头脑等等。因此,假若一个人心神散乱,最好让他学习数学,因为在演算数学题目的时候,一定得全神贯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须得再从头做起。假若一个人拙于辨别差异,就让他去请教那些演绎派的大师们,因为他们正是剖析毫发的人。假若一个人心灵迟滞,不能举一反三,最好让他去研究律师的案件。所以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三、孙有中译文论学习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甚或判断一事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国度沉溺于学习是怠惰;国度炫耀学问是华而不实;食书不化乃书生之大疾。学习可以完善天性,并通过经验得以完善自身;因为天生之才犹如天然之草木,尚需通过学习加以修整;而纸上学位未免空谈,除非由经验加以约束。聪颖者鄙视学习,愚鲁者羡慕学习,明智者利用学习;学习本身并不教人如何运用;唯有观察可以带来超越学习的智慧。读书不为争论长短,不为轻信盲从,也不为高谈阔论,而旨在衡情度理。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换言之,有些书可以阅读,但不必谨小慎微;而有少数书应该悉心通读,刻苦研习。有些书可以请人代读,也可以读其节选;但这只限于那些不够重要的论述和粗制滥造的书籍;否则,经过提炼的书犹如经过提炼的水一样,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老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严谨;因此,假若一个人很少做笔记,那他需要有超人的记忆;假若他很少讨论,那他需要天资聪颖;而假若他很少读书,那他需要有充分的狡诈掩饰自己的无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颖,算数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总之,学习造就性格;不尽如此,心智中任何障碍可以通过恰当的学习来疏通。这正如身体尚的疾病可以通过恰当的锻炼来消除:滚球有益于腰肾,射箭有益于胸肺,慢步有益于肠胃,骑马有益于大脑,等等。因此,假若有人甚至懒散,那就让他学习算术,因为在演算中,注意力稍有分散,他就必须从头做起;假若他的智慧不足以辨别差异,那就让他学习经院哲学家,因为他们善于吹毛求疵;而假若他不擅处理事务,不能触类旁通,那就让他学习律师的案例。因此,心智上的每一种缺陷都可能有专门的药方。

107 评论(11)

陶小唬同学

一、作者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哲学、政治及音乐绘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的全部作品构成印度文艺复兴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侧面,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1961年5月7日,泰戈尔诞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商人兼地主家庭,属波罗门种性。加尔各答当时是印度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所。泰戈尔的家庭在加尔各答知识界颇有影响。祖父、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兼学者,兄弟姐妹中有许多人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均有成就。泰戈尔的少年时代在一个充满知识、智慧和理想的氛围中度过,领受了印度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明的熏陶。 泰戈尔自幼喜欢诵读《吠陀》和《奥义书》中的诗歌,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他曾几度进入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刻板的学校生活、粗暴的教育方式,使他恐怖而厌恶。他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业,而是在家中接受父兄的教育。家里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讲授梵语经典、文学艺术。他经常参加家庭文艺演出会。此外,他还从村妇、石匠、帮工和农夫那儿,聆听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这样,他从小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八岁开始写诗,17岁发表叙事诗《诗人的故事》,并协助二哥办《婆罗多》杂志。 1878年,泰戈尔遵照父兄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以便回国后做一名律师或文职官员。但他的诗人气质促使他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经过西方文明洗礼的泰戈尔回到祖国,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不久,他跟随父亲和哥哥旅游屯印度北方,接触社会,欣赏瑰丽的自然风光。1884年,他参加“梵社”并任秘书。历时20年。当时他与保守民族主义者兼大作家般给姆•查特吉在杂志上展开了关于印度社会理想的辩论。 这时期是作家创作上的探索阶段。在著名的抒情诗《晚歌》(1882)和《晨歌》(1883)中,畅饮着青春之酒的泰戈尔,纵情地抒发青春的欢乐,描述甜蜜的情恋和绚丽的大自然。1886年发表的《新月集》洋溢着纯朴的母爱和儿童天真烂漫的幻想。由于这部诗集的问世,泰戈尔被誉为“儿童诗人”。总之,这时期泰戈尔的诗宛如一泓清泉,湿润了枯寂的印度大地,开创了一代新诗风。 