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狂魔
关于国学,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焦点。书店里,经典书目被重新编排、崭新出版;社会上,雨后春笋般冒出各种类型的国学班,读经典、学礼仪,一派热闹气象。讨论“国学热”背后的深层原因,不是区区几千字可以解决的。那么不妨让我们关心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国学,即学习的目的究竟何在?抛开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样的角度或许能让我们找到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通常意义上的国学,包含经史子集四大类的经典书目。既曰“国学”,当然是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一国之学,也是这个国家的子民必须研读的学问。所以四书五经向来是科举考试的坐标,二十四史也是治国安邦的不二参考。然而时至今日,曾经的国学已经退出权威的舞台,我们接受的是一套完全更新了的教育体系;物理、化学,取代了《论语》、《诗经》的示范地位,白话文、英语也让古文自动退席;只有语文教材里还残留一些国学的痕迹,不过仅仅是作为文言文的训练材料,而基本失去原始的意义。既然不是必须的任务,当代人主动亲近国学,又是为的什么呢?不同群体的社会角色、个性差异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复杂;我们不妨以年龄作为区分基准,探寻孩子、白领、老人各自的“国学目的”。孩子:启蒙之学 目前兴起的国学课程,对象大都为中小学生。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国学基础应该从小培养;古时候的蒙学,甚至从学龄前就已经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启蒙的确需要从“头”开始。启蒙的意义,首先在于语言的学习。“英语早教”的原理,已经得到父母的公认;殊不知,汉语也需要及时的“早教”。因为孩子们掌握的,只是作为“生活用语”的母语;国学经典,则可以升华他们对于母语的理解和运用程度,达到深度认知的境界。例如,《诗经》中的比喻、起兴、韵律手法,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汉语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三字经》用简明整齐的句式表现生活道理,能帮助孩子更有效率地运用汉语;相比电脑输入方法,每天用毛笔誊写(练字也是国学的基础),孩子显然更能领悟汉字结构的伟大和美感。有些家长害怕国学经典强调背诵,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这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时代变迁,强迫孩子背诵,无异于揠苗助长。然而背诵方法使用得当,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那些启蒙类的书籍(如《三字经》、《诗经》),本来就是作为背诵文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既简明扼要、又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字字珠玉。即便是《论语》这样的散文,其中的一些经典对话也很容易背诵(“君子之交淡如水”、“三人行,必有我师”)——有选择性地、以理解内容为前提的背诵,便是提高孩子记忆能力、增强语感的一柄利器。当然,国学也是孩子知识储蓄。语言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运用时,便可以任意支取、从善如流。古人提倡的“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国学书目中许多有趣的事例、经典的名句、漂亮的文字,都是提高孩子学养的沃土;如今很多孩子发愁写不好作文,在考试前拼命背诵名句名篇——与其临阵磨枪,倒不如从小打好基础,领先一步。从宏观角度来说,国学给予孩子一种独有的“归属感”。国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流传的智慧,也是先人精心总结出的道德范式。孩子由此可以知道: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不仅是因为黄皮肤、黑眼睛,更是因为我们使用神奇的汉语、我们遵行儒家的礼仪、我们创造不朽的诗篇,我们绵延千年的文明,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自豪与自信。最近几个夏天,最早一批留学海外的精英,纷纷把成长在异国的子女送回国内参加汉语类的夏令营(区别于英语夏令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距离祖国最远的他们,最能体会归属感的重要性。国学不仅是现实层面的书籍、技艺、制度,更包括深层的精神元素。我们要求孩子有选择性地、以理解内容为前提地背诵经典,正是希望他们抛弃繁文缛节,直接和国学的精华部分对话。光会背诵《论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够在生活中秉承孔子的仁义精神,学会谦和待人、谨慎待己、勤学好问,才算是真正学到《论语》的要点。所以我们今天提倡国学,并非是机械地恢复旧学,而是希望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刚健人格,使他们成为内外兼修的中国少年、来日精英。
腹黑芝士
“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由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组委会主任、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陈杰思和桂林孔子学院大成学校校长、桂林国学文化经典教育传播中心董事长毛勇精心编著,选取中华经典义理中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价值观念,每本教材分别以当中的一个主题为名,共十册。本套教材主要供中小学师生作为国学教材来使用,也可作为幼儿国学启蒙教材和大学生、企业员工、公务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国学培训教材,都具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