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5

情感白羊座
首页 > 英语培训 > 特蕾莎修女英文名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壹家生活

已采纳

Mother Teresa,was a Catholic nun of Albanian ethnicity and Indian citizenship, who founded 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in Calcutta.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又称做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For over 45 years she ministered in her own way to the poor, while guiding 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s expansion.

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Following her death she was beatified by Pope John Paul II and given the title 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

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目前德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扩展资料:

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然而,并非所有印度人对于特蕾莎修女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在加尔各答出生长大、现居于伦敦的批评家查特基Aroup Chatterjee宣称“在加尔各答她从来就不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查特基指责特蕾莎造成了外界对他的家乡的负面印象,并认为特蕾莎修女时常反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做法在印度政界造成了不必要的隔阂与摩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英文名

252 评论(10)

食戟之喵

[编辑] 早期的生活 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个出生于鄂图曼帝国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裔人, 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疯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编辑] 仁爱传教修女会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疯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谛冈请求下,1948年,教宗庇护十二世终于给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德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沙龙,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编辑] 小故事 有一天,德蕾莎要到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车站的广场旁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破布裹著脚,爬满了蚂蚁, 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著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她为好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德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德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课,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埸所。市公所保健课的课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著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救助全加尔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了主的爱。 p [编辑] 成立 这所名符其实的贫病、垂死者收容院终于在1952年八月正在成立,当时在入口处挂著一块牌子,上面写著‘尼尔玛.刮德’, 按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 七年后,德蕾莎的‘仁爱传教会’分别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兰奇设立了两座这样我垂死者收容院。 [编辑] 纪录片与知名度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尔各答成为知名的地方,在街头生病、需要帮助的患者都知道这个能够让他们安息的地方,收容所开始急速成长,因人手不足,开始招募世界各地的义工,透过义工的口耳相传,也打开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国记者马科尔·蒙格瑞奇拍摄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为主的纪录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头惊人的贫穷和无助,以及德蕾莎修女决定终身侍奉最贫穷的人的精神,让许多人相当感动,也让德蕾莎修女变成了世界名人。 [编辑] 获奖 1971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颁给德蕾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奖;同年的甘乃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诺贝尔和平奖,也颁发给她。当时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媒体问及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编辑] 健康恶化与过世 1983年,德蕾莎修女到罗马拜访教皇保罗二世时,心脏病第一次发作。1989年心脏病第二次发作时,她接受了人工心脏的安装,1991年从墨西哥拜访回来之后,得到肺炎,健康日趋恶化。于是她向博济会提出辞职,理由是她已无法像其他修女一样全天照顾病患,在修会的秘密投票下,其他修女和修士都投票希望德蕾莎修女要留在博济会领导她们。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并伤到锁骨。8月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健康并没有日渐好转,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济会,同年9月,87岁时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讽刺的是,同年8月31日,英国的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媒体花了整整一个月报导戴安娜王妃车祸和后续消息,而德蕾莎修女的过世则变成报端的小角。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编辑] 评论 [编辑] 奇迹和宣福 德蕾莎修女过世之后,被尊敬她的印度人神化,由于天主教进行宣福仪式前,必须要有奇迹的见证记录,德蕾莎修女的奇迹见证纪录来自于一位印度妇女,Monica Besra,她声称自己是德蕾莎修女神迹的见证人,她将德蕾莎修女的照片,放在腹部,癌肿瘤就消失,但她的丈夫却对媒体说,这事实上是她接受医院手术治疗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如此做是受到天主教教会要替德蕾莎修女进行宣福的压力,根据时代杂志的报导,治疗她的医生也受到天主教教会的压力,必须对外声称这是一个奇迹,此罗生门最后没有定案,Monica Besra的丈夫后来也改变说词,将癌肿瘤的治愈称为德蕾莎修女的奇迹。目前天主教教会在等待第二个奇迹以将德蕾莎修女进行到册封为圣徒的程序中。 [编辑] 给垂死者以天主教洗礼 收容所里的垂死者多数为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但德蕾莎修女总是敦促工作者们给他们施以天主教洗礼。这个做法引发很多争议。 [编辑] 慈善行为的动机 克里斯多弗·息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认为,德蕾莎修女的组织的目的是以信仰的方式倡导受苦,而不是帮助有需求的人。在1981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您是否在教导穷人应该忍受苦难?”德蕾莎修女回答道:“我认为,穷人接受自己的命运、与受难的基督分享痛苦是非常美好的。我认为,穷人受苦会对这个世界更有帮助。” 查特基(Chatterjee)说,德蕾莎修女以“穷人的帮助者”的形像出现,误导了公众。在她最大的收容所里,也仅有二、三百人。加尔各答的另一清教慈善组织,上帝的集会,每日发放18,000份免费餐,远远多于德蕾莎修女全部收容所发放数量的总和。 查特基说,德蕾莎修女的许多机构只传教而不做任何慈善活动。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八所设施未收容任何人,全部经费都用于传教。 [编辑] 医疗护理的质量 1991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编辑罗宾·福克斯博士访问了加尔各答的“垂死者的家”发现,许多服务的修女和志愿者没有任何医学知识,但却要常常做医疗决定。他们也不区分“可医治”与“不可医治”的病人,而前者可能处于由于感染而死去的危险中。另外,他们严重缺乏麻醉剂,使病人不得不忍受剧痛。他们用过的针头只在温水中洗一下。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德蕾莎修女自己有医疗需要时,她会去美国、欧洲、印度的有名望的医院获得医治。 [编辑] 捐款的去向 德蕾莎修女的前雇员们、及前修女苏删·希尔兹(Susan Shields)称,德蕾莎修女不允许她们买医疗器械,而是将捐款转入梵提冈银行作为一般用途,即使捐赠者特别注明将捐款用于慈善行为。 除了法律要求的有关部门,德蕾莎修女从不向公众提供她的组织的财经状况。 [编辑] 德兰修女祷文 最亲爱的主:让我在今天以及每一天,从你的病人身上看见;并在照顾他们的同时服侍。 纵然你将自己隐藏那些急躁、斤斤计较、蛮不讲理的人背后,让我仍然看得出是;并且欣然地说:‘服侍你是何等的甜蜜。’ 主啊!赐我这种洞悉的信心,我的工作便永远不致沈闷,每次鼓励、开解那些可怜的受苦者,我必寻得无尽的喜乐。 啊!亲爱的病者,你于我是何等的可贵,因你代表了基督,能够服侍你是何等的权利。 主啊!让我觉悟这高尚召唤的尊严及其责任,不要容许我因冷漠、麻木或不耐烦而令这职份蒙羞。 神啊!当降卑成为耶稣,我的病,恳求也容许我的诸般错误,只看我内心的动机,就是在每一个病人身上爱及服侍。 主啊!增添我的信心,在此刻及以后,赐福我的努力及工作,诚心所愿