当时印度正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殖民主义者既在经济上对印度进行掠夺,又从文化上对印度加以渗透。作为殖民地的爱国知识分子,泰戈尔敏锐地意识到印度应该在协调东西方文化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他说:“在印度,当我们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化西方文明中永恒的东西时,我们将处于协调两个伟大世界的地位。”从此,泰戈尔或者在加尔各答协助父亲从事社会改良运动,或者在乡下的庄园里积极探索农民问题。 1890年,他应父亲的请求,接管了家族的产业,定居在流经家园附近的帕德玛河的一条船上。他经常泛舟河上,到处飘流,饱览了湖光山色,广泛地接触了乡村社会,目睹了农民的艰辛痛苦的生活以及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残酷的现实震动了诗人的心弦,他对地主剥削制度开始进行抨击,对殖民当局表示愤概。1898年,他挺身而出,撰文抨击殖民当局对民族激进派领袖提拉克的迫害,并怒斥对孟加拉的分裂政策。1894年,他担任孟加拉文学协会副主席。 泰戈尔这时期的创作是丰富多彩的,诗作达九卷之多,其中包括优秀诗篇《云使》。1894年,他写了著名诗篇《两亩地》,1900年,他在民间故事基础上写了《故事诗》,这是最为印度人民传诵的诗篇,是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段时期最重要的创作是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他那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摩诃摩耶》等许多作品,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林。 1901年,他离开舍利达家园,抱着改造社会的目的,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他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在他呕心沥血的培育下,这所学校在1921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英国推行孟加拉分裂政策,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诗人闻讯后,毅然离开乡村,来到加拉加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他慷慨陈词,发表演说,抵制英货,领导示威游行,并创作了不少激动人心的爱国歌曲。不过这时他的思想十分矛盾,他既主张与殖民主义作斗争,又幻想通过宗教、教育和道德手段来实现民族自治,反对暴力斗争。 但是,泰戈尔仍是随着时代步伐而前进,没有安于象牙塔里的生活。当1919年英国殖民者在阿姆里察屠杀手无寸铁的印度人民,迫使印度人民奋起反抗,掀起了第二次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时,泰戈尔马上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支持群众斗争。 这时期是泰戈尔一生创作的最辉煌时期。尽管泰戈尔的世界观经常处于矛盾之中,但在文学上仍提供了大量反映民族独立运动的作品。如191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戈拉》,虽则是描写19世纪70、80年代的印度社会生活,实则展示了20世纪早期社会及其时代特征。这部史诗般的小说描述了印度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正统派新印度教徒和梵教徒在印度民族独立问题的斗争。他还写了剧本《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其中以《红夹竹桃》最有影响,可以说开创了戏剧的新天地。 这时期泰戈尔的诗歌达到了完美的地步。1912年问世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它以优美的抒情格调和秀丽的诗句,表达他与神交流自己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烈情感。1913年,泰戈尔又先后发表了诗集《飞鸟集》和《园丁集》,它们荡漾着对人和自然的热爱情感,对于人在世上的使命寄于了更大期待,人必须把世间变成天堂,而不是往别处寻找天国,显示了比《吉檀迦利》更为积极的进取精神。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泰戈尔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声明放弃英王授予他的男爵称号,以示对英国殖民者的抗议。他四处奔走,寻求印度民族的出路。他于1916年到过日本和美国,1920-1921年访问法国、丹麦、瑞典、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24年访问中国,1930年到过苏联。他在各国发表演讲,反对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他开始反省自己的思想,创作上的神秘主义色彩和改良主义情调被政治热情和战斗精神所取代。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的祖宅里去世。 泰戈尔的创作生涯长达60多年,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文学作品。他的诗要主要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主要剧作包括《邮局》《摩克多塔拉》和《红夹竹桃》;《沉船》和《戈拉》是长篇小说的代表作;短篇小说的优秀之作有《摩诃摩耶》《喀布尔人》等等。 