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少年Hollar
哇,这个问题好,May最喜欢阅读外文文献啦,外文阅读不仅可以提升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提升你的见识,拉开和他人的差距,毕竟大部分人看到外文文献都头大,哈哈哈,原谅May的小开心。
Leo,是May高一的时候收的学员,最讨厌英语,最主要是不想记单词,但是喜欢打打杀杀的游戏,喜欢逻辑推理,May结合他的这些特点,推荐他看外文原著小说《饥饿游戏》,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连看三部,现在已经高二了,词汇量大增,英语成绩也直线上升,关键现在他更喜欢英语。Leo说:“英语很酷,帮他链接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那怎么阅读阅读外文文献呢?步骤如下:
1、选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领域,再细分主题,比如你是一名由多年工作经验的医生,但是医学行业的外文文献很多,你得继续深挖自己擅长的领域,比如骨科这个细分主题的文献书籍。本来外文文献就够头痛了,如果还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一定很吃力。
2、浏览前面5页-10页,或者前面一二章,注意浏览,浏览,纯浏览,然后用铅笔圈出前面部分的生词。
3、拿出字典,挨个查生词,这时你会发现很多生词都是你熟悉的专业术语,很亲切有没有?哈哈哈......。
4、带着查阅的生词重新看前面一二章,大部分这个时候都能看懂前面部分内容,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厉害有没有?哈哈哈......。
5、继续看二三章,然后你会发现看整篇文献都很容易啦,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两章出现的生词,专业术语,在后面的章节也会重复出现,再结合上下文拉通理解,连蒙带拆也能大致理解文献内容。
Ps:如果再第5步理解起来还有难度,再重复1-4步就好。
但是要背就会更难,但如果能阅读英文原著,就已经很棒啦,May那时候考四六级、专八,都是阅读英文原著喔。
总之,按照以上5步走,外文文献阅读so easy,身边有英文小说么?拿起它试试吧。
重庆周林频谱仪
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及Title与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5.提高阅读的效率(1)集中时间看文献: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2)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3)阅读顺序: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结合图表)。7.文献的整理(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doubledennis
首先解题。“如何才能使自己看懂英文文献”,其实在这里“看懂”并不是问题的症结,看什么——几十篇文献应该从哪一篇看起,几十页的文献应该重点看哪里;怎么看——怎么能够从几十页的文献中高效快速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怎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囊括课题相关的文献内容才是问题的所在。最近在填我前段时间埋的两个大坑,正好要重新翻阅大量文献,就把回答这个题目当作热身运动吧。就拿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刚出生不久可以根据听到的语言来学习我们的母语,可是长大以后为什么丧失了这种技能?-语言学我需要查阅有关Language Input/Output(语言输入/输出)和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相关的内容。首先我翻阅教科书式的文献Gass(2003) [1]这样的文献的特点是: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概括性强,指导性强。通过这样的文献综述,我可以锁定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区域。法则一:从文献综述或综述类文献开始,概览全局,缩小范围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从何下手了,解决了“应该从哪一篇看起”的问题;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一篇文献应该重点看哪里”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手中文献的结构,通过我后文的讨论,大家会发现,这也是文献的一般结构。第一段是这样的: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many ways that scholars have approache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 takes 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stimulated by communicative pressure,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the mechanisms (e.g., noticing, attention) that mediate between them.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这么一大段英文!别急,接下来我会向大家展示这一大段篇首语在我脑海中是什么样子: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在过去的几十年本领域中有哪些新鲜事).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以什么样的视角/研究方法探索了...内容).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 (大家公认的大前提是什么), and examines... (探究了...和...的关系/机制). We begin with... (我们首先会讲到). We then... (其次会讲到), and from there move to... (随后/在此基础上又会讲到) , followed by... (最后会谈到).Piu! 处理的信息量瞬间缩水。在这些关键词的指引下,就能迅速缩小这一段内容的信息熵:领域近况(研究背景)主要课题/视角/研究方法(锁定研究范围)讨论的前提(保证论证的严密性,同时有自报家门的作用,因为不同的派别遵循的大前提多不同)研究目的(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篇章结构(明确研究步骤)刚刚我们阅读的第一段,在一般期刊论文中多处于摘要(Abstract) 的位置,统领全文,同时相当于阅读索引,告诉读者主要信息的分布情况,便于读者采撷自己需要的内容。这一段当然不得不读。现在我们知道了摘要的重要性和一般结构,我觉得还不够。我们还能做的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论文摘要多采取这样的结构?它有什么样的必然性,或者说优越性?我的导师,相信很多人的导师,在学生问到如何摆布论文结构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段话:你设想一下,如果现在需要你把你的研究成果向一群具备基本常识的门外汉宣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顺序?想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你就知道你的篇章结构应该怎么安排了。法则二:阅读论文的过程逆向思考就是写论文的过程,互为逆过程的两件事如果能同时进行,一边读一边想,将事半功倍。好,回到刚刚提出的问题,向门外汉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应该怎么做?首先,我们要告诉他们这是怎样的一个领域,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近些年取得了怎样的发展;简称为:做什么+怎么做+新鲜事其次,我们要告诉他们这样一个领域它的研究目的是什么;简称为:什么用再次,我们要告诉他们,我的研究在这样一个研究背景下着重那一部分,以及我选择这样一个研究重点有什么意义/原因,而研究的意义多跟研究现状的不足相关;简称为:着重点+为什么最后,我们要告诉他们,接下来我会跟大家以什么样的顺序讲哪些内容。让读者有一个鲜明的预期;简称为:列目录同一篇论文,隔夜看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辣莫简单的内容怎么我昨天就是搅不明白!