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4

沈阳王小圈儿
首页 > 英语培训 > 火星表面成分英语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狮子猫的吃路

已采纳

火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在地球轨道之外,肉眼看去,它呈火红色,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火星的亮度随离地球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火星的赤道半径是3332千米,只有地球半径的一半;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7,质量为地球的1/9,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2/5。在火星上,以每秒5千米的速度抛出的物体就能脱离火星。由于火星上物体的脱离速度小,火星难以束缚住许多大气分子,因而火星大气非常稀薄。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约占95%,其余是氮、氩、一氧化碳、氧、臭氧和氢,水汽的数量很少,平均约为大气总量的0.01%。表面大气压为7.5百帕,相当于地球上30~40千米高处的大气压。

火星上受到的太阳辐射只有地球上受到的40%,因而火星的表面温度比地球要低30℃以上,昼夜温差超过100℃。在火星赤道附近,中午的温度也只升到20℃左右,晚上又下降到-50℃以下;在两极地区的夏季气温只有-70℃,冬季可下降到-139℃。火星的南北两极都有自色的极冠,其大小随着季节不同而变化。当北半球是冬天时,北极冠增大;此时南半球是夏天,南极冠减少。当北半球到了夏天,北极冠的面积也随之缩减,和地球上的冰雪在夏季溶化的情景一样。

火星随季节变化的极冠既有水冰,又有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北极冠大部分由水冰构成,南极冠则是由冻结了的二氧化碳构成。据估计,极冠中大约保存有大气中20%的二氧化碳,而保存的水则比大气中的要多得多。极冠中的水冰,如果全部溶化并均匀分布在火星表面,就会形成一个10米厚的水层。

火星表面不存在液态水,但探测到数千条干涸的河床,最长的达1500千米,宽约60千米。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区,是由比熔岩流更少粘带性的液体造成的,说明火星从前曾有过水。美国的“海盗号”探测器选择了生命存在可能性最大的地方着陆,对采取的土样进行实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火星表面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其微小。

火星大气中常有一种形状像黄云的尘暴。局部的尘暴经常出现,大的尘暴在地球上用望远镜可观测到,特别大的尘暴(如1971年的尘暴)能笼罩火星全球,并持续数月之久。尘暴是由火星低层大气中卷着尘粒的大风构成的。据估计,每次大尘暴覆盖在火星南半球的尘埃达108~1010吨之多。

火星是一个冷酷的、没有生命的世界。其内部构造与地球相似,有核、幔和壳。核中含有硫,几乎全部的铁都成了硫化铁。核的半径约1300~2000千米。外壳由大量硅和铝及少量镁等所形成的较轻的岩石组成,厚约50千米。

环绕火星的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几乎都在火星的赤道平面上运行。

火星表面成分英语

124 评论(13)