253 评论(14)

百合妖妖1990

1楼德蕾莎修女的本名是Agnes Gonxha Bojaxhiu,她是一个出生于鄂图曼帝国科索沃省的史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裔人, 父亲尼格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杂货承包商,母亲是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镇上多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但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1931年,德蕾莎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t. Th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蕾莎修女。 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疯患者、乞丐、流浪孩童。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并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返回加尔各答后,她向当地的总主教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一直得不到许可。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大多数都是怕被回教徒迫害的印度教徒,传染病如霍乱和麻疯病没有受到控制,在街头巷尾爆发开来,于是加尔各答的街头,学校的高墙外越来越像是地狱,折磨著德蕾莎修女的心,在不断向总主教以及梵谛冈请求下,1948年,教宗庇护十二世终于给德蕾莎修女以自由修女身分行善的许可。并拨给她一个社区和居住所让她去帮助有需要的穷人。德蕾莎修女马上去接受医疗训练,并寻找帮手,1950年10月,德蕾莎修女与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称博济会),并将教会的修女服改为印度妇女传统的沙龙,以白布镶上朴素的蓝边,成为博济会修女的制服。 这所名符其实的贫病、垂死者收容院终于在1952年八月正式成立,当时在入口处挂著一块牌子,上面写著“尼尔玛.刮德”, 按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七年后,德蕾莎的“仁爱传教会”分别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和兰奇设立了两座这样我垂死者收容院。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尔各答成为知名的地方,在街头生病、需要帮助的患者都知道这个能够让他们安息的地方,收容所开始急速成长,因人手不足,开始招募世界各地的义工,透过义工的口耳相传,也打开了世界的知名度。1969年,英国记者马科尔·蒙格瑞奇拍摄了一部以德蕾莎修女为主的纪录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片中拍出收容所和印度街头惊人的贫穷和无助,以及德蕾莎修女决定终身侍奉最贫穷的人的精神,让许多人相当感动,也让德蕾莎修女变成了世界名人。 1971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颁给德蕾莎修女�1�8Pope John XXIII�1�9和平奖;同年的甘乃迪奖也颁发给她,此外还有如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国际奖也颁发给她,1985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4年美国国会金牌;1996年11月16日美国名誉公民,和许多大学的名誉学位;1979年的最重要的诺贝尔和平奖,也颁发给她。当时她拒绝了颁奖宴会和奖金。媒体问及她:�1�8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1�9。她回答:�1�8回家和爱您的家庭。�1�9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并伤到锁骨。8月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健康并没有日渐好转, 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济会,同年9月,87岁时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 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2006-7-24 12:55 回复 红_尘 4位粉丝 2楼我很喜欢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话:“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它说明,一个人可以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而无需顾忌别人的评价。 特蕾莎修女就是这样做的,她无力改变全世界的黑暗,就努力使身边的地方变得光明。 德蕾莎修女直言不讳的承认“我对社会体制没有兴趣。” 她曾向航空公司讨要吃剩的盒饭,作为她照顾的穷人们的饭菜;当福利院一分钱都没有的时候,她不会依赖上帝,而会提议修女们上街乞食。 她的传记中记载,一个革命者不理解她到处帮助穷人的行为,教训她:“你不知道我们正在搞革命就是要解决这些事吗?”这个修女冷静的说:“我也是革命家,我的革命成分中只有爱!”。 她有生之年几乎走遍世界,所到之处受到教皇般的欢迎。 德蕾莎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批判和嘲笑,而且直到死后都被爱戴和尊敬围绕。她的祖国阿尔巴尼亚和她的第二故乡印度,都为有这样的女儿而感到骄傲。 人们传颂着她的名字,人们从她布满皱纹的脸上看见了圣母的光辉,更重要的是,她的事业和信仰的延续使她的生命获得永生。 德蕾莎修女语摘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我不但要归主,而且要尊行-我要参与事奉。 我不但要信仰,而且要实践-我要身体力行。 我不但要宽恕,而且要爱人-我要忘却得失。 我不但要言传,而且要身教-我要感化众人。 我不但要关怀,而且要挽救-我要助人为乐。 我不但要梦想,而且要实干-我要广施善行。 我不但要施予,而且要效力-我要服务终生。

234 评论(9)

