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压青松丶
首先,介绍一下本人的情况吧。本科是南京一所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专四良好,Catti三笔。我名次分数都不是很高,也是犹豫很久才决定下笔写这篇经验贴,只希望能留下点回忆,如果能顺带帮助未来想要考华东师大的同学们,也不错。
关于择校:
我个人的择校过程是专业>城市>985211>题型,由于自己不擅长学习自己的二外—法语,加上对翻译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所以确定了笔译方向;而且自己一直比较喜欢北京和广州,所以一开始选择学校就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城市,确定了城市就开始搜索各大MTI院校的信息,了解了大概十五所院校的分数线、报录比、专业实力、学费,还看了目标院校真题,最后综合起来在加上自己想要提升学历的想法,最终选择了华东师大。
各位如果决定要考研,可以先考虑一下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个职业要求是什么,比如学历,证书等),想要在哪里发展,心里对这些因素有个重要程度划分。然后去城市所在地各个院校的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了解院校详细的内容,比如推免人数、历年分数线、题型等等信息。有些学校如华东师大的MTI是不提供参考书目的(实质上大部分的MTI专业提供参考书目的很少),这时候搜索信息能力就及其重要了。只有多了解目标院校,你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复习的方向,也能更坚定地备考。努力很重要,但是选择也很重要。院校是别人无法替你选择的,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搜索信息,朝着自己想去的未来努力。
政治
第一轮(9月-10月中旬)主要是过一遍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每看完一章就做对应的1000题练习。1000题会附赠刷题本,所以第一遍的答案写在刷题本上,这样第二遍做的时候就可以减少干扰。每天政治复习时间大概在2小时左右。
第二轮(10月中旬-11月中旬)的复习结合了徐涛老师的精讲视频,看视频的同时整理思维导图,记下知识要点,开启第二轮刷题。徐涛老师的课程挺有意思的,推荐大家去看。
第三轮复习(11月中旬-12月中旬),因为精讲精练的知识点过于琐碎,所以我换了好几次复习资料,从腿姐的冲刺背诵手册
、徐涛老师的核心考案到肖秀荣老师的知识点提要,每本书都各有优缺点,也许是因为第二轮主要用的是徐涛老师的精讲视频,最终还是选择了徐涛老师的核心考案。这轮的复习我将前两轮做的一些错题标注出来,方便复习时有针对性,对于那些重复错的部分进行巩固。
第四轮复习(12月中旬-12月25号),可以说这是“临时抱佛脚”时期。各种预测卷只要能够拿到手里就会去练,当然依然是只练选择题,背诵论述题。以前的我曾排斥带背视频,但是到了最后阶段,还是抱有说不定真的有用的想法,,不得不说很多口诀还是很有意思的,比起枯燥的背书更容易让人有记忆点。那个时候,每天早上起来就是看带背视频,电脑端看着有好多人也在看这个视频,就会有一种高考奋斗的热血感。有那么多人在和你一起努力,尽管这独木桥最终还是要由你自己走,但是真的很感动。
翻译硕士英语
参考书目:
华研专八阅读、改错
Catti二级综合能力2500题
上外无选项完形填空
翻硕黄皮书
张满胜老师 初中高三级语法书
21世纪大学英语语法(作为补充使用)
《中式英语之鉴》(有助于写作、翻译的学习)
复习的话首先是单词,我是每天背单词已经养成习惯了,专八和GRE的单词轮流背了几轮。其次,个人觉得自己语法基础不是很牢固,所以暑假在看一些语法网课,华研1000题刷了应该有四五遍,还有一些别处搜集到的一些选择题专项训练,用“记乎”刷选择题,主要是练手感,总结一些常见搭配,词汇辨析和语法知识点。阅读题方面做了星火和华研的专八阅读,黄皮书上的阅读题,平时主要看《经济学人》的外刊。
作文是弱项,而且考前一直没有完整地写过一篇作文,主要看了华研专八作文和雅思写作,后期整理了一套自己的作文表达,在这里用自己的教训告诫大家,作文真的很重要,至少也要在考前自己下手写几篇完整的作文下来,到考场上看到400字以上的作文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没有话可写。
