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猫猫天
涂鸦(Graffitist),是一种结合了“嘻哈(HipHop)”文化的涂写艺术,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纽约。纽约市立大学的学者爱德华在《世界百科全书》中写道:“‘涂鸦’经常写在公共厕所、公共建筑的墙上,或公园的石头上;有些单字和词组不甚健康;有时只是写人的名字,也有关于性的,还有许多是政治口号。”现代美术理论家王小箭教授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涂鸦艺术的辉煌时期。它的兴起,不仅是美国黑人民间艺术的宣泄,也是那个时代被压抑的族群和阶层群众的心理宣泄。所以,从表面上看,它有很强烈的反叛色彩、发泄的倾向和随意的风格,甚至有些反传统、反社会的精神。”旅美敦煌画派重彩画家陈幼白说:“没有涂鸦,就不是纽约了。” 涂鸦的来历 古代 “涂鸦”最初是用来指在古迹、古墓或废墟上找到的铭文或图画,后来包括很多可以被认为是污损公物的画作 (如画在行人道旁或墙上的图画) 。如果一项纪念物的作者在他的作品刻上铭文,不算是涂鸦。 第一个可以被称为“现代涂鸦”的画作位于古希腊城邦以弗所 (今土耳其境内)。此图的内容是一个手印、一个心形图案、一个脚印和一个数字。根据此城的游客指南,该图画被认为是一个**广告,教导观看者沿脚印的方向走数字所指的步数去寻找妓女,并按照手印所指的数额付钱。 古埃及和古罗马人均有于他们的墙上或纪念碑前涂鸦。庞贝古城的涂鸦因为城市被火山灰淹没而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出土的涂鸦作品包括当时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包括日用拉丁文、骂人话、咒语、示爱宣言、政治言论等。其中一处甚至涂有“小心恶犬”的标语。 维京人在东征西讨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涂鸦。其中在罗马和爱尔兰至今仍存有维京人涂鸦作品的遗迹。另外,君士坦丁堡的苏菲亚大教堂也曾遭维京人的涂鸦破坏。 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他的士兵也有在碑石上刻名留念。 现代 踏入20世纪,一种“到此一游”的涂鸦在欧美各地流行起来。这种涂鸦的内容像是有一个人爬上墙上偷看,人们只看见他的眼和鼻。其下有一句“到此一游”或“甚么?没有某物?”的字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著战机的盛行,在机身上涂鸦也流行起来。 战后,世界各地很多大城市都有一批如童党的人在各处的墙壁上涂鸦,多是留下自己的名字以宣示在涂鸦处附近的控制权。但到了20世纪末,这种行为开始和童党脱离关系,慢慢变成一种个人创作。一些人是“为涂鸦而涂鸦”,或是为了增加自己作为涂鸦艺术家的名声和技术而涂鸦。个人涂鸦在形式和动机都和有组织涂鸦有所不同。例如个人涂鸦的艺术动机便比有组织涂鸦为高;另外个人涂鸦所用的媒介也十分广,包括墙壁、建筑物,甚至货运列车。 有时涂鸦和笔名一样,能反映作者的修养。有时涂鸦所包括的是创作的年份、作者的名字及其简称,或反映作者的一些经历、回忆或追忆。一些涂鸦内容甚至含有隐语。 有些有追思去逝者意义的涂鸦即使是涂在商店正门上,店员也不敢随意涂抹。另外一些涂在废弃围栏或墙壁上而有特别意义的涂鸦,业主或政府有时也不会抹掉。 另外,也有一些涂鸦带有地方色彩。美国加州南部一些帮派的涂鸦即是如此。 一些前卫艺术家在1960年代开始研究涂鸦的理念和用处。在斯堪地那维亚甚至有一所专门研究涂鸦的学院。 由于涂鸦者需要令自己免被拘捕,很多涂鸦均以迅速完成为务。这种快速和违法的 (甚至是有组织的) 涂鸦有时被称为“涂画式签名” (tagging),并且与其他较带有艺术成份的涂鸦分开处理。 其他 涂鸦文化衍生出不少术语和习俗。例如在别人的涂鸦上划线被认为是对涂鸦者的侮辱。 有时涂鸦者之间会互相竞赛,谁画出最多或最好的涂鸦作品便取胜。这种竞赛的胜利者常在涂鸦社群中受到尊重,但参与竞赛也增加了被当局捕获的危险。 如果涂鸦者企图增加厌恶性使作品难于清理,他可能会选择在屋顶涂鸦,或使用利器 (如钥匙或刀) 刻出自己的作品。 