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5

紜亦眠观520
首页 > 英语培训 > 高音歌唱家英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雪压青松丶

已采纳

1923 Cecilia Sofia Anna Maria Kalogeropoulos was born in New York from George ed Evangelia, her Greek parents.1937 She leaves America with her mother and sister to return to Greece.1938 She debuts in Athens as Santuzza in Mascagni's Cavalleria Rusticana, in a performance for Conservatory students. She meets Elvira de Hidalgo, the teacher who did understand Maria's temper and voice more than any other teacher.1940 In a radio broadcast Maria interprets the whole part of Suor Angelica in Puccini's "Trittico".1942 Official debut at Athens Opera on August 27th, as Tosca.1944 Maria embarks on the "Stockholm" to return to America, longing to reencounter her father, whom she hadn't met since 1937.1945-1947 In New York, Maria desperately tries to obtain a part. She meets a greedy "impresario", named Bagarozy, who promits her to be Turandot in a good number of performances, but everything vanishes into nothing. She meets Nicola Rossi Lemeni, who introduces her to an old tenor, Giovanni Zenatello, who is looking for sopranos able to be Gioconda at Verona's "Arena".1947 On June 27th she embarks to Italy. On August 2nd she debuts as Gioconda at Verona's Arena; the conductor is Tullio Serafin. She meets Giovanni Battista Meneghini, an old entrepreneur who falls in love with her.1948 The schedule becames more and more busy. She sings as Isotta (Tristan und Isolde - Wagner), Turandot, Leonora (Forza del destino - Verdi), in Venezia, Genoa, in Rome at Caracalla's Bath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she debuts as Aida and Norma.1949 In January she interprets Brunhilde in Wagner's "Die Walküre", and only three days later she is Elvira in Bellini's "Puritani". It's an incredible vocal shift, which will be recorded forever in Opera history. She marries G.B. Meneghini, ending a situation that saw her as a concubine.1950 In march she accepts to substitute Renata Tebaldi at Milan's La Scala as Aida.1951 It'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Verdi's death. To celebrate it, Maria sings La Traviata at Florence's "Comunale", Il Trovatore in Naples, Aida at Reggio Calabria, I Vespri Siciliani at Florence's "Maggio Musicale". La Scala finally opens the gates to her, and the superintendant Ghiringhelli proposes her to sing I Vespri, Norma, Mozart's The Rape.1951-1953 The conquest of La Scala. Hundreds of performances all around the world.1953 Maria sings Medea for the first time, and her "interpretative fire" is at last recognized by everyone. At Chicago's Lyric Theatre she sings Norma, Lucia di Lammermoor and Traviata. She is defined "the greatest soprano in the world".1954 She starts the important work with Luchino Visconti, with Spontini's La Vestale, which opens the 1954-55 season at La Scala.1955 La Traviata Callas-Visconti, a real "must". If you are still reading you can't avoid buying it.1956 Il Barbiere di Siviglia at La Scala must be recorded. Fiercely criticized, even defining Rosina as "rude". By our opinion, that Rosina is still unequalled. During fall Maria sings Norma at the Metropolitan, the theatre wich refused her when she was younger.1957-1958 Glory and problems. In April 57 Maria, Gavazzeni and Visconti produce Donizetti's Anna Bolena after 80 years of oblivion. The critics were enthusiastic. At a party held for her at Elsa Maxwell's she meets the greek tycoon Aristotele Onassis. On January 2nd, 1958 she sings Norma at "Opera di Roma" in front of Italy's President Gronchi, but she feels bad and took lots of pills to be able to sing. Maria has to quit before the end. The audience is angry and shouts against her. Shortly after, a violent quarrel with Rudolph Bing, Met's chief, causes the end of her presence in that theatre.1959 Maria leaves her husband and starts a love affair with Aristotele Onassis. She is frequently aboard the "Christina", Onassis' yacht.1961-1962 Nothing of musically relevant, lots of buzzing. Medea at La Scala was the only important exhibition.1963 Maria in Paris. On June 5th she sings at the Champes Elysées Theatre with Georges Prêtre as conductor. It's a triumph. During that year Maria moves forever to Paris, at first in 44 Avenue Foch.1964 The most relevant fact was Tosca at Covent Garden with Zeffirelli. We could also remember Norma and Tosca at Paris "Opéra". Each performance is a success, but Maria starts to feel her voice's decay.1966 The journalists are no more so interested in her. She lives in Paris and moves to her new flat at 36 Avenue Georges Mandel. She spent the summer on the "Christina", but she was often alone aboard the immense yacht.1968 Onassis marries Kennedy's widow. Maria starts to slip towards the end.1971-1972 Maria teaches her precious secrets at Juilliard School students. She obtains divorce from Commendator Meneghini, exploiting the new italian law. She reinforces the old friendship with Giuseppe di Stefano, preparing a triumphal "rentrée" with him in the more important theatres.1973 She directs I Vespri Siciliani inaugurating Turin's Teatro Regio.1977 Maria dies, alone in her home at Avenue Georges Mandel, officially by a heart attack. The only witnesses of her last moments of life were the midwife and the butler. Her ashes were scattered in the Aegeus Sea during a storm.