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以印度的传统哲学思想为主,但也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接受了印度教正统派的哲学思想,认为作为宇宙精神的“梵”与作为个体精神的“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梵我合一,达到最高的快乐境界。同时他也提倡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不以东方的精神情感抹煞西方的意识形态,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观。 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在50余部诗集均用孟加拉语和英国写成,因此,他拥有世界范围的广大读者。在诗歌创作技巧上,他受到印度古典文学和孟加拉民间诗人的抒情歌曲的影响。而他更赞赏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他说:“标出诗的格律没有用处——为了领会一首诗之美用不着从学究那里去学习什么。有一件事情我注意到了,不懂世故的心灵能抓住诗歌的可爱之处,那些分析诗歌的人们决不会决得到的。他们已经失掉了心灵这种本质,或者从来就没有过。问题是,诗歌必须以同情与感觉才能接近。”泰戈尔所推崇的自由诗不是印度传统的诗歌形式,所以,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主要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小说创作方面,印度古代几乎没有小说创作的传统。泰戈尔完全是在西方的影响下进行小说创作的。他的小说,除了内容之外,从形式到技巧都是西方化的,没有任何印度色彩。 泰戈尔生活在东西方文明剧烈冲突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在冲突中寻求和谐、在对抗中寻求对话的伟大事业。他以自己的丰富创作完成了这项使命。他的伟大作品成为东西方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印度和孟加拉,他被奉为“诗祖”,每逢的他的诞辰日,印度都要举行庆典,把他当作民族英雄顶礼膜拜。在欧洲,他也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广泛的赞誉。总之,站立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泰戈尔,对东方,对世界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二、作品提要 《泰戈尔诗选》包括以下内容: 《诗选》。这是泰戈尔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英文诗集,共收入诗歌130首,并有序诗一篇,由国际大学出版社在诗人逝世翌年出版。诗集中除了最后9首之外,均为诗人自己从孟加拉文译成英文。诗选时间范围从1886年至1941年,跨度达56年。诗集中的重要诗歌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宗教抒情诗、写实的诗和政治抒情诗,此外还有一些杂诗。宗教抒情诗具有神秘的色彩,比较难于理解,但却十分耐人寻味。第九十四首、第一百首均系写实诗歌中的名篇,前者以传神之笔描绘了一条小河的神韵,后者热情赞颂了矫健的山达尔妇女。政治抒情诗在这部诗集中占有显著地位。它们表现了诗人维护正义和嫉恶如仇的凛然正气。例如,第一O二首抒发了诗人对殖民者蹂躏非洲人民的强烈义愤,第一O八首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丑恶嘴脸。 《故事诗》。这是泰戈尔前期诗歌创作中一部极其重要的孟加拉文叙事诗集,在印度历来被视为诗人留给人民的最好的精神遗产之一。诗集收入诗歌24首,并有序诗一首,初版于1900年。当时,诗人不但正处于创作井喷阶段,也处于爱国主义激情汹涌之时。诗集主要取材于印度古代经典作品中的历史传说,其中既有佛教故事、印度教故事和锡克教故事,也有拉其普特人及马拉塔人的英雄传说。诗人热情歌颂了民族英雄的抵御异族入侵时英勇献身的精神。其中《被俘的英雄》无异于一部锡克教徒英勇斗争的史诗。在莫卧儿军队的残酷镇压下,英雄们的鲜血洒遍五河之邦,七百个英雄连同他们的首领般达都因战败被俘,全部壮烈牺牲。《戈宾德•辛格》一诗充分表现了锡克教祖师戈宾德•辛格百折不挠的坚强斗志。他在战斗失败之后仍然对未来信心百倍,怀着豪迈的英雄气概去重整旗鼓,“等待着晓日初升的黎明出现”。这些诗歌来荡气回肠,令人感叹。《故事诗》中的佛教和印度教故事,表现了诗人对民本文义的弘扬和对真善美的礼赞。这部诗集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意志,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吉檀迦利》。这部英文宗教抒情诗歌是泰戈尔的代表作,是20世纪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诗集共收诗歌103首,1912年在伦敦出版后随即风靡西方世界。这些诗歌,是诗人从其同名孟加拉文诗集和另外几部孟加拉文宗教抒情诗集选择出来的。孟加拉文泰戈尔有着严格的韵律,而英文《吉檀迦利》则以散文为体。“吉檀迦利”的意思是“献歌”。纵观诗集,我们不难看出,它是诗人献给一位神的。在诗人笔下,这位神有着种种名称和身份。诗人时而称为他“主人”,时而称他为“朋友”,时而称他为“父亲”,时而称为他“国王”,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直接称为他“神”。在翻译这部诗集时,诗人借用了英语中“God”一词,但他诗中的“God”并不是基督教的上帝,而是从印度哲学中玄而又玄的“梵”这一抽象概念演化而来的一具有人格的宗教神。两者虽然同为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但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泰戈尔的宗教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印度古代奥义书哲学和印度教毗湿奴派教义。