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1

ellegirlme
首页 > 英语培训 > 40030英语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喵酱一小只

已采纳

地球 Earth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公转轨道运动的平 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二者相差约21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厘米。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见表。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723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13个地点,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埃及人的测量更早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一 子午线上,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按照这个参考椭球面,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40030英语

101 评论(12)

哈亮亮魔人

广播电视新闻学普通类文史类5895862备注 新闻学普通类文史类6115893备注 媒体创意普通类文史类6295952备注 广告学(品牌传播、新媒体广告方向)普通类文史类5955862备注 英语(国际新闻方向)普通类文史类5865822备注 英语(影视剧译制方向)普通类文史类5845822备注 日语普通类文史类5905802备注 俄语普通类文史类6035752备注 葡萄牙语普通类文史类5965952备注 经济学类普通类文史类5905733备注 行政管理普通类文史类5865852备注 对外汉语普通类文史类5855783备注 汉语言(应用语言学方向)普通类文史类5825762备注 汉语言文学普通类文史类5895693备注 法学普通类文史类5735653备注中国传媒大学历年招生计划及录取分数查询 北京 【2010年】 专业类别科类最高分最低分计划数 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普通类理工类6166012备注 广告学(品牌传播、新媒体广告方向)普通类理工类6326042备注 土耳其语普通类理工类6075952备注 意大利语普通类理工类6406092备注 公共管理类普通类理工类6005923备注 电气信息类普通类理工类61057720备注 信息与计算科学普通类理工类5945772备注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普通类理工类5845822备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通类理工类5935762备注 数字媒体技术(游戏设计技术方向)普通类理工类6165913备注 社会学 普通类文史类 590 564 3 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男 1/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398100(全国)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男 3/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377100(全国)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女 1/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411100(全国)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女 3/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388100(全国)备注 音乐学 1/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44655(全国)备注 音乐学 3/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35055(全国)备注 表演 女艺术类艺术理 29626(全国)备注 表演 男艺术类艺术理 27926(全国)备注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3/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37740(全国)备注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1/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45640(全国)备注 摄影(电影电视剧摄影方向) 3/4计划艺术类艺术理 40030(全国)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男 3/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400100(全国)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男 1/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422100(全国)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女 1/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436100(全国)备注 播音与主持艺术 女 3/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412100(全国)备注 音乐学 1/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47355(全国)备注 音乐学 3/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37155(全国)备注 表演 男艺术类艺术文 29626(全国)备注 表演 女艺术类艺术文 31426(全国)备注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1/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48340(全国)备注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3/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39940(全国)备注 摄影(电影电视剧摄影方向) 1/4计划艺术类艺术文 45330(全国)备注

111 评论(13)

洋洋和洒洒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的寿命还有很长。自转和公转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地球的重力常数为9.8N/kg,为月球的6倍。地球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开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地球数据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000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9.6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365.26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 轨道偏心率 0.0167轨道倾角(度) 0.0 升交点黄经(度) 0.0 近日点黄经(度) 10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径(公里) 6371 (此数据为最新数据,此前数据为6,378)极半径(公里)6350 (此数据为最新数据,此前数据为6,357)地球周长(公里)40030扁率 0.0034 质量(地球质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转周期(日) 0.9973 黄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最大亮度 - 卫星(已确认的) 1 板块目前全球有八个主要板块: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印度除外);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 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一一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全球的陆地可以分为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极洲。全球的海洋可以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命名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马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大地母亲)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轨道半径为14960万公里(1.00 AU );直径为12756.3公里,在九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质量是5.9736x10 24公斤。 地球的成分 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之后,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已。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之后,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已。 地球当然不需太空探测船才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整个地球的全貌。 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对天气预测,尤其是台风 (飓风) 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 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公斤: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来得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於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 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矽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 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 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几乎完全消灭了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例如撞击坑 ,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而且老於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老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 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於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 (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 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 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 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潮力会使地球的自转周期每一世纪增加约2毫秒,最新研究显示在9亿年前一天只有18小时,而一年则有481天。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於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 由於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 卫星和地震波 地球有一个卫星,就是月球 ,它距地球384,000公里远,半径1,738公里,质量是7.35x10 22公斤。然而此外: 数千个小型人造卫星也在绕地轨道运转;小行星3753 (1986 TO) 的复杂轨道与地球相关,它不能算是地球的卫星,一般是视之为「伴星」(companion),比较像是土星的土卫十与土卫十一的地位;1846年间曾有人宣称找到了第二个月亮Lilith,后来证实它并不存在。 地震波——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20世纪初,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忽然醒悟:原来地震波就是我们探察地球内部的“超声波探测器”!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猛然加快,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分也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就被称为“莫霍面”。 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则消失了,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了,固体物质也没有了,地球之心在这里,只剩下了液体和气体。这个深度,就被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谜终于搞清楚了:地球从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是岩石,地幔主要是含有镁、铁和硅的橄榄岩,地核,也就是真正的地球之心,主要是铁和镍,那里的温度超过2001摄氏度。