高音歌唱家英文

150 评论(11)

我是小鹿呀

一、艺术歌曲之王正如海顿的名字与交响乐紧密相连一样,舒伯特的名字也和“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体裁密不可分。艺术歌曲与传统的民歌或分节歌不同,后者的旋律是二段体或三段体的,它用同一个曲调唱许多段歌词或诗节。艺术歌曲中的伴奏不只是把和弦和旋律填进去来帮助歌唱者,它画出一个音乐的布景或背景,使伴奏者几乎同歌唱者一样重要。例如在歌曲《魔王》中,舒伯特以“那么难弹”的沉重而蓬蓬作响的音符和狂热的小调性低音旋律,暗示在狂风扫过的树林里奔跑着的马。为歌唱者写的音乐,则配合着歌词中的每种感情,它表现出魔王哄骗孩子和命令孩子时的语气,骑在马上的父亲的焦急心情,和父亲怀中那受惊的孩子的哭诉声调。艺术歌曲好象小的音乐剧或故事,它里面的音乐总是不停变化,以适应歌词所表现的心情。它们比所有那些歌词,不管愉快还是悲伤的,都用同一曲调演唱的古老歌曲形式听起来更有兴趣。同时,艺术歌曲要难学、难唱得多,它们更多的是为受过训练的歌唱家们和听众所写的,而不是让许多人一起唱的。所以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在音乐中都有各自的地位,因为只要我们都喜欢在一起唱歌,无论我们的嗓子是否受过训练或是否美妙,我们都将唱那些古老而简单的歌曲。没有人曾经象舒伯特那样在短短的一生中写过那么多的歌曲大约有六百首之多。从第一种中之一的《魔王》到最后一种中之一的《小夜曲》,它们都被人们所喜爱。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发表它们,也没有人演唱它们,因为舒伯特在当时根本不为人所知,也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来扶植。二、《魔王》的出世1781年4月的一个夜晚,在德国东部图林根库尼茨村,一个农民抱着重病的孩子,骑马赶往耶拿,向医生求治,但医生对这病却束手无策,农夫只好抱着孩子离去;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家里,孩子就死在马上。后来,诗人歌德(17491832)来到库尼茨附近,听到这桩令人伤心的事,不由得联想起雾王在黑夜抢夺孩子的民间传说,丹麦民歌《魔王的女儿》,也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诗人在这首丹麦民歌的启发下,把耳闻的真人真事和关于雾王的民间传说联系起来,就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叙事诗《魔王》。181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舒伯特的朋友施保恩来到维也纳天门街十号,舒伯特的家里,只见舒伯特手捧一书,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大声地读着歌德的叙事诗《魔王》,忽然坐下来振笔疾书,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叙事歌曲。但他家里没有钢琴,没办法试奏。于是当天晚上,舒伯特带着手稿和朋友们一起到孔维克特学校去,由他的朋友霍尔查普斐尔试唱。由于这首歌曲的戏剧性很强,表现手法非常新颖,就连舒伯特的年轻朋友们也不太能够接受。当孩子三次惊呼“爸爸,我的爸爸”时,三个互相不协和的音(大二度加小二度)碰在一起,听来有些刺耳,大家对此议论纷纷。鲁齐茨卡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这些不协和音,为舒伯特辩解,说为了表现歌词的内容,这些尖锐的音响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解决得也很自然。