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空空
研究生导师怎么选,是选年轻老师还是学术大牛?
你是如何选择你的导师的呢?研究生导师怎么选,是选年轻老师还是学术大牛?要知道研究生选择一个好的导师非常非常重要,下面我就具体讲一下该怎么选。
1、忠于人品!
首先说一点,我们选导师的第一点,不是要看他的专业能力、不是要看他是不是院长是不是大牛、不是要看他发了多少篇SCI,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老师的人品。很多同学可能会忽视这一点,而在我看来这一点确是非常重要的。真人真事,某某大学的导师出去请公司老板吃饭,然后叫了几个自己的研究生(女生)一起,其实就是去陪酒。让自己的学生去陪酒,这种老师就算学术再厉害,但是人品就有问题嘛!
所以说,选导师,一定先要选人品好的,然后再去看他的学术能力,遇到一个真正对自己好的导师,真的是能受益匪浅,影响自己一身。
2、选择轻导师?
年轻一点的导师,这种导师一般自己刚毕业没多久,所以非常有学术热情,会真正在自己研究的方向下功夫。所以,如果你作为他的学生,跟着他做,他会手把手教你,能在研究生几年学到真正的东西;因为他也需要发高质量的论文来评职称,所以你只需要给他打打下手,比如翻译翻译论文,他在发论文的时候就能挂上你的名字。
我一个师弟,研一刚半年,就已经发了4篇SCI了,怎么发的就不用我说了吧;能拿国奖的几乎都是年轻老师带的学生(除非你真的非常非常厉害啊),这是和第2点挂钩的啊,因为论文发得多,自然而然就能拿奖学金了。他能真正对你上心,因为你可能是他带的第一届第二届学生,如果你发不了论文、找不到好工作,那他以后还怎么带学生呢?
3、选择学术大牛?
导师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大概总结一下:(1)实验室师兄师姐比较多,实验条件相对年轻老师要好一些,所以你在选方向的时候,能多一些路子;(2)导师在学院有一定的地位,不管干什么都能方便一点。比如研一专业课考试,老师一看你导师是谁,分数就不会太低;(3)如果以后准备读博,导师会给你推荐;(4)找工作的时候,导师也能给一些推荐;(5)导师可能已经带了几十届学生了,那么你就有几十上百个师兄师姐,比如你去一家公司的上司就正好是你师兄,那自然会照顾你了。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选导师也要结合一下自身情况,第一当然是想做的方向,再一个就是看自己的性格,比如说你是那种坐不住的,干什么事都没有积极性的,需要有人催的,那我就建议你选择一个年轻老师,因为他能管着你;如果你自学能力比较强,那可以选择一个大牛,因为他可能给了你一个方向之后就不管了,可能一个月都见不着他一次。
一知蓝色
一语概之,导师决定了研究生的未来职业选择。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见过不少读研读博的学生,带着科研梦想而来,却被导师的平庸折腾的一地鸡毛。遇上错误的导师不是你的错,可是遇上后还糊里糊涂,就是你的不对了。找工作还要反复调研,找导师为什么不弄清楚再选?!拿个小本子记下来,以后需要选导师时,对照着看仔细。参照商业上的波士顿矩阵划分4个象限,导师也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大象型导师这类导师包括院士、千人、万人、杰青、长江等,是学校或研究所的明星级人物。这类导师的特点是功成名就,学术水平高,在圈子内与社会上有很高地位,而且科研经费不差钱。蓝筹绩优股,众星捧月。大象型导师因为本身就已成功,而且有很多的资源,所以会更乐意帮助学生进步成长。跟着大象型导师,首先是长见识,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无论是课题的前沿性,还是对学术圈的认识,都可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其次,大象型导师还有很多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在找工作时会很有帮助。我听说有一个院士,他的门下学生找工作投简历到高校时,学校乐于接收,甚至有些学校在学生还没毕业时会来“抢人”。大树下面好乘凉。二、公狮型导师这类导师可能是担当行政领导职务的、或与企业合作的、或在学术圈子内外人脉广泛的。生态圈中,有公狮必有干活的母狮,万物一理。这类导师在政商学界有广泛的人脉与资源,每天忙得团团转,但基本没时间管科研、带学生。