大米粒圆又圆

特蕾莎修女:信仰之门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554 更新时间:2005-10-3 文章录入:FirstLight 责任编辑:FirstLight 让高墙倒下吧 一、走出高墙 五十年前,一群来自欧洲的天主教修女们,住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她们住在一所宏伟的修道院内;虽然生活得很有规律,可是一般说来,她们的生活是相当安定而且舒适的,修道院建筑以外还有整理得非常漂亮的花园,花园里的草地更是绿草如茵。 整个修道院四面都有高墙,修女们是不能随意走出高墙的;有时为了看病,才会出去。可是她们都会乘汽车去。而且也会立刻回来。 高墙内,生活舒适而安定;围墙外,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粮食运输因为军队的运输而受了极大的影响;物价大涨,大批农人本来就没有多少储蓄,现在这些储蓄更因为通货膨胀而化为乌有。因此加尔各答城里涌入成千上万的穷人;据说大约有二万人因此而饿死。没有饿死的人也只有住在街上;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住在街上的人,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举个例子来说,我曾在加尔各答的街道上,亲眼看到一个小孩子,用一只杯子在阴沟里盛水洗脸、漱口,最后索性盛了一大杯,痛痛快快地将水喝了下去。就在我住的旅馆门口,两个小男孩每天晚上会躺下睡觉,他们合盖一块布,哥哥大概只有四岁大,弟弟当然更小;两人永远占据同一个地方,也永远几乎相拥在一起;他们十一点准时睡觉,早上六时以后就不见踪影了。 这些孩子,很多终其一生没有能够走进任何一个房子。也可能终身没有尝过自来水的滋味。 住在修道院的修女们知道外面的悲惨世界吗?这永远是个谜。可是对这些来自欧洲的修女们,印度是个落后的国家,这种悲惨情景不算什么特别。她们的任务只是办好一所贵族化的女子学校,教好一批有钱家庭的子女们。 特蕾莎修女就住在这座高墙之内。她出身于一个有好教养的南斯拉夫家庭,从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十八岁进了这所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女。虽然她已来到了印度,她的生活仍然是很欧洲式的。 可是有一次到大吉岭隐休的途中。特蕾莎修女感到天主给她一道命令,她应该为世上最穷的人服务。 1948年,特蕾莎修女离开了她住了二十多年的修道院。她脱下了那套厚重的黑色欧洲式修女道袍,换上了一件像印度农妇穿的白色衣服。这套衣服有蓝色的边。特蕾莎修女从此要走出高墙,走入一个贫穷、脏乱的悲惨世界。 高墙到今天都仍存在。可是对特蕾莎修女而言,高墙消失了,她从此不再过舒适而安定的生活:她要每天看到有人赤身裸体躺在街上,也不能忽视很多人躺在路上奄奄一息,即将去世。她更不能假装看不到有人的膀子被老鼠咬掉了一大片,下身也几乎完全被虫吃掉。 特蕾莎修女是一个人走出去的,她要直接替最穷的人服务。即使对天主教会而言,这仍是怪事;很多神父认为她大错特错。可是她的信仰一直支持着她,使她在遭遇多少挫折之后仍不气馁。 到今天,四十六年以后.特蕾莎修女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今年11月16日,她将赴台湾的静宜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为了增加对她的了解,我决定亲自到加尔各答看她。 二、我们了解的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的第一个特征是:绝对的贫穷。她不仅为最穷的人服务而已,她还要求自己也成为穷人。她只有三套衣服,她不穿袜子,只穿凉鞋。她的住处除了电灯以外,唯一的电器是电话,这还是最近才装的,电脑等一概没有。 她也没有秘书替她安排时间,没有秘书替她回信,信都由她亲笔回。在我去访问她以前,中山大学的杨昌彪教授说她一定会有一群公关人员,替她做宣传,否则她如何会如此有名?而且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跟随她?我觉得这好像有些道理,我想如果她有这么一位公关人员,我可以向她要一套介绍特蕾莎修女的录影带。可是我错了,她没有任何公关人员,更没有任何宣传品。 在天主教各个修会人数往下降的时候,她的修会却一直蓬勃发展;现在已有七千多位修女和修士们参加了这个仁爱修会。修士修女们宣誓终其一生要全心全意地为"最穷"(Poorest of the Poor)的人服务。 至于她的思想呢? 特蕾莎修女常常强调耶稣在十字架上临死的一句话"我渴"。对特蕾莎修女而言,耶稣当时代表了古往今来全人类中所有受苦难的人。所谓"渴",不仅是生理上需要水喝,而且也代表人在受苦受难时,最需要的来自人类的爱,来自人类的关怀。 特蕾莎修女成立了一百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每个处所都有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而且在十字架上旁边,都有"我渴"这两个字。