鲁齐茨卡是科采路赫(17521818)、科洛麦(17601831)等老一辈作曲家的崇拜者,如今对年轻的舒伯特独出新意的作品表示赞赏,是很难得的。舒伯特写作《魔王》时,还是一个18岁的青年。他恭恭敬敬地抄了一份谱子寄给歌德,歌德却漫不经心,连信也没有回一封。直到晚年,歌德才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女高音歌唱家德夫里昂夫人(18041860)演唱这首歌,他听了感动得热烈鼓掌,眼泪夺眶而出。但当时作曲家已经逝去,歌德已无从答谢舒伯特为他诗歌谱曲的一片情意了。三、《听,听,那云雀》写于何处?1826年夏的一天,舒伯特和几个朋友从波茨赖恩斯多夫返回维也纳途经威林,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下。他们走进一家酒店,看见蒂策(舒伯特的朋友)坐在酒店的花园里,桌上放着莎士比亚的剧本《辛白林》。舒伯特打开一看,刚好翻到第二幕第三场克洛顿(王后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在伊摩琴(国王和前王后所生的女儿)的闺房前所唱的晨歌《听,听,那云雀》。他读得出了神,忽然喊道: “我的脑子里出现了这么好的旋律,如果有五线纸就好了!”他的朋友多普勒连忙在菜单的反面画起五线来。没有多久,一首美妙的歌曲即告完成。这个美丽的传说,至今还为音乐爱好者所津津乐道。其实,舒伯特的《听,听,那云雀》是写在一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的,那里还写着其他作品的底稿。但是,事实归事实,人们还是醉心于上面那个传说。在威林的根茨街和库区刻街转角处,从1885年起开了一家酒店,门口有一块牌子,上书“ 1826年7月26日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舒伯特在此创作《听,听,那云雀》”。店里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放着喝啤酒的座位,一棵树上也钉有写着“ 1826年7月26日”和“舒伯特”字样的牌子。这家酒店和它的花园,当然是根据上述的传说设计出来的了。那末,舒伯特到底是在哪儿写的这首歌曲呢?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舒伯特在卡尔教堂邻近,他的朋友施文德家一个月光照临的房间里写这首歌曲时,施文德正在绘画。当时舒伯特住在施文德家的邻近,卡尔教堂的隔壁。施文德是一个画家,是以舒伯特为中心的一个文艺圈子的成员。他有几幅画描绘了这个文艺圈的活动:一幅画描写施保恩家里的音乐集会,舒伯特在弹钢琴,男中音歌唱家福格尔在旁边引吭高歌;另一幅画描写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作品80)的演出,舒伯特站在福格尔旁边,拉赫纳在指挥,勃伦塔诺夫人在弹钢琴,施文德为她翻谱。四、“冒名顶替”的舒伯特十九世纪初,有两个音乐家都叫“弗兰兹·舒伯特”:一个住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他就是《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而另一个住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是当地宫廷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师。德累斯顿的舒伯特,到今天除了有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蜜蜂》偶而还有人演奏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在当时,《未完成交响曲》的作者还默默无闻,而《蜜蜂》的作者却已大名鼎鼎了。