所以,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靠其手下的小导师,或者师兄带师弟。、跟着公狮型导师,就做好母狮的角色。母狮是做什么的?打猎。这类导师能争取的项目不少,但基本都是交给手下职工与学生完成。学生虽然课题做得很忙,但会发现其实学术水平与学术视野成长有限。没有学术高人指导,进三退二,雾里看花。如果是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导师,主做横向(企业)课题的,一般会逼学生干活逼得比较紧,而且学生离前沿基础研究越来越远。选择了公狮型导师,以后找工作就别往高校、研究所投了。去企业或转行会更合适。一般学生会称这类导师叫“老板”,因为确实很像公司的上下级关系。三、饿狼型导师这类导师往往是蒸蒸日上、事业心强的青年导师,包括青年千人、万人拔尖、百人、以及被国家或地方人才政策大力扶持的青年。有学术水平,但初出茅庐,资源有限。这类导师大多有留学经历,被种种人才政策引进回来;或是在国内,出身于大象型导师门下,有出色的科研能力。饿狼型导师的特点,是急迫地想快速发展,要赶在各种人才年龄划线前,跨过门槛。所以,会对学生的科研进度逼得很紧。跟着这类导师,能学到东西。导师年轻,与学生的共同语言会更多,好相处一些(不过也看人品)。但除了学术,这类导师能帮到学生的真的不多。四、蚂蚁型导师蚂蚁型导师,资源少、水平低,是学校导师中沉默的大多数。在新闻中看到一个词:不知名教授。入木三分。跟着蚂蚁型导师,基本上,平静度日吧。如果只是想要个硕士或博士文凭的,可以选择这类导师。但凡在学术上还有些想法,想沿着学术道路走下去的。就只能努力选个大象导师,或冉冉新生的饿狼导师。至于考察导师的人品,去隔壁实验室问一问,就清楚了。
艾米莉郡主
不需要太拘束,师兄师姐也是学生,而且也是以后一起帮BOSS干活的伙伴,只要嘴上放甜一点,干活勤快一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就好了。不过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出好一点的成绩,研究生阶段大家都佩服实力强的人,只有自身努力了,才能得到大家的青睐。如何同师兄师姐相处 ?在实验室,师兄弟姐妹间做实验互帮互助是很常见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发生矛盾的事情。 帮助的原则是:自愿。 帮助的目的是:受助者得到帮助。 帮助的情况如下: (1)双赢:帮助别人,自己也同时学习 建议:帮! (2)给别人提供帮助,自己无所谓 建议:想帮就帮,不想帮就不帮! 帮忙就是自愿的事情,不要带着任何目的。 如果是想讨好或者怕别人生气勉强自己帮忙了,那就是潜在的带着以后别人帮你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造成矛盾。 如果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太够又去勉强帮助,反而有可能带来麻烦。 但是:不愿意帮忙的时候也要态度诚恳的跟别人解释一下原因,请他(她)谅解,就会更容易避免矛盾。 (3)给别人提供帮助,自己受到损害 建议:还是别帮了! 帮了忙,自己的时间、物质等受到损害,心里就老是会惦记着,总想着别人以后会还你的情,那还不如解释清楚自己因为能力和时间等原因不合适提供帮助,对方应该也能理解。 (4)请求别人提供帮助 建议:要把自己的预期放到零 请求别人帮助,别人帮了那是别人愿意,品质高尚。 但是别人不帮忙,可能也有他自己的问题没有时间或者其他不合适的原因。 帮了忙,要感谢别人;不帮忙,也不能责怪别人。 不要因为别人不帮忙而造成个人情绪,这个不对。
MOMO丫丫
在选导师之前,首先需要自己想清楚的几点:首先明确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读博士(即走学术/科研路线or毕业后去企业工作)?自己希望研究生阶段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苦学or轻松?发文章or去实习?)希望自己和导师是哪种关系?(紧密合作 or 老板员工 or 路人)好了明确这几点,咱们考虑下几种类型导师1. 功成名就的学术大牛教授型院士、万人领军、长江、千人、杰青、院士候选人等等通常这类大牛教授很忙,非常忙,他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你的所有有关入学,中期检查,毕业等等手续都是需要自己整理,代签字,有时你一学期也见不到几面,甚至听说毕业了老师都不知道台上答辩的是自己的学生。