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1

沈阳宜家装饰
首页 > 英语培训 > 罗素英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姜大大夫人

已采纳

英文原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

Bertrand Russell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 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 at last I have found。

中文译文:

我为什么活着

三股简单而非凡强烈的激情一直控制着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堪忍受的怜悯。这三股激情,象阵阵巨风,把我在痛苦的海洋的路途中吹得任意东西,变动无常,直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首先是因为它带来了欣喜若狂之情——欣喜若狂使人如此心醉神迷,我常常愿意牺牲我的全部余生来换取几小时这样的欢乐。我寻求爱,其次是因为它能解除寂寞——那种可怕的寂寞,如同一个人毛发悚然地从这世界的边缘探望令人战栗的死气沉沉的无底深渊。

我寻求爱,最后是因为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们和诗人们所想象的预言中的天堂景象的神秘雏型。这就是我所寻求的东西,虽然它也许似乎是人生所难以得到的美好事物,但这就是最后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出处:出自英国文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我为什么活着》 、《物的分析》等。

罗素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 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1970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

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特兰·罗素

罗素英文

251 评论(9)

悠然1968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1]罗素出身于曼摩兹郡一个贵族家庭。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并被授予英国嘉行勋章。[2]1967年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2]1970年在威尔士的家中去世。[2]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前后期哲学思想变化很大,早期信奉新黑格尔主义,深信绝对、共相的存在,把数学视为柏拉图理念的证据。后来与摩尔一起叛离了绝对唯心主义,转向新实在论。

264 评论(10)

yy瘦胖纸

Bertrand Russell First published Thu Dec 7, 1995; substantive revision Thu May 1, 2003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b.1872 - d.1970) was a British philosopher, logician, essayist, and social critic, best known for his work in mathematical logic and analytic philosophy. His most influential contributions include his defense of logicism (the view that mathematics is in some important sense reducible to logic), and his theories of definite descriptions and logical atomism. Along with G.E. Moore, Russell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analytic philosophy. Along with Kurt Gödel, he is also regularly credited with being one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logicia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Over the course of his long career, Russell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not just to logic and philosophy, but to a broad range of other subjects including education, history, political theory and religious studies. In addition, many of his writings on a wide variety of topics in both the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have influenced generations of general readers. After a life marked by controversy (including dismissals from both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and City College, New York), Russell was awarded the Order of Merit in 1949 an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50. Also noted for his many spirited anti-war and anti-nuclear protests, Russell remained a prominent public figure until his death at the age of 97.

187 评论(9)

黄陂跑跑

A: 姓名:伯特兰·罗素(1872-1970)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Third Earl Russell)B: 学科成就: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C: 生平:1872年5月,罗素生于英国曼摩兹郡的特雷克一个英国自由党贵族的家庭。1880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数学,后在该学院讲逻辑和数学原理。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接着改学哲学。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回国后,在伦敦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任讲师。1903年发表《数学原理》一书,并以论文《几何学基础》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19O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6年重新在三一学院任教。他是亚里士多德学会会员。 1914年加入工党。1920年来华讲学,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其讲稿:《罗素五大讲演》曾在中国出版。罗素回国后写了《中国的问题》一书,书中讨论了中国将在20世纪历史中发挥的作用。1927年,罗素和夫人布拉克在英国彼得斯费尔德市附近创办一所私立学校,名友前希尔学校,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1935年离婚后,布拉克独自办到1939年。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令人震惊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1954年4月,针对氢弹爆破成功,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于是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签字外,约里奥·居里、汤川秀树和李诺·鲍林等多位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1950年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婚姻与道德》》)。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被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70年2月2日卒于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被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D: 评价: 罗素学识渊博,通晓的学科之多大概是20世纪学者们少有的。而且,他在哲学、数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哲学观点多变,以善于吸取别人见解、勇于指出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而著称。早期是属于新实在主义的,晚年逐渐转向逻辑实证主义。E: 主要哲学、逻辑学著作: 《论几何学的基础》 (1897年) 《莱布尼茨的哲学》 (1900年) 《数学原则》 (1903年) 《数学原理》 (3卷,与怀特海合著,1910年至1913年间完成) 《哲学问题》 (1917年) 《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 (1914年)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1918至1919年) 《数理哲学导论》 (1919年) 《心的分析》 (1921年) 《物的分析》 (1927年) 《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 (1940年) 《西方哲学史》 (1945年)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 (1948年) 《我的哲学发展》 (1959年)

16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