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00

ChenYeZhang
首页 > 英语培训 > 机器学习英文翻译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贵州米粉

已采纳

the development machine .可翻译为

开发机器。

development 作为名词,可表示发展,开发,开发区等意思。

例句有: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very fast.

这座城市的发展很快。

例句配图

machine 作为名词,可表示机器,机械等意思。

例句有:

You can use this machine to make coffee .

你可以用这台机器冲咖啡。

例句配图

机器学习英文翻译

83 评论(14)

方孔金钱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人工智能(AI)”一词逐渐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近两年来,无论是资本、政府或是民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持续升温:各类人工智能相关创业公司纷纷获得可观的融资,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人工智能”,百度的搜索指数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过,“人工智能”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火起来的,他还有两个形影不离的队友:“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这三个词如同天团组合一般,出现在各种地方,有时甚至互为化身。那么问题来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三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我们这里不干劈概念,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说起。人工智能的前世今身1956年夏天,以麦卡锡(John McCarthy)、明斯基(Marvin Minsky)、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和香农(Claude Shannon)等为首的一批年轻科学家相聚达特茅斯,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史称“达特茅斯会议”)。在那次会议上,“人工智能”一词被提出,也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当时的人工智能研究处于“推理期”,人们认为只要能赋予机器逻辑推理的能力,机器就会具有智能。当时的研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证明了不少数学定理,部分定理的证明方式甚至比数学家的更为巧妙。然而,人类的智能不仅来源于逻辑推理能力,也来源于大量经验和知识。比方说假如我从未坐过飞机也从未给别人买过机票,当你问我明天飞北京的机票多少钱,我估计会懵逼,连查携程都不知道,从而显得不那么“智能”,但其实我的推理能力并没有掉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研究进入了“知识期”,人们希望在推理的基础上,把各领域的知识总结起来告诉机器,让它获得智能。当时大量的专家系统(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可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问世,在很多应用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人们很快认识到,把知识总结起来教给机器是非常困难的(称为“知识工程瓶颈”),因为人类的知识实在太多,还得把这些知识写成机器能够理解的形式。如果我们能够只给机器一些相对原始的数据,然后让机器自己去进行学习,那该多好。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机器学习这一技术路线逐渐主导了人工智能的研究,直到现在。什么是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可以理解为机器从已知的经验数据(样本)中,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算法),自己去寻找提炼(训练/学习)出一些规律(模型);提炼出的规律就可以用来判断一些未知的事情(预测)。比如我们接触了1w只单身汪(已知样本),通过归纳总结与比较(算法)找出TA们身上一些共性特点,然后将这些共性特点作为判断单身汪的依据(模型),那么下次遇到一个人(未知样本),就可以判断TA是不是单身了(预测)。既然是从一堆已知的样本中找规律,那么找规律的方式以及找出的规律的形态就会因人而异,也就是算法与模型都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机器学习本身也是分为不同流派的,每种流派都有它代表性的模型与算法。机器学习主要分为符号主义学习(以决策树模型与相关算法为代表)、连接主义学习(以神经网络模型与相关算法为代表)与统计学习(以支持向量机与相关算法为代表)。符号主义学习与连接主义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非常流行,统计学习则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占据舞台。值得一提的是,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单身汪而找出的一系列特征规律其实就是一棵决策树。深度学习的崛起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造成了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云计算也使得计算能力大幅增强,同时神经网络的相关算法也逐渐成熟,所以导致连接主义的代表——神经网络卷土重来。再次归来的神经网络,往往拥有比原先更为庞大的网络层级结构,所以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由于有足够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能力,深度神经网络在很多(尤其是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较为复杂的)任务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性能。性能的突破促成了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文本翻译、人脸识别等一系列场景的应用,让大家看到了新技术落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想象空间,从而引起了人工智能的热潮。总结说了这么多,下面用一幅图来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流派类别与演变历程。要注意的是,虽然人工智能的流派在不断演变,但这并非说明过去的技术路线就被抛弃了。这更像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各领风骚——在一个时代,某种技术流派正好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时代所需要去解决的实际产业问题,那么自然就会流行。目前有很多不同的机器学习技术正应用于各自适合的场景,比如作为统计学习代表的支持向量机,仍然是文本分类任务的首选技术。最后来回答文章题目中的问题。人工智能是一个大的概念,是研究如何使机器获得智能的学科;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中的一个技术流派,通过从已知样本中提炼规律来获得判断未知样本的“智能”;深度学习则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它所学习出来的模型是深度神经网络。

326 评论(8)

irisorlove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防御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演化成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以及人机交互这四大模块,机器学习技术:指计算机通过对大量已有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学习,从而拥有预测判断和做出最佳决策的能力。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指让计算机可以理解人类的语言,包括将人类语言转化为计算机程序可以处理的形式及将计算机数据转化为人类自然语言两种形式,图像处理技术:指让计算机拥有人类的视觉功能,可以获得、处理并分析和理解图片或多维度数据。

相较于全球市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主要包括基础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及人工智能应用三个层次,其中自动驾驶、深度学习、语音识别以及图像识别等领域都有着各自取得领先公司和团队。

希望中国的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82 评论(13)

笔岸四叶草

重点词汇:machine

发音:英 [məˈʃiːn]美 [məˈʃiːn]

翻译:

n.

