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1

小遥CITY
首页 > 英语培训 > 秦的英文是chin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后知后觉付

已采纳

CHIN代表中国。

中国称名China来自“秦”(chin)的发音,这是一种在西方流行最广、拥护者最多的说法。法国学者鲍狄埃(M·Pauthier)等人提出此种见解。

他认为China名称起于梵语,而梵语中支那是因为中国古代秦朝而得名,所以称中国为“秦”(Sin、Chin),而China后的a是葡萄牙人加上为了表示地域。这种说法后来得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支持。

称谓:

中华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史上和周边各国均有贸易、文化、政治往来,甚至军事冲突。所以名称肯定是不拘一格各种各样,如:Cina、Chin、serica、chine、sino、tabac(拓跋)、kitai(契丹)等。北边的沙俄、西南的天竺对于中华的称呼反差明显。

直到今日,俄语仍然称呼中华为:Китай,可见中华各民族都分别把自己的文化灌输给周边国家,但周边国家把中华各民族都视为中国人。

秦的英文是chin么

151 评论(14)

Hello糖咖啡

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China”、“Chine”是源于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词则是由 “China”一词派生来的,而不是“China”是从“c hina”派生的。说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无中生 有,挑拨离间。随便问问你身边的美国人或英国人就会得出答案。 Chinese硬译是“秦人”。就像早先的华人自称“唐人”, 绝不会有人说这其实是蔑称“糖人”。欧洲从罗马帝国时就知道 中国,那时中国是“大秦”。俄国知道中国比较晚,那时已经是 北宋。但和他们更临近的是辽。所以他们称中国“契丹”。把自 己称作“瓷人”的中国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国人称作“瓷人”的 外国人是别有用心。问问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语里叫“china dolls”。真正骂人的话是“C hina-man”。听见别人这么称你再抗议不迟。至于称我 们“秦人”,虽然使巫婆、任丁他们显得更“正宗”,但没什么 不好。秦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皇朝,当时世 界上最强盛国家。如果欧洲也是和俄国人一样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个中国,管咱们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气得肝儿疼。 至于字尾,加州人、德州人这些“外来户”倒是“an”结尾了, 也不知为什么当年参与美利坚立国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给他们了。就连当年最被歧视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实在是颠倒了耶!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 历史变迁的痕迹,“支那”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 支那”原是“Cina”〔d�in�〕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 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 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 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 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 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 思;4.认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现后,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到欧洲, 进入英语,逐步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China”。罗马传教士卫 匡国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在China 一词出现前,欧洲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来自Cina〔d�in�〕 的读音,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稍有差异。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 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 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与中国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汉字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受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影响极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随着中国王朝的更迭,对中国的称 呼主要有“唐国”、“大宋”、“大明”、“清国”等。 Cina进入日本后,大多数音译为“支那”。日本辞书《广 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 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 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军必读的《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中用“支那”指称中 国,并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中国人,但“支那”一词尚未直接与 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 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 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 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 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从此,“支那”一词在日 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 ”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甚至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荷兰字典中,对“支那”的解释是:“支那,即愚蠢的中 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对“支那”的 解释也大同小异。 日本等外国用“支那”蔑称中国,在海外的华侨中引起强 烈反感。有些留学生和华侨投书日本报纸,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支那”一词,改用“中国”,并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国号 称谓的争论。1908年,印尼华侨曾向统治印尼的荷兰殖民当局 提出抗议,反对“支那”的侮辱性称呼。在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爆发了更为强烈的抗议“支 那”蔑称的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国称为“支那”,但遭到日本的拒绝。到1930年, 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 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 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 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 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 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 写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 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 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 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 许再用“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 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 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二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支那”逐渐变成死词,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会上,至今仍有极少数右翼分子仍故意称 中国为“支那”;极个别人把面条叫成“支那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图上把中国东海叫成“东支那海”(只不过把“支那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写),广大侨胞对此极为反感。有位在东 京开饭馆的侨胞为要求取消“支那”称呼,数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争,他在餐馆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愤写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国叫‘支那’,将使我们回忆起日本侵略中国,侮辱 中国人的那段历史……”有人愤怒地质问说:把中国叫成“支 那”,如同过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东方人把日本称呼 “倭”,为什么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 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 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但从19 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 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 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指京师、京都;后 来指汉族、华夏族居住地,当时中原汉族以外称为“四夷”, “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汉族、华夏族居中,称“中 国”,即中央之国,是地理概念。大约到19世纪中叶,“中国 ”一词才作为国家概念出现,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国作为国号 固定下来,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在咨议局议定13条重要方 针,其中第二条即为:“称中国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新中国的正式

132 评论(14)

小小miffy

契丹指中国的,应该是在俄语中

91 评论(12)

赤影妖妖艾可

china即秦的音译,现在指中国,还有一个意思是瓷器,和契丹好像没什么联系。

284 评论(15)

小米一箩筐

秦--Ching参见:

17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