所以,有的时候在长久地纠结一个问题不得解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一放,睡一觉,第二天再看时往往有奇效!我们昨天完成了对首段(摘要)的阅读,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接下来我们要阅读的正文长达25页,分为6个章节,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利用摘要给我们提供的有关文献内容和结构的信息的话,这25页的阅读将漫长、痛苦且低效。我最开始说什么来着?我需要了解有关语言输入和输出(Language Input/Output),以及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的相关内容。Wait,别急着去寻找关键字,这样做最后获得的信息跟搜索维基不会有太大的区别。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黑体字部分告诉了我们文章将依次介绍:语言学习所必需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从古到今学术界对这一部分的研究有怎样的发展;最近的研究是一个怎样的态势;Interaction(语言交流)对语言学习有怎样的裨益。请问我需要阅读那几个部分的信息?三个?错。四个都要。看上去第四部分——研究语言交流对语言学系的影响,和我们的关键字“语言输入和输出”以及“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一点都不匹配,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会有语言输入(听对方讲话),还将会有语言输出(自己讲话);且在自然的、对话的环境中,语言学习将会较多地牵扯“隐性学习机制”。当然,显性学习机制也会偶尔来打打酱油,比如说被别人纠正的时候,改错的过程将涉及“显性学习机制”。法则三:永远不要放弃寻找联系,联系越多越强越复杂,我们捕捉信息的网就越大越密越严谨。不断构建新的联系,更新/更正已有的联系本来就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既然四个部分都要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任务一点都没有减轻!其实不然。稍微回想一下,从最初拿到30页文献的茫然,到现在对文章内容的基本把握和结构的条分缕析,我们已经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有序地整理、收纳到我们的大脑中,等待进一步的处理。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快速浏览一下标题,并按照摘要中的索引把他们分为四大部分:Chapter 1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1. Evidence required for language learning:1.1 Nature & nurture1.2 Evidence types1.2.1 Positive evidence1.2.2 Negative evidence1.2.3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1.3 OutputChapter 2 Take 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2. The role of input in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studiesChapter 3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3. The role of input in later 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3.1 The nature of input3.2 The usefulness of modified input3.3 Input processingChapter 4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4. Interaction4.1 Descriptions of interaction4.2 Function of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5. Data as evidence for the interactionist position5.1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learning5.2 Linking interaction to learning5.3 What kind of interaction: negotiation and recasts5.4 The progression of research within the interactionist tradition: Two examples5.5 Conversation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6 Attention7 The theory of contrast给大家讲一个小窍门:通过浏览标题,我们可以从一个大标题下小标题层级的多少来断定这部分信息的重要与否。并不是说论文中会放大量不重要的废话(虽然很多人都这样感觉),但是为了保证行文的严密和逻辑的通顺,像定义definition, 背景background, 前提premises, 预设presumptions这样的铺垫内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科的内行来说是不需要每一次都仔仔细细看过去的。所以根据我已有的专业知识我知道在第一章节中的第一小节是可以略过的,先天和后天(nature and nurture)无非是在向乔爷的先天派表忠心,自报家门,表明研究是建立在承认语言学习有专门的机制(language-specific mechanism)的大前提下的。第一章节中的第二小节讲Evidence types,即语言输入的种类,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和反面证据(negative evidence)。首先这一小节是我需要重点阅读的,其次第一和第二部分我大可以略过,因为我非常清楚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的定义,我也非常清楚在关键时期以前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正面证据起着主导者作用,而在关键时期以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各占据着一定的分量。在完成了这些分析以后,我不仅把我已经掌握的知识又复习了一遍,而且把火力锁定在第二小节的第三部分:The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不同种类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上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带入作者的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提升我们阅读速度的最后一环。法则四:阅读文献的时候要不时地带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甄别信息的优先级,同时也有助于理解性地记忆文献的大致结构和主要内容。最终达到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脑海中画树形图的境界。先说到这里,以后有更具体的问题我们再来谈文献阅读。大家要认真领会好好学习哟![1] Gass, S. (2003)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Catherine J. Doughty and Michael H. Long, 2005, London: Blackwell
开心土星
一开始看文章,推荐Cell或者其自刊系列,因为这些期刊多数的文章都是高质量文章,另一方面每一副图都是文中结构分明的一段文字。介于你现在刚刚开始阅读文献,我建议你仔细阅读abstract的部分,还有每幅图的标题和相应文字段首的标题。你以每副图和片段的标题就能总结出这篇文章的结论,也就是说你可以知道文章的脉络,这样会容易很多。反过来,如果以联系文献理解能力为前提,我不建议新手阅读Nature主刊的文章,因为nature的文章不细分大段落而是一气呵成的,对于刚开始阅读文章的人 不容易摸清文章的纲要。最后分享一点我的导师给我的建议,无论是哪篇论文,论文描述的科研故事都是在他们收齐数据后整理而成的,而你在看文章时,首先要看懂他们讲的故事,其次更要思考他们这个课题的出发点在哪里,如果是你着手准备,会怎样做这个课题,又有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