机械装置;机器;自动售货机;机械;机构;权力组织;机械般工作的人

v.

用机器加工;用机器操作;用缝纫机缝制;用缝纫机加工

短语搭配

双语例句

243 评论(8)

Q471468543

每天都在看这些故事和文章。和大家聊聊。机器学习机器学习,百度机器学习也在努力。

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在我看来就是让机器学习人思维的过程。机器学习的宗旨就是让机器学会“人识别事物的方法”,我们希望人从事物中了解到的东西和机器从事物中了解到的东西一样,这就是机器学习的过程。在机器学习中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假设有一张色彩丰富的油画,画中画了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森林远处的一棵歪脖树上,有一只猴子坐在树上吃东西。如果我们让一个人找出猴子的位置,正常情况下不到一秒钟就可以指出猴子,甚至有的人第一眼就能看到那只猴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人能在上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图像中一下就能识别出猴子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事物随处可见,我们是如何识别出各种不同的内容呢?也许你可能想到了——经验。没错,就是经验。经验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所有东西都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比如,提起猴子,我们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我们见过的各种猴子,只要画中的猴子的特征与我们意识中的猴子雷同,我们就可能会认定画中画的是猴子。极端情况下,当画中猴子的特征与我们所认识某一类猴子的特征完全相同,我们就会认定画中的猴子是哪一类。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认错的时候。其实人识别事物的错误率有的时候也是很高的。比如,当我们遇见不认识的字的时候会潜意识的念字中我们认识的部分。比如,“如火如荼”这个词,是不是有朋友也跟我一样曾经念过“如火如茶(chá)”?我们之所以犯错,就是因为在我们没有见过这个字的前提下,我们会潜意识的使用经验来解释未知。目前科技如此发达,就有牛人考虑可不可以让机器模仿人的这种识别方法来达到机器识别的效果,机器学习也就应运而生了。

·························

大数据平台的统一性。因为随着Spark特性,分析团队越来越喜欢用Spark作为大数据平台,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也离不开大数据。

·························

从根本上说,识别,是一个分类的结果。看到四条腿的生物,我们可能会立即把该生物归为动物一类,因为我们常常见到的四条腿的、活的东西,九成以上是动物。这里,就牵扯出了概率的问题。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往往识别率很高,是因为人的潜意识几乎记录了肉眼看到的事物的所有特征。比如,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刚开始大家都不认识,有的时候人和名字都对不上号,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特征把握不够,还不能通过现有特征对身边的人进行分类。这个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意识:哎,你好像叫张三来着?哦,不对,你好像是李四。这就是分类中的概率问题,有可能是A结果,有可能是B结果,甚至是更多结果,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收集的特征不够多,还无法进行准确分类。当大家都彼此熟悉了之后,一眼就能识别出谁是谁来,甚至极端情况下,只听声音不见人都能进行识别,这说明我们已经对该事物的特征把握相当精确。所以,我认为,人识别事物有四个基本步骤:学习、提取特征、识别、分类。那么机器可不可以模仿这个过程来实现识别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没有那么容易。难题有三:第一,人的大脑有无数神经元进行数据交换和处理,在目前的机器中还达不到同等的处理条件;第二,人对事物特征的提取是潜意识的,提取无意识情况下的信息,误差很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的经验来自于人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也就是人无时无刻都处在学习中,如何让机器进行各个方面的自主学习?因此,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始终还没达到类人的水平,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机器没有潜意识。人的潜意识其实并不完全受人的意识支配,但却可以提高人类识别事物的概率。我们无法给机器加载潜意识,因为主动加载的意识就是主观意识,在机器里无法完成人类潜意识的功能。所以,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要达到完全类人,还有不短的时间。但即便如此,与人的思维差别很大的机器依然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帮助。比如,我们常用的在线翻译、搜索系统、专家系统等,都是机器学习的产物。那么,如何实现机器学习呢?