165 评论(9)

月儿丸丸

在几十亿年前(大约50亿年前),一团星云形成了地球,不过,这还只是人们众多猜想中的一种。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地球是距太阳的第三颗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大约是 150000000公里。地球用 365.256天绕行太阳一周,并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它的直径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们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摄氏度,平均气压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的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000~3000摄氏度,地核厚度约3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物质处于液体状态,内核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地球有关资料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公转轨道运动的平 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二者相差约21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厘米。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见表。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深度为5100千米,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 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明显降低,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S波消失,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龄,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回答者:丁点皮球黄哈达 - 高级经理 七级 10-21 12:25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 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罗飞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线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基本数据 :赤道半径 6378140米,扁率因子 298.257 ,质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的健康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可谓“从头到脚”毛病不少。科学家发现,今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和深度都创下了历史纪录,完全修复需要60年时间。而海洋由于遭受污染也出现了200个“死亡地带”。 恐怕现在保护的速度远没有破坏的速度大。而且环境一旦破坏,修复是非常非常花时间的。 我想比较著名的就是关于冰箱使用的那个什么物质早已经禁止使用了,但是以前排放的那个物质是几百年都不会消除的。人类现在只能减少污染而已,实在想不到有什么有效的著名的事件。

328 评论(8)

加菲慢半拍oO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北极磁能 一个对地球全新的认识 地球如何运作 太阳的伟大不用多说,正是太阳能孕育着地球的万物生灵,可是我说,有另一巨大的能源,可谓与太阳能是旗鼓相当的,你相信吗? 地球公转、自转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年月日而妇孺皆知,地球北极指向北极星,即被人们放在遗忘的角落,其实,这三者的位置,后者应居榜首。北极星向宇宙幅射大量的磁力线,磁场的作用力把地球吸引着,只是给了太阳的面子,让地球在太阳周围公转。由此看来,太阳系可能是受北极星控制着哩! 地球形成之初,不一定是全圆球,虽有地壳不断的演变,强大的地心吸引力使它越转越圆,以适应在宇宙真空中运行。由于北极星的吸引,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地球成为略扁的陀螺,这也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一 地壳演变 从地壳的演变,见证北极磁能的巨大:地球有悠久的历史,无情的岁月,风雨自然的催残,海水的冲刷,使它成为现在的三山七水,地球是名副其实的土球。