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00

李出于蓝
首页 > 英语培训 > 泥蜂的英语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耳朵累了

已采纳

扁头泥蜂,膜翅目泥蜂科昆虫。外壳是孔雀绿的颜色,带有金属光泽,因此在英语中它们被称作宝石胡蜂。

泥蜂的英语

269 评论(15)

小猴子@219

我们学院一直研究泥蜂,这类的独栖种好像有很高的智能,它们与蜜蜂有较近的亲缘,但生活方式类似胡蜂类的蛛蜂与土蜂,世界学术界里就只有我们院抢到了这个课题,似乎还没有详细的分类,有专家可以详细说明高等泥蜂以及以上两种泥蜂的资料吗?不要百度百科上之类那些笼统资料。

197 评论(9)

实创佳人

昆虫纲 无翅亚纲 增节变态类 原尾目 (Protura)该目昆虫是一种微小的无翅昆虫。原尾目为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体微小,不过2mm。 无管亚目 始螈科 夕螈科 螈科 有管亚目 古螈科 华螈科 表变态类 弹尾目 (Collembol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小型无翅昆虫。体长0.2~10毫米,一般不超过5毫米。 节腹亚目 愈腹亚目 矶生亚目 双尾目 (Diplura) 昆虫纲的一目。因腹末有1对尾须或尾铗,无中尾丝,故通称双尾虫、铗尾虫。 双尾虫科 原铗尾虫科 铗尾虫科 缨尾目 (Thysanur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无翅,体窄长,被有鳞片。触角丝状,30节以上。 石炳科 衣鱼科 有翅亚纲 原变态类 浮游目 (Ephemeroptera)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成虫常在溪流附近,幼虫水生。 蜉蝣 不全变态类 蜻蜓目 (Odonata)该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 差翅亚目--统称蜻蜓 蜻总科--异色灰蜻 蜓总科--长者头蜓 均翅亚目--统称蟌 蟌科--蓝纹蟌 色蟌科--黑色蟌 扇蟌科 间翅亚目 蜚蠊目 (Blattodea)节肢动物门,体阔而扁,头小,前胸背板发达,似盾状,盖于头上。触角长丝状。复眼大,肾形,单眼2个。 鳖蠊科 折翅蠊科 光蠊科 蜚蠊科--蟑螂 螳螂目 (Mentodea)体细长,一般绿色。头大,三角形,复眼突出,单眼3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 螳螂科--螳螂 - 广斧螳 等翅目 (Isoptera)体柔软,口器咀嚼式,触角念珠状,前后翅等长,翅膜常超过腹部末端,如家白蚁(Coptotermes)。 白蚁科 稀白蚁属 亮白蚁属 浙江亮白蚁 球白蚁属 锯白蚁属 白蚁属 突歪白蚁属 近歪白蚁属--古田近歪白蚁 - 扬子江近歪白蚁 - 近歪白蚁 - 大近歪白蚁 华歪白蚁属 马歪白蚁属 瘤歪白蚁属 钩歪白蚁属 大白蚁属--土垅大白蚁 - 黄翅大白蚁 - 罗坑大白蚁 土白蚁属 囟土白蚁--黑翅土白蚁 - 贵州土白蚁 - 海南土白蚁 - 浦江土白蚁 - 云南土白蚁 地白蚁属 壤白蚁属 钩白蚁属 小白蚁属 象白蚁属--小象白蚁 歧颚白蚁属 近瓢白蚁属 须白蚁属 弧白蚁属 近针白蚁属 华象白蚁属 葫白蚁属 钝象白蚁属--祥云钝象白蚁 棘白蚁属 奇象白蚁属 夏氏白蚁属 华白蚁属 印白蚁属--勐戛印白蚁 