英语翻译基础
参考书目:
翻译硕士考研网最后的礼物
卢敏热词、中国日报热词
张培基中国现代散文选(四本只要针对其中一本练习就好)
华师的词条不难,暑假学完了政工,背诵了52mti,中期主要用anki卡包背诵一些基础的词条,用“记乎”背缩略语,后期主要背诵《最后的礼物》和一些热词和学校的真题。翻译部分我从7月份就跟着翻译班训练,基本每天都有练习汉译英,几个月下来自己总结了100页左右的笔记,如果是备考文学翻译的学弟学妹们,可以选择报班,报班会让翻译非常非常非常好,以至于虽然买了张培基散文选,但没看几篇,主要就跟着崽哥的翻译批改班练习了。
英译汉相对来说练习的不是很多,主要练了一些真题,黄皮书等。个人觉得精练比较有效果,就是自己练习一篇真题,然后对照参考译文,对比自己和参考译文的思路区别在哪里,揣摩参考译文的翻译思路,翻译时做到简洁通顺,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MTI考试的翻译不必追求语言的华丽,做到简洁流畅,没有语法错误的基础上再灵活变动一些句型就会很出彩。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书籍: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夏晓鸣老师的《应用文写作》(前面公文部分考察的不多,建议大家重点看第三章和第十章)
翻硕黄皮书百科(最后应用文模板的整理)
杨伯峻老师《论语译注》
贾志刚老师《说论语》
华东师大题型包括单选、应用文、大作文。
单选部分涉及文学、建筑,总之你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都有涉及。不过文学题占比较多,比如诗句中描述的地点、某个词的含义等。所以备考时侧重点可以放在文学上。我备考这一科采用的是广撒网的策略,黄皮书上所有院校的百科真题涉及到单选的就当作练习来做,涉及到名词解释的就划关键词进行背诵。同时,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听了《看理想》里面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系列节目,补充了许多历史知识。
2021年的应用文考的是新闻稿,关于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这个大会时间其实有点久远,有些细节记不清,所以写的不是很好。应用文的准备是10月份开始,主要是整理应用文的模板,多看多背。华东师大的应用文考察类型每年都不同,所以不要想着预测和偷懒,每种类型记一套模板,反复记忆就够用。
2021年大作文考的依然是《论语》里的内容。题目是: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说实话,这个题目不在我的预测范围之内。准备百科前,我了解到每年的题目基本上从《论语》中抽取,进行论述或者编写故事。因此特地买了杨伯峻老师的《论语译注》,每天抽空阅读,感觉像是回到了高中。读过一遍之后,我又读了贾志刚老师的《说论语》
及梁冬老师的《论语说什么》(这本没有看完)。12月份,我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做了整理,自作聪明的划了几个可能做试题的句子,事实证明,我和老师的脑电波并不共频。
百科知识方面,我并没有花很多时间。一是我平时就爱好阅读、喜欢广泛涉猎知识;二是我觉得与其积累一些过于晦涩的知识点,还不如多花时间放在翻译练习上。当然,时事热点确实要关注,一方面它是百科知识的考点,一方面又是政治的时政考点,如果是双语新闻,就又是专业考试的热点,因此关注时事热点对于备考十分重要。备考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我推荐的是很多考生都在用的“MTI黄皮书”,刷完背完,事半功倍。
我的时间计划:
原计划是在四、五月就开始进入复习的,然而计划纵使赶不上变化。等快七月回家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的计划多么富有理想性,所以可以说我是七月才进入到备考状态。我也不想把之前的状态描写的那么风轻云淡误导大家,因为之前虽然不是正式备考,每天嘻嘻哈哈,但多少还是有每天看英文的,加上前一年虽然轻松但也认真走了每一步的一战经验,所以“七月才开始”真的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从两手空空开始!