整体上看,机器学习就是模仿人识别事物的过程,即:学习、提取特征、识别、分类。由于机器不能跟人类思维一样根据事物特征自然而然的选择分类方法,所以机器学习方法的选择依然还需要人工选择。目前,机器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监督学习是利用一组已知类别的样本调整分类器的参数,使其达到所要求性能的过程。白话一点,就是根据已知的,推断未知的。代表方法有:Nave Bayes、SVM、决策树、KNN、神经网络以及Logistic分析等;半监督方法主要考虑如何利用少量的标注样本和大量的未标注样本进行训练和分类的问题,也就是根据少量已知的和大量未知的内容进行分类。代表方法有:最大期望、生成模型和图算法等。无监督学习是利用一组已知类别的样本调整分类器的参数,使其达到所要求性能的过程。也就是及其自个儿学。代表方法有:Apriori、FP树、K-means以及目前比较火的Deep Learning。从这三方面看,无监督学习是最智能的,有能实现机器主动意识的潜质,但发展还比较缓慢;监督学习是不太靠谱的,从已知的推断未知的,就必须要把事物所有可能性全都学到,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人也做不到;半监督学习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既然无监督学习很难,监督学习不靠谱,就取个折中,各取所长。目前的发展是,监督学习技术已然成熟,无监督学习还在起步,所以对监督学习方法进行修改实现半监督学习是目前的主流。但这些方法基本只能提取信息,还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人们就想,既然没法得到更多,就先看看手里有什么,于是数据挖掘出现了)。

百度机器学习也在努力。希望2017可以更牛~~~~~~~

310 评论(9)

绿萝丝藤

the development machine的中文翻译是开发机器

重点词汇:machine

词语分析:

音标:英 [məˈʃiːn]   美 [məˈʃiːn]

n. 机械,机器;机械般工作的人;机构

vt. 用机器制造

短语:

dividing machine 分度机;[机] 刻线机

raising machine 起毛机

例句:

There is something amiss with the machine.

这机器有点毛病。

He inserted a cassette into the machine.

他把一盒录像带放入机器。

The new grinding machine passed all tests.

这台新磨床通过了所有的试验。

近义词:

n. 机械,机器;机械般工作的人;机构  organization,robot,house

191 评论(11)

星闪乐途

有人说,人工智能(AI)是未来,人工智能是科幻,人工智能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评价可以说都是正确的,就看你指的是哪一种人工智能。

今年早些时候,Google DeepMind的AlphaGo打败了韩国的围棋大师李世乭九段。在媒体描述DeepMind胜利的时候,将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都用上了。这三者在AlphaGo击败李世乭的过程中都起了作用,但它们说的并不是一回事。

今天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同心圆,可视化地展现出它们三者的关系和应用。

如上图,人工智能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大、最外侧的同心圆;其次是机器学习,稍晚一点;最内侧,是深度学习,当今人工智能大爆炸的核心驱动。

五十年代,人工智能曾一度被极为看好。之后,人工智能的一些较小的子集发展了起来。先是机器学习,然后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又是机器学习的子集。深度学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影响。

从概念的提出到走向繁荣

1956年,几个计算机科学家相聚在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s),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其后,人工智能就一直萦绕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并在科研实验室中慢慢孵化。之后的几十年,人工智能一直在两极反转,或被称作人类文明耀眼未来的预言;或者被当成技术疯子的狂想扔到垃圾堆里。坦白说,直到2012年之前,这两种声音还在同时存在。

过去几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开始大爆发。很大一部分是由于GPU的广泛应用,使得并行计算变得更快、更便宜、更有效。当然,无限拓展的存储能力和骤然爆发的数据洪流(大数据)的组合拳,也使得图像数据、文本数据、交易数据、映射数据全面海量爆发。

让我们慢慢梳理一下计算机科学家们是如何将人工智能从最早的一点点苗头,发展到能够支撑那些每天被数亿用户使用的应用的。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机器赋予人的智能

早在1956年夏天那次会议,人工智能的先驱们就梦想着用当时刚刚出现的计算机来构造复杂的、拥有与人类智慧同样本质特性的机器。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强人工智能”(General AI)。这个无所不能的机器,它有着我们所有的感知(甚至比人更多),我们所有的理性,可以像我们一样思考。

人们在电影里也总是看到这样的机器:友好的,像星球大战中的C-3PO;邪恶的,如终结者。强人工智能现在还只存在于电影和科幻小说中,原因不难理解,我们还没法实现它们,至少目前还不行。

我们目前能实现的,一般被称为“弱人工智能”(Narrow AI)。弱人工智能是能够与人一样,甚至比人更好地执行特定任务的技术。例如,Pinterest上的图像分类;或者Facebook的人脸识别。

这些是弱人工智能在实践中的例子。这些技术实现的是人类智能的一些具体的局部。但它们是如何实现的?这种智能是从何而来?这就带我们来到同心圆的里面一层,机器学习。

| 机器学习—— 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

机器学习最基本的做法,是使用算法来解析数据、从中学习,然后对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做出决策和预测。与传统的为解决特定任务、硬编码的软件程序不同,机器学习是用大量的数据来“训练”,通过各种算法从数据中学习如何完成任务。