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赤道附近上升的气流跟不上地球自转的脚步向西移动,正如公共汽车行驶时乘客会感觉后退一样。地球两个最强劲的风带,东南、东北信风带把陆地上微小的土粒刮向西边,海洋中的岛屿也向西位移,就是大陆,如出现飘移、拉伸、挤压,都有向西移动的倾向。在海洋环流中,世界三个最大洋所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也是地球最主要的洋流都是自东向西奔腾,气势磅礴,对陆地向西移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地球北极指向北极星,北极在地球自转、公转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地球会产生向北的重力。加上地球自转的影响,地壳演变就有向西北移动的趋势。 这个说法,使地球的演变过程简单明了:首先是南极洲周围出现断裂。南极洲是地球最古老的大陆,正如脱水桶一样,它的周围经不住地球自转的离心力,渐渐向北飘移,使它孤独无援。南极洲也成为大概只有企鹅生物和经常飘荡着风暴的冷酷风极。 其次,地球东西两半球此时却出现“三半球”局面,非欧南北美连在一起,印度洋大洋洲连接亚洲,太平洋独霸一方。先是太平洋选择下沉,由于沉浮必相间,其它两方要浮要沉如何抉择,结果,太平洋的下沉迫使非洲与南北美之间出现裂缝,此时,大洋洲、印度洋平静不得,印度洋的下沉助太平洋一臂之力,使大西洋形成。亚欧大陆迫于北极的重力作用,与非洲之间出现分裂,在与澳大利亚连接中,赤道附近出现拉伸、扩散,生成南亚次大陆和马来群岛,向北移动。随后,南亚次大陆整体稳定,向西北俯冲而下,使本来属印度洋北部的青藏抬高隆起。至此,地球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得到完整的解释。 由于地球纬线长度和时速的差异,赤道附近向西移动快,高纬度地区向北力量大。亚欧、北美逐渐靠近北极,北部沿岸岛屿众多,你追我赶,格陵兰岛大部已进入北极圈,北极周围不堪重负,不得不低下头,形成北冰洋,北冰洋最深处达五千多米,强大的压力指向地球中心,直击南极,使南极洲成为地球平均高度最高的大陆。 二 地理表现 了解地球演变的主要表现,可加深认识地壳的演变过程: 1、断裂--飘移:地质较稳定,整体移动。飘移前方是海洋,阻力小,洋底受压弯曲下沉,大陆边缘被抬高。主要是南北美大飘移。 2、拉伸--扩散:形成大小岛屿、半岛以及海峡。如东南亚,南北美之间的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等。 3、挤压--隆起: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形成高山俊岭,山岭方向与挤压方向垂直。地球上的高山高原,除因飘移而生成的南北美西部大山系和南极洲高原外,一般都因挤压而成,出现在大陆的东南部。如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即是西伯利亚东部、我国的三级梯形,青藏、西亚至欧洲南部一带,澳大利亚东部的大分水岭.北美洲在飘移过程中东南部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挤压形成,南美洲巴西高原的河流走向也与挤压方向垂直。 4、较小变动大多表现为平原,出现在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如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澳大利亚中部,北美洲从北到南的中部,巴西平原。 5、地壳演变复杂化的如:太平洋西岸沿海半岛、岛屿一带,如日本、台湾等,既受挤压而成,又与大陆拉伸。欧洲西部出现拉伸扩散,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又有飘移迹象。非洲整体地势较高且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原因是在南北美大飘移之初,地势整体被抬高才有出现裂缝的可能,处在印度洋下沉压力的边缘使东南部更高。非洲与亚欧大陆发生错位,形成地中海、红海与波斯湾的三角地带,是由于两大陆彼此受力移动方向不同所致:非洲地处赤道附近,向西移动力量大,而亚欧大陆地处高纬度,逐渐靠近北极。 三 北极磁能 从北极所指的宇宙空间幅射来的磁力线,是南北方向的直线传播,不反射不折射的,使地球到处充满磁场(与其说地球是一个大磁场,不如这么说更合适),虽然磁力线可穿过物质微粒空隙到达南半球,但北半球明显比南半球优越宽厚,因此,本文把磁能称为北极磁能,很多象南极、北极不一样的自然现象能得到完美的解释。得天独厚的北冰洋及周围地区生气勃勃,植物丰富多彩,高大雄壮的北极熊、麝牛等动物快乐的生活着。 北极磁能认为:在磁力线的作用下,物质微粒如分子(或原子)都成为一个微小的磁体,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成为一个磁场,磁体周围有呈弧形状的磁力线分布,磁力线都是从北极出来进入南极。