七、八两个月以输入,主要是多读多看,为主,几乎都是与翻译无关的我感兴趣的人文书籍、外刊和文论集。八月中旬开始上手翻译,之前遇到英文写得有趣或者意蕴比较难用中文表达的句子也会试着动手翻一翻,虽说本科就是翻译专业,但是搁置许久再次上手毕竟生疏,译出来的句子也不甚满意,好在慢慢克服了那种疏离感。大家也别看我说的这么人五人六的,其实自己的翻译很多时候根本谈不上好的翻译,甚至连符合英文的表达,也就是地道,也远谈不上,任重道远。
到了九月,除了日常做翻译之外,我开始了政治,基本上午都是在和政治的撕扯中度过,下午就是翻译,基础英语做阅读、背单词、写作、改错之类的。因为百科的题型去年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大小作文什么的我自己真的觉得只要按常规走就不会有什么偏差,加上复旦真的超爱出原题,也不是很偏难怪,所以大多数都是用边角时间来进行的,也没有进行特别的复习。
十一月就基本上每天划时间段进行专项突击了(基本和各项考试的时间平行),比如我会在上午看政治、做翻译,下午做阅读写作文,晚上巩固和更新百科知识,大体比较固定,大家心里一定要对每天做什么事以及各科进度有个谱。十一月是一个比较敏感脆弱的月份,因此也就容易手忙脚乱和自暴自弃,有个方向在那里会帮助你把那些焦虑的情绪投射到更正面的事情中去,也就是不失节奏,这样会很大程度上规避风险。
十二月就是冲刺了,保持节奏,稳定情绪,就是最好的助力器了,已经坚持到这里,没什么好去考虑那些我们不能掌控的结果了,不如做好自己,这就足够。我不是那种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的那种拼命三郎,每次听到那种学到两三点早上六七点就起床的不遗余力的故事,实话说有点羡慕人家怎么能睡那么少,感觉他赚到了好多好多学习时间,但一想自己,如果睡不够或者睡太晚第二天状态不好,一天都得赔进去,所以还是按自己的节奏来比较重要。
关于复试:
复试内容是笔试+面试。提前一天提交个人资料,复试当天上午翻译笔试,笔试内容是1篇汉译英一篇英译汉。下午开始面试,口译笔译复试共同进行,分两组。抽签决定面试顺序,面试约每人20分钟,一般情况下,前三名面试考生需要自我介绍,1篇听力复述,约3分钟;4段视译:2段中文,2段英文,和《视译基础》内容类似。视译时流利,老师会让视译全部内容,较不流畅则会喊停。接着是老师依次提问,一般是3个英文,一个中文问答。比如你参加过哪些翻译实践,有哪些翻译体会,为什么选择华师范等等。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参考,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备考过程很苦,有时会觉得撑不下去,那个时候不必压抑自己,和家人朋友诉说,奖励自己些什么,而且告诉自己,这些都会过去。也不要功利地把它当做是一件只有成功与失败两个结果的道路,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自己的视野,知识素养,专业能力,心态在这段时间都有一个质的提升。最后的最后,还是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去往自己想去的方向。
我是小鹿呀
是童年尝遍酸甜苦辣咸,还是生活本多艰?是的,生命总艰险!——翻译·黄思明 意译和直译,一直是翻译界纠结的话题。有人只顾及了英文的愿意,翻译成汉语,它就是直译。譬如这句话,敦煌老师直译过来,非常准确和对应,这是敦煌老师,对英语熟稔的体现。 敦煌老师,会多门语言,是我佩服的一个高人。她还会德语法语等,普通话自然不在话下。使我想起民国大师辜鸿铭,辜老熟练掌握八国语言,但是一生誓死追随大清,辫子也是舍不得剪掉。 倘若只顾及意思的畅达,以及意境的展示,那么这种翻译多数是意译。譬如我把它翻译为童年酸甜苦辣咸,英文并没有一个词对应“童年”,也没有一个英文能对应“酸甜苦辣咸”。所以,我的翻译完全只有意境展示。寻虎老师昨晚分享了一句《圣经》中的话如下: 我就在思考,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为啥不翻译成“我是始,我是末”呢?思考还不如直接询问,我立刻询问寻虎老师。他的答复就是肯定的。“可以的,也可以翻译成:我是开端,我是终结。” 说起翻译家,我最喜欢的几位翻译家当属王佐良、许渊冲、张振玉。此外,翻译界还有许多牛人,像傅雷许国璋季羡林杨绛等等。 其他人我不太熟,王佐良许渊冲和张振玉我有看过他们的翻译,所以稍有了解。王佐良最有代表的翻译就是那首《青春》youth,那优美的译文让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拍案叫绝。我们摘录一段如下: 王佐良,浙江上虞人,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王佐良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1929到1934年就读于武昌文华中学,所以王老也是武汉人,会说武汉话。 