澳白蚁科 草白蚁科 原白蚁属--高山原白蚁 木白蚁科 新白蚁属--恒春新白蚁 木白蚁属 树白蚁属 堆砂白蚁属--狭背堆砂白蚁 - 铲头堆砂白蚁 - 截头堆砂白蚁 鼻白蚁科 木鼻白蚁属 散白蚁属--尖唇散白蚁 - 肖若散白蚁 - 黑胸散白蚁 - 弯颚散白蚁 - 黄胸散白蚁 - 湖南散白蚁 - 细颚散白蚁 - 罗浮散白蚁 - 清江散白蚁 - 栖北散白蚁 - 宜章散白蚁 蔡白蚁属 乳白蚁属 - 长泰乳白蚁 - 台湾乳白蚁 - 大头乳白蚁 - 苏州乳白蚁 原鼻白蚁属 棒鼻白蚁属 长鼻白蚁属 齿白蚁科 缺翅目 (Zoraptera)昆虫纲的一目。小型稀见昆虫。全世界已知不足30种。中国已知2种,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渍翅目 (Plecoptera)是一类古老的原始昆虫。体中小型,细长、柔软。复眼发达,单眼3个。 竹节虫目 (Phasmatodea)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的1个目。中型或大型昆虫,最长可达26~33厘米 蛩蠊目 (Gryllobattodea)是个小目已知仅1科3束25种和亚种。体长12-30mm,细长,无翅。 直翅目 (Orthoptera)无脊椎动物,昆虫纲中较大的1个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12000种,我国约有370余种。 露螽科--日本条螽 蝼蛄科--蝼蛄 蝗科--棉蝗 斑翅蝗科-- 斑腿蝗科--中华稻蝗 螽斯科--优雅蝈螽 - 暗褐蝈螽 硕螽科--懒螽 网翅蝗科--网翅蝗 箭角蝗科--云斑车蝗 草螽科--似织螽 树蟋科 菱蝗科 纺足目 (Embioptera)昆虫纲的一目。中小型狭长深色昆虫。俗称足丝蚁。已知 14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共5种。 重舌目 (Diploglossata) 昆虫纲的1目。本目昆虫又名鼠螋。体小,扁平,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多节,但不长。无翅、无眼。 革翅目 (Dermaptera)前翅鞘质,极短而后端平截;腹端多具钳状尾铗。俗称蠼螋。全世界已知约1200种,中国已知70余种。 同翅目 (Homoptera)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叠翅于背上,呈屋脊状。有的无翅。复眼发达,单眼2或3个。 蝉科--鸣蝉 - 山西姬蝉 - 蟪蛄 蜡蝉科--斑衣蜡蝉 袖蜡蝉科 广翅蜡蝉科--甘蔗长袖蜡蝉 - 透翅疏广蜡蝉 叶蝉科--大青叶蝉 象蜡蝉科--丽象蜡蝉 角蝉科 半翅目 (Hemiptera)昆虫纲较大的目。通称为蝽类。前翅前半多成骨化成半鞘翅的昆虫。已知约3万种。中国已知2000多种。 蝽科--菜蝽 - 斑须蝽 同蝽科 黾蝽科 猎蝽科 跷蝽科 盲蝽科--三点盲蝽 缘蝽科 负子蝽科--日本负子蝽 蝎蝽科 啮虫目 (Psocoptera)昆虫纲的一目。通称啮虫。世界已知约2000 种,多分布于温暖地带,但也有一些种类生活在较冷地区。 食毛目 (Mallophaga)昆虫纲的一目。俗称羽虱、鸟虱。全世界已知约有4500种。中国已记载有120种。 缨翅目 (Thysanoptera)昆虫纲。通称蓟马。世界已知4500余种。中国已知100余种。体细长,略扁。体长0.5~14毫米。 全变态类 鞘翅目 此类群的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 因此而得名。 