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权STAR
英语翻译的十大技巧:
一、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 思维方式 、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 句子 ,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
二、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 标语 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三、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
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 短语 。
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
四、拆句法和合并法: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
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
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
五、正译法和反译法: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
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
六、倒置法: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
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 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按意群或进行全部倒置,原则是使汉语译句安排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有时倒置法也用于汉译英。
七、包孕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英译汉。所谓包孕是指在把英语长句译成汉语时,把英语后置成分按照汉语的正常语序放在中心词之前,使修饰成分在汉语句中形成前置包孕。但修饰成分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拖沓或造成汉语句子成分在连接上的纠葛。
八、插入法: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笔译中。偶尔也用于口译中,即用同位语、插入语或定语从句来处理一些解释性成分。
九、重组法:指在进行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流畅和更符合汉语叙事论理的习惯,在捋清英语长句的结构、弄懂英语原意的基础上,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
十、综合法:是指单用某种翻译技巧无法译出时,着眼篇章,以逻辑分析为基础,同时使用转换法、倒置法、增译法、省译法、拆句法等多种翻译技巧的方法。
马秋云123
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 方法 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英语翻译的十大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语翻译的十大技巧
一、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 思维方式 、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 句子 ,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
二、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 标语 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三、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 短语 。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
四、拆句法和合并法: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
五、正译法和反译法: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
六、倒置法: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在英语中,许多修饰语常常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因此翻译时往往要把原文的语序颠倒过来。倒置法通常用于英译汉, 即对英语长句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法进行前后调换,按意群或进行全部倒置,原则是使汉语译句安排符合现代汉语论理叙事的一般逻辑顺序。有时倒置法也用于汉译英。
七、包孕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英译汉。所谓包孕是指在把英语长句译成汉语时,把英语后置成分按照汉语的正常语序放在中心词之前,使修饰成分在汉语句中形成前置包孕。但修饰成分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拖沓或造成汉语句子成分在连接上的纠葛。