法律地位 涂鸦引起了不少可能的社会压力,因为涂鸦一般都在不属于作者的平面如墙、建筑物、列车车身等出现。亦即是说,涂鸦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元素。 常用的涂鸦工具包括喷漆和粗笔迹的标记笔。涂鸦作品常常是迅速完成的痕迹,因为涂鸦者要避免被当局发现和拘捕。 有些城市为打击涂鸦,会在一些地方特别设立墙壁供人作涂鸦用途。这种措施据称可以打击一些小涂鸦,但能鼓励涂鸦艺术家花时间创作一些质素高的作品而不用担心因游荡等罪名而被捕。然而,一些人不赞成这种措施,并认为合法涂鸦并未有效杜绝非法涂鸦。 不少人认为涂鸦是骚扰,或一种使物业需以昂贵价钱清理和修复的破坏。人们认为充满涂鸦的地区比较肮脏,而且犯罪事件较多,因此涂鸦可以是生活质素指标的一种。 “破窗理论”的支持者认为,肮脏的地区 (包括已受涂鸦影响的地区) 会鼓励更多的涂鸦甚至更严重的犯罪出现。纽约前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即基于此理论而在其任内推行反涂鸦措施。该措施是美国史上最大型的反涂鸦行动之一,包括通过一项法案以禁止售卖喷漆予 18 岁以下人仕。法案也强制售卖喷漆的店主需要把喷漆锁在箱内以及放在小偷可及范围以外的位置。 一些社区组织也有组队处理涂鸦。法国的一个基督新教反涂鸦组织甚至把古代洞穴的壁画也抹掉,结果赢得了1992年的另类诺贝尔考古学奖。 1993年,一名美国青年费尔在新加坡涂鸦而被拘捕 (他在数辆名贵房车上喷漆) ,后来当地法院以1966年的涂鸦法判该青年入狱四月,及罚款 2,233 美元,以及受笞刑 (值得一提的是,该法律本是用以针对宣扬共产主义的涂鸦)。该判决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因为美国并不对涂鸦一类罪行施体罚。纽约时报曾多次发表社论抨击新加坡当局的判决,并呼吁美国人到新加坡的外交部门抗议。虽然新加坡政府接获很多特赦的要求,但费尔仍在1994年5月5日受笞刑。 英国在2003年通过一项反社会行为法案以对付涂鸦。次年的“清洁不列颠” (Keep Britain Tidy) 运动鼓励对涂鸦者采取零容忍态度,并建议对涂鸦者施以即时罚款及禁止售卖喷漆予青少年。 123 名支持此运动的英国国会议员表示:“涂鸦不是艺术,而是罪行。我们将为我们的选民把涂鸦从我们的社区驱赶出去。”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市在1990年代中推行的反涂鸦运动则更为激烈。城里的旱谷、桥梁和隔音屏障都被覆盖以防止涂鸦。据称有涂鸦者因企图在这些地方涂鸦而受伤甚至死亡。另外,该市市政府亦设立了一条举报涂鸦热线和一个用来举报涂鸦的网站。与纽约相似,该市亦禁止售卖喷漆予青少年或把喷漆锁在箱内。涂鸦的刑罚包括罚款、社会服务或入狱。 各种涂鸦 喷漆艺术 喷漆艺术一般被认为是嬉蹦 (Hip-hop) 文化的四大元素之一。这种涂鸦分成许多支派,有费城的邪恶流派,也有纽约的狂野流派。这些涂鸦的作者多以其涂鸦形式甚至喜用的媒介分类。 费城流派的涂鸦始自1960年代,但后来因在纽约地铁的列车上出现而发扬光大。 纽约流派涂鸦的其中一个创始人是一个信差。他以涂鸦来留下送递路线的记号。当纽约时报报导他的事后,青少年争相模仿他的涂鸦。虽然在这个信差之前便已有人在纽约涂鸦,但他是对纽约涂鸦影响最大的人。 1980年代,随著艺术市场的崛起及人们对作画重新产生兴趣,一些涂鸦者被推举成艺术家,如凯斯·哈林。慢慢地,涂鸦和大众艺术之间的界线也越来越模糊了。 有一点值得留意:喷漆以至一些箱头笔均含有有害物质二甲苯。这种物质不但能经呼吸进入人体,人的皮肤也会吸收它。一些涂鸦者会戴上手套以避免直接接触喷漆。 另外,去除这些涂鸦的人员也要接受训练,以免在工作中接触到有害甚至有毒物质。他们会使用丙酮或甲苯等稀释剂,或利用高压技术去除涂鸦。在对付一些常有涂鸦的地方时,他们也会涂上排斥涂鸦颜料的涂料。 铁路涂鸦 在城市中的涂鸦常常在地铁列车的车身上出现。在纽约,地铁涂鸦更曾被视为是涂鸦事业的终极目标。 地铁涂鸦的极致是把整列列车都喷上图案。喷洒的范围可以只限于车窗以下,也可以遍及整个车身 (包括车窗)。多项外国书籍及纪录片均有记载地铁涂鸦。 在货运列车上的涂鸦历史更为悠久。最初一些偷偷登上货运列车的游民会在车厢内外写上自己的名字 (表示自己曾到此一游) ,或以粉笔纪录列车曾到的地方。然而,是否这些人引入货运列车的喷漆涂鸦则不得而知。 货运列车涂鸦多是乡村的消遣。