1817年,德国莱比锡勃赖特科普与赫尔台尔乐谱出版公司收到了从维也纳寄来的歌曲《魔王》的稿子,作者署名“弗兰兹·舒伯特”。出版商有些迷惑不解:舒伯特明明在德累斯顿,这稿子怎么会从维也纳寄出呢?于是就写信问那位小提琴家。小提琴家在回信中大发脾气,他写道:“接奉来信和附来的《魔王》歌谱,说是我的作品,令我不胜骇异。这首歌不是我作的,你们一定要把冒了我的名把这样拙劣的东西寄给你们的人查出来!”其实,既无被冒之名,亦非拙劣之品。五、贝多芬最后的预言德国小琴家和指挥家兴德勒(17951864)不仅是贝多芬的密友,也是舒伯特的知音。1826年底,贝多芬从格奈克森多夫旅行回家,病得很厉害。次年1月,这位巨人病危的消息传遍了维也纳。兴德勒趁他刚吃完药,病情稍稍好转的时候,选了60来首舒伯特的歌曲,送到贝多芬手里。这些歌曲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是手稿,其中包括:《伊菲热尼》、《人类的境界》、《全能》、《年轻的尼姑》、《中提琴》和《美丽的磨坊女》。贝多芬当时还很少知道舒伯特的作品,见了这些歌曲,十分惊奇;当他知道舒伯特类似的作品至少还有五百首时,更为惊讶不已。他说:“他怎么会有时间谱写这样长的诗,有的诗包含十几段之多?”贝多芬还一再说:“如果我见到这首诗,我也会替它作曲的”;“真的,舒伯特身上蕴含着神圣的火焰。”贝多芬把这些歌曲手不释卷地读了好几天,本来还想看看舒伯特的歌剧和钢琴作品,但因病情加重而未能如愿。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经常谈起舒伯特,说他对舒伯特相知恨晚,并预言他的音乐将震惊世界。舒伯特听了这些感人的话,希望见到他所崇拜的人的心情更为迫切。舒伯特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前后共两次,第一次是同他的朋友、奥地利作曲家安塞尔姆·许吞勃伦纳(17941868)和兴德勒一起去的。兴德勒告诉贝多芬说,他们来了,问他让谁先进来。贝多芬说:“请舒伯特先进来。”在这次会见中,贝多芬说:“安塞尔姆,你有我的精神(Geist),但弗兰兹有我的灵魂(Seele)。”第二次,是同约瑟夫·许吞勃伦纳和画家退尔切尔一起去的,这次贝多芬已经病得不能说话。他们站在贝多芬的床边,贝多芬也感觉到他们的来到,两眼注视着他们,做了一些手势,但谁也不懂得手势的意思。舒伯特离开房间时悲不自胜。三星期以后的3月26日,贝多芬离开了人世。同年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就在第二年,舒伯特也去世了,他被安葬在贝多芬的墓旁。六、辛勤的耕耘者舒伯特是一位天才,但他的灵感依然来自勤奋。有一次,舒伯特在家里请朋友喝咖啡。他的家里仅有一个极其破旧的咖啡磨,舒伯特倒了一些咖啡豆在里面,便“嚓啦嚓啦”地研磨起来。突然,舒伯特把磨一扔,高兴地叫道:“我想了好几天的曲调,被这个磨一秒钟就找到了! ”这一“妙手偶得”的曲调,就是他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的主题。1817年,舒伯特为德国诗人舒巴特(17391791)的诗谱写了歌曲《鳟鱼》,表现了对用欺骗手段浑水摸鱼者的愤慨。舒伯特经常在维也纳郊外看人钓鱼,他说:“我对欢快的游鱼十分羡慕,当他们被钓上岸时,则不胜怜悯。我试图把这感情倾注到歌曲中去,这是对光辉生命的祝福和悲惨死亡的哀悼。”舒伯特写好《鳟鱼》以后,曾抄了四份谱子分送给他的朋友们。1818年2月21日的半夜里,他抄完了一份《鳟鱼》的谱,想把墨水吸干。那时还没有吸墨水纸,而是用细沙子洒在纸上吸墨水的。整整一天紧张辛劳的工作,使他神志恍惚,错把墨水瓶当成了装沙子的瓶倒在纸上,沾污了谱子。这份谱子是抄给他的朋友约瑟夫·许吞勃伦纳的,原件至今还保存着。

