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5

伪文艺的姑娘
首页 > 英语培训 > 医院英文ppt介绍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uan娟娟123

已采纳

广州中医药大学与东莞市中医院签定非直属附属医院共建协议广州中医药大学与东莞市中医院的合作本着互惠互利、相互支持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的临床教学力量,改善了临床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负责对东莞市中医院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组织专家到医院进行示范教学查房及专题讲座;聘任医院业务骨干为研究生导师;提供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相关教学、科研资料;提供教学、科研仪器,并给予技术指导,加强与医院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深层次的合作,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安排医院人员参加培训和攻读研究生学位等。 作为非直属附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原有隶属关系和领导体制不变,原有经费拨付渠道不变。他们接受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业务指导,指定一名院领导负责教学工作,设置专门的教学管理职能科室,配备专职教学管理干部;制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级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的工作职责;负责解决实习学生教室及配套生活问题;负责实习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业务学习以及行政管理等。 双方一致表示,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广东中医药强省”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下面这个不是关于医院的,但我觉得还挺模板的。 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共建协议书 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建设与整合》子项目“全国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工作,推动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本着“共建共享、协作服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推进“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以下简称长三角仪器共用网)”建设,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组织框架及工作协调方式 1、成立“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协调推进小组”,负责确定长三角仪器共用网的建设目标和总体要求,并组织协调建设、运行和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小组成员由三省一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相关处室人员组成,组长由上海市(牵头省市)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其他三省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 2、成立“长三角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实施长三角仪器共用网的建设工作。小组成员由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管理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组长由上海市(牵头省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管理部门负责人。 3、定期召开协调推进小组工作会议。每年轮流在三省一市召开协调推进小组工作会议,总结前一年度工作,研究制定当年工作计划,研究、讨论协作网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交流、解决协作网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具体问题。 二、协作网建设模式 4、采用“分布建设,系统整合"的模式建设长三角仪器 共用网。综合考虑三省一市在仪器共享方面的现有基础、共享流程和管理方式等因素,各地区可以结合各自情况选择建设方式:已建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库的地区可各自建设分系统,并采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通过系统总成,形成长三角仪器共用网基本框架;未建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库的地区可以根据相应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要求,收集本地区可提供服务的仪器设备信息,并在长三角仪器共用网上进行发布。 三、运行、共享模式 5、各省市依托各自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管理部门, 负责本地区分系统的运行管理,并保证与长三角仪器共用网连接畅通、响应及时。 6、按照服务提供方所在地区的共享管理方法实施仪器设备的跨区域共享及运行服务补贴。 7、分别组建长三角仪器共用网服务中心,依托长三角地区的仪器设备资源,规范服务标准,扩展服务渠道,不断提高仪器设施的共享率和使用率。 四、经费保障 8、各省市分别设立长三角仪器共用网建设、运行和服务的启动资金,使平台运行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并结合长三角仪器共用网建设总体要求,统筹安排涉及各地子系统的建设和相关经费。 五、生效及修订 9、本协议一式八份,四方各执两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本协议经四方同意后可随时修订。 10、四方均应自觉遵守本协议条款,共同协作完成既定目标。如果对你有帮助,多给我加分哦。呵呵

医院英文ppt介绍

302 评论(10)

花花only

56套医疗护士ppt模版-PPT模板大师-.rar    免费下载链接:

191 评论(9)

