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20

早秋2013
首页 > 英语培训 > 这是谁的博客英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护手霜adb

已采纳

blog 你在百度知道里打入BLOG就能搜索到你要的内容

这是谁的博客英文

321 评论(12)

胡来,任性

有一段时间,博客可谓是风靡全球,很是火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博客。那么博客的英文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博客的英文,希望大家喜欢!

1.blogs

2.blogger

微博客 microblogging ; MicroBlog ; Twitter ; Tumblr

微型博客 Microblog ; micro-bloging ; Twitter ; Tweets

博客中国 BlogChina ; Bokee ; Blogcn ; http//blog.blogchina.com

博客信息 Blog Info ; Stats ; Blog User ; show_newmessage Blog Info

博客圈 blogosphere ; Blogroll ; blogsphere

科技博客 TechCrunch ; Techland ; The Next Web ; The Verge

博客网站 WordPress ; simple blog website ; blog site ; Blogspot

博客生活 Blog Life

博客作弊 spamblog

1. Consequently, even as the blogosphere continues to expand, only a few blogs are likely to emerge as focal points.

结果,尽管博客圈继续扩大,但仅有少数的博客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关注的焦点。

2. We should avoid making multifaceted and complicated blogs.

我们应该避免作出多层面,复杂的博客。

3. Egalement, les blogs. L à encore , c'est du fran ? ais contemporain.

看博客也很有帮助. 因为那也是现代的法语.

4. Assuming one blog per person, this comes to 8 m US blogs alone.

假设每个人建一个博客网站的话,那美国就应该就有800万博客网站.

5. People go to blogs to read AND write, not just consume.

人们到博客上读写文章, 不只是浪费时间.

6. Many advocated for the passage of the property law on blogs.

许多人还在自己的博客中为《物权法》摇旗呐喊.

7. If you want to feel blue , go over and visIt'sun's blogs.

如果希望无精打采, 就去访问浏览.

8. That is likely to make their blogs more popular.

这看上去也使得这些学者的博客更受欢迎.

9. This thesis reports a case of using blogs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本文重点探讨了博客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情况.

10. To what purpose am writing all these blogs. Especially those photographic journals.

255 评论(11)

