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3

麻酥酥Jessica
首页 > 英语培训 > 难经翻译英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engjia097

已采纳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正龙按】:脉之大会~所有脉气汇总会聚的部位,只有在手太阴脉搏动的地方才能表现出来。跗阳、太溪、人迎皆属动脉,独以寸口作为判决死生吉凶的方法。医生不要故弄玄虚。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八万一千寸,八千一百尺,八百一十丈),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正龙按】:三寸和六寸,形容很短,而一万三千五百息、八万一千寸又极多,若有一息变化,以后就很容易出现混乱。凡人之惊恐息劳动静,脉皆为变也。不可过用之意。否则就会恶性循环。《灵枢?五十营第十五》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息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就是最平常的道理。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应以此为常理。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正龙按】:营行五十度,会于手太阴,卫行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共一百度。且营卫并行而非单行,如修行之槖籥。《灵枢?营气第十六》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拙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三焦皆运化而不藏也,故曰尺寸。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正龙按】:尺中有寸,而寸即是寸,皆动脉也。皆属阳也。手腕有“伸肌支持带”,有约束其它肌肉韧带不会发生变形的作用。故与寸口有同类效应。法者,以之为法则,法书,法律,法规,法统。《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胀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人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人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难经翻译英文

245 评论(9)

长腿蚊子

[原文]

难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①,独取寸口②,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③,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④,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⑤,荣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亦二十五度⑥,为一周⑦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译文]

问:分布在全身的十二经在一定的部位上都有搏动的脉,何以单独切按寸口脉,作为诊断五脏六腑病变轻重及预后良恶的方法,这是怎么说的呢?

答:寸口的部位,是十二经经脉之气的总会合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正常人每一呼时,脉气流行三寸,一吸时,脉气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脉气共流行六寸。人在一日一夜中,共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气承接着流行五十周,环绕于全身,漏水下注百刻的时间,适当营卫气血在白天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在黑夜也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次, 称为一周。所以五十周后,又会于手太阴寸口。正因为这样,寸口是人体五脏六腑血气运转的起止点,因此,诊脉要切按寸口。

171 评论(9)

清影5127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八十一难》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曾引用了《八十一难》文字,这些文字与今本《难经》互有出入。晋代王叔和《脉经》收录了一些《难经》原文,但这些原文均不见于今本《难经》,估计另有传本。《难经》最早见于著录的书目是《隋书·经籍志》,其中提到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曾注《难经》,这是已知的《难经》的最早注本。唐代杨玄操在吕广注本的基础上重新编次,并明确提出《难经》为秦越人所作。北宋初期,王九思、王鼎象、王惟一曾先后校勘《难经》,其中翰林院医官王惟一校勘的《难经》是在吕注本和杨注本的基础上完成的,曾刊印颁行。南宋时,李元立以秦越人原撰为基础,汇集整理南宋以前9家校注《难经》的著作,编撰《难经十家补注》。后人据此书重刻改订,编成《王翰林集注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集注》,为后世通行本。《难经集注》传世通行本传入日本而保存至今,国内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24)、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均据日人林衡氏辑《佚存丛书》本《难经集注》。

188 评论(14)

深海R蔚蓝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1书名(异名)《难经》《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2成书背景《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3流传版本《八十一难》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曾引用了《八十一难》文字,这些文字与今本《难经》互有出入。晋代王叔和《脉经》收录了一些《难经》原文,但这些原文均不见于今本《难经》,估计另有传本。《难经》最早见于著录的书目是《隋书·经籍志》,其中提到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曾注《难经》,这是已知的《难经》的最早注本。唐代杨玄操在吕广注本的基础上重新编次,并明确提出《难经》为秦越人所作。北宋初期,王九思、王鼎象、王惟一曾先后校勘《难经》,其中翰林院医官王惟一校勘的《难经》是在吕注本和杨注本的基础上完成的,曾刊印颁行。南宋时,李元立以秦越人原撰为基础,汇集整理南宋以前9家校注《难经》的著作,编撰《难经十家补注》。后人据此书重刻改订,编成《王翰林集注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集注》,为后世通行本。《难经集注》传世通行本传入日本而保存至今,国内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24)、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排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均据日人林衡氏辑《佚存丛书》本《难经集注》。4作者简介秦越人,号扁鹊,生活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渤海鄚郡(今河北任丘县)人。杰出的医学家。医疗经验丰富,长于脉诊。治病随俗应变,过邯郸为带下医,过洛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为小儿医。据《汉书·艺文志》: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8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