脑子已停机

Mars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在天文学中,常以符号嗠表示。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星。它同地球的距离不断变化,因此它的亮度也不断变化:最暗时的视星等约为+1.5等;最亮时则达到-2.9等,比最亮的恒星天狼还亮得多。它在众恒星间的视位置也不断变化,时而顺行,时而逆行。由于它荧荧如火,亮度常有变化,位置又不固定,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又叫它“荧惑”;在古代罗马,因为它带有血红色,所以用战神玛尔斯(Mars)命名。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为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地球的10.8%,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的38%。火星有两个卫星,即火卫一和火卫二(见火星卫星)。 两、三个世纪以来,人们用望远镜对火星进行观测,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1964~1977年,美国对火星发射了“水手号”和“海盗号”两个系列共八个探测器。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64年11月发射的“水手”4号经过火星附近时,拍摄了火星的照片,从而发现火星表面有不少象月球上那样的环形山;1971年11月“水手”9号对火星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发现了火星上有巨大的火山、峡谷系和宽阔的河床;1976年7月和9月“海盗”1号、2号先后在火星表面软着陆,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测活动,特别是进行了生物探测实验,结果表明,火星上大概不存在生命(见火星上的生命)。此外,苏联也于1962~1973年间多次发射“火星号”系列探测器研究火星及其周围空间,“火星”3号的登陆舱也实现了软着陆。所有这些探测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火星的认识。 公转和自转 火星在一个椭圆轨道上绕日公转,轨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1°9,轨道半长径约为1.524天文单位,轨道偏心率为 0.093。由于偏心率较大,火星的近日距和远日距相差4,200万公里。这就造成了火星冲日(见行星视运动)时同地球的距离有较大变化,图3说明1971~1999年火星“冲日”情况。图中外圈是火星轨道,内圈是地球轨道(并标出地球经过轨道不同部位时的月份)。从图中不难看出,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同发生冲日的月份有关。最小距离是在 8月底,在这前后发生的冲叫作近日点冲或大冲,此时火星同地球的距离只有 5,600万公里左右。火星在轨道上运行一圈约687天,地球平均要经过780天(最少764天,最多806天左右)才与火星相冲一次。这样,相冲的点约16年在轨道上转一圈。这就是说,火星大冲大约每15年或17年发生一次。下次大冲将在1986年 7月10日发生。 火星自转的情况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22.6秒,也就是说,火星上的一昼夜比地球上的一昼夜稍长。它的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为23°59┡,也比地球的黄赤交角稍大。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但每季约为地球上两季那样长。 大气 和地球相似,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在五十年代,柯伊伯等通过分光观测,确认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还有极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根据火星探测器“海盗”1号的直接测定,火星表面的大气压为7.5毫巴,相当于地球上30~40公里高度处的大气压。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约95%)是二氧化碳,有约 3%的氮,1~2%的氩,合起来约为0.1%的一氧化碳和氧,还有极少量的臭氧和氢,水汽的数量很少,随季节和位置而变化,平均约为大气总量的0.01%。如果火星大气中的水全部凝聚,也只能形成0.01%毫米厚的水膜覆盖整个火星表面。 和地球上相似,火星大气中也飘浮着云,但和地球上不同的是,火星大气中云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火星极区的冬季,大气温度低于二氧化碳的凝固点(150K),因而形成覆盖极区的浓雾状的干冰云。经测定,极区的云中也有冰的成分。中纬度地区的冬季,温度(190K)也在冰点以下,水汽凝结,形成冰云。 