这是一种类似于泛神论的思想。奥义书哲学认为,万有同源,皆出于梵,梵是宇宙的最高本质和最高实在,泰戈尔认为,梵是一种无限的存在,而现象世界和人是有限的存在;人的灵魂与宇宙精神具有实质的同一性。达到梵我一如是诗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在“有限”中证悟“无限”的欢乐,是他宗教抒情诗歌创作的母题。他在这部诗集中表现出来的热爱人民和祖国的赤忱之情感人至深,他对自然、人生、欢乐、光明和歌颂洋溢着奋发、热烈的情绪。诗集中关于神在自然中和人类社会显现的描写,蕴含着现实主义的因素,飘散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艺术上,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丽;感情热烈真挚,含蓄细腻;意境宁谧深邃,耐人寻味;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活泼。诗集熔哲理与诗情与一炉,充分体现了泰戈尔诗人兼哲人的本色。《吉檀迦利》就是这样一部以形象化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 《新月集》。这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初版于1913年。这些诗歌是诗人从自己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翻译出来的。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贤妻。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它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诗人依照儿童的逻辑,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譬喻,描绘出儿童的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 《园丁集》。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人生的”英文抒情诗集,诗体为散文诗。共收入诗歌85首,初版于1913年。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是诗人从自己拓19世纪90年代创作的几部孟加拉文诗翻译而来的。不难发现,这些诗歌流溢着青春的动人朝气,闪射着爱情的美丽色彩。《园丁集》表现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儿女情爱,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庞德认为,《园丁集》中的诗歌犹如“天上的星辰”。诗人采用象征等手法,细腻而又含蓄地表现恋爱中的种种情绪,其言外之意,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飞鸟集》。这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共收诗325首,初版于1916年。其中一部分由诗人译自自己的孟加拉文格言诗集《碎玉集》(1899),另外一部分则是诗人1916年造访日本时的即兴英文诗作。诗人在日本居留三月有余,不断有淑女求其题写扇面或记念册。考虑到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诗何以大多只有一两行。诗人曾经盛赞日本俳句的简洁,他的《飞鸟集》显然受到了这诗体的影响。因此,这些诗以深刻的智慧和简短的篇幅为其鲜明特色。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先生认为,这些小诗“真像海滩上晶莹的鹅卵石,每一颗自有一个天地。它们是零碎的、短小的;但却是丰富的、深刻的。”可谓言之有理。 在“1921-1941年诗选”中,《问》、《边沿集》第十八首和《生辰集》第十首等都是诗人晚年的名篇。面对世界上弱肉强食、侵略横行的现实,他在《问》一诗中表达了对宗教泛爱之说的强烈质疑。《边沿集》第十八首写在法西斯主义猖獗的年代。年代八旬的诗人大义凛然,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生辰集》第十站是这部《泰戈尔诗选》的压轴之作。诗人在这首诗中回顾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 三、思想内容 泰戈尔是一位很有思想深度的作家,要理解他作品的思想就必须理解其复杂深邃的思想。泰戈尔生活的时代正是印度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时代精神的洗礼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使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他注重发扬民族传统,唤起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信心,同时又不排除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他《诗选》中的重要部分,表现了一位爱国人维护正义和疾恶如仇的凛然正气。他的《向母亲致敬》这首歌,在印度独立后被定为国歌。他的爱国诗篇,如《洪水》、《不要介意,我的心啊》、《敬礼佛陀的人》等等,在印度广为传扬,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泰戈尔又是一位“泛爱”“泛神”论者。他的世界观是很丰富而矛盾的,呈进步色彩的同时,又具有唯心主义色彩。