机器学习直接来源于早期的人工智能领域。传统算法包括决策树学习、推导逻辑规划、聚类、强化学习和贝叶斯网络等等。众所周知,我们还没有实现强人工智能。早期机器学习方法甚至都无法实现弱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最成功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视觉,虽然也还是需要大量的手工编码来完成工作。人们需要手工编写分类器、边缘检测滤波器,以便让程序能识别物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写形状检测程序来判断检测对象是不是有八条边;写分类器来识别字母“ST-O-P”。使用以上这些手工编写的分类器,人们总算可以开发算法来感知图像,判断图像是不是一个停止标志牌。

这个结果还算不错,但并不是那种能让人为之一振的成功。特别是遇到云雾天,标志牌变得不是那么清晰可见,又或者被树遮挡一部分,算法就难以成功了。这就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计算机视觉的性能一直无法接近到人的能力。它太僵化,太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干扰。

随着时间的推进,学习算法的发展改变了一切。

| 深度学习——一种实现机器学习的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是早期机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算法,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神经网络的原理是受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互相交叉相连的神经元启发。但与大脑中一个神经元可以连接一定距离内的任意神经元不同,人工神经网络具有离散的层、连接和数据传播的方向。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幅图像切分成图像块,输入到神经网络的第一层。在第一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把数据传递到第二层。第二层的神经元也是完成类似的工作,把数据传递到第三层,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层,然后生成结果。

每一个神经元都为它的输入分配权重,这个权重的正确与否与其执行的任务直接相关。最终的输出由这些权重加总来决定。

我们仍以停止(Stop)标志牌为例。将一个停止标志牌图像的所有元素都打碎,然后用神经元进行“检查”:八边形的外形、救火车般的红颜色、鲜明突出的字母、交通标志的典型尺寸和静止不动运动特性等等。神经网络的任务就是给出结论,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停止标志牌。神经网络会根据所有权重,给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猜测——“概率向量”。

这个例子里,系统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结果:86%可能是一个停止标志牌;7%的可能是一个限速标志牌;5%的可能是一个风筝挂在树上等等。然后网络结构告知神经网络,它的结论是否正确。

即使是这个例子,也算是比较超前了。直到前不久,神经网络也还是为人工智能圈所淡忘。其实在人工智能出现的早期,神经网络就已经存在了,但神经网络对于“智能”的贡献微乎其微。主要问题是,即使是最基本的神经网络,也需要大量的运算。神经网络算法的运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不过,还是有一些虔诚的研究团队,以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 Hinton为代表,坚持研究,实现了以超算为目标的并行算法的运行与概念证明。但也直到GPU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努力才见到成效。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停止标志识别的例子。神经网络是调制、训练出来的,时不时还是很容易出错的。它最需要的,就是训练。需要成百上千甚至几百万张图像来训练,直到神经元的输入的权值都被调制得十分精确,无论是否有雾,晴天还是雨天,每次都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神经网络成功地自学习到一个停止标志的样子;或者在Facebook的应用里,神经网络自学习了你妈妈的脸;又或者是2012年吴恩达(Andrew Ng)教授在Google实现了神经网络学习到猫的样子等等。

吴教授的突破在于,把这些神经网络从基础上显著地增大了。层数非常多,神经元也非常多,然后给系统输入海量的数据,来训练网络。在吴教授这里,数据是一千万YouTube视频中的图像。吴教授为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加入了“深度”(deep)。这里的“深度”就是说神经网络中众多的层。

现在,经过深度学习训练的图像识别,在一些场景中甚至可以比人做得更好:从识别猫,到辨别血液中癌症的早期成分,到识别核磁共振成像中的肿瘤。Google的AlphaGo先是学会了如何下围棋,然后与它自己下棋训练。它训练自己神经网络的方法,就是不断地与自己下棋,反复地下,永不停歇。

| 深度学习,给人工智能以璀璨的未来

深度学习使得机器学习能够实现众多的应用,并拓展了人工智能的领域范围。深度学习摧枯拉朽般地实现了各种任务,使得似乎所有的机器辅助功能都变为可能。无人驾驶汽车,预防性医疗保健,甚至是更好的电影推荐,都近在眼前,或者即将实现。

人工智能就在现在,就在明天。有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达到我们畅想的科幻小说一般。你的C-3PO我拿走了,你有你的终结者就好了。

150 评论(8)

fairyzhangyanting

神经网络,机器学习

189 评论(10)

peipei1222

用Python做深度学习。感兴趣可以搜搜我的视频课程人工智能包含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包含深度学习。

23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