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5

石门小可爱
首页 > 英语培训 > 雪莉英文老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冷夜寒池

已采纳

后来她选择在中国定居,因为她喜欢中国、热爱中国。她觉得中国才是自己的家。

雪莉英文老师

334 评论(14)

小洲洲大肚皮

观看一下,通过抖音账号来搜索,然后查找到可以听他几节课,特别的简单明了,而且也十分的容易被学生和孩子接受,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264 评论(11)

王子恭贺

能。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雪梨老师是抖音软件中的一位专门传授英语知识的老师,雪梨老师英语课分为398元和298元两个档次,398元是能买的,能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课程内容,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购买。

320 评论(13)

活力的维维

你好翻译为:困惑的,糊涂的,茫然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101 评论(15)

petite妮妮崽

雪莉是惠特尼小学的一位老师。这所学校为家境贫困的小孩子而设。 八年前,她来到了这里。太多的学生需要帮助。百分之八十五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所以她决定帮帮他们。她告诉家长们她会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我唯一需要你们做的就是给我你们的孩子让我教他们。我会给你们食物和衣服。我们会你们送去眼科专家那儿。但是请把你们的孩子留在这。”雪莉跟家长们是这样说的。 但是帮助这么多的孩子们很难。她每天都辛勤工作。她发现许多方法来得到更多的钱。用钱她可以给孩子们送免费的衣物,食物和任何让他们呆在学校的别的东西。 “现在孩子们能呆在学校里“,她说,”当他们为食物和衣服感谢我时,我很开心。“

220 评论(15)

伯纳乌的蓝

余秋雨曾说:"学术无界,文化无墙。"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深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人民。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等原因,对绿卡的限制十分严格,甚少有能够经过审批的外国人士。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位,就是总理亲自颁发绿卡的教育家吴雪莉。可见,作为"异乡人",她已经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同和欢迎。

幼时情结源于一本书

吴雪莉,原名雪莉·伍德,1925年出生于美国。

她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母亲则是著名的道逊夫人——当时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的成员。

开放包容的家庭环境使得小雪莉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有机会看到比同龄人更广阔的世界。

13岁时,她得以翻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不朽的报道性名著真实、细致的记录了当时陕甘宁边区的艰苦生活,不仅描绘出中国迷人独特的风土人情,还展现了中国人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伟大气概,这些有魔力的文字深深吸引着小雪莉,从此在她心中播撒了热爱的种子。

嫁入中国、教书育人

二战结束后,雪莉遇到了中国留美学生黄元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二人一见钟情,之后举行了婚礼。

但是当时国家正是用人之际,黄元波理应返回中国投入到国家建设,可他又不愿意抛下自己的结发妻子。

正在他为难之际,勇敢的雪莉表示愿意和丈夫一同前往中国,前往她梦中的圣地。为了方便,吴雪莉根据谐音给自己起了这个地道且好听的中文名:"吴雪莉",此时的她只有21岁。

在古都西安生活了一段时间过后,吴雪莉跟随筹办药厂的丈夫来到河南省开封市,随即进入河南大学外语系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带,除了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也蕴含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生活的雪莉不断累积着她对中国的认知,这认知每多一分,她对中国的热爱与情愫就多一分。

正是在热爱与情愫的浇灌下,吴雪莉逐渐融入到了河南当地的生活当中,并顺利学会了说河南方言。

踏实的吴雪莉将她对中国的热爱投入到工作当中。作为教育家,吴雪莉诲人不倦、桃李天下。

她将一个个单词和短语融入日常生活,给学生强烈的代入感;利用童话、角色扮演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原本枯燥乏味的英语课被她讲得生动活泼,不仅教学质量上佳,师生关系也十分融洽,而她平时说起河南话来也非常地道,因此有一个"滑稽美人"的称号。

但是另一方面,她却是大家公认的最"严厉"的老师。吴雪莉对学生、论文质量的要求特别高,而且严肃地指出不允许有任何抄袭。偶有别的老师劝她手下留情,她总是回答"不行"。

但并不是她有意刁难,严格的要求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教会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她手下的莘莘学子,皆是受益无穷。她不仅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育人。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在华期间,吴雪莉积极地为中国人民介绍美国家乡的异域风情,同时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讲述中国独特的魅力,使得这一份热爱得以传播。

受到亲生女儿的鼓舞,道逊夫人也于1962年访华,并最终选择留在中国做一名普通的外教老师。道逊夫人去世后,遵其遗愿将其骨灰留在了开封。

除了口头的推荐交流,吴雪莉还写书、译书。英文小说《中国一条街》便是她到中国生活四年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真正在中国扎根的美国人,吴雪莉以真情实感的文字向他国展示了我国的隽逸风光,好评如潮。

此外,她积极投入多本英文书籍的翻译。对于英文与中文都十分精通的她来说,翻译外语书籍并不是难事,但是吴雪莉仍旧小心翼翼,生怕出现一丝的纰漏。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籍是促进两国文化碰撞的火花,对加深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吴雪莉的精心翻译工作下,《在和平的日子里》《英美文学批评史话》《实用英语教程》等译林书籍相继问世。

正是看中了吴雪莉深厚的语言功底与对中国的热爱和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编译局邀请吴雪莉前往北京翻译全国七届人大会议上报告的一部分初稿。

这份稿子中有不少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新词、特别词,如"执法如山"等,她都翻译得滴水不漏、恰到好处。这份翻译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和马列著作编译局专家的高度认同和赞扬,她翻译的字词最终成为了这些词汇的标准译法。

也正是因为吴雪莉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作出的努力,《人民日报》曾把她亲切地叫做:"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

"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

1975年,总理特批吴雪莉加入中国国籍,吴雪莉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公民。

从21岁来到中国,除了几次去美国探亲,吴雪莉从未离开过华夏大地。她在这片土地上经历风风雨雨,见证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为这片土地鞠躬尽瘁。

如今,她年事已高,单听那一口流利的河南话,完全让人无法发觉她是外国人。"这里就是我的家。"这是吴雪莉亲口说过的话。俨然已经陷在对中国的热爱中不能自拔。

在吴雪莉的家中,还珍藏着一面五星红旗。若是遇到佳节,便会拿出来悬挂,平时都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不让别人碰一下。"除了我,别人全不知道国旗放在哪里。"吴雪莉的小孙子说。

也许对于她来讲,这面红旗就是自己用一生陪伴中国的象征。"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在接受采访时,她坚定地对记者说。

正如吴雪莉所说,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爱国情怀,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从垃圾分类到公益事业,都是为祖国贡献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5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