所以物体可认为是由小磁场构成的,同一种物质微粒组成的的物体,都有可能被磁化成一个大磁场,如磁铁,磁化后的两个磁极南北有规律地排列。末被磁化的物体里面的小磁场两极是杂乱无章的,这些物体是磁电。 本文引入磁电这个词,只是为了说明方便,磁电就是有机会被磁化为磁场的东西。磁电有大小之分,如一滴水是一个磁电,一池水是一个磁电,浩瀚的海洋也可看成是一个磁电,一股热气、一阵风、一朵云彩、一个金属体等都是磁电。固体的磁电一般只表现在物体与另一物体之间存在的引力,它们的摩擦会产生静电。液体、气体的磁电表现很活跃,能产生各种能量,如水有水力,受热澎涨,气有气压,空气流动造成复杂的天气。通常两个磁电的分界不明显,如水流相通,云朵成片。 不同种物质微粒的磁电组成的物体,即地球大部物体,周围也有小磁场的磁力线存在,两个物体周围的磁力线会相互交织,产生万有引力。所以澎松的物体如衣服、棉被等有保温作用,物体与物体的接触会产生各种能量,包括自然界所有的物理变化。可见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各种活动都是磁电相互作用的结果。 磁电磁化为磁场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一个磁场既有产生就有消亡的时候,如磁铁有剩磁。磁电不同部位的先后磁化,可产生涡流,形成旋风。海洋中的洋流被磁化,必是推波助浪,一股热气上升磁化,将形成UFO(个人设想)。 在磁力线幅射较强的地方,磁电活动力较强,也有容易被磁化为磁场的机会,如大磁铁比小磁铁更容易使大头针磁化。北极附近是磁力线最集中的地方,大气层接受了最直接的磁力线幅射,空气分子不想磁化也由你不得了,因此空中经常出现壮观的极光,这是北极的优势所在。 雷电交加时,风神伴随着大量磁电的云童,是如何使雷公电母降临呢?大雨倾盆之前,天空乌云密布,有大小的,有高低的,有成片零星的,磁电的分布不均匀,周围的空气压力有高有低,情况复杂多变,气旋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所谓“云生风”就是这个原因。此时,我们也别忘了还有北极磁能的存在,“南北一统”的磁力线,有它的规则,它可以使一些磁电顺理成章地被磁化,当这个大磁场被实现时,周围空气压力差极高,空气分子的高速撞击,将产生(核反应)无比的威力,大有翻江倒海雷霆万钧之势。 综上所述,太阳能是直接给地球的热量,而北极磁能是磁力线使地球产生能量,是自然现象及各种生物体活动的源泉,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北极磁能的认识,是分子运动论的理解和补充。电磁和电流的应用,是人类科学的杰作。 四 磁场探索 是否北极星的吸引并不重要,关健是北极所指的宇宙空间就有这么强大的吸引力,究竟为什么,可能是一个大磁场吧!周围有呈弧形的磁力线,因为这个磁场很大、很远,到达地球的磁力线可看成是直线幅射的(从地球磁极只在地轴的附近,可看出这直线不是很直的),这个大磁场同本文所提及的磁场性质完全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既然是磁场,太阳系处在这个磁场中,九大行星有与地球一样的公转方向和大概处于同一轨道平面,这岂不就是一个电机的模型,太阳系就是这个模型的转子,这时,我们对地球磁极,黄赤交角(地球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面所成夹角)以及九大行星等的研究能否得出这个弧形磁力线的弧度有多大,以及各大行星在不同位置的弧度有多大差别,来推算这个大磁场的中心在那里呢?这是本人的一个想法。或者,这个中心在地球的南方也是可以的,因为磁力线从北极出来进入南极,北极出来的磁力线有的还要先向北,再向周围转了一大半圈子才进入南极,所以太阳系所处这个大磁场的中心位置不会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从这里可知道为什么会有公转和自转了。 地球是由复杂元素组成的,不可能磁化成一个大磁场,地球里面较大的磁场也是寥若晨星,如雷电、极光等自然现象和科学产物的磁场,常见的磁铁等。但在自然界中并不排除其它物质微粒组成的物体都有或多或少地被磁化成磁场的可能,这正偶合世界还有变幻莫测的各种神秘的自然现象。试想(纯粹编造):在10米地下或周围有1立方物质被磁化成磁场会表现什么,恐怕你要往前走,它却拉你后退。 万有引力的实质怎样?它与重力、磁场吸引力有什么关系?因大小、质量、方向、位置、时间等的不同,宇宙间没有两种物体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物体的磁电就不一样,两个磁电不一样的物体就有异性相吸的作用力,这样万有引力就产生了。万有引力的产生是以物体的中心起作用,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反而越小;两个物体之间距离越近,引力就越大,反而越小。地球的万有引力相对于地球上物体的万有引力有无可比拟的大引力,这样也就产生了重力,即地心吸引力。可是万有引力相对于磁场的吸引力是微不足道的,假如北极星真是一个大磁场,要带动一万个(本人设想)象太阳系一样以万有引力存在的系统还是绰绰有余的。可见重力也属于万有引力,它们都是磁能的体现。