诗人认为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主宰者,这个主宰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在的实体—梵。梵就是神。泰戈尔在《人格》一书中写道:“在印度,我们的文学大部分是宗教性的,因为与我们同在的神并不是一个遥远的神;他属于我们的寺庙,也属于我们的家庭。我们在所有恋爱与慈爱的人性关系中,都感觉到他与我们亲近,而在我们的喜庆活动中,他又成了我们尊敬的主宾。在开花与结果的季节,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在秋天的累累果实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披风的边缘,而且听到他的脚步声……”人们只有达到与梵即神完全合一的境界,才会真正感到快乐与幸福。著名诗篇《吉檀迦利》所表现的就是对于这种境界的追求和感受。如第65首:“你的世界在我的心灵里织上字句,你的快乐又给它们加上音乐。你把自己在梦中交给了我,又通过我来感觉你自己的完满的甜柔。”这就是追求“梵我同一”感受到的异乎异常的快乐。 泰戈尔自幼受《奥义书》影响。《奥义书》是印度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泰戈尔吸取了积极的“梵我同一”的思想,对其中消极的“轮回解脱”说却持独特见解,他不主张遁世、厌世,而是主张入世、爱世。如在《刚与柔》的第1首诗里,他满怀激情地唱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热——“我不愿舍弃这美丽的世界,/我愿同光辉的太阳在一起,/我愿同盛开的鲜花在一起,/我愿同人们生活在一起。”在《园丁集》第43首诗里,他说“永不会做一个苦行者”“这是我坚定的决心……/不,我的朋友,我将永不离开我的炉火与家庭,去退隐到深林里面,/如果在林阴中没有欢笑的回响;如果没有郁金色的衣裙在风中飘扬;/如果它的幽静不因有轻柔的微语而加深。/我将永不会做一个苦行者。”(冰心译) 最为可贵的是,泰戈尔在不惑之年仍然可以用儿童的眼光和一支有魔力的笔,将读者带到云端,带到波浪尖上,带到妈妈温柔静谧的臂弯里。《新月集》正是一本这样的诗集。诗人用成人的心理揣摩着孩童的志趣,以朴素的笔调,明快的语言,清新的意境,刻画出一幅幅孩提时代欢乐的生活图景。 泰戈尔称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他自己便是异乎寻常地迷醉于大自然。他的《飞鸟集》有小草对大地的依傍、阴影对光的追逐、海鸥对波涛的呼唤……万千事物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纷呈沓至,涌达胸际,流泻笔端,泰戈尔忘情于自然,使他的精神境界非常高尚。“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这似乎在隐喻两种人,一种是为他人服务,生命有价值的游吟诗人,一种是离群索居、自生自灭的林中隐士,对比鲜明,发人深思。作者在写自然的同时,也传递出对世态人生的探讨,正是借大自然的有声、有色、有光、有形的事物—审美客体,表达自己作为审美主体无声、无色、无形的情思。 歌颂爱情也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为什么要写爱情诗呢?他在《园丁集》第2首写道,他不愿意“坐在生命的岸边默想着死亡和来世”,而宁愿“看守着”“是否有年轻的飘游的心聚在一起,两对渴望的眼睛切盼着音乐来打破他们的沉默并替他们说话”,因而决心为情侣们编写热情的诗歌。他的爱情诗摹写了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各种各样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更多的似乎只是传达一种情感,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总之,泰戈尔诗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对自由、民主的呼唤与追求,他对自然、人生的礼赞与剖析,他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梵神合一”等进步思想仍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涵咏咀嚼,品味不尽。 四、艺术特色 泰戈尔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声誉,除了它那耐人寻味、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外,还与诗人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有关。 首先,诗人善于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任其自由驰骋,随意翱翔,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图画,显得优美动人。如《吉檀伽利》第61首诗连续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问是否有——“这掠过婴儿眼上的睡眠——有谁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吗”,“在婴儿睡梦中唇上闪现的微笑——有谁知道它是从哪里生上来的吗”,“在婴儿的四肢上,花朵般喷发的甜柔清新的生气,有谁知道它是在哪里藏了这么许久吗”;然后逐一加以回答——在萤火朦胧的仙村里有两颗甜柔迷人的花蕊吻着婴儿的眼睛,一线新月的微光触到消散秋云的边缘生出来了微笑,当母亲还是少女时充塞在她心里的温柔安静的爱幻化为婴儿四肢上的生气。这首诗通过美丽的遐想,生动地描绘了婴儿的可爱神态,表达了爱的主题,颇具艺术力量。诗人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营构诗篇。有许多诗形式上短小但容量极大,就是因为诗人联想、想象新奇,意蕴悠远。如《飞鸟集》第92首:“绿叶的生与死乃是旋风的急骤的旋转,它的更广大的旋转的圈子乃是在天上繁星之间徐缓的转动。”