八、插入法: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笔译中。偶尔也用于口译中,即用同位语、插入语或定语从句来处理一些解释性成分。
九、重组法:指在进行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流畅和更符合汉语叙事论理的习惯,在捋清英语长句的结构、弄懂英语原意的基础上,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
十、综合法:是指单用某种翻译技巧无法译出时,着眼篇章,以逻辑分析为基础,同时使用转换法、倒置法、增译法、省译法、拆句法等多种翻译技巧的方法。
如何 学习英语 翻译
一、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跨 文化 信息传递活动,其本质是信息传递。从形式上看,翻译活动的确需要涉及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在实质上,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字本身的表现形式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译者是信息传递者,其所从事的活动绝不是简单、机械的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对应转换,而是借助语言这个信息载体的转换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
译者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两种语言及其使用者。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就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原语解读作者寄载于原文的各种信息,并通过译语把原文所承载的各种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也就是译者借助两种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把原语作者明确表达的和隐含其中的消息、思想、观点、意志、情感等各种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
这个活动涉及三个主体:原语作者、原语读者/译者、译语读者(这里的原语作者、原语读者/译者、译语读者也分别指原语说话人、原语受话人/译者、译语受话人,以后不再赘述)。首先,原语作者作为信息传递者,将自己头脑中产生的信息,以符合原语文化传统规约的表达模式寄载于原语文字(有人认为,从广义上讲,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翻译过程);第二,译者作为特殊的原语读者,即信息接收者,通过原语载体获取原语作者传递的信息;第三,译者作为信息传递者,将其从原文获取的信息以符合译语文化传统规约的表达模式寄载于译语文字;最后,译语读者通过译语载体获取原语作者传递的信息。
可以看出,翻译活动始终是围绕着跨文化信息传递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因此,要想学好英语翻译,了解翻译的信息传递本质,认识自己在翻译这个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翻译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译者通过原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通过译语传递信息的能力。译者必须在充分而准确地理解并获取原文所承载的显性信息和各种隐性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用译语将原语作者意欲表达的各种信息比较完整或曰忠实地传递给译语读者。虽然绝对意义上的“完整”或“忠实”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尽可能减少信息衰减,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冗余,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般说来,原文作者在将信息寄载于原语文字时,总是会预设其确定的读者对象能够根据各种共有的知识和 经验 ,推理明了其意欲传递的信息,包括语言文字本身体现出的表层的显性信息和伴随的隐形信息。因此,译者作为一名特殊的读者,要想比较充分而准确地获取原文承载的各种信息,就应当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发挥相应的推理能力。
译者在将其从原语获取的各种信息寄载于译语时,需仔细分析两种语言载体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避免受到两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本身的束缚,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信息传递为中心,在译文里对各种信息的比重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便按照符合译语文化传统规约的表达方式,来确定译文中比较恰当的文字表现形式,来安排译文信息层次的顺序,使读者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能够比较充分而准确地获取原文作者意欲表达的信息。
