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猫也优雅
具体到语言方面,连淑能指出英汉两种语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英语是综合语,就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而汉语是分析语,就是不用形态变化而是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第二,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构成句子的核心。与其它成分聚集各种关系网络,为“聚集型”。而汉语主谓结构复杂、多样、灵活,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句式呈“流散型”。 第三,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即句子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是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即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第四,英语句子有大量的从属结构和连接手段,再加上各种并列成分、附加成分和修饰成分,句子像枝叶横生的大树。而汉语则常用法用或少用关联词,多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词语、句子之间次序按时间或逻辑关系来排列。因此,英语长句翻译时常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等方法处理。 第五,英语常用物称(非人称)表达式,显得客观、公正、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较为委婉、间接。汉语重人称,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第六,英语由于施事的原因、文体的需要或修饰的考虑,常用被动句。汉语常用主动形式,用于表达英语的被动意义。 第六,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名词化(指用名词来表达原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表达法可以使叙述呈静态。第七,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各种动词连用如连动式、兼语式、被字式及把字式,以及其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多动词谓语句,因而叙述呈动态。 第八,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名词化表达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第九,英语倾向于间接、婉约,汉语表达倾向于直接、明快。 第十,英语尽量避免重复,通常以替代的形式或省略等方式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的词语或内容,而汉语则较少采用这类变称,而较多重复同一名称,且多用对偶、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格。(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以上是荦荦大者,具体到词汇和短语/成语,英汉语言在表达方面也是既有类似所在,也有绝大的不同。如王宗炎指出的那样,是显著的例子是中外对“propaganda(宣传)”、“dragon(龙)”等的理解和涵义区别,其它如中国人说“某人有坏心肠”是指为人不端/不善/心怀恶意,而英语的“He has a bad heart”是指心脏有病;我们说“亡羊补牢”是指“未为晚也”,而英语“shut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 / has been stolen”是指“无补于事”,中国人说“食言”是指不守诺言,而外国人说“eat his words”是指“收回前言,承认失言”。(王宗炎《语言对比小议》原刊于《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另见:王菊泉,郑立信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不才以为,如果是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或长期在国外英语使用环境下工作生活,可能会不自觉地习得。但如果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在国内无英语使用环境下工作生活,只能通过学习与对比英汉语言文化及表达差异,才能做到自觉地用“英语思维”。就象打字一样,最开始要用脑想到那个字根在那个键盘上,如何按顺序组合成字,等到熟练后就不必经大脑,真接从指端下意识打出。所以,英语老师在讲不清英汉语区别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要用“英语思维”实在是强人所难、不切实际。
Blackstar01234
英语思维是指英语的掌握程度无限接近母语水平,可灵活的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让语言回归于实际生活应用。
我们需要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数学、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工具,进而帮助少儿建立英语思维,启发、引导和培育孩子的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演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
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每件事物都有特点,但这时孩子还是单向思维。在学习动物习性的知识时,通过尝试,来验证其观察总结出来的不同动共性特点。
孩子们去发现不同动物的共性,对不同种类动物进行分类,帮孩子们建立分类概括思维。如:有翅膀的是一类;4条腿的是一类;2条腿的是一类等。当然,有的孩子会大胆进行想象,创新分类标准,也会受到老师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们独立思考、分类以及概括的能力得以建立起来。
仟木源家居
英语思维指的就是不刻意去翻译,也能理解英语内容含义的思维方式。
