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an娟娟123
1、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的意思是“静电释放”。ESD是20世纪中期以来形成的以研究静电的产生、危害及静电防护等的学科。因此国际上习惯将用于静电防护的器材统称为ESD,中文名称为静电阻抗器。
2、ESD是英文Emergency Shutdown Device紧急停车系统的缩写。这种专用的安全保护系统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它的高可靠性和灵活性而受到一致好评。
3、ESD即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是利用多种内镜用刀(endoknives)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着黏膜下层进行剥离的切除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适于胃任何部位的无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癌灶,操作简便。
清除静电危害方法介绍
加速工艺过程中的泄漏或中和;限制静电的积累使其不超过安全限度;控制工艺流程,限制静电的产生,使其不超过安全值等。
一、侧漏法,这种方法是采取接地、增湿、加入抗静电添加剂等措施,使已产生的静电电荷泄漏、消散、避免静电的积累。
二、中合法,这种方法是采用静电中和器或其他方式产生原有静电极性相反的电荷,使已产生的静电得到中和而消除,避免静电积累。
三、工艺控制法这种方法是在材料选择工艺设计,设备结构等方面来取措施,控制静电的产生,使其不起过危险程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sd
花花only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自由电子在运动中要与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每秒钟的碰撞次数高达1015左右。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叫作电阻。不但金属导体有电阻,其他物体也有电阻。导体的电阻是由它本身的物理条件决定的,金属导体的电阻是由它的材料性质、长短、粗细(横截面积)以及使用温度决定的[1] 。电阻是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用R表示。电阻由导体两端的电压U与通过导体的电流I的比值来定义,即:[2]所以,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愈大,通过的电流就愈小;反之,电阻愈小,通过的电流就愈大。因此,电阻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即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的量值与导体的材料、形状、体积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2] 。电阻率描述导体导电性能的参数。对于由某种材料制成的柱形均匀导体,其电阻R与长度L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即:[2]式中ρ为比例系数,由导体的材料和周围温度所决定,称为电阻率。它的国际单位制(SI)是欧姆·米 (Ω·m)。常温下一般金属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为:[2]式中ρ0为0℃时的电阻率; α为电阻的温度系数; 温度t的单位为摄氏温度。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电阻率与金属不同,它们与温度之间不是按线性规律变化的。当温度升高时,它们的电阻率会急剧地减小。呈现出非线性变化的性质[2] 。计算公式串联:。并联:,特别地,两个电阻并联式也可表示为。定义式:。决定式:(ρ表示电阻的电阻率,是由其本身性质决定,L表示电阻的长度,S表示电阻的横截面积)[3] 。单位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用希腊字母“Ω”表示。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姆(KΩ),兆欧姆(MΩ),它们的关系是:[4]1KΩ=1000Ω,1MΩ=1000KΩ在电原理图中为了简便,一般将电阻值中的“Ω”省去,凡阻值在千欧以下的电阻,直接用数字表示;阻值在千欧以上的,用“K”表示;兆欧以上的用“M”表示[4] 。影响因素1、长度:当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5] 。2、横截面积:当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5] 。3、材料:当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时,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5] 。4、温度: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如金属等;对少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小,如碳[5]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因此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是否接入电路、导体中有无电流、电流的大小等因素无关。超导体的电阻率为零,所以超导体电阻为零[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