事实上那里的人不易寻找其他的娱乐。美国、中欧或南美洲的列车多有找到这种涂鸦。 由于列车会驶到不同的地方,涂鸦者往往能因此名扬天下。在货运列车,情况更为明显,因为这些列车往往是穿州过省,故一个人在某车卡所划的涂鸦可能会被在国家另一方的另一人涂抹。这种情况被视为一种全国性的涂鸦竞争。 街头艺术 街头艺术家可能会选择在广告、海报等媒介涂鸦,但他们也会在城市的一些公物上涂鸦。这些涂鸦的共通点是它们多是犯法的。 这种涂鸦可能有政治目的,也可能只是涂鸦者的一时兴起。街头艺术在世界各地都很流行。 [编辑]激进或政治涂鸦 涂鸦可以是反抗政府者发泄的一种方式。然而,进行政治涂鸦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目的和理念。 对不同的人来说,涂鸦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其中一些人认为涂鸦是一种政治实践的方法或技术,甚至是表达反技术的工具。英国便曾有政治组织于1970年代末期在伦敦地铁系统内多处写上无政府主义、反战、两性平等及反消费的标语。 一些人把政治涂鸦定为破坏或有策略的媒介活动,并把进行政治涂鸦的人依据其政治或经济背景和立场分类。由于政治涂鸦范围很广,政治涂鸦者之间的主张可能很不同甚至有所冲突。 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的人 (如极左或极右份子) 也会利用涂鸦表达他们的政治思想。这种涂鸦有时被称为政治宣传涂鸦。这种涂鸦的内容可以很粗糙,例如纳粹份子便可能只划一个“卐”字标志了事。 香港著名的涂鸦艺术家曾灶财所画的作品亦属政治涂鸦。 [编辑]电脑涂鸦 不少涂鸦者近年转向以电脑创作涂鸦以避免触犯法例。这种涂鸦多是仿效喷漆艺术的电脑图像。技术上,这些创作并非未经准许,因此它们不算涂鸦,但它们的图案样式使它们归入涂鸦之列。 严格来说,电脑涂鸦只是涂鸦艺术家以电脑辅助创作,并非真的由电脑负责涂鸦。 另外,电脑涂鸦也常在游戏中用以模拟城市实景。 [编辑]其他涂鸦 公厕涂鸦:在公厕或公众浴室中的涂鸦。这种涂鸦很多情况下都是不雅的作品,例如粗言秽语、厕所笑话、色情内容,以至粗糙的卡通等。 醉画:一种在醉了的人身上施行的涂鸦。内容多是不雅或构成侮辱的,包括全身写字或剃去部份体毛以营造文字效果。 作物涂鸦:指在田野中以去除庄稼等方式画出几何图案的涂鸦。这种涂鸦多于偏远地区出现,而这种涂鸦往往被认为是犯法。 树上涂鸦:刻在树干或树皮上的涂鸦。最常见的内容是爱的宣言。据称在19世纪开始,美国西部的牧羊人们会在每棵他们遇到的树上刻上字句或女人图像以解闷。现在一些有涂鸦的树被认为是有历史价值,当地政府部门甚至考虑保护它们免受侵蚀、砍伐和其他破坏。有指这种涂鸦会使树木上面的部份枯死,但讫今为止仍无涂鸦对树木健康影响的研究。 [编辑]涂鸦战 1980年代初,英国伯明翰的牛环购物中心 (Bull Ring shopping centre) 展开了一场大型的涂鸦战。该市邀请了一些英国著名的涂鸦者参赛。 这场比赛竖立了许多大型的板供参赛者涂鸦之用,并罕有地使这么多人的涂鸦聚首一堂。然而,当有涂鸦者抄袭别人时,往往会触发群众或帮派间互相对抗。英国一所电视台的纪录片留有这场涂鸦战的片段。
zhenghan116
涂鸦作为一种街头艺术,与街舞、饶舌、DJ并列为街头文化(HipHop)的四大重要元素。它的英文“Graffiti”源于希腊文的 “Graphein”,字典里的解释是:Drawingsorwritingonapublicwall,usehumorous,ob鄄 sceneorpolitical(在公众墙壁上涂写的图画或文字,通常含幽默、猥亵或政治内容)。据资料显示,最早的涂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有人在地下铁的车厢内外作画,借着地铁传播他们的声音和想法。1971年,《纽约时报》专门刊文介绍涂鸦以及一位留下“TAKI183”标志的年轻人,由此,纽约城的涂鸦运动大肆蔓延,成群的涂鸦者涌现,多是低下阶级的年轻人、西班牙裔或是黑人。他们借喷漆宣泄不忿,导致纽约地铁遭到严重破坏,不过,涂鸦也因此成为纽约地铁史的一个部分。直到1972年,一群涂鸦艺术家成立涂鸦艺术家联盟“UGA”,邀请各区涂鸦高手在大学的一面披覆着纸的墙上作画开始,涂鸦才真正开始第一次被视为是一种合法的艺术。 