浮生若梦圈

早已忘记在大学第一次班会课上大家都讲了些什么,但班主任的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之后的3年我也似乎没有逃出这个“可怕”的预言。 到了大四,有些之前迷茫的事情变得明朗,而有些之前是明朗的事现在却变得迷茫。 前不久还自鸣得意地认为,自己开始慢慢进入“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了,但现在才发现,迎来的却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从阅兵放假后开始上班到上周五(6-18号),我连续“工作(实习打杂)”了13天,期间去了2趟宁波,每一趟都“洗刷了我的三观”( 开了眼界,涨了知识,碰了痛点 )。这13天很忙,所以也就很少更新公众号了,实属抱歉。今天就来谈一谈上周五在宁波碰到的痛点,以及迎来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上午心康培训,2015-09-18摄) 上周五是我实习的公司请了一位美国心脏康复专家给宁波某著名医院做培训,我的大Boss负责翻译,我是助手(负责打杂)。本文为了避开商业上的敏感内容,一律简化或隐去, 美国心康专家在下文一律简称G 。整天的培训议程是我8月底拟的,双语;培训用的PPT本来是要我翻译的,但后来G发给我的PPT是双语对照的,他所在的上海某著名医院(他是医院美方顾问)帮忙翻译了,译文很专业,绝对甩出我好几条大街,我只需负责校对。由于之前我的Boss(区别于大Boss)说培训内容大Boss会翻,我只要协助其它事情就好,所以爱偷懒的我也真只是做了简单的校对就完事了。 周五早餐时,大Boss问我大学有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交传),今天要不要试试,他可以做我的强大后盾。我脸瞬间就红了,只好尴尬地回答:是有一个半学期的口译课,但练习的内容都是“大而空”的开幕致辞、论坛发言,绝不会牵涉这么复杂的医学翻译,而且人家是付费培训,翻不好很丢人,我这次先观摩,争取下次可以做。虽然那天大Boss真的只让我观摩了,但还是紧张了一整天,担心他随时让我上。 “机会只垂涎有准备的人”,这句话虽然听上去像心灵鸡汤,确是实话。 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我认真校对PPT,校对完后把PPT内容弄熟悉,把里面的专业术语学会,然后利用寒假参加亮剑培训时学到的方法做翻译准备,平时练一练朗读(半年没说过英文了),我其实是可以胜任的。因为懒惰,错过了一次实打实的锻炼机会。 上午培训开始前G要把PPT拷贝上去,但他U盘里文件多到眼花缭乱,电脑又是中文语言,他找了好半天才找到最新版的PPT文件。我 U 盘平时是空的,每次只暂存需要用的文件,用完即删,这样找文件方便,丢了也不用在各种社交平台发寻物启事、哭诉里面文件很重要。 这个习惯很好。这次我U盘备份了G培训要用的PPT,但当时见G已经在找他U盘里的PPT了,我就没给他我的U盘,服务不到位,而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大错误。 讲到第6张PPT时,没中文,可我明明记得我翻译了那张PPT。难道他没查收邮件?还是他打开的不是最新版的PPT?(注:G发我的PPT是双语对照,我只需校对,但后来他新增了几页PPT,新增部分需要我翻译)。培训还在进行,我也就是小小怀疑了一下而已,就继续开始打杂了(拍照)。在Tea Break时我竟然忘了这事!!!导致的后果就是,培训末尾的几张PPT都没有译文!!!而这次培训开始前,医院方问懂英文的人举手示意时,只有副院长(参会的最高级别领导)和主任举手了,不知道其他人是真不懂英文还是谦虚。讲到这部分没译文的PPT时,G问了我,我只好告诉他:“I’ve translated your PowerPoint, but the one you opened is not the latest.”G问大家要不要换成最新版PPT,由于那时已经11点多了,大Boss就说别换了。现在想想,还是服务不到位,要是一开始给他我的U盘,要是Tea Break时我没忘记我的怀疑,就不会这么尴尬了。所以, 做协助的人一定要细心细致啊! 谈一谈上午的培训翻译。大Boss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出身,去美国读了更好的硕士,现在入了美籍,从事的是医疗服务领域的中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软件系统研发。