步甲科--绿步甲 - 拟丽步甲 虎甲科 锹甲科 金龟科--臭蜣螂 芫菁科--绿芫菁 - 苹斑芫菁 天牛科--多带天牛 - 星天牛 郭公虫科 食蜂郭公虫属 叶甲科--紫榆叶甲 - 黄斑直缘跳甲 瓢虫科--异色瓢虫 - 十二斑巧瓢虫 - 多异瓢虫 花金龟科--白星花金龟 鳃金龟科 象甲科--臭椿沟眶象 - 榛实象 - 平行大粒象 花萤科 丽金龟科 铁甲科 龟甲亚科 葬甲科--大红斑葬甲 叩甲科--细胸金针虫 卷象科 捻翅目 (Strepsiptera)微型昆虫,雄虫有一对后翅,前翅则演化为伪平衡棒 ,触角呈齿状。 广翅目 (Megaloptera)昆虫纲有翅亚纲。中大型,是一个较小的类群,世界记载约300种,分布各地区。中国已知有40多种 。 脉翅目 (Neuroptera)昆虫纲的一目。通称蛉,包括草蛉、褐蛉、蚁蛉、螳蛉等类昆虫。 蝶角蛉科 草蛉科--草蛉 蛇蛉目 (Raphidiodea)昆虫纲有翅亚纲的一目。前胸细长如颈,前后翅相似,膜质,脉多,具翅痣。幼虫树栖的全变态昆虫。 长翅目 (Mecoptera) 小型或中型昆虫,细长。头部延长,咀嚼式口器,复眼大。足细长。 毛翅目 (Trichoptera)昆虫纲。中生代初期三叠纪开始出现,距今约2亿年。全世界已记载有5000种,中国约 466种 石蛾科 鳞翅目 (Lepidoptera)无脊椎动物,昆虫纲中的第2个大目,包括有14万种以上的蝶类和蛾类。 凤蛾科--榆凤蛾 天蛾科--枣桃六点天蛾 小豆长喙天蛾 栗六点天蛾 透翅蛾科--白杨透翅蛾- 斑蛾科--灰翅叶斑蛾 灯蛾科 举肢蛾科--核桃举肢蛾 尺蛾科--黄辐射尺蛾 枯叶蛾科--落叶松毛虫 苔蛾科 夜蛾科--一点钻夜蛾 螟蛾科--玉米螟 艾锥额野螟 卷蛾科--棉褐带卷蛾 蚕蛾科 羽蛾科--小褐羽蛾 鹿蛾科 蛱蝶科 眼蝶科 粉蝶科 绢蝶科 喙蝶科 弄蝶科 凤蝶科--金凤蝶-柑橘凤蝶-丝带凤蝶 灰蝶科--蓝灰蝶-红灰蝶 - 橙灰蝶 - 红珠灰蝶 - 彩燕灰蝶 - 琉璃灰蝶 - 霓纱燕灰蝶 - 中华爱灰蝶 - 黑灰蝶 - 珞灰蝶 - 蓝燕灰蝶 - 洒灰蝶 - 癞灰蝶 - 线灰蝶 双翅目 (Diptera)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的1个大目。体微小至中型。复眼很大。刺吸式口器或舐吸式口器,适于刺吸或舔吸。 长角亚目--触角在6节以上,蚊、蜢、蚋 蚊科--中华按蚊 - 微小按蚊 - 淡色库蚊 大蚊科--大蚊 - 黄斑大蚊 摇蚊科 蠓科 毛蠓科 短角亚目--触角在5节以下,一般3节,通称虻 食虫虻科 环裂亚目--通称的蝇 食蚜蝇科 潜蝇科 花蝇科 秆蝇科--稻秆蝇 - 麦秆蝇 水蝇科 泥蜂科--泥蜂 虱目 (Anoplur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体小,背腹扁平,灰白色,无翅;头小,触角短,复眼退化,无单眼;刺吸式口器。 虱科 人虱属--人头虱 - 人体虱 阴虱属--耻阴虱 蚤目 (Siphonaptera)体微小,左右侧扁,棕黑色;无翅;足长而壮;能爬善跳;人蚤体长2毫米,可跳高19.7毫米,跳远330毫米。 蚤科 人蚤(致痒蚤) 鼠蚤(印鼠客蚤) 猫蚤(猫栉首蚤) 狗蚤(犬栉首蚤) 角叶蚤科 长须山蚤 跳蚤 膜翅目 (Hymenoptera) 成虫一般具翅两对,膜质。翅脉比较复杂,变化大,有些类群显著退化,后翅小于前翅,以翅钩连锁。 膜翅目 果蠃科 膜翅目 蜜蜂科--蜜蜂 - 长角蜂 膜翅目 泥蜂科--沙蜂 膜翅目 姬蜂科 叶蜂科 膜翅目 青蜂科 膜翅目 胡蜂科 膜翅目 蚁蜂科 膜翅目 蚁科--石狩红蚁 弓背蚁属

