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兔2008
三味线是乐器。是日本的乐器。它和三弦有所区别:1、性质不同:三弦琴是中国的弹拨乐器。三味线是日本传统弦乐器。2、构造不同:三味线一般用丝做弦,也有用尼龙材料做成。三弦的琴头上端为锄头状,或饰以象牙片或骨片,下开弦槽及弦轴孔,左边装2弦轴,右边装1弦轴。3、弹奏效果不同:三弦的音色干涩,音量大。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经萧剑声的改革,音色变为厚亮,大型的三弦音域多于3个八度。用于地方音乐,亦用于交响化的民族乐团,也有大量的独奏曲和合奏曲。三味线在演奏时演奏者需要用象牙、玳瑁等材料制成的拨子,拨弄琴弦,其声色清幽而纯净,质朴而悠扬。
静静19811215
元永禄年间(西元1560年左右),三弦(shamisen)由中国传入琉球,再由琉球经大阪进入日本岛.得名“三味线”.当时的中国三弦本是由蛇皮来覆盖共鸣箱的,但是日本找不到那么大的蛇皮来制作,便产生了用狗皮,猫皮来制作的早期三味线.后来大多用兔皮或人造革来做了. 三味线被广泛地用于各种日本民俗艺能(地歌,筝曲界习惯称之为三线),但作为乐器,被分为细杆,中杆和粗杆三大类.其外观,技能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构造的细微处还有演奏音域有明显的区别. 津轻三味线tsugaru-shamisen (“Tsugaru”,即日本北海道和本州之间的津轻海峡地区)是日本三味线家族里面最独特的一支: 它诞生在津轻寒冷的乡村,并以它粗犷及强有力的音响感动了现在的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关于这类乐器的书面记述,好像是一个没有去的正式地位的“在野”乐器.可正是津轻三味线改变了传统的三味线在艺能中的伴奏地位,而发展成为一门极具魅力的独奏乐器. 1877年,一名叫仁太郎的盲人卖艺乞丐得到了一把旧的义太夫三味线,他的艺术天赋使得它不仅把三味线的细杆改为粗杆, “还把三味线的厚拨子象饭勺似的圆滑化,重新建立了乐器的构造,也打破了只在三味线上一个点拨奏的常识,而把范围扩展到了接近琴马.津轻三味线最重要的革命特征是----带来了用拨子从弹奏到敲打的像打击乐那样的敲击奏法.另外,再结合左手强烈的滑音,拨子的勾,挑等等这种从明治时代已经大致完成了的津轻三味线的独特技法,登上了日本的舞台(义太夫三味线的拨子特征一是长,二是厚,前面不是薄片状,而是有些像厚尺子那样有棱角,仁太坊把棱角圆滑化了) ”[注1] 三味线无品,音高判断全凭眼耳之力.弹拨用大的拨子,也有偶尔用手指的,并常常敲击琴体用作打击乐部分.传统的三味线一般与尺八,日本人筝一起演奏.现今则可独奏,合奏,并与各种乐器做即兴演奏. 三味线共鸣音量较小,且无固定调音规则,因此对演出者的功力很是考验,所以大多的演奏家都有很高超的即兴能力.仁太郎说过一句话很是有代表性: ,“猴子能模仿很多事物,因此不要模仿---演奏你自己的三味线.” 我想这也是三味线得以良好传承的原因之一吧. 注1:引号内的内容摘自<日本乐器法> 三木稔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出版
飘飘飞雪
虽然确实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乐器前不加定冠词the,但是在正规英语中,无论什么乐器(Guzheng, Shamisen或者Mbira等等),前面是应该加the的。除非是以下这种情况,需要区分play piano和play the piano的细微差异。-I play the guitar. 我弹吉他。(强调一个动作)-I play guitar in my band. 我在我的乐队中吉他手。(强调一个状态)-I play the piano. 我弹钢琴。(强调一个动作)-I will play piano at the concert. 我将在音乐会上弹钢琴。(强调一个状态)就如同:-I'm going to school. 我去上学。(强调一个状态)-I'm going to the school. 我去那所学校(强调一个更具体的动作)还有种说法是在非正式英语或者美国英语中,乐器前定冠词the被dropped的机会比较多,而且由于Guzheng这些本身都属于外来语,the被忽略的可能性更高。但归根结底,在最正规的英语中,the是不被省略的。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