Greta:)杨婷

什么是“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简单的说博客是一类人,这类人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 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其实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 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的浏览网页心得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中。 博客的历史 最早,是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博客这个名称。但是在1998年,互联网上的博客网站却屈指可数。那时,Infosift的编辑Jesse J.Garrett想列举一个博客类似站点的名单,便在互联网上开始了艰难的搜索。 终于在1998年的12月,他的搜集好了部分网站的名单。他把这份名单发给了Cameron Barrett,Cameron觉得这份名单非常有用,就将它在Camworld网站上公布于众。其它的博客站点维护者发现此举后,也纷纷把自己的网址和网站名称、主要特色都发了过来,这个名单也就日渐丰富。到了1999年初,Jesse的“完全博客站点”名单所列的站点已达23个。 由于Cameron与Jesse共同维护的博客站点列表既有趣又易于阅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这种情况下,Peter Merholz宣称:“这个新鲜事物必将引起大多数人的注意。作为未来的一个常用词语,web-blog将不可避免地被简称为blog,而那些编写网络日志的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blogger——博客”。这代表着博客被正式命名。 随着博客数量的增多,每个博客网站上编写的网络日志的内容也混杂起来,以至把每一个新出的站点主要内容和特色都不可能搞清楚。Cameron后来就只在网站上登载熟悉的博客站点了。时隔不久,Brigitte Eaton也搜集出了一个名叫“Eaton网络门户”的博客站点名单,并且提出应该以日期为基础组织内容。这也建立了blog分类排列的一大标准。 1999年7月,一个专门制作博客站点的“Pitas”免费工具软件发布了,这对于博客站点的快速搭建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随后,上百个同类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制作出来。这种工具对于加速建立博客站点的数量,是意义重大的。同年的8月份,Pyra发布了Blogger网站,Groksoup也投入运营,使用这些企业所提供的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博客站点的数量终于出现了一种爆炸性增长。1999年末,软件研发商Dave Winer向大家推荐Edit This Page网站,Jeff A. Campbell发布了Velocinews网站。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让更多的人成为博客,来网上发表意见和见解。 博客带来了什么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 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人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每天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这种大教堂式的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这时,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却开始有力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博客是一种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而实现的“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从媒体价值链最重要的三个环节:作者、内容和读者三大层次,实现了“源代码的开放”。并同时在道德规范、运作机制和经济规律等层次,将逐步完成体制层面的真正开放,使未来媒体世界完成从大教堂模式到集市模式的根本转变。 博客的出现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界所体现的商业化垄断与非商业化自由,大众化传播与个性化(分众化,小众化)表达,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3个基本矛盾、方向和互动。这几个矛盾因为博客引发的开放源代码运动,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博客的崛起 这几年,对于所有新闻媒体来说,都品尝到了技术变革的滋味。如今,再没有任何人会否认互联网对媒体带来的革命,但是,好像也没有多少人感知到互联网的神奇:颠覆性的力量似乎并没有来到人间。 所有的核心在于时间。对于性急的人来说,时间如同缓慢的河流,对于从容的人来说,时间又是急流。互联网的力量的确还没有充分施展,因为互联网的商业化起始,到今天仅仅才10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方式,从尝试到今天,也刚刚跨过10年。 对于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来说,10年实在过于短暂。但是,10年也足以让人们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依然静静潜伏着的冲击力。而今,随着博客的崭露头角,网络媒体异常的力量开始展现了,声势逐渐发大。虽然,博客依然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但是,他们改变历史的征程已经启动。 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而步入主流; 2002年12月,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站盯住,而丢掉了乌纱帽; 2003年,围绕新闻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也同时开打,美国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博客大获全胜; 2003年6月,《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也被“博客”揭开的真相而下台,引爆了新闻媒体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2004年4月,轰动一时的Gmail测试者大部分从bloggers中产生; …… 这一系列发源于博客世界的颠覆性力量,不但塑造着博客自身全新的形象,而且,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统和未来走向。 博客今后的发展预测 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接受。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Blog)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11月18日,新闻传播学术网站“紫金网”在改版之际,推出“博客擂台”新栏目。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但是想一想,为什么在互联网的最低潮时期,在个人网站大萧条时刻,在商业网站最凄惨之际,没有一分投资,没有大公司炒作,博客却开始如火如荼?“当然,一切还都需要时间。博客刚刚开始发展,尤其是中国,目前仅仅是博客概念普及和萌芽阶段。不能完全依据现在的状况判断未来,而要看1~2年后,3~5年后的发展步伐。当然,第一步,你自己应该首先去实践一下。” 博客作为一种新表达的方式,它的传播不仅情绪,包括大量的智慧、意见和思想。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博客的出现和繁荣,真正凸现网络的知识价值,标志着互联网发展开始步入更高的阶段

227 评论(11)

佑玲天涯

blog!!

92 评论(13)

小野妹渣

博客最初的名称是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按字面意思就为网络日记,后来喜欢新名词的人把这个词的发音故意改了一下,读成we blog,由此,blog这个词被创造出来。中文意思即网志或网络日志,不过,在中国大陆有人往往也将 Blog本身和 blogger(即博客作者)均音译为“博客”。“博客”有较深的涵义:“博”为“广博”;“客”不单是“blogger”更有“好客”之意。看Blog的人都是“客”。而在台湾,则分别音译成“部落格”(或“部落阁”)及“部落客”,认为Blog本身有社群群组的意含在内,借由Blog可以将网络上网友集结成一个大博客,成为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自由媒体。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仍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147 评论(8)

呵呵呵达

什么是博客? WEBLOG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BLOGGER(博客)则是写BLOG的人。 具体说来, 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 Blogger或Blog writer。 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使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它人参考和遵循。 但随着Blogging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 Bloggers发表和张贴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不过,由于沟通方式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Blog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

20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