和英语思维相对的是中式英语的思维,在中式英语思维当中,当我们想要用英语表达一句话,会先在脑子里用汉语打初草搞,再通过自己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积累,逐步的把它翻译成英语,最后再口头表达出来。而当我们听到一句英语的时候,会先试图抓住这句话当中的每个单词,并且翻译出单词的意思,再根据单词和句子的语法组成,把整句翻译成汉语,最后再去理解。
在这种互相翻译的过程当中,其实非常消耗我们的大脑资源,影响理解和表达的速度,而且生硬的翻译出来,通常都是中式英语,没有纯正地道的感觉。
而所谓的英语思维,其实指的就是英语母语的思维,我们通过学汉语的方式,就能够清晰的体会到英语母语思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举个例子,小孩子在学汉语的时候,当他学到皮球这个词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反映出来的是一个球的形象,而不是某一种语言用来翻译,当他学到红色这个词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真的红的颜色。这就是具体事物的学习,比如说一些名词,动词的学习,我们都可以很直观的通过图像或者记忆理解到它的意思。
除了具体事物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含义,比如说我饿了,我很愤怒,快与慢等等,这些事物其实也很容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
所以在练习英语思维的时候,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当你学习到一个新的单词或者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的时候,在脑海里描绘出场景,而不是翻译成汉语。
除了刻意的避免翻译以外,我们还要注重口语要素的积累,而不是单词量和语法的积累。通过口语要素,我们才能够最快的把词汇语法和表达出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必须翻译才能表达或理解意思的坑。
总之,英语思维也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思维方式,起初你可能会觉得比较困难。但只要多在脑海里描绘场景,多积累口语要素,渐渐的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够快速对场景作出反应,而不再依赖于纯粹的翻译去表达意思了。
wuli小拧
第二十二讲
拥有“英语思维”,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梦想!
即使是“骨灰级”的英语大咖,也无不憧憬着有那么一天,幸运之神能够降临,让自己拥有传说中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拥有如此明亮的光环,让无数学子们朝思暮想,心驰神往。
一、那么到底什么是“英语思维”呢?
所谓的“英语思维”,广义上讲就是英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
一旦真正拥有了这种“英语思维”能力,意味着你的英语已经彻底脱离了所谓的“中式”英语,你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已经接近了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那么英语母语者的语言思维和表达方式是如何获得的呢?
正如我们在第五讲中所介绍的,是通过“传承”的方式从父辈那里继承了母语的语言思维。
而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无法通过“传承”的方式来获得“英语思维”。
虽然很多人试图通过“海量”的语言输入输出,梦想着“量变到质变”的奇迹发生,可惜的是这种练习方式缺少了“传承”中的重要的环节,“校正和反刍”,以至于这种“海量”的输入输出练习成为一种极度耗时、质劣效低的学习方式。
无法通过“传承”获得英语思维,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通过学习英语的语法,来获得“英语思维”。
二、那么英语思维和英语语法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的规律,而英语思维本质上就是英语语言规律的外在表现。
所谓的“英语思维”,狭义上讲就是英语语言的规律。
这告诉我们,通过深入透彻的学习英语的语法,我们也一样可以获得“英语思维”。只不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英语思维”和通过“母语传承”获得“英语思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为前者是“刻意为之”,后者是“浑然天成”。
虽然相较“母语传承”的方式依旧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已经相当接近真正的“英语思维”了,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毕竟我们是中国人。
那么如何建立英语思维,也就变成了如何学习语法。
正如第五讲中所讲,“宏观上建立起完整系统的语法框架体系”,“微观上透彻理解英语语法背后的原理”。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做到“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你的英语思维就慢慢清晰了。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何为“英语思维”,以及如何建立“英语思维”,那么所谓的“英语语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追求“语感”呢?
三、什么是“英语语感”?
所谓的“英语语感”就是对英语语言的模糊感觉!
“感觉”很多时候是不靠谱的!
所谓的“英语语感”是指对英语语言规律的“模糊感知”,是通过一定语言练习积累后,建立起来的语言的“感性”经验。
“英语语感”带着对语言感知的“思维惯性”对我们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因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语言规律”,所以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
英语语感不等同英语语法,自然也不等同英语思维。
所以,我们不用神话“英语语感”,我们应该带着更理性的目光,在深入理解英语语法本质的的前提下,在正确的“思维惯性”帮助下,通过大量的练习,以获得真正正确的“英语语感”。
下一讲,我们将进入以“时态”为核心的“英语语法”的学习。
本文作者谢瑞,著有《英语思维:解密英语语法的原理》一书和《英语思维:十课建立完美语法体系》系列视频课程。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