169 评论(14)

晓晓彤儿

卷一(1879年出版)序号章节译名(原版章节名)第一章 圣甲虫(Le Scarabée sacré) 第二章 大笼子(La Volière) 第三章 捕食吉丁的节腹泥蜂(Le Cerceris bupresticide) 第四章 栎棘节腹泥蜂(Le Cerceris tuberculé) 第五章 高明的杀手(Un savant tueur) 第六章 黄翅飞蝗泥蜂(Le Sphex à ailes jaunes) 第七章 匕首三击(Les trois coups de poignard) 第八章 幼虫和蛹(La Larve et la Nymphe) 第九章 高超的理论(Les hautes théories) 第十章 朗格多克飞蝗泥蜂(Le Sphex languedocien) 第十一章 本能的技能(Science de l'instinct) 第十二章 本能的无知(Ignorance de l'instinct) 第十三章 登上万杜山(Une ascension au mont Ventoux) 第十四章 迁徙者(Les Émigrants) 第十五章 砂泥蜂(Les Ammophiles) 第十六章 泥蜂(Les Bembex) 第十七章 捕捉双翅目昆虫(La chasse aux diptères) 第十八章 寄生虫与茧(Un Parasite. - Le Cocon) 第十九章 回窝(Retour au nid) 第二十章 石蜂(Les Chalicodomes) 第二十一章 实验(Expériences) 第二十二章 换窝(Échange desnids) 附录(Notes) 卷二(1882年出版)序号章节译名(原版章节名)第一章 荒石园(L'Harmas) 第二章 毛刺砂泥蜂(L'Ammophile hérissée) 第三章 一种未知的官能灰毛虫(Un sens inconnu. Le Ver gris) 第四章 本能的理论(La théorie de l'Instinct) 第五章 黑胡蜂(Les Eumenes) 第六章 蜾蠃(Les Odyneres) 第七章 对石蜂的新实验(Nouvelles recherches sur les Chalicodomes) 第八章 我的猫的趣事(Histoire de mes Chats) 第九章 红蚂蚁(Les Fourmis rousses) 第十章 本能的心理学片段(Fragments sur la Psychologie de l'Instinct) 第十一章 黑腹狼蛛(La Tarentule à ventre noir) 第十二章 蛛蜂(Les Pompiles) 第十三章 树莓桩中的居民(Les Habitants de la Ronce) 第十四章 西塔利芫菁(Les Sitaris) 第十五章 西塔利芫菁的初态幼虫(La Larve primaire des Sitaris) 第十六章 短翅芫菁的初态幼虫(La Larve primaire des Méloés) 第十七章 多次变态(L'Hypermétamorphose) 卷三(1886年出版)序号章节译名(原版章节名)第一章 土蜂 Les Scolies 第二章 进食的技巧 Une consommation périlleuse 第三章 金匠花金龟幼虫 La larve de Cétoine 第四章 土蜂的问题 Le problème des Scolies 第五章 寄生虫 Les parasites 第六章 寄生理论 La théorie du parasitisme 第七章 石蜂的苦难 Les tribulations de la Maçonné 第八章 卵蜂虻 Les Anthrax 第九章 褶翅小蜂 Les Leucospis 第十章 另一种钻探者 Autre sondeur 第十一章 幼虫的二态现象 Le dimorphisme larvaire 第十二章 步甲蜂 Les Tachytes 第十三章 三种芜菁 Cérocomes, Mylabres et Zonitis 第十四章 变换食谱 Changement de régime 第十五章 给进化论戳一针 Une piqûre au transformisme 第十六章 配额根据性别 La ration suivant le sexe 第十七章 壁蜂 Les Osmies 第十八章 性别分布 Répartition des sexes 第十九章 卵的性别母亲控制 Le sexe de l'oeuf à la disposition de la mère 第二十章 产卵的调换顺序 Permutation de la ponte 法布尔认为泥蜂是隆河河岸沙地的主角(3张)卷四千条理论说道不如一个事实天牛吃路不同技艺的由来卷五食尸虫埋粪虫与环境卫生蝉和蚂蚁的寓言蝉卵的遭遇螳螂猎食昆虫睡姿辨卷六西绪福斯虫与父性本能潘帕斯草原食粪虫绿螽斯蟋蟀出世记意大利蟋蟀结串而行的松毛虫卷七装死白蝎“自杀”捉灯有感坚果象大孔雀蛾的晚会卷八丁香小教堂隧蜂卷九我的小桌朗格多克蝎的婚恋和家庭胭脂虫卷十萤火虫备餐对付菜青虫说反常金步甲的婚俗童年忆事附录(1)《蝉和蚂蚁》(普罗旺斯语原文诗)(2)《昆虫记》1-10卷原著目录总览(3)法布尔传略《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简·亨利·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也叫做《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该作品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不仅详尽地记录了法布尔的研究成果,更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和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追求等。昆虫记》一书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书中,法布尔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355 评论(12)