在一些大的盾形火山附近,常常能观测到延伸几百公里的云。估计这是由于火星大气中的气流遇到高耸的环形山地形时被搅乱、上升,在膨胀时变冷所形成的凝固云。这种云都出现在大气中水蒸气增多的夏季。 尘暴是火星大气中独有的现象,其形状就像一种黄色的“云”。它是由火星低层大气中卷着尘粒的风构成的。大的尘暴在地面上用较大的望远镜就能观测到。局部的尘暴在火星上经常出现。因为火星大气密度不到地球的1%,风速必须大于每秒40~50米才能使表面上的尘粒移动,但一经吹动之后,即使风速较小,也能将尘粒带到高空。典型的尘暴中绝大部分尘粒估计直径约为10微米。最小的尘粒会被风带到50公里高空。大的尘暴多半发生在南半球的春末,当火星靠近近日点的时候。尘暴的发源地处在太阳直射的纬度线上,经常发生在海腊斯盆地以西几百公里的诺阿奇斯地区。中心尘云在最初几天慢慢扩展,然后很快蔓延开来,几星期内就完全覆盖南半球。特别大的尘暴还能扩展到北半球,进而掩盖整个行星。1971年的尘暴就是这样,它在9月开始,当“水手”9号在11月到达时,已经笼罩了整个火星。尘暴的起因看来与太阳的加热作用有关。火星过近日点时,太阳的加热作用大,引起大气温度的不稳定,从而产生最初扬起灰尘的扰动。然而,一旦尘粒到了空中,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能,这种充满尘粒的空气就会比周围大气更热,因而急速上升。别处的空气又扑去填补它原来的位置,造成更强的地面风,形成更大的尘暴。尘暴范围和强度越来越大。当尘暴最终分布到整个火星范围时,火星上温差减小,风逐渐平息,尘粒就慢慢地从大气里沉降下来。沉降过程至少要几个星期,尘暴激烈时可持续几个月之久。几乎每个火星年都要发生一次这种大规模的尘暴。 表面 在望远镜中,火星呈现为一个明亮而模糊的微红色圆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在两极地区的白色极冠(见火星极冠),其大小随火星季节而变化。在较大的望远镜中,还可以观测到线度至少几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区域:明亮而呈桔黄色的区域称为“大陆”,几乎占火星总面积的六分之五;黑暗区域称为“海洋”,其颜色常随季节变化。 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比地球低30℃以上。火星稀薄而干燥的大气使它表面的昼夜温差常常超过100℃,远大于地球上昼夜温差的幅度。火星的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左右(约在午后一小时)。到了夜间,由于火星大气保暖作用很差,表面温度很快下降,最低温度(在黎明前)在-80℃以下。火星两极地区温度更低,在漫长的极夜最低温度能降到-139℃。 火星表面大致被一个倾斜于赤道30°的大圆分开。南半部和北半部的表面结构差别很大。就火星的地质史来说,南半部比较古老,表面崎岖而密布环形山。这些环形山估计多半是在火星历史的早期(可能是最初的十亿年)形成的;北半部则以大的火山熔岩平原为特征,这些熔岩平原很象月球上的“海”,断断续续地点缀着一些死火山。北半部地势普遍比南半部低,环形山也比南半部少得多。火星表面的高低差别一般在 5~10公里左右。火星的沙漠部分被红色的硅酸盐、赤铁矿等铁的氧化物以及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所覆盖,因而显出明亮的橙红色。 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征,主要有: 环形山和火山 和月面相比,火星上环形山的数量要少得多,环形山边缘坡度平缓(坡度都小于10°),不象月面环形山能投射出尖尖的影子,这表明环形山曾受到严重的侵蚀。环形山可以分为两种:火山成因的环形山和陨石撞击而成的环形山。火星上巨大的盾形火山比地球上的火山大得多。地球上夏威夷的冒纳罗亚和莫纳克亚两座火山加在一起直径约200公里,高出洋底9公里,而火星上最大的奥林匹斯火山直径约为600公里,高出周围地面26公里之多。例如火星的盾形火山在形状和结构上也酷似夏威夷的盾形火山。在各个盾形的顶端是一个环形山状的塌陷的破火山口的复合体,这些破火山口一度曾是熔岩的出口。熔岩沿着火山侧面流下,形成从中心向四面延伸的呈辐射状的地形。“水手” 9号探测器拍得的照片中有许多直径 100公里左右的处于不同保存状态的火山,它们分散在火星表面,大部分在北半球。至于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最大的是海腊斯盆地,宽达1,600公里,深至少4公里。南半球有些地区环形山密度同月球上明亮的高地环形山区差不多,推测它们形成的年代也差不多,为40~45亿年。这些地区仍保留着古老的地表。北半球的大多数地区由于熔岩流的不断覆盖,古老的地表已不复存在。平原上的少数环形山是平原形成以后受陨石撞击的记录。 峡谷 火星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位于赤道地区的巨大的峡谷。最大的一个是位于赤道以南的水手谷,它实际上是一系列峡谷,在赤道地区延伸 5,000多公里,比周围地面低6公里。峡谷壁通常十分陡峭,有明显的边界,并显示出陷落和山崩活动的迹象。如图4所示,一些错综复杂的较小的峡谷可能是地下冰融解和蒸发期间形成的,也可能是由风或水的侵蚀造成。较大峡谷的成因至今还不知道。 河床 现在的火星是一个荒凉的世界,表面不存在液态水。因而当“水手”探测器拍摄到宽阔而弯曲的河床时,人们自然感到极大的惊异。