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antha427
一、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外语)是针对母语非英语的并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学习者的专业英文课程,是外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所必修的一门语言课程。
通过参加ESL考试,考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水平,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等,使自己的语言水平达到能够顺利在美国学习、生活的水平。凡考试通过的学生都可获得ESL相应的等级证书。ESL证书是受到美国大学联盟认可的。
持该证书考生可自由申请联盟内院校的任何专业,无需再提供托福、雅思等其他的语言成绩。成绩合格者将被相应院校录取,并可能获得高额奖学金。
美国教育中心(AEC)是ESL中国考试中心。中国学生通过参加ESL考试申请美国大学,可以不受TOEFL和IELTS考试的时间或地点等诸多条件限制。
ESL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英语为非母语语言教学方法。这种高效的语言教学与学习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成功。
二、EFL的全称是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水平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合作举办,于1996年开始引进。
该考试是一种对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考察的水平考试,对成绩及格者提供由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颁发的成绩合格证书。
该证书由于其考试的科学性、稳定性、权威性,在世界各国获得承认,被用于入学、就业等各种用途。目前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在全世界135个国家设有考点,每年参加EFL考试的人数达三十多万。
EFL考试共分为五个级别:
第一级,入门水平:英语入门考试(Key English Test,缩略为KET)。
第二级,初级水平:初级英语考试(Preliminary English Test,缩略为PET)。
第三级,独立水平:第一英语证书考试(First Certificate in English,缩略为FCE)。
第四级,流利运用:高级英语证书考试(Certificate in Advanced English,缩略为CAE)。
第五级,熟练运用:熟练英语证书考试(Certificate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缩略为CPE)。
扩展资料:
ESL简介:
ESL课程分等级教学,一般有A~E级。其中A级为最低级,E级为最高级。
ESL是全美语言学校最通用的世界级权威英语培训课程。
在美国,很多学校都开设面向美国留学生的ESL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自身整体的英语能力,能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零障碍沟通。
ESL课程教材专门为母语非英语的学生而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让英语成为你的第二语言”,是ESL课程终极的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SL
百度百科-EFL
兔小主改名了
早在1727年,清政府就在北京开设了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这是我国现代外语教学的开端。直到1862年 ,在恭亲王奕沂(1833—1898)的反复奏请下,清政府才在俄罗斯文馆的基础上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开始教授 英语和法、日等国语言。此后的40年是我国英语教学漫长的萌芽阶段。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宫中学堂章 程》,开始兴办中学堂,并将英语列为中学堂的必修课程。这样,我国就开始了较为正式的中学英语教学。19 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将英语规定为中学的必修课程。1922年,南京政府效仿英、 美等国,规定英语是中学的必修课,并颁布了第一个全国统一的纲领性文件《中学英语课标准》,其中规定了 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教育十分落后 ,有机会学习英语的人不多。故英语教学的规模不大,范围不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兴盛时期。国家把外语列为中学的必修课程, 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英、俄语教学大纲,并逐步由专门机构编辑出版了全国通用的英、俄语教材。令人遗憾 的是自1953年至1957年,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我国的英语教学受到不应有的排斥,绝大部分中学都只开设俄语。 这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应该说是一次严重的历史教训。自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逐步增加和扩大了开设 英语的学校,英语教学又逐步走上了正轨。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英语教学的“第一次复兴”〔1〕。1966 年以后的十年动乱期间,中学外语教学遭受了空前的摧残,曾一度陷于停顿。 1969 年到1970年以及以后几年 ,部分学校恢复英语教学,但教学内容政治化,教学方法简单。 1977年,我国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英语热”伴随求知热在全国迅速掀起。1979年英语高考成绩 以10%记入总分,以后逐年增加,到1983年英语高考总分以100%记入总分。 从此英语成为高考主要的必考科 目之一,这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以后的十几年里,中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 展。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英语教学史上的“第二次复兴”〔2〕, 是我国英语教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英语教 学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这种发展的态势还在继续。我认为现在的状况是历史的惯性和对外开放的合力造成的,好象没什么国际性文件...
赵13先生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China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ion),是教育部高教司直接领导的,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总会)领导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属于二级学会。研究会采用以学校为单位的集体会员制,主要面向有英语专业的高等院校。研究会的领导机构为常务理事会,由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第三届常务理事会及其领导班子于2001年5月18日选举产生,会长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秘书长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李朋义。现秘书处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内。
康昱装饰
Language,我国的英语教学就属于此类。ESL是指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即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它的教学对象是英语国家的新移民。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很多学院都设有ESL系。 世界英语教师大会(TESOL)的现任主席David Nunan分别对EFL与ESL下了定义。他认为: “EFL is used in contexts where English is neither widely used for communication nor used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The term ESL is used to refer to situations in which English is being taught and learned in countries,context and cultures where English is the predominant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显然EFL与ELS的教学对象大相径庭。二者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中国学生大多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经过中学阶段六年的学习,他们基本掌握英语语法和大约两千个单词,具备初步的读写能力,而听说能力则因地、因校、因人而异。 因地、因校而异是指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配有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完善,教师水平较高,学生在听说能力方面能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在办学条件较差的地区和学校,由于缺乏设备,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的听说能力较差。因人而异是指学生自己学习语言的兴趣、能力。它们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要继续学习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更高,国家有统一的考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听说能力并不重视,他们更侧重于掌握单词与语法,以求通过传统的四、六级考试。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听说能力越来越被看重,国家也对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准备对全体考生加试口语。这一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 ESL课堂上的学生都是新移民。他们在年龄、学习经验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被按照各自原有的英语程度(Leve1)分班。程度最低的班(Level 由于ESL学生完全置身于英语环境中,所以他们的听说水平普遍较高。然而阅读与写作水平却不一定。笔者阅读过十七名美国ESL学生(其中有两名中国人)写的作文。对比之后笔者发现那两名中国学生在文章中犯的语法错误最少、语句最流畅,其写作能力明显高于他们的同学。然而任课教师却说,他们在课堂上发言最少,听力也较差,不如其它国家来的学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生之所以英语听说能力差,这和我国实行的EFL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那么在21世纪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是否应该引进国外的ESL教学模式呢?目前,中国英语教育界对这个问题也在探讨之中,中国英语教育的模式改革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