大眼博奇

蜜蜂 英文名:Bee Honeybee 昆虫纲膜翅目蜜蜂总科的通称。有产蜜价值并广泛饲养的主要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以意大利蜂为代表) 和东方蜜蜂(Apis cerana)(以中华蜜蜂为代表)。有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有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全变态。全世界已知约1.5万种,中国已知约1000种 。有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农业( 如作物传粉 )、工业( 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 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昆虫,约有20,000种,包括众人熟悉的蜜蜂(蜜蜂属〔Apis〕)和熊蜂(熊蜂属〔Bombus〕及拟熊蜂属〔Psithyrus〕),以及上千种类似黄蜂和苍蝇的蜜蜂。成蜂体长约2公厘∼4公分(约0.08∼1.6吋)。 蜜蜂与某些种的黄蜂近缘,两者在生物学上主要的差别在蜜蜂(除了寄生的蜜蜂外)以一种花粉与花蜜的混合物餵养幼蜂,而黄蜂则以动物性食物或以昆虫和蜘蛛来餵养幼蜂。除了对食物偏好的差异外,还有一些结构之差异,最基本的不同是黄蜂覆盖著无分支的毛发,而蜜蜂至少有一些分支或羽毛状的毛发,花粉通常黏附其上。 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后者有时调制储存成蜂蜜。毫无疑问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它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关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蜜蜂身为传粉者的实际价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蜡的价值更大。 雄蜂通常寿命不长,不采花粉,亦不负责喂养幼蜂。工蜂负责所有筑巢及贮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结构组织以便於携带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种花的花粉,不过,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种颜色花的花粉,还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亲缘关系的花之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携带的器具,似乎能适应各种不同种类的花。 蜜蜂总科(Apoidea)的大部分蜜蜂是独栖或非社会性的,如它们不住在一起,每一雌蜂造自己的巢(通常在地底洞穴)及贮存粮食,这种蜜蜂没有阶级之分。一些独栖的蜜蜂在巢口筑烟囱或角塔,也有一些在树上或细枝、竹子里筑巢。大部分独栖成蜂的寿命均不长。有些种的成蜂一年里飞行的时间只有数周,而其余的时间则是以卵、幼体、蛹及幼蜂的形态留在巢室中。 独栖蜂供应幼体在封室时需要完全发育的所有食物。群居蜂如熊蜂与蜜蜂,则是采渐进式的餵养幼体。关於社会性昆虫的生活环,参阅熊蜂(bumblebee)、蜜蜂(honeybee)各条。 蜜蜂总科共有8个科∶1. 分舌蜂科(Colletidae),是较原始的类群,黄蜂状,有5或6个亚科,约45属3,000种;2. 地花蜂科(Andrenidae),体型中等且独栖的地花蜂,包括一些寄生种;3. 集蜂科(Halictidae, 地花蜂或打洞蜂),某些种会被汗液吸引,故又称汗蜂,最著名的汗蜂是Dialictus zephyrus; 4. Oxaeidae科,一种体型大、飞行速度快的蜜蜂,构造类似地花蜂科的蜜蜂;5. 准蜜蜂科(Melittidae),介於低等与高等间的一种过渡蜂;6. 切叶蜂科(Megachilidae, 切叶蜂、泥匠蜂),以其精巧的筑巢结构而著名;7. Anthophoridae科(包括木匠蜂和布谷蜂),有3个亚科的大科,曾一度被认为是蜜蜂科的一个亚科;8. 蜜蜂科(Apidae),包括熊蜂、挖地蜂或地花蜂。 所谓的「杀人蜂」是介於非洲蜜蜂和欧洲蜜蜂亚种之间的一个杂交种。此种非洲化的蜜蜂亚种於1957年在巴西培育一种适应热带气候且多产的杂交蜂时,意外逃出北飞,一年能飞约320∼480公里(200∼300哩),1980年代飞至墨西哥,1990年飞抵德克萨斯州。如今广布美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内华达州南部,以及亚利桑那州全境。此外,在佛罗里达州已发现一群数量逐渐增多的非洲化蜜蜂。咸信它们造成数百人死亡。这种非洲化蜜蜂的体型较欧洲种小,对植物的传粉作用也不大。虽然毒性不强,但对栖地受到威胁反应快,采群攻,穷追不舍的时间较长,距离更远,需时甚久才能平息。 【生活习性】 蜂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 。 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食性可分为3类 :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 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③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生活方式分为3种: 社会性。雌雄和职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较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独栖性。蜜蜂类绝大多数为独栖性,即工蜂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每一个巢室是开放的,内壁涂以蜡等防潮物质,室中储存足够的蜂粮。