不过,这些河床与轰动一时的“运河”完全是两回事。这些干涸的河床,最长的约1,500公里,宽达60公里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区。图5中河床清晰可见,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统结合,形成脉络分明的水道系统。还可以观测到呈泪滴状的岛、沙洲和辫形花纹。支流几乎全都朝着下坡方向流去。这些河床同地球和月球上的熔岩河床不同,肯定是由比熔岩流更少粘滞性的液体造成的。这种液体估计就是水。今天的火星表面温度很低,大部分水作为地下冰保存下来,还有一部分被禁锢在永久的极冠之中。极稀薄的大气,使得冰在温度足够高时只能直接升华为水汽。自由流动的水看来是无法存在的。有人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频繁的火山活动排出大量氨和甲烷等火山气体,这种浓厚的原始大气会产生很强的温室效应,从而使火星表面温暖起来,造成有水在河里流动的条件。后来火山活动减少,火山气体逐渐分解,其中的轻元素原子逃逸到星际空间,重元素原子同其他成分结合,火星大气变得稀薄、干燥、寒冷,火星表面就成为现在所看到的样子。也有人认为,在火星历史的早期,自转轴的倾斜度比现在更大,因而两极的极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大量的水蒸发并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区落下,形成河流。至于有些大的河床,估计是火山活动和地热融化了地下冰,出现大量的水冲刷火星表面而形成的。 内部结构 几个“水手号”探测器对火星重力场的精确测量表明,火星内部有如地球那样的核、幔、壳的结构。与地球不同的是,火星的核中含有硫,几乎全部的铁都成硫化铁,没有游离状态铁。估计火星的外壳由包含大量硅和铝以及少量镁的较轻的岩石组成,厚约50公里。在过去的地质时期,火星的壳和幔曾经熔化过,使较轻的物质漂浮在表面,同时造成我们现在观测到的熔岩平原和火山构造。估计火星幔与流体外核交界处的深度约1,100公里,而内外核的交界处的深度约为1,700公里。(见彩图) 一颗红色亮星。又称荧惑。以符号表示(见行星),视星等为+1.5~-2.9等,它的轨道在地球之外,故有合 、冲、方照等的变化(见行星视运动)。当冲又恰逢火星在近日点附近则称大冲 ,此时距地球最近仅 5500 万千米 ,每隔15~17年有一次大冲。火星自转轴的倾角只比地球大半度 ,自转周期也仅差41分钟,因此日长与地球相差不大,并有四季之分,只是每季约有172天。火星有两颗卫星。从地球上拍摄的火星照片 大气 火星大气较稀薄 ,表面气压仅7.5毫巴 ,相当于地球30~40千米高空处,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95%以上)、氮(3%) ,还有少量一氧化碳、氧、氢等 ,唯水汽极少 ,如全部凝结为水也仅4亿吨 ,覆盖火星表面仅能形成 0.01 毫米厚的水膜 。火星大气中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尘暴,大尘暴可以在几个月内笼罩整个火星表面,蔚为壮观。 表面 赤道的温度变化于 - 80 ~20℃ ,但其两极只有-70~-140℃ ,极地上的白色极冠会随季节变化。极冠中主要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但也有相当水冰,总量达大气水分的100万倍 ,其他表面则不存在水 。1965年美国的水手4号首次获得了 火星表面环形山的照片 。1976年美国的海盗1号和海盗2号成功地降落于火星表面,获得了有关其大气、土壤、岩石的许多资料,发现其表面没有生命踪迹,沙漠的主要成分是赤铁矿和硅酸盐颗粒,土壤中则有许多含铁化合物,因而火星的天空是一片橙红。它的北半球比较平坦,南半球环形山较多 ,其中有 2座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名字刘歆、李梵命名。火星上还有若干比地球上更大的死火山 ,著名的奥林匹斯山高达2.6万米,火山口直径达600千米。还有许多盆地和峡谷,赤道附近的水手谷绵延5000千米,最宽处宽200千米 ,最深处深6000米 。最奇特的是火星上有众多的干涸了的河床(与“运河”无关),它们纵横交叉,最大的有1500千米长、几十千米宽。关于河床的成因仍有两种观点:早期火山熔岩的遗迹和史前大江巨川的冲刷。 生命问题 自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G.V.斯基亚帕雷利观测到火星表面上的交叉线条被认为是人工运河起,火星生命问题的激烈争论持续了近100年 。美国的 P.洛韦尔为此建造了天文台专门观测火星,他亲自描绘了许多火星运河分布图。苏联天文学家G.A.季霍夫则误把尘暴引起的火星表面颜色改变以为是火星植物的枯荣,而大讲“火星植物学”。尽管空间探测的资料已否定了火星生命的可能,但迄今仍有许多人在力图证明过去火星上存在某些生命。 1997年7月4日 ,美国“火星探路者”号飞船在火星顺利着陆。 火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列为第四颗。在中国古代又称为“荧惑”。 [编辑]概述 因为它在夜空中看起来是血红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玛尔斯(或希腊神话对应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国,因为它荧荧如火,故称“荧惑”。火星有两颗小型天然卫星:火卫一Phobos和火卫二Deimos(阿瑞斯儿子们的名字)。两颗卫星都很小而且形状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获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缀areo-指的就是火星。 [编辑]物理特征因为火星的火红色,炽热的神秘外表,总令人浮想联翩,吸引着人们。火星的-{表}-面面积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只有地球的1/10(因为它缺乏海洋,而火星乾燥土壤总量与地球土的总量实际大约相同)。 火星大气层很薄:-{表}-面风压是只有750Pa(平均为地球的大约0.75%)。火星上的大气层成分为95%的二氧化碳,3%的氮气,1.6%氢气,很少的氧气、水气、一氧化碳、氖、氪和氙等。2003年火星大冲时用地面望远镜也在其大气中发现了甲烷,2004年3月,火星奥德赛号快车确认了这一发现。甲烷的存在是很有趣的,因为这是种不稳定的气体,它一定现在在行星上(或者最近几百年内)存在某个不明来源。火山喷发,彗星撞击,还有以微生物形态存在的产烷生物的生命都有可能是其来源。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 火星被一些人认为其上存在生命的人认为很重要,主要是由于当年珀西瓦尔·洛厄尔用小倍数望远镜观察到了火星运河,他宣称那些火星表面的痕迹显然是人工挖掘的运河,并认为一些地区亮度随季节而改变是由于植被生长引起。风靡大众的火星科幻中的火星人亦源于此。那些表面线条现在知道大部分并不真的存在,在一些情形中,那是古老的乾水道。火星表面颜色的改变则是因为发生火星沙暴。 2000年,学者们发现了一些来自火星的陨石包含了一些类似微化石结构,有人认为这可能是火星生命存在的证据。但直到2004年,争论的双方仍然没有没有任何一方占据上风。 [编辑]地形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强烈的对比:北方是被溶岩填平的平原,南方则是曾受过多次撞击的古老高地。在地球所见到的火星表面,根据不同的反照率而分为二种区域:布满尘埃和沙土的平原因为富含红色的氧化铁,而曾被幻想为火星上的「大洲」,例如:Arabia Terra(阿拉伯地)或 Amazonis Planitia(亚马孙盆地),而黑暗的部分曾被认为是海洋,因此有Mare Erythraeum,Mare Sirenum和Aurorae Sinus等名称。地球上能看见的最大的暗区叫「大流沙」。 火星外表呈现火红色,火星的直径相当于地球的半径。体积只有地球的15%。质量只有地球的11%。地表温度白天有28摄氏度,夜晚低至零下132摄氏度。 火星的两极包含冰状水和二氧化碳极冠。一个死亡的盾状火山:奥林帕斯山(Olympus Mons),它有27千米高,是太阳系里最高的山。它位于塔尔西斯高地(Tharsis)的西北。塔尔西斯高地包含三个大火山,从东北到西南为Ascraeus Mons,Pavonis Mons和Arsia Mons,他们几乎呈直线等距排列,可能原因是在一个火山完成后,热点的突然移动,再另一个地点新生一个火山,再反覆之(见夏威夷)。而这三个火山的连线几乎和Olympus-Pavonis连线成垂直。参见火星山脉列表。火星也有太阳系内最大的峡谷地貌:水手谷(Valles Marineris)或火星疤是一个4000千米长7千米深的大峡谷,是由地壳张裂造成的裂谷。火星上也有一系列的陨石坑。最大的为Hellas盆地(Hellas Planitia),它被淡红色砂子所覆盖。参见火星陨石坑列表. 其他特征: 零海拔:因为火星上没有海洋所以也就没有'海平面',零海拔或平均重力表面必须人为确立。于是选择了大气压是610Pa(6.1mbar)的线作为0海拔线,那里的气压约为地球表面大气压的0.6%。 零度子午线:火星赤道是以它的自转确定,但火星的本初子午线是人为指定的,跟地球一样,选择是随意的,大家约定俗成。1830-32年,德国天文学家威廉 Beer和Johann Heinrich Mädler选择一个小圆形特征作参考点以制作火星的第一张系统地图。1877年被意大利天文学家Giovanni Schiaparelli采用作本初子午线。在1972年,水手9号测绘火星地貌后,沿着Beer和Mädler的线,兰德公司的Merton Davies在他建立一个地理控点网络后提出火星精确的0.0°经线定义:是一个位于Sinus Meridiani('中湾'或'子午湾')的这个小环形山(稍后被称为Airy-0)。 [编辑] 火星有两个卫星,为火卫一(Phobos)与火卫二(Deimos)。Phobos和Deimos都和火星以潮汐力互相锁定,因此他们总是以一面对着火星。因为Phobos的公转绕轨道比火星自转更快,所以潮汐力会慢慢但稳定地减小它的轨道半径。未来,Phobos将会被万有引力所瓦解。(参见洛希极限)另一方面Deimos因为离火星足够远,所以它的轨道反而正在慢慢地被推进。 两颗卫星是在1877年被阿瑟夫·浩尔(Asaph Hall)发现的,被以希腊神话中的福波斯和德莫斯命名,Phobos和Deimos在古希腊神话里是战神玛尔斯的儿子. 从火星上看,Phobos的角直径大约12',Deimos角直径大约2'.而太阳的角直径大约是21'.