世界各地对待涂鸦多数持反对意见,认为涂鸦会破坏城市景观,但另外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平和的措施,例如德国的政府部门会和一些涂鸦组织合作,开辟一定的场地、发放执照给爱好者进行创作,同时每年举行“涂鸦比赛”,从思想、乐趣、艺术等方面进行评比,提高涂鸦的艺术性。对于其他乱写乱画者,除了要求他自己花钱清除外,还罚他为社区服务。涂鸦爱好者们认为:“只要有计划性的、选择适合的场地、物品,涂鸦并不会是一种污染!” 涂鸦爱好者一般把作品分为两种:bombs和pieces。前几年是以“bombs”为主,意即在地铁通道、建筑物外墙等公众场合玩的涂鸦,以四五人为一组,一些人负责把风、另一些涂鸦作画,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完成涂鸦,迅速收起工具逃离现场。因为作画时间短,涂鸦者抱着“爽一把”的心态,一般都只是画团队标志,图案大而简单。由于这种涂鸦属于违章行为,有碍市容,画作很快会被洗刷掉。当时,“Mig”、“FBL”等自由组合的小团体,在“街仔”当中都颇有影响。现在,涂鸦艺术渐渐为人所知,一些商家或者院校都会举办涂鸦比赛,或在店面以涂鸦作为宣传画。由于举办者提供足够大的墙面,涂鸦画作以 pieces(整幅墙)的形式为主,涂鸦爱好者也就欢呼着涌出地面了。 三种涂鸦新玩法: 1模拟“墙壁” 涂鸦多以墙壁、拉闸为介质,但未经过审批,有关部门不允许在公众地方涂鸦,于是涂鸦者们用木板、帆布、墙纸等作为替代品。因为这些介质吸水性不同,如帆布吸水、吸涂料,底子又软;木板容易附着尘埃,为求仿真,最好提前一天涂上一层乳胶漆,风干为止。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报纸或者画纸覆盖住墙壁来涂,但底色会有所欠缺,色彩也会偏暗。 当然,最有质感还是在墙壁上涂鸦。有的人会把自己的房间贡献出来,供朋友们一起涂鸦实战。 2贴纸涂鸦 用“bomb”的手法来涂鸦,要求迅速,质量常常保证不了,所以不少爱好者先在家里用电脑设计或者预先“涂”出来,制作成小贴纸,贴在自己的物品或者宿舍门口等“小众”地方,供人欣赏 3网络涂鸦 早期的网络涂鸦板是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直接在屏幕所显示的画板上用鼠标或手写板涂画,而且,程序还会记录绘画时间和使用的工具次数,并提供绘画过程的回放,不过只能画线、填色,而且画出来的东西没法保存。发展到今天,主流涂鸦板Oekaki有比较杰出的有功能,绘画功能经接近Photoshop等主流图像软件,甚至有一种结合了网络聊天室程序,支持多人同时在线绘画,可即时看到对方的作品,连MSN里的手写板,也都算是网络涂鸦的一部分。 涂鸦文化的代表人物 介绍两位涂鸦艺术的代表人物,巴斯奎尔特(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和哈林(Keith Haring,1958-1990),他们都是“街头”出身。 巴斯奎尔特1960年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是真正在纽约成长的画家。他画的人物常是扁平的、正面的,轮廓很简单,而且显露部分骨胳和器官。并经常以一个简单,涂满颜料(只有双眼跟嘴巴是空白的)的图形代表他自己。巴斯奎尔特在国际上的声誉很快地建立起来并以流星的速度上升,1987年,巴斯奎尔特在纽约举办了首次个展,并以此成为首个纽约《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的黑人艺术家,并吸引了安迪·沃霍尔的注意,两人在其后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拼贴与涂鸦作品。后来,涂鸦的概念也被远在大洋彼岸的欧洲艺术家所接受,谢泼德·费瑞的街头时装品牌“Obey Giant”就以街头涂鸦风格的图案独树一帜。 哈林画的人物造型是以简单线条连结成,没有脸、手指、性别,主要题材包括狗、互相拥抱的人、金字塔,以及飞行物体。曾经有人问他所画的画有什么意思,他有以下的回答: "It's your job to decide,I only do the darwing." 哈林的作品后来与商业有了密切的联系,在《艺术空间》对他做了详细介绍后,他的作品可以卖到35万美元,并借助出售自己厂牌的服装与廉价商品成了百万富翁。 