她要提醒大家,任何一个人在痛苦中,我们就应在他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子;任何替这位不幸的人所做的,都是替基督所做。 特蕾莎的默想祷文这样说的: 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 在饥饿的人中 在赤身露体的人中 在无家可归的人中 在寂寞的人中 在没有人要的人中 在没有人爱的人中 在麻疯病人当中 在酗酒的人中 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 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一块面包而已,更希望有人爱他。穷人赤身露体,不仅希望有人给他一块布,更希望有人能给他人应有的尊严。 穷人无家可回,不仅希望有一间小屋可以栖身,而且也希望再也没有人遗弃他,忘了他,对他漠不关心。 特蕾莎修女不只是一位社会工作者而已,为了要服务最穷的人,她的修士修女们都要变成穷人,修士们连手表都不准戴。只有如此,被修士修女们服务的穷人才会感到有一些尊严。 只有亲眼看到,才可以体会到这种替穷人服务的精神;他们不只是在"服务"穷人。他们几乎是在"侍奉"穷人。 特蕾莎修女说,她知道她不能解决人类的贫困问题。这个问题,必须留给政治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慢慢地解决。可是她等不了,她知道世界上太多人过着毫无尊严的非人生活,她必须先照顾他们。 因为修士修女们过着穷人的生活,特蕾莎修女不需大量的金钱。她从不募款,以她的声望,只要她肯办一次慈善晚会,全世界的大公司都会捐钱,可是她永远不肯。她不愿做这类的事情,以确保她的修士修女们的纯洁。她们没有公关单位,显然也是这个原因。 事实上特蕾莎修女最喜欢的不仅仅是有人捐钱给她,她更希望有人肯做义工。 在特蕾莎修女的默想文中,有一句话我一直不能了解: 一颗纯洁的心 会自由地给与 自由地爱 直至它受到创伤 说实话,我一直不懂,何谓"心灵受伤"。这次去见了特蕾莎修女的工作场所,参加修士修女们的工作,才真正了解所谓"心灵受伤"和爱的关系。 三、和特蕾莎修女的五分钟会面 要见特蕾莎修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早上去望六点钟的弥散。我和她约好9月4日早上九点钟见面。五点五十分,我就到了。修女们都已到齐,大家席地而坐,这好像是她的命令;教堂里没有跪凳,一方面是省钱,一方面大概是彻底的印度化。除了修女以外,几十个外国人也在场。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全是修女的义工,来自全世界。 我到处找,总算找到这个闻名世界的修女,她在最后一排的小角落里。这位精神领袖一点架子都没有,静静地站在修女们的最后一排。 弥撒完了,一大堆的人要见她,我这才发现,特蕾莎修女没有会客室。她就赤着脚站在教堂外的走廊上,和每一位要和她见面的人谈话,这些人没有一位要求和她合影。虽然每人只谈了几分钟,轮到我,已经半小时去掉;在我后面,还有二十几位在等。 她居然不记得她要去静宜接受荣誉博士学位。虽然她亲口在电话中和我敲定11月16日,虽然我寄了三封信给她,告诉她日期已经敲定,可是她仍然忘了是那一天;所以我面交了最后一封信,信上再次说明是11月16日。然后我们又讨价还价地确定她究竟能在台湾待几天,她最后同意四天。 我问她有没有拍任何录影带描写她们的工作,她说没有。我问她有没有什么书介绍她们的生作,她也说没有。可是她说附近有一座大教堂,也许我可以在那里找到这种书。我没有问她有没有公关,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我想做的事请都没有做到,因为我给了她一张支票,她要签收据,折腾了几分钟。后面还有二十几个人,我只好结束了会面。我后面的一位只说了一句话"我从伦敦来的"",一面给她一些现款,一面跪下来亲吻修女的脚;她非常不好意思,可是也没有拒绝。我这才发现,她的脚已因为风湿而变形了。特蕾莎箴言录 爱源自家庭:今天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极度忙碌,渴求更大的发展和追求更多的财富等等,以致做子女的腾不出时间去关怀父母,做父母的也没有时间彼此关心。这招致家庭生活瓦解,直接扰乱着这个和谐的世界。能够彼此真正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最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生活快乐。 苦难: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极度痛苦。 披戴基督的爱:事实上,我们接触穷人时,也就是在触摸基督的身体。当我们给穷人食物、衣物、居所时,我们所作的一切,也就是作在那饥饿、赤身露体、无处容身的基督身上。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的惟一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就让我们成为神慈爱的活见证:面容中有慈爱、目光中有慈爱、笑容中有慈爱、亲切问安中有慈爱。在贫民窟中,我们对穷苦大众而言,就是神恩慈的光。我们对小孩子、贫困者,和所有受苦和孤单的人,都要常常展露笑容。