263 评论(8)

兔宝宝装饰

Mars is the fourth planet from the Sun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planet is named after Mars, the Roman god of war. 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Red Planet" because of its reddish appearance, due to iron oxide[6] prevalent on its surface. Mars is a terrestrial planet with a thin atmosphere, having surface features reminiscent both of the impact craters of the Moon and the volcanoes, valleys, deserts and polar ice caps of Earth. Unlike the Earth, Mars is now a geologically inactive planet with no known tectonic activity. It is the site of Olympus Mons, the highest known mountain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of Valles Marineris, the largest canyon. The smooth Borealis basi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ay be a giant impact feature covering 40% of the planet.[7][8] Mars’ rotational period and seasonal cycles are likewise similar to those of Earth.Until the first flyby of Mars by Mariner 4 in 1965, many speculated that there might be liquid water on the planet's surface. This was based on observed periodic variations in light and dark patches, particularly in the polar latitudes, which looked like seas and continents, while long, dark striations were interpreted by some as irrigation channels for liquid water. These straight line features were later explained as optical illusions. Still, of all the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 other than Earth, Mars is the most likely to harbor liquid water, and thus may contain life.[9] Geological evidence gathered by unmanned missions suggests that Mars once had large-scale water coverage on its surface, while small geyser-like water flows may have occurred during the past decade.[10] In 2005, radar data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large quantities of water ice at the poles[11] and at mid-latitudes (November 2008).[12] The Phoenix Mars Lander directly sampled water ice in shallow martian soil on July 31, 2008.[13]Mars has two moons, Phobos and Deimos, which are small and irregularly shaped. These may be captured asteroids, similar to 5261 Eureka, a Martian Trojan asteroid. Mars can be seen from Earth with the naked eye. Its apparent magnitude reaches −2.91,[5] a brightness surpassed only by Venus, the Moon, and the Sun, although most of the time Jupiter will appear brighter to the naked eye than Mars. Mars has an average opposition distance of 78 million km but can come as close as 55.7 million km during a close approach, such as occurred in 2003.[5]Mars is currently host to three functional orbiting spacecraft: Mars Odyssey, Mars Express, and the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On the surface are the two Mars Exploration Rovers (Spirit and Opportunity) and several inert landers and rovers, both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The Phoenix lander completed its mission on the surface in 2008. Observations by NASA's now-defunct Mars Global Surveyor show evidence that parts of the southern polar ice cap have been receding

273 评论(8)

gracesea123

在北极发现了冰,中部有4个天然地穴.

243 评论(13)

梁朝伟可爱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英文简介如下:

Mars is the fourth closest planet to the sun and the second smallest planet in the solar system after mercury. It is one of the four earth like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 Mars is called the red planet because its soil is rich in iron and red.

The Martian atmosphere is dominated by carbon dioxide,which is thin and cold. It is full of impact craters,canyons,sand dunes and gravel,and there is no stable liquid water.

