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贱大琪琪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报名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扩展资料
高考改革英文教育不能少
农工党界别的李照国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语文学不好与外语教育没有关系,梁漱溟、季羡林等都是精通外文的国学大师。
真正理想的外语教育应该是“英文教育”,不仅教会学生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更要让他们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欧美文化,外语院系培养目标不是考试,应为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端人才”。
在李照国看来,盲目取消高考英语科目并不可取,英语还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要改变英语教学现状,最终还是要靠高考体制改变。
来自上海英语教学一线的专家也有共识:高考无论做何改革,英语教育不可偏废。长期从事英语教学的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指出,国家教育体制中,当下的英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需要好好深思。
对于高考英语一年多考、推行社会化考试改革趋势,他个人觉得意义不是太大,“如果不从内容、题型、分数、考试模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改革,基本上原有的套路很难摆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雪野在宁
中国在1983年以后将英语列为高考科目了,与数学、语文并列。以此为导向,中国大陆的高中课程,基本上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
在全日制普通大学,除了非英语外语专业以外,一般均以英语作为必修课,其他外语作为选修课;而非英语专业的语言专业,一般要求同时对英语作为必要课程之列。
扩展资料:
在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特别提及了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
进入21世纪,教科书中的文化目标被列为课程目标结构的五大目标之一。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文化列出了七级和八级目标,文化内容呈现多元化。
包括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领域名人成就、政治经济情况、主要宗教传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历史文化、大众传播文化以及中国与英语国家生活方式的异同等,希望通过丰富的西方文化内容介绍,能够成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语
麻辣宝宝彩
教育部首次把英语列为高考科目是1983年。
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在1984年以后将英语列为高考科目了,与数学、语文并列。以此为导向,中国大陆的高中课程,基本上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
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考试方法。针对高考传统的命题方法和考试方式的缺陷,我国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80年代外语纳入总分引入标准化考试:
回溯高考改革30余年来,考试内容的改革一直在不断演变。恢复高考伊始,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
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在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外语在很多省市并未列入总分,而是作为录取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