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装修
英文如下:
三角龙英文是“Triceratops”。美 /traɪˈserətɑːps/,英 /traɪˈserətɒps/。是一种生成于传说的稀有近战攻击型生物。
赏析:
1、三角龙布满角的头部几乎没有留给嗅觉装备的空间。
Triceratops, had little room in its horn-covered head for smelling equipment.
2、这一类群,包括像剑龙和三角龙这样有名的名字,是恐龙被分成的两个分支之一。
This group, which includes such famous names as Stegosaurus and Triceratops, is one of the two clades into which the dinosaurs are divided.
3、其它的如角三角龙这样的恐龙,显然就适应了切断植物作为食材。
Others, like the horned triceratops, were clearly adapted to shearing plant for food.
天天要开心哦
三角龙 三角龙是白垩纪后期(67-65 mya, mya=百万年前)数量众多且十分著名的草食恐龙,体型强而有力,约九米长,四米高,7至8吨重,它和暴龙在同一时期,生存于现今的北美大陆,当遭遇暴龙,三角龙就以自己强壮结实的体格与尖锐的三角来进行决斗。下面让我解说一下三角龙几个显著特征。 三角龙的学名是Triceratops,在拉丁文中:Tri 是三的意思,keratos 是角的意思。没错,三角龙自豪地拥有三个角,有两个长在头顶上,第三个角长在鼻子上,是用来保护自己的锋利长矛,有矛必有盾,三角龙居然完美结合了矛与盾,三角龙的颅后部延长成为巨大的骨质皱壳(也称“盾板”),充当一面护体盾牌,值得一提的是,三角龙的盾板是一体实心的,这与其它一些角龙类不同,比如开角龙/隙龙(Chasmosaurus),其盾板是中空的,这显然不够坚固。三角龙的盾板还有一个特征[注1],它是华丽的多彩的,以来可以在当时已经接近近代的自然环境配合成保护色,而来作为孔雀尾般求偶工具。矛与盾的结合使三角龙成为完善的攻防机器,但这也让其脑袋十分庞大,估计有将近315公斤重。 三角龙的还有一处重要特征,那就是特化的咀嚼构造,我们仔细观察三角龙的嘴部,就会发现三角龙的口鼻部已经演化为侧面紧缩的嘴,下颚悬于上颚之下。如此构造的嘴器能高效的切割坚硬的植物茎。 三角龙和暴龙的关系,相当于如今非洲的狮子和野牛群,这是根据生物数量金字塔以及对现生草肉动物比例来推测的,当野牛群遭遇狮子的攻击,它们会将老弱病残圈在中间,然后头朝外地围成一圈,组成一道铜墙铁壁。我们可以这样引申到三角龙群与暴龙的遭遇上,当然,这仅仅是推测。其实,就是暴龙攻击离群的三角龙也不是一碟小菜,三角龙受到攻击后,它会被迫还击,低头显露长矛般的角,以六吨体重、时速三十五公里的高速突击,绝对是暴龙承受不起的。 那么这种神奇的恐龙是谁发现的呢?在恐龙权威书籍或是年鉴上都是这样写的“1889年,马什(Marsh)”,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约翰·贝尔·赫琪尔(1861—1904年),这位美国化石发现史上最著名的化石采集者之一,1888年,赫琪尔在怀俄明州发现了第一只角龙类化石——三角龙的头骨!只是因为他一直为马什工作,所以三角龙的发现者的光环才如此易主。 我们常常拉忽略一个问题,就是三角龙的行走方式,在过去的电影和博物馆展览中,三角恐龙的两只前腿分得很开,看上去象蜥蜴那样。但是在过去的在六七十年代时,一些科学家就曾经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三角恐龙的两只前腿应该更直立一些,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小一些。而近古生物学家们终于对三角恐龙两只前腿张开的形状做了调整。美国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们利用按照一比六的比例扩大的骨架模型反复研究关节之间怎样咬合,并利用橡胶带充当肌肉和肌腱组织,模拟各个关节的运动情况,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最终决定了前腿的角度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