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122

做梦的燕子
首页 > 英语培训 > 在古人看来英语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ichelleyi

已采纳

如今英语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让人的交流变得更加简单、流畅,而古代学习英语几乎是派不上用场的。当时的留学生相对现在来说要少很多,能够真正出国以及真正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学习英语对古代人来说简直就是多此一举,还不如好好学习文言文。

古代的社会条件完全不能和现代的社会条件相比较。我们的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明显比古代要先进很多。很多人在古代甚至没有学习的机会,能够读到几本古书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但是我们现代都是义务教育,并且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然要什么都学一点。

在文化这一方面,现代和古代的差距不是一点点。在思想上,古人很难接受新鲜事物。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洋文化,是新鲜玩意,他们不可能抛弃封建思想,去开明地接受这些,更不可能学习。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开放了,任何对自己有利的东西都愿意去涉足,英语也是这个道理。

古人不学习英语着实不让人意外,更没有什么理由可讲。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们不能总是和古代作对比,还是好好学习英语吧!

在古人看来英语

103 评论(13)

tiaotiao1985

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像现在普及学英语这种情况,学外语也就是在清末时期才逐渐兴起和提倡的。因为,中古在晚清以前,都称得上是世界级别强国,强国怎么可能学习弱国语言呢?后来到了清朝后期,中国逐渐被西方强国超越,英国的大略四方,加上美国的崛起,才导致发源于5世纪的英语逆袭,成为国际主流语言。中国是因为在殖民时代的落后于欧洲国家太多,否则现在的世界官话到底是什么语还是未知数呢。

151 评论(8)

慧紫愿吉

其实,在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像现在普及学英语这种情况,学外语也就是在清末时期才逐渐兴起和提倡的。

319 评论(12)

游钓1000

我们用几个实例来说明中国的古人是如何学英语的。首先出场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林则徐为了能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专门跑到澳门,去收集西方的报纸资料,然后开始学习英语。他为了记单词,把英文标示出标识,出汉语来进行学习。这也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包括曾国藩的儿子外交官曾纪泽,也就是收复新疆伊利地区那位,将用汉语标注英文的这种学习方法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再看一下李鸿章学英语。李鸿章学英语是临时抱佛脚,如果出席某个活动或发表对外发表某个宣言,然后临时记一些单词,同样还是用中文标注英文。

在中国皇帝当中,最早系统学习英文且最刻苦的要数光绪皇帝,光绪早晨四点起来就开始学习英文,他的英文写作和阅读都是非常不错的,可惜口语极其糟糕。有一次他要对外召集外国公使要发表一个宣言,结果没人来,因为没人能听得懂他说什么。光绪是学习英语的热情是不能否认的,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兴起了学习英语的浪潮。

中国皇帝里面英文学得最好的要数清末皇帝溥仪。溥仪的英文老师是苏格兰人庄士敦。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溥仪都得其真传。溥仪的英语厉害到什么程度,在四五年审判二战战犯的时候,溥仪在被告席上摘下了他耳朵边的同声翻译的仪器,完全可以听得懂审判官在说什么。这都得益于他早年对英文的刻苦学习。

我国最早设置学习英文的学校是1861年在北京成立的京师同文馆,专门设立翻译英文的翻译馆。之后京师同文馆并入了北京大学。清朝末年乃至民国初年,中国古人学英语,学得最好的代表,非辜鸿明莫属。辜鸿铭英文的学习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学得了的,他是先把英文版的《浮士德》以及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全部背会,然后再求其具体的意思,这个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145 评论(8)

满堂红李娜

古时候的人们学习英语。应该是尽量的和那些说英语外国人。然后去记忆里面的一些单词。反反复复的练习外国人说过的英语单词。然后以前的人们就学会了怎么讲单词。

109 评论(9)

以心为马

这是因为在古代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很少有国际上的交流,所以古代不需要学习英语,学习英语也用不上。

270 评论(8)

飞天舞88

Looks like in the ancient,geomancy immediate influence family's prosperity and developed,thus often before constructing housing considers “the geomancy” the first question.According to “geomancy” theory,regardless of urban or the selected location room base address's choice should be fastidious about “the scenery polymerization,hides the wind to result in the water”.The father said:“the myriad things negative hug positive,the gas thinks with”.The botanical garden geomancy is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occupies the bright life to have obviously does not see with the influence which is impossible to neglect.From the design,the planter,choose the thing and the layout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but these factors can the environment and were mad that the field creates the subtle change,thus tell 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The reasonable botanical garden geomancy design and the layout,may provide the human the local resident to live the health and the region development.

186 评论(12)

lee是个小吃货

虽然没有词典但是字母表是有的吧,要不然怎么学啊,单词写出来也是要用字母的啊。

217 评论(12)

心泊-李伟

古代最需要学习接触外语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出海经商的商人、还有一部分就是需要向别国传递文化的僧侣。古代很多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他们弘扬佛教文化,就必须要掌握中国的古汉语。他们往往都是跟着商队,一大批一大批的商人一起进入中国。当时没有很发达的交通,在长达几个月的旅途中,僧人同商人进行学习,到达中国后已经能进行的简单的沟通交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已经可以熟练掌握汉语了。而且很多的西域国家,由于经常与周边国家打交道,出现了掌握多门国家语言的人才,因为大家长期的交流和接触。僧人会在去往印度的途中设立寺庙,其中就有熟练掌握梵语和汉语的人,对前往印度拜佛求经的人提供便利,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梵语。

中国大规模的开始学习英语,其实是清代时期,康熙皇帝还开了个外语补习班。康熙皇帝在和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当中,他就发现精通俄语和拉丁语的人才能非常重要。回到京城之后,在1708年开设了内阁俄罗斯文馆,他就让八旗子弟学习俄罗斯文学,以备翻译来用。

雍正年间,从四译馆当中分出了西洋馆,招一些满洲青年专门学习拉丁文,当时用的材料叫《华夷译语》。本来这本书是洪武年间官方编纂的,一种蒙语和汉语对译的一个词书。后来这本书就扩充了,包括了比较多的语言,就成了咱们中国近代早期,外文译汉文的一个官方词典。还有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也沿袭了历史上翻译的一个经典方法,就是所有的外文词,都是用汉文字标的拼音,跟咱们小时候背英语单词一模一样。

学习英语是有利于无一害的,英语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的友谊交流更让我们国家的人了解到西方的文化。

124 评论(12)

是芬妮呀

没机会接触外语。古代交通闭塞,很少能有人去到国外,或者外国人来到国内,所以用到外语的机会少。

27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