现在,哈林以街头涂鸦创造的形象已经成了现代西方社会中非常流行的造型,在挂历上,在手提包的图案上,在汗衫的前襟后背,到处可见。 今天的涂鸦文化 今天,涂鸦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很多国家都已经有了著名的涂鸦艺术家,爱好涂鸦者还定期举行涂鸦活动和比赛。一些地区,比如德国的政府部门还会和涂鸦组织合作,开辟场地、发放执照给爱好者,同时每年举行涂鸦比赛,提高涂鸦的艺术性。同时,涂鸦还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休闲方式,网络成为了新一代涂鸦者的新画布,图片博客与电子邮件使得他们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轻松而快乐地一展身手。仅仅在北美,就有超过2000个以涂鸦为主题的站点,其中最大的涂鸦网站 就是由涂鸦高手Futura,于2000创立的。目前网络涂鸦的作品,大部分以漫画为主,那些爱看漫画,并自己画画的年轻人,将自己的作品搬上网络,成为和朋友探讨的最新交流方式。 涂鸦与商业的结合更紧密,涂鸦包含了更多时尚、娱乐和游戏的精神。许多青年涂鸦者中的才艺出众者登堂入室,成为新时代设计师中的幸运儿。他们的画布转移到了海报、广告、服装、鞋、帽子、玩具、电视台、游戏厅。工具则从喷漆罐变成了苹果电脑和PS、Illustrator,现在争着跟他们合作的是那些拿着大把钞票的广告商们,有耐克、阿迪达斯......由涂鸦而进入主流设计圈的佼佼者当属Marc Ecko,这个12岁开始涂鸦,20岁时就以6件自创涂鸦T恤奠定个人品牌根基的家伙,如今已是数十亿资产的服装品牌的拥有者。他一直认为,“现在年轻人就是爱突显自我特色,太一般的设计无法引起共鸣,我们的设计就是要引人瞩目、要夸张、要炫目夺人、要让人惊叹!” 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如今涂鸦在新锐设计圈是如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2001年推出的一款涂鸦提包,纯黑底上随意描画着简洁浑朴的纯白色英文圆体,没有了街头的粗砺,却是雅致与野趣的结合,成为当年时尚人士的春季必备。此外还有华丽涂鸦图案的长裤、短外套和皮包、鞋子,不少品牌还把巴黎花都的风景画面作为皮包上的图案。另外,结合了实拍影像与涂鸦风格的动画设计也渐成风潮,一些以前卫的年轻人群为受众的频道,如美国的喜剧中心、MTV中都充斥了涂鸦风格的片头、广告、音乐录像带、甚至游戏都开始采用涂鸦式的手绘图形与动画。著名游戏开发商Atari于今年9月发行的一款新PS赛车游戏就专门请了50多名涂鸦艺术家做视觉设计。 新世代的涂鸦,更多的是为了宣告自我的存在,如果你有足够旺盛的激情,那就为青春留下美丽的涂鸦记号吧。
pang小妞
“涂鸦”一词,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 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的顽皮和自己的无奈描写得唯妙唯肖。 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流传至今。Graffiti:我们俗称的涂鸦,也有希腊文的 “Graphein”。 最为认同的说法是graffiti起源于1966年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开始时, graffiti没有piece的概念, 只是简单的写tag等, 而这些graffiti writers(涂鸦者)的tag除了是自己的绰号还有自家门牌号之类,直到后期1971- 1974, 越来越多的writers开始在字型, 效果等上钻研. 80年代, writers在车上, 火车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 墙不再是唯一介质了。一直发展到现在, writers有更多方法和途径。让人们认识他(她), Video Graf, cyber space等等…… 涂鸦艺术和嘻哈音乐一样都起源于纽约的布朗克斯区,布朗克斯(Bronx)是唯一一个和美国本土连在一起的街区,也是纽约最穷的街区。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就被黑人和来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占领。