火星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火星因为土壤富含铁质呈现红色,所以它被称为红色星球。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

火星的特点:

1、地势崎岖

火星坚硬的表面上分布着火山、峡谷、河床等,火星上的恶劣的天气条件,导致火星的表面发生着多种化学反应,形成了奇特的火星地貌。

2、空气稀薄

火星上有着稀薄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CO2),氩气(Ar),氮气(N2)及少量的氧气与水蒸气组成,如此稀薄的空气,导致了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存在。

3、无环

火星周围没有环。火星上有环形山,有大峡谷,但火星的四周却没有环。

4、无生命迹象

火星表面的空气极为稀薄,据目前探测的结果来看,在火星的表面不存在生命,科学家尚未确定火星过去和未来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228 评论(12)

雷恩哥哥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四颗。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星,它缓慢地穿行于众星之间,在地球上看,它时而顺行时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变化,最暗时视星等为+1.5,最亮时比天狼星还亮得多,达到-2.9。由于火星荧荧如火,亮度经常变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而在古罗马神话中,则把火星比喻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玛尔斯”。在希腊神话中,火星同样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有时火星也被称为“红色行星”。 质量 6.421e+23 kg 赤道半径 3,397.2 km 平均密度 3.94 gm/cm3 平均日距 227,940,000 km 自转周期 24.6229 小时 公转周期 686.98 天 赤道地表重力 3.7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5.02 km/sec 最低地表温度 -140 ℃ 平均地表温度 -63 ℃ 最高地表温度 20 ℃ 大气压力 0.007 bars 大气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氩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的照射,铁就生成了一层红色和黄色的氧化物。夸张一点说,火星就像一个生满了锈的世界。由于火星距离太阳比较远,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温度大约比地球低30多摄氏度,昼夜温差可达上百摄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温度可达20℃左右。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约占95%,还有极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径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体积不到地球的1/6,质量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内部和地球一样,也有核、幔、壳的结构。 火星的自转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转一周为24小时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昼夜比地球上的一昼夜稍长一点。火星公转一周约为687天,火星的一年约等于地球的两年。 火星有两个卫星。靠近火星的一个叫火卫一,较远的一个叫火卫二。由于火星在希腊神话中被看做是战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学家以阿瑞斯的两个儿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两颗卫星。 火卫一Phobos火卫一呈土豆形状,一日围绕火星3圈,距火星平均距离约9378公里。它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较大,也是离火星较近的一颗。火卫一与火星之间的距离也是太阳系中所有的卫星与其主星的距离中最短的,从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它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之一。在希腊神话中,火卫一是阿瑞斯(火星)和阿芙罗狄蒂(金星)的一个儿子。“phobos”在希腊语中意味着“恐惧”(是“phobia”-恐惧的构词成分)。火卫一在1877年由Hall发现,1971年由“水手9号”首次拍得照片,并由1977年的“海盗1号”、1988年的“火卫一号”进行观测。火卫二 Deimos 火卫二是火星的两颗卫星中离火星较远也是较小的一颗,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卫星。 公转轨道: 距火星23,459 千米 卫星直径: 12.6 千米 (15 x 12.2 x 11) 质量: 1.8e15 千克 在希腊神话中,火卫二是阿瑞斯(火星)与阿芙罗狄蒂(金星)的另一个儿子。“deimos”在希腊语中意味着“惊慌”。火卫二在1877年8月10日被Hall发现,在1977年由海盗1号首次拍得其照片。 火卫二和火卫一是由像C型小行星那般的富含碳的岩石组成的,并且它们都有很深的地坑。火卫二和火卫一可能是由于小行星的扰动与木星的作用才使它们围着火星运动的。火星上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它与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处。但除此之外,火星与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个荒凉的世界,空气中二氧化碳占了95%。