90 评论(9)

autumngold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的寿命还有很长。 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000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9.6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365.26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 轨道偏心率 0.0167 轨道倾角(度) 0.0 升交点黄经(度) 0.0 近日点黄经(度) 10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径(公里) 6371 (此数据为最新数据,此前数据为6,378) 极半径(公里)6350 (此数据为最新数据,此前数据为6,357) 地球周长(公里)40030 扁率 0.0034 质量(地球质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转周期(日) 0.9973 黄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地球的重力常数为9.8N/kg,为月球的6倍。 目前全球有八个主要板块: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印度除外);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北美板块-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 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一一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之后,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已。直到十六世纪的哥白尼时代之后,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已。 地球当然不需太空探测船才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整个地球的全貌。 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对天气预测,尤其是台风 (飓风) 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 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幔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幔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公斤: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大气层= 0.0000051,海洋= 0.0014,地壳= 0.026,地函=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0.09675 。 地核主要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来得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地核主要的主要成分是铁(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来得高;下部地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函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於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函的物质有时会因着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 及硅酸盐类如长石。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二氧化硅)及矽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矽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 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 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函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函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於地函中之处。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地球的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 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几乎完全消灭了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例如撞击坑 ,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几乎完全消灭了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例如撞击坑,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而且老於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而且老于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老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最老的生物化石不老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於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 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於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 (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于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地球大气组成中, 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馀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 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 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徵,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潮力会使地球的自转周期每一世纪增加约2毫秒,最新研究显示在9亿年前一天只有18小时,而一年则有481天。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於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于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 由於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爱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着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电浆)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 地球有一个卫星,就是月球 ,它距地球384,000公里远,半径1,738公里,质量是7.35x10 22公斤。然而此外: 数千个小型人造卫星也在绕地轨道运转;小行星3753 (1986 TO) 的复杂轨道与地球相关,它不能算是地球的卫星,一般是视之为「伴星」(companion),比较像是土星的土卫十与土卫十一的地位;1846年间曾有人宣称找到了第二个月亮Lilith,后来证实它并不存在。 地震波——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20世纪初,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忽然醒悟:原来地震波就是我们探察地球内部的“超声波探测器”!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猛然加快,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分也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就被称为“莫霍面”。 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则消失了,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了,固体物质也没有了,地球之心在这里,只剩下了液体和气体。这个深度,就被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谜终于搞清楚了:地球从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是岩石,地幔主要是含有镁、铁和硅的橄榄岩,地核,也就是真正的地球之心,主要是铁和镍,那里的温度超过2001摄氏度。

33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