谁都见过树叶的凋落,也见过斗转星移,诗人却能从树叶的生死入手写到星辰,让读者不禁想到树叶的又一次飘落,嗟叹“逝者如斯夫”了。又如《飞鸟集》第240首“爆竹呀,你对于群星的侮蔑,又跟了你自己回到地上来了。”诗人将骄傲的人比喻为爆竹,爆竹凭借自己在黑夜中短暂的光亮自命不凡,最终很快又落回地面,形象地说明了人不可妄自尊大。 其次,诗人善于使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比为具体的形象,显得生动活泼,富有魅力。例如《吉檀迦利》第8首诗用“那穿起王子的衣袍和挂起珠宝项链的孩子”,在游戏中失去一切快乐,为怕衣饰的破裂和污损,不敢走进世界,甚至于不敢挪动的形象,说明人们应当保持艰苦本色,不要追求华美,以免“使人和大地健康的尘土隔断,把人进入日常生活的盛大集会的权利剥夺去了”。阅读泰戈尔诗集,我们时常发现诗人诗歌的意象往往富于象征色彩,使笔下形象充满深层含义,寓情于景。像《园丁集》中的第12首、第55首,《新月集》中的《对岸》《玩具》等等,都是寓理性思考,抽象情感于生动丰富的物象的佳作。泰戈尔的诗多短小精悍,《飞鸟集》中诗大部分只有一两行,极少数是三四行,但能做到景、情、意、理四妙兼得。诗与哲理的结合也是泰戈尔诗的一大特色。且哲理的内容又不减弱诗的形象性,相反,由于泰戈尔高超的表现水平,使他的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和含蓄。如《飞鸟集》126首:“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味外之者,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第6首:“如果你因失去太阳 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告诉人们不要因过去而沮丧。第65首:“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足下的土地。”片言只语,都包含着渺小与伟大的辩证哲理。他的诗言简意赅,隽永深邃。 泰戈尔的诗歌,以其高度的语言艺术吸引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读不懂泰戈尔诗的人或许有之,但主为泰戈尔的诗歌语言不美的人却从来没有。如同一切大诗人一样,泰戈尔也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艺术巨匠。他的抒情诗,清辞丽句,能让人陶醉;他的故事诗,朴素无华,却动人心魄。也就是说,在表现不同内容的诗歌中,他的语言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泰戈尔十分注意语言的形象性,为此,他常常借助于比喻。他的比喻每每别出心裁,千变万化,富于艺术魅力。他还常常以自然人格化,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他在写到自然风光时,力求将所写的对象画面化,敷上种种不同的色彩。他写景喜欢使用白描手法,这在叙事诗中尤为明显。他还十分注意语言的音乐性。孟加拉语本来就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泰戈尔在诗歌中又巧妙地运用各种拟声词,用以模拟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因而使得语言音韵铿锵,悦耳动听。泰戈尔又十分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其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因而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泰戈尔力求语言的大众化。他不但学习书本语言,而且学习人民大众的语言。他认为诗人应当“像质朴的人那样讲话,用质朴的散文语言”写作。 泰戈尔的艺术风格当然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生活是多方面的,有才华的多产的作家往往需要而且也能够写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他那些清新流利、富于美感的爱情诗以及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代表了他光风雯月、静穆恬淡的一面。但他又写过一些雄浑豪壮、气魄宏大的自然诗,写过歌颂英雄、气贯长虹的故事诗,还写过尖锐泼辣、入木三分的讽刺诗,这些诗代表了他豪放激烈、怒目金刚的一面。但这些诗又有共同的特色,这便是泰戈尔之所以为泰戈尔的地方,不管写哪种风格的诗,泰戈尔都表现出极大的抒情能力。他的诗歌的抒情特色不仅在爱情诗、自然诗中十分鲜明,而且叙事诗中表现得也很强烈。他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天才的抒情诗人。 思考题:你认为泰戈尔的诗歌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88 评论(12)

六月的橙子

第一次的茉莉花 呵,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 我仿佛记得我第一次双手满捧着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的时候. 我喜爱那日光,那天空,那绿色的大地; 我听见那河水淙淙的流声,在黑漆的午夜里传过来; 秋天的夕阳,在荒原上大路转角处迎我,如新妇揭起她的面纱迎接好的爱人. 但我想起孩提时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 我生平有过许多快活的日子,在节日宴会的晚上,我曾跟着说笑话的人大笑. 在灰暗的雨天的早晨,我吟哦过许多飘逸的诗篇. 我颈上戴过爱人手织的醉花的花圈,作为晚装. 但我想起孩提时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

15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