311 评论(13)

我是蜜桃桃

歌曲之王_舒伯特 中文名: 舒伯特 英文名: Schubert, Franz 生 於: 1797/01/31 卒 於: 1828/11/19 国 籍: 奥地利 乐 派: 浪漫乐派 音乐家生平简介 1797年 出生於奥地利维也纳附近郊区的李希塔尔1803年 开始学习钢琴1805年 开始学习小提琴1808年 舒伯特进入了康维特音乐学院就读,并开始尝试作曲1812年 母亲病逝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 弗朗兹·彼得·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自幼从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808年成为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歌童,同时在学生乐队演奏小提琴,并学习作曲。在此已作有歌曲、重奏曲、钢琴曲和交响曲。1813年起,在学校任助理教师,并从事作曲。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1818-1824年任宫廷音乐教师。去世时还不满32岁。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生前受歧视,死后才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和莫扎特、贝多芬并列的音乐大师。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能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 他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十分清贫,大部分时间靠偶然赚点稿费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虽然他三十一岁就去世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 “ 歌曲之王 ” 。在他十八年紧张不间断的创作活动中,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 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1813年 离开了康维特学院,此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纺车旁的格雷琴》和《魔王》等1814年 在里希登塔尔大教堂公开演奏《F大调弥撒曲》1816年 辞去教职,舒伯特小集成立1818年 到艾兹特尔舒家族的音乐老师,后来,舒伯特决定辞退教席,全心全意投入写作音乐,可惜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广受欢迎,所以他的经济环境一直未有改善。幸好舒伯特的朋友关系十分良好,人们说他有「天真浪漫的感情」,所以他有一群好朋友,如:萧伯 (Franz von Schober)、 史伯恩(Josef von Spaun)、诗人梅诺弗(Johann Mayrhofe)、剧院歌手弗格尔 (J.M. Vogl)等,他们经常聚会(后来称为「舒伯特团」'Schubertiads'),并帮助舒伯特自行出版歌曲。1819年 完成《鳟鱼》五重奏、第六号交响曲1820年 上演歌剧《孪生兄弟》及音乐话剧《魔琴》1821年 出版《魔王》1822年 开始谱写《未完成交响曲》1823年 格拉兹市音乐协会颁赠舒伯特荣誉会员的头衔,同年完成《美丽的磨坊少女》1827年 终於见到了贝多芬,但是当时贝多芬已病的很重,同年完成《冬之旅》1828年 完成《天鹅之歌》,10月,舒伯特得了伤寒,11月逝世於维也纳 舒伯特脾气温顺,如赤子般的纯真笑容经常挂在脸上,这使得他很受朋友欢迎,他身边一直都围绕著一群关心他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些在经济最困顿的时候接济他,有些人的诗作给予他创作的灵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后都极力推广他的音乐。虽然他作品数量颇丰,又完成了六首交响曲 ( 十六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 ),但是并没有任何经济支援。舒伯特的遗产总数极少,连钢琴和乐器也没有,但他留下的作品数量却极多,总数达一千两百多首,其中有六百五十多首曲子是艺术歌曲,得到了「歌曲之王」的美誉。他的作品包括十六部歌剧,如《挛生兄弟》(Die Zwillingsbruder) 、《神奇的竖琴》(Die Zunberharfe)等。管弦乐作品中有九首交响乐、五首序曲和小提琴的「小协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C大调交响曲》( C Major Symphony)和《未完成交响曲》(Sym. #8 in B minor 'Unfinished'),后者的遗稿在他去世后三十七年(一八六五年)才被人发现,首次演奏即引起轰动。歌曲方面除了上文提及的名曲外,又有用穆勒的诗作词的联编歌集《美丽的磨坊少女》Die Schone Mullerin共二十首、《冬之旅》(Die Winterreise)共二十四首,还有《死与少女》(Death & the Maiden)、《流浪者》(Wandererfantasie)、《圣母颂》(Ave Maria)等。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教师家庭。1805年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08年入帝国神学院学习。1812年随萨里埃里学习作曲。舒伯特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与《C大调交响曲(伟大)》、《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舒伯特是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新型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第一个集大成者。在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贡献。

199 评论(13)

甜田心ttx

这首歌是-意大利音乐鬼才恩里科.卡鲁索创作的Caruso

关于Caruso背景:

1951年的传记片《伟大的卡鲁索》描写了歌王卡鲁索的艺术生涯以及爱情。

卡鲁索是跨越所有时代的男高音,永远的歌剧之王。

卡鲁索取得歌王的声誉之后,认识了纽约的Dorothy Park Benjamin并与之相爱,但遭到她做专利律师同时是社会名流的富有父亲的强烈反对。

1918年8月20日25岁的她私奔与45岁的卡鲁索结婚,她父亲断绝与她的父女关系。三年后的8月2日卡鲁索在那波里的一家旅店里不幸死于吸烟引起的胸膜炎,终年48岁。

他那时的知名度如此之大,以至于他死去的消息在纽约的报纸上位居头版。Dorothy的父亲在1925年去世时只遗赠给她一美元作为对她的羞辱和惩罚。1951年的电影The Great Caruso根据她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扩展资料:

最伟大的歌唱家 :恩里科.卡鲁索

英文名:Enrico Caruso

出生年:1873年

国籍:意大利

恩里科·卡鲁索 (Enrico Caruso,1873-1921),世界著名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1895年在家乡那不勒斯初次以男中音登台演唱《浮士德》,1898年以扮演《费杜拉》一剧中的罗列斯始唱男高音角色。

后旅行热那亚、圣彼得堡等地演唱,深受欢迎。1904年赴英国修道院花园歌剧院演出,一举成名。毕生刻苦磨练,演出歌剧五十余部,在纽约的十年内即演唱过六百余场,随时能演出的曲目有五百多首。

卡鲁索的歌唱艺术的最突出之处在于他的呼吸技术。他的伴奏者福契多在《卡鲁索的歌唱艺术》一书中说,卡鲁索应用的是两肋一一横隔膜的连合呼吸法。

这种呼吸方法被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声乐大师们认为是人最自然的呼吸法,他们认为要能很好地掌握歌唱的呼吸技术,不仅仅是肌肉上的控制,而且还要与词义相结合,全神贯注地来执行肌肉的控制。

“美声”的特点之一就是歌唱中的连音。卡鲁索所唱的连音好像每一个音与第二个音都连得似乎溶化在一起了。

他在小音程的进行中所使用的连音同他在大音程中,或者在同一个音上所进行的连音都是一样的听不出任何缺点。

这是他在音调中所做到的连音。在发声方面每个字母与字母之间他所掌握的连音,都是非常奇妙的,那就是每个字母改变到第二个字母时,进行得非常圆润,亦好像是天衣无缝,他用字音起调时,发声很柔软,可是却很有力量,他从来不让子音尖锐化而影响到母音。

卡鲁索唱歌时口腔各部股肉保持着自然、松弛的状态。由于这一点,配合了他完整的呼吸技术,因此才能尽量使用不同的共鸣达到多样化的音色。

无论在最朴实的民歌,还是在歌剧的咏叹调中,当音乐转调的时候,他的声音都能符合于音乐和声的泛音,极细致地转变。

单音强弱变化是美声歌唱中的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卡鲁索能够从一个最弱的音量出发唱到最强的音量,然后往返数次,这实在是很少有歌唱家能够做得到的

卡鲁索青年时期的音域不宽,威尔琴大师又十分谨慎,始终把他限制在抒情性曲目范围内去训练。可是当他在米兰(1896 年前后)的时候,在隆巴尔迪大师的指导下,逐渐向戏剧性男高音发展。

所以在他跨上世界歌剧舞台时,他既是抒情的,也是戏剧性的男高音。在这个时期,他的音域不但很广,而且已经能达到全部音域的统一。

所以从他的歌声中我们是听不出人的声音是有不同的音域的,卡鲁索的声带保健医生马腊费奥迪指出:“卡鲁索不是男高音,也不是男中音或男低音,而是三者混合的歌唱家。他有个使人听不出学院派的传统声区分类和不受音域范围限制的嗓子。

他用他那同样富丽色彩的男声,从他音域内的最低音一直唱到最高音,克服了人声的各种难度,而总是饱含着深情、温柔、圆润.同时又具有威力。他的声音是一股金子般的流水。”

从纯粹的发声功能上讲,卡鲁索是个奇迹。且不说他其他方面的优点,单指他声音本身的力量和美,很多年来一直使人不解。当他对着钢琴弦呼气,使它们发出声音,而且窗子上的玻璃也都震得碎裂时,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恩里科·卡鲁索

11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