让他们不但得到你的关怀,也感受得到你的爱心。 富足:有些人的生活比较富足,个中必有原因,他们肯定曾为生活奔波过。而我只会在看见他人浪费时,才会感到愤怒,因为他们在抛弃我们可用的东西。 怜悯的地理学:数星期前,我听闻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吃东西,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弄清楚究竟时,那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那信奉回教的邻居。接着,我问她:"你们一家每人可以吃到多少呢?我给你们的米粮只有那么一点,而你们却共有十个成员,你们如何够吃呢?"那母亲这样回答:"他们也没有东西吃。"这就是伟大。在墨尔本,我们有一个专为无处容身的酗酒者设立的收容所。其中有一个人被人严重殴伤。我认为这是一件刑事案,所以召唤警方处理。奉命到场的警员问这位先生:"是谁打伤你的?"那人不愿意说出真相,只在不断地捏造谎言。那警员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离去。我们问他:"你为何不告发凶手?"他望了我一眼说:"就是要他受苦,也无法减轻我的痛楚。"他为免弟兄受苦,不愿告发他。我们当中的穷人真是何等美妙和伟大。而在穷人当中,我们可以不断体验到爱的奇迹。在纽约,修女正在做一些低微的工作--帮助孩童,探访那些孤寂的、患病的及被人遗弃的人。我们从而明白,被人弃绝乃是最严重的病症,这才是我们四周出现的真正贫困。我们的修女曾在探访一户人家时,发现住在里面的妇人,已死去多日,躯体开始腐烂发臭时才被人发觉。但她的左邻右舍连她的姓名也不知道。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她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工,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因为耶稣会为了一个人而死,也会为了一个罪人而死。英国虽然是一个福利国,但当我在晚上拜访他们的家时,依然看到有人在爱的匮乏中死去。在那里,他们有另一种贫困--心灵上的贫乏,即那种孤寂及被人弃绝的情况。在今天世界中,肺结核或麻疯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英国须要兴起更多的人,明白谁是穷人。在英国的人应以爱心善待穷人,用行动服侍他们,但除非他们先知道谁是真正的穷人,否则,他们没法照着去行,他们认识真相后,才会去爱,因而作出服侍。 爱祈祷:成为真理--被人传颂;成为生命--以生命见证;成为光--被点燃发光;成为爱--为人所爱;成为道路--让人在上走过;成为喜乐--赐人喜乐;成为和平--四处洋溢;成为祭牲--为他人献上。 家庭:有一次,一位女士来到我跟前,她心里有极大的忧伤。她告诉我她女儿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她女儿把心中的怨愤都发泄在她身上。她甚至不想看见母亲。 因此我告诉她:"现在你试想一想你女儿童年时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许是一些花朵或特别喜好的食品。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而切莫指望回报。" 她依我的话去做,把她女儿喜爱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给她一块漂亮的花布;她并没有期望女儿的回报。 几天后,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来我这里,我爱你,我需要你。" 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这母亲所做的事,唤起她女儿童年时的欢乐,使她联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重新领会母亲对她的爱是何等令人欢乐愉快。 崔树权译 我不但要归主,而且要尊行-我要参与事奉。 我不但要信仰,而且要实践-我要身体力行。 我不但要宽恕,而且要爱人-我要忘却得失。 我不但要言传,而且要身教-我要感化众人。 我不但要关怀,而且要挽救-我要助人为乐。 我不但要梦想,而且要实干-我要广施善行。 我不但要施予,而且要效力-我要服务终生。 Mother Teresa's Saying I Will do More than belong......I Will participate. I Will do More than believe......I Will practice. I Will do More than forgive......I Will forget. I Will do More than teach...... I Will inspire. I Will do More than care...... I Will help. I Will do More than dream......I Will work. I Will do More than give......I Will serve.