雌蜂在蜂粮上产卵,并封闭巢室。幼虫在巢内取食蜂粮。属于此类的大多是野生种类,例如分舌蜂科、地蜂科、隧蜂科、准蜂科、切叶蜂和条蜂科。 寄生性。雌蜂不筑巢,在寄主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蜜蜂类的地理分布取决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温带为主,可延伸到北极地区,而在热带地区则无分布记录。短舌蜂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亚属只分布于中亚;蜜蜂科的无刺蜂属则分布于热带。不同景观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数栖居在草原、森林、河谷、山地和荒漠。各景观带均有代表属或种,例如地熊蜂为森林草原种,拟地蜂属为典型的草原属,准蜂属以草原种居多。编辑本段【分类与进化】 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发现。它的出现与白垩纪晚期显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关。 在分类上,蜜蜂总科与泥蜂总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 。但因食性不同 ,形态特征也趋向分化。蜜蜂的进化特点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体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体和社会性生活方式出现;多态型和总科内寄生性的出现等。 在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社会性生活方式的出现,“语言”信息的传递,通过“舞蹈”动作辨认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结构等。编辑本段【经济意义】 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它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药植物传粉,产量可增加几倍至20倍。蜂蜜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称;蜂花粉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蜂王浆更是高级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蜂毒对风湿、神经炎等均有疗效;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在消化道中花蜜可以被转化成蜂蜜。所有的雌蜜都有一种刺。蜜蜂和大蜂(一种体积较大的、较圆的蜂,身子是黑色的)都是昆虫,但是这种种类的蜂大多数都是单独居住,有一些蜂住在别的蜜蜂的蜂窝里,并且从别的蜂那里获得食物。蜜蜂这个典型的群体有一个能产卵的蜂王,性别上未发展进化的工蜂;还有许多能生育的雄蜂。 根据种类的不同,工蜂的数量一般在12只到50000多只的范围内,它们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还会将花蜜和花粉传送到特定的地方,这要通过跳特殊而严格的舞蹈而获得。他们的职责包括酿蜜,做蜡状蜂房的巢室,这些都是为食物存储和幼虫居住,还有照顾蜜蜂和蜂王,守扩蜂巢。蜜蜂是一个多年生群体。将会不断地有新蜂王被抚养起来。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离开蜂房到别的地方重建一个家。蜜蜂非常有用。因为他们也能像传花粉给植物的昆虫一样行动 雄蜂数目很多,在一群体内可能近千个。雄蜂的唯一职责是与蜂王交配,交配时蜂王从巢中飞出,全群中的雄蜂随后追逐,此举称为婚飞。蜂王的婚飞择偶是通过飞行比赛进行的,只有获胜的一个才能成为配偶。交配后雄蜂的生殖器脱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时这只雄蜂也就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那些没能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回巢后,只知吃喝,不会采蜜,成了蜂群中多余的懒汉。日子久了,众工峰就会将它们驱逐出境。养蜂人也不愿意在蜂群内保留过多的雄蜂而消耗蜂蜜,因而对它们进行人工淘汰。由此看来,工蜂在这个群体中数量最多。养蜂者对一个蜂群中保持的工蜂多少,因不同季节而异,一般为2万一5万个工蜂。工蜂是最勤劳的,儿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酿蜜糖”,仅是指工蜂说的。除采粉、酿蜜外,筑巢、饲喂幼虫、清洁环境、保卫蜂群等;也都是工蜂的任务。 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季节,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时期。但是,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因为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抵御严寒。当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结团越紧,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温度仍可维持在24℃左右。同时,它们还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峰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好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渡过寒冬。