三、作为一名译者,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翻译意识。也就是说,译者应当在了解翻译的信息传递本质,熟悉翻译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翻译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去体会翻译,认识翻译,提高自己作为译者的自觉意识,从而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可以怎么做,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英语翻译学习技巧
一. 翻译的技巧
没有技巧,只有一个熟字。华罗庚说过,“苦干猛干埋头干,熟能生出百巧来”。语法根基深厚,词汇量大,对专业词汇掌握得熟,自然就能驾轻就熟,怎么玩儿怎么转。简单地说,基本功扎实就是技巧。
二. 翻译中最重要的项目
语法、词汇和专业知识。语法是最重要的,初中和高中学到的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语法。如果语法不好,和老外交流可能会很顺畅,但是做翻译不行,翻译不仅要求能让读者明白意思,而且要专业,英孚英语这个必不可少。
三. 翻译中的语法
语法就是公式。为什么很多译员朋友喜欢做汉译英而不喜欢做英译汉?就是因为汉译英的有公式可套,英译汉的没有公式可套。
四. 评价一份稿件的翻译质量
1.符合逻辑;2.没有语法错误;3.专业知识无错误。做到了这三点,一篇译稿的质量就保证住了,如果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强,文采飞扬,行云流水,那当然就最好不过了。
五.做到译文顺畅的方法
采取意译。有些译文读起来晦涩难懂,但参照原文却又找不出什么错误,这就是直译较多的缘故。直译会让人一读就知道这是一篇译稿,用行话说这叫翻译痕迹太重。
英语翻译的十大技巧相关 文章 :
★ 英语翻译中常用的十种技巧大盘点
★ 英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 学好英语的十大建议和方法
★ 英语背诵十大技巧
★ 切记:英语翻译的十大误区
★ 学好英语的八大技巧
★ 英语翻译技巧拆句与合句
★ 提高英语翻译的方法
★ 学好英语的方法与技巧
★ 10大优秀英语作文写作技巧,请收藏!
小猴小吃货
杨绛先生谈翻译的技巧(以句为单位)翻译总挨着原文的一句一句翻,但原文一句,不一定是译文的一句。原文冗长的复句,可以包含主句、分句、形容词组、副词组等等。按汉文语法,一个句子里容纳不下许多分句和词组。如果必定要按原著一句还它一句,就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所以断句是免不了的。可是如果断句不当,或断成的一句句排列次序不当,译文还是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怎样断句,怎么组合(即排列)断成的一句句,没有一定的规律,不过还是有个方法,也有个原则。方法是分清这一句里的主句、分句、以及各种词组;并认明以上各部分的从属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把原句断成几句,重新组合。不论原句多么曲折繁复,读懂了,总分得清。好比九连环,一环扣一环,可是能套上就能解开。原则是突出主句,并衬托出各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主句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在前,可在后,可在中间,甚至也可切断。从属的各分句、各词组都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使这一组重新组合的断句,读起来和原文的那一句是同一个意思,也是同样的说法。在组合这些断句的工序里,不能有所遗漏,也不能增添,好比拼七巧板,原是正方形,可改成长方形,但重拼时不能减少一块或增添一块板。试举例说明。我采用冗长的复句为例,因为翻译这类句子,如果不断句,或断句后排列不当,造成的不信不达较为明显,便于说明问题。这个例句,包含A、B 两分句。去掉了枝枝叶叶的形容词组和副词组,A句的主句是“我大着胆子跑出来”。B句带着一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可是我的命运注定,当时我的头脑特别清醒(主句);所以我不愿向冤家报复,而要在自己身上泄愤(分句)。”我分别用三种表达方式:(一)最接近原文的死译,标点都按照原文(但每个词组的内部不死译,否则,全句读来会不知所云)。(二)断成几句,并颠倒了次序。(三)因意义欠醒豁,再度排列断句的次序。我把三种译文并列,便于比较。第(三)种译文未必完善,只是比第(二)种对原文更信,也更能表达原意。A 句(一)我在看到全家人一片混乱时,我大胆跑出来,不顾被人看见与否,我带着决心如果被人看见,我就大干一场,叫全世界都了解我胸中理直义正的愤怒,在对奸诈的堂费南铎的惩罚中 ,甚至对那尚未苏醒的水性女人。(二)我瞧他们家一片混乱,就大着胆子跑了出来,不管人家看见不看见。我打定主意,如果给人看见,就大干一场,惩罚奸诈的堂费南铎、甚至那昏迷未醒的水性女人,让人人都知道我怀着理直义正的愤怒。(三)我瞧他们家一片混乱,就大着胆子跑出来,不管人家看见不看见。我打定主意,如果给人看见,就大干一场,惩罚奸诈的堂费南铎,也不饶那昏迷未醒的水性女人,让人人知道我满怀气愤是合乎公道正义的。B 句(一)可是我的命运,为了更大的坏运,假如可能还有更坏的,准保留着我,注定在那个时候我往后昏迷的头脑特别清醒;所以,我不愿对我的两大冤家报复(这,因为他们绝没有想到我,是容易办到的),我要用自己的手,把他们应受的惩罚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比对待他们的海厉害,如果那时候杀了他们,因为突然一死痛苦马上就完了;可是延长的痛苦用折磨连续地杀,不能完结性命。(二)可是命运准是保留着我去承当更倒霉的事呢 - 假如还会有更倒霉的事。命里注定我往后昏迷不清的头脑,那时候格外清醒。