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憐兒
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英语这门课时都感觉很困难,如何学好英语课,我认为英语这门课只要做到听说读写这四个过程,就没什么大问题了。但对于初学英语的孩子来说,听尤其重要,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提高听课的效率,充分把握课堂的时间。
因此,孩子们如果想学好英语这门课,一定要紧紧抓住每一节英语课,努力听好每一节课。那么,孩子们要怎么才能听好每一节英语课呢?
一提高听课注意力
上课时,要围绕着所学的内容,积极思考。要做到积极思考就要做到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所讲的重点,集中到预习时遇到的难点,集中到老师讲课的思路上。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学英语不仅仅是应付考试,因为学好了英语,可以看许多英语方面的资料,可以了解许多国外的一些知识。如果孩子明白了这些,他们就会提升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要以理解为主
听讲的目的,就是要听懂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些孩子听讲时分不清主次,结果抓住了这样,丢掉了那样。课堂上听是主体,听讲主要是先听,想和记是次体。要先听清楚在思考,思考懂了在做笔记,不要只顾思考和做笔记而忘了听讲或顾不上听讲。
三要有比较的听讲
听课中,要把自己在自学中的理解,与老师讲解的做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通过这种比较,一定你能加深理解。
四要听懂重要细节
人们总说,“会听,听道道;不会听,听热闹。”在课堂上听讲的孩子也是这样,会听讲的孩子,能听出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会听讲的孩子,只是听听热闹。听讲时一定要听懂老师所讲的每一个重要细节,在这个细节上看老师是怎样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越是细小的重要细节,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要积极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往往是重点,难点或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地方,要快速思考,踊跃发言。在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认真听,边听边分析对错,留心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随时准备补充或纠正。上课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想学生传递知识,而是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信息的过程。这过程一般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孩子思考,提高听课效率。还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脑的快速反应能力,将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因此孩子们课不要失去这样的机会,要随时准备积极发言。
六要敢于质疑
课堂上有不懂或疑难的问题,有不同的想法,要敢于提出,以求得到老师的帮助。每个孩子都可能遇到上课听不懂的情况,这时有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我听不懂,再听也没用,干脆不停;有的孩子则一味埋怨老师讲得太快,不够详细;还有的会立即去问同桌或埋头查阅参考资料等等。以上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样不但会耽误自己听课还会影响别的同学听讲。如果在上课遇到没听懂的就做好标记,下课了抓紧时间再问老师或同学,把没有学好的知识补上去。
whippedcream
英语学习的关键是大量输入,即大量的听和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根本。翻开任何一个高校外语系的语言学导论课本,都可以找到关于这个语言学基本原理的介绍。这已是常识,不再啰嗦。在《英语总是半吊子,就因为少了这四个字》和《真正学好英语的秘诀是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两篇文章中对此有很详细的解释和进一步的阐明。
但是不是说,想学好英语,大量听和读纯正原版的英语内容就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光大量输入是不够的。
因为就实际操作而言,单纯采用大量输入的方法,在短期内不一定能掌握大量语言知识,获得的语言知识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有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只输入不输出的学习模式有时容易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难以学以马上致用。特别是对那些近期要出国或者短期内需要与外国人进行口语交流的人士,以及对口语提高有紧迫要求的学习者,大量输入策略有其局限性。
大量输入为何不一定能迅速提高口语和写作的输出能力呢?不明白这个问题,你就找不到解决口语写作的突破口。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学的不一定用得上。
1、难以学以致用。就是听读所学的材料在实际的口语写作表达中不一定用得上,学与用常常脱节。最常见的是主题不符。这就是类似备考,你将中国近代史学得很熟,但马上要考的是西方古代史。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就算是同一个主题,你学过的也不一定马上能用上,要用的不一定学过。当你打造的是一把矛,打仗时却需要一把盾,这个仗就很难打赢。不能学以致用的东西,很容易被遗忘。
2、想用的常常学不到。我们在实际口语交流时,所需要的词汇和语法玩往难以从学过的英语材料里完全找到。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这大半年学的是英文版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但是第二天一位电子产品的外国代理商要来拜访你。在哈利波特里学到的英语表达很可能用不上,而你想要讲的东西却不太清楚应该用英语怎么说。
第二,学过不一定等于学会。
就是所学非所得。听读英语时,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本身,不太关心词语的出现次序和时态等语言形式。也就是关注语义(意思是什么、使用的时机和原因)忽略了语法(句子怎么组成)。
这就导致了输入不等于输出。因为输入(input)和吸收(intake)是不同的。输入要通过大脑留意(noticing)、比较(comparing)和整合(integrating),才能转化成输出(output)。
在input和output中,差了一个intake的距离。
比如这句英语You may discover that your partner is more concliatory during arguments than you realized once you know what to listen for.(译文:一旦你明白要去倾听什么,就会发现配偶在争论时会比你认为的更为温和。)只有concliatory(温和的)这个单词有点难。理解了这个词,即使你不太关注单词的顺序,也可以很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就类似中文句子“我饭吃中午饱了”,词序虽然是错误的,我们还是能完全理解。这就是听力和阅读时的大脑运行模式。我们在说话和写作时却必须包括正确的语法形式。我们在想复述时,很可能想不起合适的单词。就算能想起讲这句英语需要的所有单词,若要语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却是另一个难题。给大家五分钟,看看能不能准确复述这个句子。大家应该通过可以这个简单的例子明白输入和输出的差距。
著名语言学家Butzkamm发现一个显著的事实,能理解(can understand)和能运用(can use)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因此他对Krashen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概念做了重要的扩充,将可理解性输入分为对内容(content)的理解和对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的理解的双重关注(dual focus)。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段改写了的世界名著,只用五百个常用单词表达,我们听和读在理解上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要我们脱离素材去复述,我们发现自己很多地方无法表达。所以他提出来要留意和留心所学语言的特殊的语言结构,使得对语言形式具有可理解性(即被人留意到)。这样,就能让输入到输出的转换变得更为有效。
你能轻易听懂相声段子和读懂金庸的大部头小说,想复述出它们的基本内容却非常困难,想达到原文的文采和神韵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你看了无数相声小品并未增加多少幽默细胞,读了大量小说文笔依然提高甚微的原因。
千百年来,外语学习者为了解决这个输出的难题,采用背诵、复述、交际操练和语法规则套用等种种方法,效果都十分有限。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过程让人苦不堪言。
多外语天才Benny Lewis创立的口语速成法——“私人剧本法”( Personalized Script method) ,立竿见影和极具有针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输出的世纪性问题。本周五将发布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他的方法。
冰河水心
都说高中生活是乏味枯燥的,其实并不然,高中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早早起床上早自习,下课去抢饭,哇,这种生活也只有在高中才会有,不应该更加珍惜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在现在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社会,学好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才是更是有立足之本。英语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从ABC开始学起,到了大学上课都是凭自己的努力,老师讲的东西都一样,每个人吸收知识的情况不同,考四六级的话,有很大一部分是高中所学的知识来支撑的,高中三年,简直就是人生知识的巅峰,高中英语课可是必须要听的。高中有人学文,有人学理,但是不管理科还是文科,英语是必学的,好多人认为学好政史地,生物化就可以了,但是英语可是150分的大科,他可是迈入大学校门的一大屏障,高中英语科上课听讲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中生活可能是一生中没办法忘记的,在宿舍的集体生活,为了上好大学努力拼搏,朝五晚九的早晚自习生活,选理的同学不仅仅要学好生物化,还要学好英语这一难啃的硬骨头,毕竟现在是国际化的社会,学文的同学学好政史地的同时更要学好高中英语,上课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