124 评论(8)

Ares填词人

Mother Teresa Mother Teresa, winner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dedicated the majority of her life to helping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in India, thus gaining her the name "Saint of the Gutters." The devotion towards the poor won her respect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79. She founded an order of nuns called 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in Calcutta, India dedicated to serving the poor. Almost 50 years later, 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have grown from 12 sisters in India to over 3,000 in 517 missions throughout 100 countries worldwide. Lady Diana Spencer, Princess of Whales, is remembered and respect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more for her beauty, kindness, humanity and charitable activities than for her technical skills.1910: Agnes Gonxha Bojaxhiu born August 27 in Skopje, in what is now Macedonia, the youngest of three children of an Albanian builder. 1928: Becomes novitiate in Loretto order, which ran mission schools in India, and takes name Sister Teresa. 1929: Arrives in Calcutta to teach at St. Mary's High School. 1937: Takes final vows as a nun. 1946: While riding a train to the mountain town of Darjeeling to recover from suspected tuberculosis, she said she received a calling from God "to serve him among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1947: Permitted to leave her order and moves to Calcutta's slums to set up her first school. 1950: Founds the order of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1952: Opens Nirmal Hriday, or "Pure Heart," a home for the dying, followed next year by her first orphanage. 1962: Wins her first prize for her humanitarian work: the Padma Shri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Over the years, she uses the money from such prizes to found dozens of new homes. 1979: Wins Nobel Peace Prize. 1982: Persuades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to stop shooting long enough to rescue 37 retarded children from a hospital in besieged Beirut. 1983: Has a heart attack while in Rome visiting Pope John Paul II. 1985: Awarded Medal of Freedom, the highest U.S. civilian award. 1989: Has a second and nearly fatal attack. Doctors implant a pacemaker. 1990: Announces her intention to resign, and a conclave of sisters is called to choose successor. In a secret ballot, Mother Teresa is re-elected with only one dissenting vote -- her own -- and withdraws request to step down. 1991: Suffers pneumonia in Tijuana, Mexico, leading to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is hospitalized in La Jolla, California. 1993: Breaks three ribs in fall in May in Rome; hospitalized for malaria in August in New Delhi; undergoes surgery to clear blocked blood vessel in Calcutta in September. 1996: November 16, receives honorary U.S. citizenship. 1996: Falls and breaks collarbone in April; suffers malarial fever and failure of the left heart ventricle in August; treated for a chest infection and recurring heart problems in September. Re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chest pains and breathing problems November 22. 1997: March 13, steps down as head of her order.

25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