我当时如果向自己的两大冤家报仇,很容易做到,因为他们心上绝没有想到我这个人。可是我不想这么办。我只想对自己泄愤,把他们该受的痛苦加在自己身上。我即使当场杀了他们,也不如我对待自己的那么残酷。因为突然的痛苦,一下子就完了,而长期的折磨,好比经常受杀戮之痛而自杀,比马上送命更加痛苦。(三)可是命运准保留着我去承当更倒霉的事呢 - 假如还会有更倒霉的事。命里注定我往后昏迷不清的头脑,那时候格外清醒。我不愿向我的两大冤家发泄怨愤,只想惩罚自己,把他们应得的痛苦亲手施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比对待他们还要残酷。我当时如果向他们俩报复,很容易办到,因为他们心上绝没有想到我这个人。可是我即使当场杀了他们,突然一死的痛苦是一下子就完的,而我糟蹋自己,却是长期的慢性自杀,比马上送命更加痛苦。从以上三种译文里,可看出如下几点。原文不断句,是瘫痪的句子,不对照原文就读不通。复句里的主句、分句和各个词组,正如单句里的单字一样,翻译时不能不重作安排,也不能照用原来的标点。长句断成的短句,重作安排时如组合不当,原句的意思就不够醒豁。译文(二)的一组句子,读上来各句都还通顺,可是有几句散漫无着。全组的句子没有突出原文的主句,也没有显出各句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此原句的意思不醒豁。译文(三)重作安排后,较译文(二)更忠实于原意,语气也更顺畅。短句内部没什么变动,变动只在各短句的部位。可见最大的困难不在断句,而在重新组合这些切断后的短句。译者总对照着原文翻,不免受到原文顺序的影响;这是不由自主的。原句越是冗长曲折,译者越得把原句读了又读,把那句子融会于心。原句的顺序(外国句法的顺序)也就停滞在头脑里了。从慢镜头下来看,就是分解了主句、分句、各式词组之后,重新组合的时候,译者还受原句顺序的束缚。这就需要一个“冷却”的过程,摆脱这个顺序。孟德斯鸠论翻译拉丁文的困难时说:“先得精通拉丁文,然后把拉丁文忘掉。”“把拉丁文忘掉”,就是我说的“冷却”。经过“冷却”,再读译文,就容易看出不妥的地方;再对照原文,就能发现问题,予以改正。我曾见译者因为把握不稳,怕冒风险,以为离原文愈近愈安全----也就是说,“翻译度”愈小愈妥;即使译文不通畅,至少是“信”的。可是达不出原意的译文,说不上信。“死译”、“硬译”、“直译”大约都是认为“翻译度”愈小愈妥的表现。从上面所举的例句,可以看出,“翻译度”愈小,就是说,在文字上贴得愈近,那么,在意思的表达上就离得愈远。原意不达,就是不信。畅达的译文未必信,辞不达意的译文必定不信。我相信这也是翻译的识了。这里不妨提一下翻译界所谓“意译”。我不大了解什么叫“意译”。如果译者把原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那不是翻译,是解释,是译意。我认为翻译者没有这点自由。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厄(P.Cauer)所谓“尽可能的忠实,必不可少的自由”,只适用于译者对自己的两个主人不能兼顾的时候。这点不忠实和自由,只好比走钢丝的时候,容许运用技巧不左右倾跌的自由。上文曾以拼七巧板为喻,说不该加一块板或减一块板。这话需稍加说明。这不过是说:“不可任意增删原文,但不是死死的一字还它一字。比如原句一个主词可以领一串分句,断句后就得增添主词。原句的介词、冠词、连接词等等,按汉文语法如果可省,就不必照用。不过译者不能回避自己不了解的字句,或苦于说不明白,就略过不译;也不能因为重组原句的时候,有些部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就干脆简掉。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表达不清楚,插入自己的解释。上面例句里的“我”字译为“我这个人”,因为原意正是指“我这个人”,并没有外加新意而“加一块七巧板”。这种地方,译者得灵活掌握。有时汉文句子言简意赅,也有时西方的文句简约而含意多。试举一比较句为例。原句是充满感情的一句对话。主句是“你为什么不去把那个忠实的朋友叫来呀?”分句是“[他是]太阳所照见的、黑夜所包藏的朋友中最忠实的朋友。”(这句话是反话,“忠实”指不忠实。)我仍然并列三种译文。(一)“……你为什么不去召唤那个最忠实的朋友,在朋友中太阳所看见的,或黑夜所遮盖的?……”(二)“……你为什么不去把白日所见、黑夜所藏的最忠实的朋友叫来呀?……”(三)“……你为什么不去把那位忠实的朋友叫来呀?比他更忠实的朋友,太阳没照见过,黑夜也没包藏过!……”译文(一)不可解。译文(二)是一种没有人说的汉语,而且没有达出原文所含比较的意思。比较总有两层含意,一层比一层深。原句用比较的联系代词,汉文语法里没有。对话也不宜长。译文(三)把复句分断为单句,并达出比较的意思,并没有擅自“增添一块七巧板”。再举一比较句为例。原句有两层意思。一,“杜尔西内娅受到您的称赞就更幸福、更有名。”二,别人的称赞都不如您的称赞。“我仍并列三种译文。(一)杜尔西内娅在这个世界上会更幸福更有名,因为曾受到您的称赞,比了世界上最雄辩者所能给她的一切称赞。(二)您对杜尔西内娅的称赞、盖过了旁人对她的称赞,能为她造福扬名。(三)杜尔西内娅有您称赞,就增添了幸福和名;;别人怎么样儿极口赞誉,也抵不过您这几句话的分量。译文(一)是“翻译度”最小的,不达意。译文(二)读来好像缺少些什么,译文“缺了一块七巧板”。(三)补足了那点短缺。我免得啰嗦,举一可以反三,否则多举也没用。 读完这篇文章后,小编也不由得打心底佩服杨绛先生。她把翻译者比喻为‘奴才’而且是‘一奴二主’使文章通俗易懂,并且增添了积分趣味。文章中,她用了大量的例子让读者了解到“死译”、“硬译”、“直译”和‘七巧板拼凑’的方法做了的对比。怎么译,如何译都需要翻译员去不断的学习翻译技巧,使译文有‘那么点味道’但又不缺失译文的真实性。 这些技巧在医学翻译中也十分的重要,如果只是‘死译’和‘硬译’的话,医学翻译文章会显得更加的枯燥、乏味。因此专业医学翻译员也需要去了解这些翻译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定期与您分享有趣的故事、翻译的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