他们住在政府修建的设备简陋的贫民公寓里,外面是破败的街道和荒芜的杂草。多年的贫穷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极度崇拜金钱,当职业运动员是他们迅速致富的一条捷径。那段时间布朗克斯区内不多的几块篮球场上经常可以看见一群群光着膀子的黑人小伙子在打篮球,许多人脖子上都带着指头粗的金项链。对金钱的崇拜使得当众炫耀财富成为布朗克斯区的一种时尚。当然也就有很多青少年做起了做起贩毒、老鸨等违法的行当。做这些违法的事情很有可能被警察抓住,或被街头小混混盯上。因此这些人纷纷组织起帮会来保护自己。一时间布朗克斯涌现出无数黑社会组织,什么“原始骷髅”、“野蛮浪人”、“标枪队”、“皇家巫师”、“七皇冠”等等,不一而足。当时很多年轻人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而加入到各种帮派中。在他们天真的想象中,帮派就像是李小龙电影里描写的那样,一伙人团结起来和对手打架,并在打架的过程中建立永恒的友谊。那段时间整个布朗克斯到处可见涂写得歪歪扭扭的帮派符号,混杂着“厕所文学”似的猥亵图案。美国报纸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个原始人聚居地”。难怪有人会把涂鸦和原始人联系在一起,因为人类最早的文字和绘画就是刻在墙上的,那些壁画是史前人类留下的唯一的文明记录。可随着纸张的出现,壁画反倒成了不开化的标志。尤其是当城市出现后,现代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建筑物光洁的表面,任何图案都成了一种破坏,一种反文明的精神污染。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画永远停留在帮派标签的时代,那后人恐怕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可是,几个有绘画天赋的人出于对简陋的帮派标签的不满,开始自己设计新标签,从此,这些帮派符号变得好看起来。再后来,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帮派画家终于意识到,墙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实用的画布,他们开始行动了。从此,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涂鸦”(Graffiti)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涂鸦艺术家大多数都和帮派无关,他们都是来自底层的穷人,喷漆罐和颜料都是从商店里偷来的。他们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从此纽约的墙上出现了警世格言。他们都是一些有才华的人,许多绘画方面的新鲜笔法(尤其是美术字体)由此出现。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一群极富表达欲望的人,他们没有报酬,心甘情愿地常年出没在纽约的黑夜里,为的只是让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为了和帮派的“贴标签者”,以及头脑简单的涂鸦者划清界限,他们把自己叫做“作家”(Writer),而不是“画家”(Painter)。为了不让警察抓住,也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这些“作家”都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签名。他们的签名大都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加一个数字后缀。第一个被报纸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现在1971年的《纽约时报》上。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Taki是德米特利斯的希腊文简称,183是他居住的街道的名字。