浓厚的二氧化碳大气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温,但在火星上情况却正好相反。火星大气十分稀薄,密度还不到地球大气的1%,因而根本无法保存热量。这导致火星表面温度极低,很少超过0℃,在夜晚,最低温度则可达到-123℃。这是美国宇航局海盗号环绕器拍摄的火星全球照片。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长约4000公里,深度约8公里。(USGS) 火星被称为红色的行星,这是因为它表面布满了氧化物,因而呈现出铁锈红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含有大量的红色氧化物的大沙漠,还有赭色的砾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风,大风扬起沙尘能形成可以覆盖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尘暴。每次沙尘暴可持续数个星期。火星两极的冰冠和火星大气中含有水份。从火星表面获得的探测数据证明,在远古时期,火星曾经有过液态的水,而且水量特别大。这些水在火星表面汇集成一个个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现在我们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众多纵横交错的河床,可能就是当时经水流冲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许多水滴型“岛屿”也在向我们暗示这一点。一直以来火星都以它与地球的相似而被认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还不能证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个荒芜死寂的世界。尽管如此,某些证据仍然向我们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经存在过生命。例如对在南极洲找到的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的分析表明,这块石头中存在着一些类似细菌化石的管状结构。所有这些都继续使人们对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极大的兴趣。1976年,美国海盗1号和海盗2号火星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火星,传回了数万张照片。那次飞行没有找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但是,美国地质学家舒尔策.马库赫却公布一份论文说,当时探测器可能事实上已经找到了火星生物,但是由于火星生物的形态与地球生态的形态截然不同,以至于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人类探测器向火星的土壤里倒水,这可能把火星上那些以另外一种细胞也存在的生命淹死。此外,人类探测器还加热了土星土壤, 这可能又把火星微生物给烤死了。火星运河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河道。如果承认火星上有运河,就等于承认火星上有智慧生命存在,这无疑是一个刺激人们兴趣的问题。 最早指出火星上有运河的,是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阿帕雷利。他在1877年,利用火星近日点与地球会合的机会,用口径24厘米的望远镜观察火星,发现在火星的圆面上有些模糊不清的直线条,这些暗线把一个个暗斑连接起来。他经过继续 观察又发现,有的暗线宽达120公里,长4800公里,纵横交错,形成覆盖火星大陆的网络。并发现有两条暗线相互平行,还有季节变化。他还将自己的发现绘制成图表,公之于世。开 始,斯基阿帕雷利猜测这些暗线只是连接海湾的水道,并未说 明这是人工开凿的.运河,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他的发现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把这些暗线说成是智慧生物开凿的运 河,这个人就是美国的洛韦尔。 洛韦尔被斯基阿帕雷利的发现迷住了。为了观察火星,他自己出钱在亚利桑那州建了一个天文台。经过多年的观测,不但证实了斯基阿帕雷利的发现,还新发现了几百条新的河道,说火星表面像“蜘蛛网”一详。他还把自己的观测写成三本书:《火星》、《火星及其运河》、《火星—生命的住所》。他认为,因为火星表面空气非常稀薄而导致缺水,由冰雪组成的火星极冠到夏季开始融化,成为水源,火星上的水道,目的就是将极冠上的水引向干旱的热带地区,用以灌溉那里的田地。从这些水道看,都是到大陆的中央汇合在一起,显然是有目的地干的。其暗斑则是绿洲。 洛韦尔的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很快风靡世界。但是,洛韦尔的理论并不是一边倒的,也在不断地受到挑战。比如美国的巴约德就认为,火星上的暗线根本就不是直的,很不规则,并且是断开的,希腊的安东尼阿迪通过自己的观测,支持了巴纳德的观点,认为把火星上的暗线条说成是运河,纯粹是眼睛的错觉,“属于想像力过于丰富的人。” 由于上述观点的出现,关于火星人的神话逐渐消沉下来,美国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一步证明了火星运河的存在是虚假的。不过“水手”9号却有了意外的发现,那就是火星上有许多类似河床的地质构造,其位置与洛韦尔描绘的大相径庭。 有人把火星上的河床分成三类,经流河床、流出河床与侵蚀河床,与地球上的河床极为相似,他们分折,大约在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上曾经有过温暖的气候,它的上空有大气层,有降水量,保证了河流的存在。后来,“海盗”1号(1976)不但证实了火星上运河的存在,还证实了人工建筑的存在。 水手峡谷太阳系最大的峡谷将火星的脸画出一道宽大的割痕。名为水手峡谷的雄伟山谷前后延展了超过3,000公里,最宽处超过600公里宽,而往下约刨了8公里深。相较之下,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约有800公里长,30公里宽,1.8公里深。尽管有个主要的假说认为,远在数十亿年前行星冷却时,一道裂缝后来演变成现今的峡谷,水手峡谷真实的成因还无法确定。最近我们已于此峡谷辨识出数种地质演化过程。

16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