在越冬结球期间它们是怎样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聪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互相传递的办法得到食料。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 —— 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待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新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饲养的益虫。在饲养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养蜂者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上就是用人工制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待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实际上养蜂人使用的是骗术,可见就连聪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骗的时候。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雄蜂无性繁殖(卵生),蜂王和工蜂 是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互利共生关系编辑本段【蜜蜂分工】 蜜蜂是三型分工: 蜂王: 蜂王的任务是产卵,分泌的蜂王物质激素可以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并且影响蜂巢内的工蜂的行为。蜂王是由工蜂建造王台用受精卵培育而成的。工蜂对蜂王台里的受精卵特别照顾,一直到幼虫化蛹以前始终饲喂蜂王浆,使蜂王幼虫浸润在王浆上面。蜂王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生物激素,对蜂王幼虫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起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蜂王幼虫的生长,工蜂把台基加高,最后封盖。 羽化出房的新蜂王身体柔嫩,由工蜂给它梳理身上的绒毛,交配成功的处女王不久便开始产卵。处女蜂王交尾后除了分蜂以外,一般不再出巢。蜂王体型细长而稳重,它的寿命一般在三至五年,最长的可活八九年。在春天和花期前后产卵量最高。 雄蜂: 雄峰的任务是和处女王交配后繁殖后代,雄峰不参加酿造和采集生产,个体比工蜂大些。雄峰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在较大雄峰房里发育,工蜂对它的哺育也较好。整个发育过程。雄峰幼虫的食量要比工蜂幼虫大一、二倍。雄峰生殖系统的发育需要较长的时间,羽化出房后还要经过八至十四天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雄蜂性成熟时,其精巢内的精小管有大量的精子成熟,并逐步地排到贮精囊中,一般一个雄峰的贮精囊中的精液量为1.5——2.0μL(微升)。每微升精液平均有精子七百五十万个。精子的数量和活力对蜂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发育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选育优质遗传后代的种群做父本与选择优质蜂王同等重要。 工蜂: 工蜂的任务主要是采集食物、哺育幼虫、泌蜡造脾、泌浆清巢、保巢攻敌等工作。蜂巢内的各种工作基本上全是工蜂们干的;工蜂与蜂王一样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哺育工蜂对它们的照料不如对蜂王幼虫那样周到,仅在孵化后的头三天内饲喂蜂王浆,而自第四天起就只饲喂蜜粉混合饲料。因为这种饲料的营养不如蜂王浆高,而且缺乏促进卵巢发育的生物激素。因此,工蜂的生殖器官发育受到抑制,直到羽化为成蜂,其卵巢内仅有数条卵巢管,失去了正常的生殖机能。所以,她们是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 工蜂的寿命一般是三十至六十天。在北方的越冬期,工蜂较少活动,并且没有参加哺育幼虫的越冬蜂可以活到五至六个月。每群的工蜂量决定于蜂群的兴盛。 (参考资料:中华蜂疗网)编辑本段【其他有关蜜蜂】 一只蜜蜂酿吐一公斤的蜜,要用上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个工作小时,吮吸三千三百三十三朵花蕊。 要酿出500克蜂蜜,工蜂需要来回飞行3万7千次去发现并采集花蜜,带回蜂房。 蜜蜂的翅膀每秒可扇动200至400次。 蜜蜂飞行的最高时速是40公里。当它满载而归时,飞行时速为20至24公里。 一个蜂巢平均有5万个蜂房,居住着3万5千只忙碌的蜜蜂。 一只蜜蜂毛茸茸的身体上能粘住5万至75万粒花粉。 一汤匙蜂蜜可以为蜜蜂环绕地球飞行一圈提供足够的能量。 夏季工蜂的寿命是38天,冬季它们的寿命是6个月。 蜂王的寿命一般是4至5年。 借助5只复眼和3只单眼,蜜蜂的视角几乎可以达到360度。 1,舞蹈语言; 2,蜜蜂还会及时变换指数,依靠天空反射的偏振光束来确定方位,及时回巢; 3,利用翅的不断振动自发出不同频率的“嗡嗡”声,用来补充“舞蹈语言”的不足和加强语气的表达能力。 昆虫的舞蹈语言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这种作用在蜜蜂中表现尤其突出,在蝴蝶中也很明显。 在蜜蜂的社会生活中,工蜂担负着筑巢、采粉、酿蜜、育儿的繁重任务。大批工蜂出巢采蜜前先派出“侦察蜂”去寻找蜜源。侦察蜂找到距蜂箱100米以内的蜜源时,即回巢报信,除留有追踪信息外,还在蜂巢上交替性地向左或向右转着小圆圈,以“圆舞”的方式爬行。如果蜜源在距蜂箱百米以外,侦察蜂便改变舞姿,呈“∞”字,所以也叫“8字舞”或“摆尾舞”。如果将全