那篇报道是第一篇比较严肃的讨论涂鸦文化的文章。很快,涂鸦者们就不满足于静止不动的墙了,他们打起了地铁车厢的主意。纽约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系统,铁轨像街道一样遍及整个纽约市。那时,上早班的纽约居民经常会惊讶地发现,昨晚还好好的地铁车厢突然变成了一个流动的涂鸦展览会,上面画满了五颜六色的图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个个气泡,充满了动感。最绝的是,换了一趟车,居然还是一样的图案!于是,他们记住了一个签名:Phase 2。这个Phase 2是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涂鸦画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 Wood),毕业于布朗克斯区克林顿中学。这个中学曾是早期涂鸦画家开会的地方,离这里不远就是纽约交通局的停车场,报废的地铁车厢就囤积在那里。因此那个停车场成了他们练手的地方。伍德是个黑人,极富才华。他创造的“气泡字母”是布朗克斯涂鸦风格的最佳代表,被誉为是涂鸦界的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著名的爵士小号手)。继Phase 2之后,纽约的涂鸦又经历了多次风格转变,出现了三维字母,列车动画(一系列人物动画,地铁列车开起来之后人物就活动起来)等一系列新创意。一批有才华的涂鸦画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当时的纽约市长林赛对此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因为混乱的纽约市有许多远比涂鸦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处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涂鸦,乃至整个嘻哈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纽约的所谓“上流”艺术家多次试图把涂鸦据为己有。几个画商曾经于1973年在曼哈顿的SoHo区举办过一次大型涂鸦画展,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他们让涂鸦画家把作品画在画布上,放在展厅内标价出售。结果可想而知,展览遭到了评论家们的蔑视。那几个画商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那些画在公寓的墙上或者地铁车厢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涂鸦。后来,一个名叫福莱迪(Freddie)的人把一批涂鸦画家组织起来,到位于纽约下城的朋克摇滚俱乐部里进行推销,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手下的一个名叫萨莫(Samo)的涂鸦画家以其出色的技巧和个人魅力赢得了很大的知名度。这个出身布鲁克林区的画家真名叫做让-米歇尔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此人无论是在涂鸦领域,还是在画布上作画,以及后来的立体雕塑,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一直过着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是一个活着的涂鸦作品。一部以他为背景的记录片《纽约垮掉派电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实地记录了他一天的生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可惜的是1988年巴斯奎死于吸毒过量。后人经常把他同摇滚界的元老,吉米亨德理克斯相比。经过这一次短暂的复兴之后,涂鸦便在美国销声匿迹了。政府日趋严格的管理让涂鸦者们心惊胆战,广告商们对涂鸦技巧的模仿则让涂鸦者们彻底失去了动力。但是,在世界其它一些管理松懈的城市,涂鸦至今方兴未艾。