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能苗*
作文是决胜高考语文的关键所在,高考在即,把握作文拿分的技巧,是近几天考生关心的问题。韩老师将考场作文经验归纳为:“心中有自信,笔下出好字;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变应万变,妙手著文章”,同学们只要扎扎实实地按照这几步来做,作文得高分并不是一件难事。
自信上考场
自信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相信自己就不会怯场,不怯场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潜在的能力得以充分地调动。
按时写作文
150分钟的语文测试时间,应该留出60-70分钟的时间作文。时间充足,心中不慌,文思才会泉涌;否则仓促成文,难免丢三落四。{分页}
细心审题目
命题作文,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进一步展开合理的联想,才能真正把握题目的实质。材料和话题作文,要弄清楚在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中,命题者所提供材料的不同作用。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考生一定要读懂题干,做点分析,明确主旨,再去下笔,确保万无一失。
精心选文体
高考作文一般不限文体,这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文体的自由,考生应该掌握文体选择的基本原则:一是采用该话题更适宜的文体写作;二是采用考生本人更擅长的文体作文。自己擅长,行文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心中有模式
考生心中要有文章的基本结构式:议论文,破题开篇+分析论证+结题收篇;供料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式:引材开篇+析材明理+联材写事+点材收篇;写事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事件发生(清楚明白)+事件发展(生动曲折)+事件结局(含蓄启迪);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式:契入(用外貌、语言、环境、细节入题)+铺垫(简述几个事件)+高潮(详叙典型事件)+点化(用点睛的议论或抒情句收束)等等,上述结构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演绎出许多的变式来。
巧思出新意
为体现可写性的命题原则,高考的作文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大多都是宽泛的。例如《责任》这样的题目,范围太宽,无从下笔,这样的题目就要去窄作。所谓窄作,就是对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修饰、限制,然后再针对被限制后的某个侧面扩大其内涵。若从“我们当代青年的责任”这个角度去写,可能就容易多了。{分页}
素材书中找
要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除了掌握写作模式,还要有写作素材。当你在考场上因缺少素材而抱笔时,可别忘了你学过的语文课本!那里有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主旨要明确
高考作文主旨不要过于含蓄。由于时间的限制,阅卷老师不会慢慢地斟字酌句,所以如果写记叙文,不管叙事多么生动,也要在行文中适当地用一两句抒情或议论语句点明文章主旨,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议论文力求事例简洁新鲜,说理充分,紧扣主旨。文章要实实在在,不要过于另类,在明示主旨的基础上,张扬个性。
首尾亮起来
开篇立论的好彩头,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是高考作文赢得高分的关键。而结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样是拿分的一大重点。
行文如流水
在语言运用上,除平时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要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形象、对偶华美、排比蓄势、对照鲜明、反复强调、设问抑扬、反语讽刺、暗示等等。此外,长句短句错综搭配,雅句俗语相得益彰,也可使文章生色。
字迹要清楚
高考语文试卷是网上阅卷,潦草的字迹、不洁的卷面有可能给阅卷人带来的不愉悦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字迹不清,丢失的可就不只是几分了。
开头结尾都要精彩
高考作文开头和结尾的写作大有讲究。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那么,必会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如果都做到了,那效果肯定错不了。
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和字数的限制,开头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快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也可以采用“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
近三年高考作文题总析
一.高考题中的辩证思想
回顾近三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不禁发现这几道作文题都体现着辩证的思想。
2011年高考辅导:高考作文如何做到稳中求胜(1) 1999年高考作文题(全国卷)是以“假如记忆能够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虽然题目对文体不作限制(除诗歌体外),但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或者说虚构一个故事,描绘一幅前景,都要扣住这个“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个话题,文章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就是说无论作者怎么想象、抒情、发感或议论,都要表达作者对这个“假如”的观点,如果考生仅仅看到这个“假如”有利的一面,大唱赞歌,大绘美好蓝图,那么文章的立意未免不够深刻或有失偏颇。事实上,在不少的优秀作文里无不体现考生对这个“假如”的辩证分析,他们把这个“假如”看作是把双刃剑,利弊同在,美丑共存。记忆能够移植,固然可以解决人类的许多难题,但如果不希特勒的记忆移植到某位国家领导人的大脑之中,那么可能是人类的灾难了。 2011年高考辅导:高考作文如何做到稳中求胜(1)
具体的范文模板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链接:
彩色珊瑚
从话题角度来看,和往年一样,社会类和教育类仍然是主要考查话题分别占到11次和6次,当然这里社会类的话题包括工作,生活,城市建设等,内容涉及多个层面,这也是数量偏多的一个原因;教育类包含学科教育, 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等一直是高频话题,科技类和环境类上半年考频正常,犯罪类和政府类考查偏少,各出现了一次。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媒体考题一般出现在上半年,今年考频加大,上半年出现了2次。
截止到8月10日,大作文跟往年一样,仍然是同意与否类居多占到12次,其次是双边讨论类占8次,利弊分析类和原因措施类(报告类)各占3次,混合类占4次。
重点考题分析
Some people believe famous people’s support towards international aid organizations draws the attention to problems. While other think celebrities make the problems less important.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pinion. (2019/04/13)
4月13日考的这道题是整个上半年构思难度极高的一道题目,也是一道老题,很多有望上6的考生都因为这道题的构思问题,变成5.5分。有些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有一些偏差,题目的意思是:名人对国际援助组织的捐助使得人们关注到问题,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名人使得问题不那么重要。第一方面比较好理解,名人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使得问题得到关注,比如尘肺病对于大众来说不是很常见,是煤矿工人得的一种病,很多明星通过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部分需要帮助的群体。另一方面,淡化问题的原因是大众或者粉丝只关注名人的行为而忽视问题本身,对问题没有后续跟进,也就最终解决不了问题。
The increasing use of technology in the workplace has made it easier for young people to get work and hard for old people.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2019/05/04)
这道题审题很容易跑偏, 很多同学把重心会放在科技让年轻人简单地获得工作,或者错误理解成科技让年轻人的工作简单化,忽视了后半句hard for old people。题目中含有并列关系and,需要两者都要提及,所以后面论证只证明对年轻人的好处是偏面的。
总而言之,上半年题目以老题重现居多,同学们还是要多刷机经,有可能就碰到自己写过的题目,下半年大作文犯罪类,政府类考题可能会增加,可以增加这两类话题的练习。另外,要注意审题常见的坑,乍一看不太懂的题目不妨多读几遍,不要贸然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