更不要说具体指导你做什么科研了,能给你一些指导就不错,但是往往他们的指导是比较空虚,如果没有一个给你提供一个具体的可以平台或软件等,你往往浪费很长时间都无从下手。他们忙的往往不是具体的科研工作,而是申请项目,申请各种项目,以及各种校校合作、院所合作、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社会交往等等等等。如果找这种类型的教授,一定首先要确定一点:自己有较强的自制力,以及科研决心,以及自学能力,还有就是你确定肯定会读博士。因为导师肯定会把你往博士的方向培养。这种导师更注重的还是师门传承,希望自己旗下的学生走学术道路,崭露头角。否则两三年就走人了,从此再无交集,那为啥要培养你?一般情况,这种教授每年都是满名额招生(意思就是能招收多少学生就招收多少学生,比如硕士每年3个,那可能一共9个硕士;博士每年两个,4年毕业的话,那就是8个博士,再加上过来交流 联合培养各种方式,可能一个大牛教授有20多个学生都不在话下),因此,你得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所以你的发展几乎是:全靠自己野蛮生长。具体地来说进这种组你最可能的科研状况:有可能大牛教授自己带你,但也只是大致帮你把握下研究领域或说说研究方向,然后自己鼓捣吧。自己发展的好了,大牛可能会帮你推荐出国啊,或者申请项目啊各种事情;自己发展不好,那就拜拜了,别人想帮你首先你自己得有那个本事才行。也有可能会让团队的小老师或者师兄师姐指导实验,小老师一般是要努力发文章、评职称的一类(见后续回答)。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小导师有时间愿意付出精力带你,那很好,不过一般来讲,他们自己也要做项目,你也得做你的大导师安排给你的任务,小导师能带给你多少东西或愿不愿意给你付出精力值得商榷,尤其是他可能还有自己的研究生;如果是有大公无私的师兄师姐带,或者组里有这种师兄带师弟的知识传承制度,那真是万幸,好好珍惜吧,如果没有,那也正常,毕竟谁都是自己奋斗来的,也没有义务就平白无故把人家自己的核心技术教给你。最难受的一种情况是,有人愿意带你,但是带着带着你的成果就是他的了,你费苦费力的工作却是小导师的一作。你最后文章专利啥都没有,成了彻底的免费劳动力。其实我觉得,这种情况相比没有导师带更让人接受,虽然不是一作,但是这个过程也学到东西,也出了文章;比自已一个人瞎摸索还是强很多。在大牛组的好处是,无论是继续读博还是工作,你说你的老师是哪位大牛,到哪都是一张靓丽的通行证。有可能大牛老师帮你推荐工作一句话的事,二是别人对你的认可度也是高的,毕竟师出名门,你的工作更容易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但是自己太水了,别人还是能看出来的,关键还是自己;没人带你的情况下,你得自己完成出色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这类导师基本都是学术圈的佼佼者,和地方企业合作并不多,不太会给你推荐实习或者工作。但应该会支持你参加各种夏令营,学术会议,短期培训等。缺点;大牛很忙自己整,老师管理时间很少,全靠自觉。所以说,进大牛组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存在风险。并不是说你找到了个好导师,你就厉害;逻辑是这样的,你厉害了,导师可以帮你变得更厉害,给你提供更好的平台。你不厉害,那就。。。不厉害了呗。不要抱怨没人带你,不同的组情,不同的特点,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到硕士毕业,就会有一个分流,干得好的一般就继续读博了,干的不行的就去工作了,也会有一部分去导师的合作伙伴处读博。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牛组人已经很多,但是大家还是拼命往里挤,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可以自行看看中科院的院士组,一个组都能自立成一个研究所了。选择这种组,发展的好前景无疑是很光明的,但是就像游戏里的hard模式,你需要不断地砥砺奋进。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