所以说,他也是跨界进了医疗领域(本质还是软件行业),翻译只是他额外的技能。整个上午的培训,他是做交替传译(第二次给G做)。这次他用了纸笔,但也只是偶尔做笔记,半天下来还没用完半张纸。纸笔是我早上问酒店要的, 工作了一定要随时携带纸笔!!! 上次去常州,大Boss和另外一老板谈业务,让我也做记录,我竟忘了带纸笔,只好用手机记关键词,虽然会后写会议记录还能回忆起来,但是在老板们面前用手机记录显得很不专业。这次也忘带,问酒店要,最后给了大Boss做交传用,但晚上他让我下周和他一起写下午的会议记录,我只好依靠我不靠谱的记忆力了。 事不过三,希望没有三。 指导和评价翻译的标准很多,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到严复的“信达雅”,被大众熟知的也很多,虽然我个人对这些理论不以为意,有偏见。 我个人认为,口译员的最大目的是协助沟通。 从这个目的上看,我很佩服大Boss的翻译。他达到了沟通的目的,而且在翻译时,他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参加心血管类会议时遇到的case,以便更好地传达。当然,在译文中加入自己的内容,在学院派(学术)看来是大忌,而他翻译时大量地简化、重组甚至原文译文偏差很大在学院派看来也饱含争议。 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 如果非要用每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的交传作为标准去衡量大Boss的翻译,那客观的说,他的译出率大概在70%。我好评他的翻译,是因为目的达到了,而且用 我个人的翻译标准 —— 舒服 ,去评价的话,他翻得让人听了舒服。还是那句话, 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 上午培训到中间部分时,有一张PPT上的图是12导心电图,摘自医学论文,大Boss看不懂上面的缩写,只好求助于副院长(女,上文提过, 下文都称F )。F解释得很透彻,并对大家说 美国在心脏康复领域多走了 50 年,中国目前是基本空白,鼓励在座的各位全身心投入,很容易出成果(发顶尖期刊的论文) 。提这点是鼓励本公众号中医学专业的订阅者。她的翻译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指出当今的一个普遍现象: 企业、事业单位高管中精通英文的往往很多,反倒是那些中低级别的职员,英语很烂。语言能力只是众多能力中的一种, 文冤阁大学士说 英语不是全部,但在语言上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为过 。共勉! 培训的PPT后面有一页很简单的一个数字翻译错了,大Boss当场指出,而我在校对时竟然没发现!后来这个错误又在后一张PPT出现了。我推测翻译PPT的人应该是了trados之类的辅助翻译软件,因为这些软件会记住你的译文,让你不做重复的翻译。但缺点是,第一次翻译一个新内容时,如果译文不准确,后面碰到同样的原文,软件自动填充译文而你若不去检查,就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但重点是,我要思考为什么我校对时没发现这么低级的错误! 思考了一下,校对时没发现错误的原因是校对那天,发现译文很专业,绝对甩出我好几条大街,所以校对到一半时,由于时间紧,我就直接看译文不看原文了,只调整译文语句不通顺之处。 这是校对的大忌!!!以后时间多紧,都切不可再犯! 再牛逼的译员,也有失误的时候。 中午饭后,院方3美女护士约我们去星巴克喝咖啡讨论问题,期间G教了最有价值的一个心理放松方法。 虽然他说这是针对有焦虑症的患者,但我觉得适用于每一个人。该方法是: 平躺着,保持正常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在左腿,绷紧左腿肌肉,绷紧再绷紧,然后突然放松。作完左腿后,同样方法依次做右腿、左手、右手、会阴部、臀部、腹部,最后全身。 这过程保持呼吸畅通,切不可憋气。 下午的实践课G带着大家做了一遍,确实有效果。F练过瑜伽,说这是从瑜伽演变过来的一种通过生理放松达到心理放松的方法。中午聊完天,那三个美女护士说,这一个半小时的聊天学到的东西比一上午的培训要多得多。所以,我感触最深的是, 有机会要多请值得你学习的人去喝咖啡或茶,边喝边聊,探讨一些问题,从中得到的收获绝对要远远超过你的金钱付出。 (以后双休日谁想去喝咖啡或茶的找我,我买单,我是认真的!) 下午是实践课程,分析3个真实病例。培训开始时大Boss说这是我翻的病例,我又是一阵紧张。一来怕自己的翻译出错,二来怕大Boss说因为是我做的笔译,我对材料最熟悉,让我做交传。不过还好,两件担心的事情都没发生。说说这3个病例的翻译。准确的说,这三个病例是我同事翻译的。她有运动医学背景,boss把病例翻译任务交给她,让她翻好后我来校对,把语句弄通顺。但她翻译了第一个病例发给我看时,我见到她把“78岁”翻成“78 years”就崩溃了,看到后面一个句子完全不通。于是,跟她说,只要让她把病例中的所有专业术语如“窦性心率、股动脉、回旋支开口、功率自行车、上肢液阻、跑台”等查出来,余下的都我来翻,提高双方效率。这时才知道,她是借助金山词霸在线翻译完成的。 所有的在线翻译,亲测谷歌在线翻译最靠谱!但每一种在线翻译只能给你提供参考,大幅修改是必须的! 虽然她查了一些专业术语,但另外一些术语她没查到,只能自己去查。部分她查的术语是错误的,需要我再去查。所以,3个病例的翻译翻得真的是想吐啊!碰到类似于 “第一对角支开口及近段90%狭窄,为分叉病变,右冠中段50%狭窄,予第一对角支及前降支近段各植入一枚支架”、“窦性心率,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T改变” 真的很崩溃。就算术语查了,中文都没弄懂,还要翻成英文,真是折磨。这三个病例还是相对简单的病例,要是真正牵涉到医学肿瘤手术之类的翻译,那就不仅仅是崩溃了。认识一同传大V,多年的医学同传翻译经验,还是英语本科出生,瞬间肃然起敬。人家也是 本科毕业 , 自学同传 ,还是 医学同传 ,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啊! 下午大Boss的交传笔记记的就明显多了,反应速度也没有早上快,显然翻译真的很累。交传一上午,中午喝咖啡时还要帮忙协助翻译(我也协助翻译,但贡献不大),下午又接着交传,想想确实累。要是我,就算有能力做交传,中午不休息,下午也要累趴下,脑子绝对一片浆糊。 翻译不仅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 晚上院方请我们去宁波百年老店状元楼吃饭,状元楼竟然是余秋雨题写的。进楼后才知道,原来历代宁波出了那么多状元, 宁波真不愧是人杰地灵! 大厅里摆了花轿、官帽官服,院方主任(下文简称 M )用英文给G介绍,虽然英文说的不是很流利,但介绍的绝对要比我好!如果让我介绍传统文化,我本身就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无论怎样都不可能介绍详细。 给外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自己要知道了解,肚子没货英文再好都没用! 用朋友的话说,我是抱着大Boss的大腿胡吃海喝了一顿,尝了宁波海鲜和美食。但其间也有众多感触。F来给她的下属敬酒时说的“ 目标要放远,但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 ”就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是别人说出这话我可能会认为是心灵鸡汤。F上午参加完培训,吃过中饭后马上去看病人,下午培训完后又去看望病人,然后再来饭局。F已经是副院长级别的人物,依然这么勤,一点都不浪费时间,真的不得不承认 那些比我牛逼一千倍的人比我努力一千倍 。从目前接触到的人来看,我的感悟是 同等级别的人物,女性更容易让我敬佩! 主任M饭局上唱了一首日文歌,他透露说高中学了3年日文,大学学了6年日文,后来跨界进入医学,现在是医院康复科的专家。 都说隔行如隔山,但还是有那么多人跨了那么大的界。专业限制真的只是一个借口! 饭局后去了KTV,虽然我个人很讨厌饭局和KTV,但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这两者真的是促成合作意愿的好地方。 这两趟宁波,每一趟都“洗刷了我的三观”( 开了眼界,涨了知识,碰了痛点 )。 只有慢慢接触社会后,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该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面对自己的“知道自己不知道”,只能希望自己迷茫少一点,行动多一点。 成长是痛的!

9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