王佐良在翻译界享有极高的荣誉,《美国短篇小说选》《英国文学论文集》《莎士比亚绪论》等等,都是他蜚声译坛的著作。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佐良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再来说说翻译家许渊冲,这位可爱的老人,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他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节目请去当嘉宾,当评委,当镇场的人。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许老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1939年,许渊冲就读西南联大一年级。当时,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许渊冲家人处获悉:2021年6月17日7点40分,中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许渊冲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0岁。6月22日早7时许,许渊冲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最后,我们来说说翻译家张振玉。他生于1916年,先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 毕业不久,日寇侵略华北。张先生即去西安,转赴重庆。在重庆从事抗战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受聘于长春大学任教授。 1950年赴香港,1952年受聘台湾大学任教授。晚年,曾两次来京,参观名胜,回望故里,颇多感慨。1998年病逝于美国檀香山。 张振玉在大陆的名声不显,但在海外在台湾,他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他所著《译学概论》,是翻译界少见的系统完整的著作。该书1964年初版,中经多次重印,成为海内外若干大学教材。 《译学概论》后有一篇张先生的后记,读来颇为感人,我们不妨摘录一二: “1963年夏,余自屏东北来,英师千里长台大外文系,嘱以翻译授诸生。本书之草拟,实自此时始……是年冬,钱歌川兄北上来访。阴雨天寒,长夜闲话。见拙稿,亟劝写就问世。翌年,长夏滔滔,假中多暇,乃重整旧稿。深感理论疏而不密,例证寡而失妥。于是穷搜苦思,随写随改,自溽暑浑汗,至寒雨披裘,凡五易稿,不能惬意之处仍嫌不少。复经再三修正,直至旧岁除日,始大致确定。”看完这段后记的话,作者溽暑寒雨,挥汗披裘,艰苦努力,精益求精,已无需再述。 我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京华烟云》《红牡丹》等,都是阅读的张振玉版本。读了张先生版本的林语堂著作,你根本看不来其他人翻译的版本。 最后,我们来说说这个《翻译学概论》,也叫《译学概论》,我当时为了看这本书专门跑到图书馆去找。读后,每每对张先生的系统阐述所倾倒不已。 而在大陆,现在多用穆雷2009年所写的《翻译学概论》,实际上穆雷也是参考了许多大佬的书。其中张振玉的《翻译学概论》对他影响巨大。我们读张振玉,读许渊冲,读王佐良,就会发现,他们的翻译展示的文字,往往中国古典美特别显眼,我们一眼就能被他们的文字吸引。这都是他们深厚国学基础,所带来的翻译气质。虽然各在世界各地,但是精髓却是一样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近代那些翻译者,则完全没有那种中国古典美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失望,是近代翻译者们太急于求成,还是因为他们急功近利,来不及润色翻译呢?我们不得而知。 这本《沉思录》的翻译,全然没有中国文字的艺术美感,基本上都是英文直接翻译过来,这让我阅读起来特别窝火,恨不得亲自动手把《沉思录》重新翻译一遍。 中文翻译,不适合用长长的从句嵌套,可是译者非要嵌套一堆从句,这让我们读惯了没有从句文章的人,如何受得了嘛!最后,我们不妨用一段优美的英文以及中文翻译,作为本篇的结尾,其文如下: ——……—— 黄思明于大西北部队医院19楼 2021.07.31星期六 辛丑年六月廿二号酉亥时许 大暑二候第5天 大暑三候曰: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