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鱼不流泪
大学课堂不仅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文化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生覆盖面广,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丰富,可以作为推进“课程思政”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非常好的思政教育载体。因此,在大学英语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为思政教育拓宽渠道,又是英语教学本身所需。如何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内涵,收集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德育素材,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德育目标,发挥课程思政渠道作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加学生对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坚守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1)内容设计思路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应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以及英语综合运用技能。教学设计内容应紧扣社会公益和奉献的话题,并适度延伸,选材与时俱进,能够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2)教学方式思路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形式应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线上平台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智慧课堂的论坛、投票、抢答、分组、共享功能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互动方式。另外,教学设计方案还应体现较强的趣味性,让学生通过对问题和主题的主动探索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来源:锦绣·下旬2020年10期
angellingabc
切实转变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教师就要彻底放弃那种以我为主,一个人说了算的落后观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时间安排以及角色关系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将学生放在英语教学的中心位置,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抹煞教师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想怎样学就怎样学,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活动,而是强调教师在更多地了解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需求后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Mehan认为,“教师应首先是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估者”。[2]组织者而非单纯的讲授者,教师就应本着教授语言技能而非灌输语言知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前收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资料,课中结合本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需求安排合适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是评估者,他们不仅仅能够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纠正错误,而且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learner autonomy)是在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探索中发展而来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程设置、教材编纂、课堂活动、教师决策等一系列因素朝着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方向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否定语言知识传授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教学普遍是“以教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只是“授人以鱼”,而不“教人以渔”,结果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编排上应尽可能从智力上和情景上体现学生的水平,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创造一种氛围,提供一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地去学习。例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加大学生自学的比例,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采取解答问题的形式处理课文。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根据需要,推荐和指导使用一些难度适中的课外自学材料。1. 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基本听懂来自英语国家人士的谈话和讲座,能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的国内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50词左右。能基本听懂外国专家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