275 评论(14)

雨樱花ran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坏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360 评论(15)

大白包小白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无论是个体数量、生物数量、种类与基因数,它们在生物多样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复杂而密切,有些昆虫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有些种类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昆虫学就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门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学习和研究昆虫学的目的在于了解昆虫生命活动的固有规律并利用所得的知识造福人类。21世纪中,人类面临着许多难题,对昆虫学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昆虫纲Insecta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在汉语中,“昆”的意思之一是“众多”、“庞大”;而“虫”字所指的范围甚广,刘安、董仲舒的“五虫说”和《大戴礼·易本命》中“虫”为所有动物的总称。1890年,方旭在《虫荟》一书中把“羽、毛、昆、鳞、介”5类动物中的219种小动物归为“昆虫”类,“昆虫”一词才具有近代概念。 西方语言中,“昆虫”(entoma和insect,前者源于希腊语,后者源于拉丁语)最早包括的范围也很广。1602年,U.Aldrovandi所写的《昆虫类动物》(De animalibus insectis)中“昆虫”包括了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等;1758年,林奈(Carl von Linne,或Carolus Linnaeus)在其巨著《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所命名的昆虫纲Insecta里尚包括有蛛形纲、唇足纲等节肢动物。1825年,P.A.Latreille设立六足纲Hexapoda,才将“昆虫”规范为体分头、胸、腹的六足节肢动物。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的变化才能变成性成熟的个体。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在特定时期内具有3对足的动物都是昆虫,如一些蛛形纲、倍足纲和寡足纲的初龄幼虫就具有3对足。

283 评论(10)

fightingBB

扁头泥蜂

扁头泥蜂(Ampulex compressa)常被称为自然界中的“摄魂怪”,虽然体型微小,但它却能轻而易举地控制蟑螂的思想。被扁头泥蜂吸去“魂魄”后,蟑螂就算要为其“慷慨赴死”,也不会拒绝。扁头泥蜂主要分布在南亚、非洲、太平洋三大群岛等热带地区,其胸部和腹部连接处纤细。 [1]

扁头泥蜂外壳是孔雀绿的颜色,带有金属光泽。它们原产于亚洲和非洲,虽然体型微小,但却不惧于去捕捉大得多的蟑螂,并迫使后者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扁头泥蜂捕食比它大很多的蟑螂

21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