1989年的那次实况转播让许多人第一次欣赏了柏林墙上的涂鸦杰作。无论是欧洲的马德里还是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铁站里见到涂鸦家们的作品。涂鸦的术语有:WRITER:涂鸦者ALL-CITY:当涂鸦者或者涂鸦团将这个城市的主要地铁线路都涂过时,称为ALL CITY。BENCH:涂鸦者聚集地,一般是指采点的地方。BENCHING:采点。BITE:抄袭人家的作品(很不礼貌的行为哦!!)BOMB:就是去涂鸦了!!BUFF:最令涂鸦者气愤的事:清除涂鸦!!BURN:与其他涂鸦者竞争,比谁的作品好。相近的词是style wars.BURNER:指那些超劲的作品,一般是WILD STYLE的。CAPS:涂鸦专用喷头,有fat.skinny.German thin.三种 MONTANA:世界上最好的涂鸦专用喷7 CREW:团队CROSSING OUT:涂改或覆盖某人的名字。DESIGNS:在底色上加上如闪光或彩斑之类的小花样就叫做,DESIGN,好坏一般由作者的想象力和技术决定。DOPE:称赞某人的作品。FAMILIES:指碰到与别人THROW-UP的名字相同是的尴尬情况。GETTING UP:你的名字涂在许多地方时,你的知名度就高了,着就叫GETTING UP。GETTING OVER:后起之秀。FILL-IN:上色。HAND STYLE:一般指TAG的形式或手写风格。HIT:指TAG.throw-up或一副作品。OUTLINE:钩边。FINAL OUTLINE:在上色和DESIGNS完成后,为了修整作品的轮廓,要再钩一次边。PIECE:指一副完整的作品,MASTERPIECE的简称。TAG:作者的昵称,签名。THROW-UP:只钩边,不上色的简单涂鸦,或者上单色调,如白色。或叫T-UP,更简单些。WILD STYLE:指一种涂鸦风格,这种风格较乱,字母之间互相串联,而且字型扭曲,色彩选用也很绚丽。做这种风格的作品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技巧。PRODUCTION:大型涂鸦,精细而且还有图案的,一般在高大的建筑物上。WAK:不合格的涂鸦。PIECE BOOK,BLACK BOOK:草图
北京青年123
“涂鸦”一词,原是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儿子顽皮和自己无奈描写得唯妙唯肖。后来,人们便从卢仝的诗句里得出“涂鸦”一词,流传至今。
涂鸦是一种视觉字体设计艺术,涂鸦内容包括很多:主要以变形英文字体为主,其次有3D写实、人物写实、各种场景写实 、卡通人物等等,配上艳丽的颜色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和宣传效果。涂鸦从字面上解释:涂(随意的涂涂抹抹);鸦(泛指颜色)。“涂”和“鸦”加一起就成了随意地涂抹色彩之意,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多用作谦辞)。“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镜花缘》也指艺术上各种颜色交融,以抽象感觉描绘出一种色彩特殊风格。扩展资料:涂鸦发源于上世纪60年涂鸦(Graffita)的意大利文之意是乱写,而涂鸦(Graffiti)是指在墙壁上乱涂乱写出的图像或画作。城市涂代纽约布朗克斯区(BronxZone),这是纽约最穷街区,居住在这个区域的年轻人喜欢在布朗克斯的墙面上胡乱图画各自帮派符号以占据地盘。一些非帮派画家认为在墙上作画是很好玩创意,于是撇开了帮派意识,逐渐形成了城市涂鸦这门艺术。涂鸦作为其中一种艺术形式传遍了世界各地。
涂鸦作为一种街头艺术,与街舞、饶舌、DJ并列为街头文化(HipHop)四大重要元素。它的英文“Graffiti”源于希腊文的 “Graphein”,字典里的解释是:Drawingsorwritingonapublicwall,usehumorous,ob鄄 sceneorpolitical(在公众墙壁上涂写的图画或文字,通常含幽默、猥亵或政治内容)。据资料显示,最早涂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人在地下铁车厢内外作画,借着地铁传播他们的声音和想法。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