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24

约丶书丶亚
首页 > 英语培训 > 病耻感英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芳芳Flora

已采纳

世界精神卫生日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提出。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社 会各界,广大群众对精神卫生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计划10月10日前后在全国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 至2010年已先后举办了14届活动,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

病耻感英文

188 评论(9)

激排爱畅想

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病耻感"。

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

112 评论(13)

emilylovejay

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         从那时候起企业员工的心理支持服务越来越被重视,到现在不少大型企业都会购买员工的心理支持服务。效果如何呢?         我们在肯定为企业员工带来心理知识普及,良好心态建设的基本需求满足外,也不得不面对很多真的有需求的个体被“挡”在心理咨询门外这个现实。         不仅仅是EAP行业的心理咨询,整个社会基本如此。         事实上,我调查显示我国心理疾病就诊率仅有9.2%。走进心理咨询室和走进诊室差不多的困难。         挡路?挡路者羞耻也。为啥羞耻?因为挡路者名曰“病耻感”。        病耻感是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且往往和自我污名化产生联系,其对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会产生不利影响。          Goffman(1963)B1首先提出了羞耻感的概念,用“stigma”一词表示羞耻感,“stigma”源于希腊语,本意是烙印,表示人身体上的某一个特征,而这个特征代表了这个人某些不良的道德特点,即“极大的玷污某人名誉的特征”。Goffman形容这是一种耻辱的特征,这种特征将一个完整的、正常的人变为了一个被玷污的打了折扣的人。此后病耻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医学领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等。         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为5%-6%,担得起第一大心理疾病的名头。抑郁症当然也有病耻感,他们会觉得“我很差”“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对不起父母”……这又与抑郁症本身的病理特点相互作用,把人拖进泥潭的更深处。          蓝也看到很多人在疾呼,希望抑郁症患者“卸下”病耻感,不可否认这份善良,也不可否认抑郁症患者需要面对自己的病耻感,因为这个病耻感真真实实的是他们在面对啊。         可是他的病耻感从哪里来呢?         病耻感除了自责,更多是别人施以的,我们解释这件事的时候经常举一个例子:          俩人发生争执,一个人说“你神经病吧!“(或者精神病,或者疯了)那一定是在骂人。         如果俩人发生争执,一个人说“你心脏病吧!”(或者感冒,或者其它)那应该不是在骂人。搞不好还是在关心呢。          为啥一个是骂人一个不是,这个无需解释,因为其中的文化内涵所有人都懂。          就和前阵子深圳地铁上,某大姐骂某外籍男士“你就不是男人”。中国人基本上都可以会心一笑,你懂的,我懂的,大家都懂的。         所以罹患抑郁症不愿意让人知道,甚至,压根就不想就医,也不想去心理咨询。       咋给给心理疾病贴上的标签呢?       1.把所有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反社会人格”等带来巨大负面社会影响的疾病。        2.和大部分人不同的,或者是不了解的总会让人害怕。        我们都知道即使是精神分裂,也不见得都非常有攻击性,更不是随时会攻击别人,甚至杀人的“异己”,但是因为这种不同和不了解,人们就是会害怕。当我们害怕的时候会有自动的反应出来,那就是攻击或者躲避。       过度关注抑郁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年抑郁症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了抑郁症,但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严重的抑郁症会影响生活,甚至可能会自杀。而一旦发生抑郁症自杀事件,家人、学校、单位就成了众矢之的,让人难免谈之色变。         之前有做hr的朋友面试的时候发现一个员工有一些抑郁的症状,来问“他会不会是抑郁症?”“万一上班几天出事了咋整”……。在学校也是这样,一旦某个学生被确认为抑郁症,一系列行政干预就会介入,因为校方也会担心。          对抑郁症的误解,可能是这样被描述出来的:         “就是心眼小,想不开”         “心理太脆弱了”         “本来就是个不存在的病,给懒找个借口罢了”          “抑郁症也是精神病,不正常”         “无病呻吟求关注!”        所以特别想建议,当然我的建议可能看到的人并不会太多,看到的也不见得认同,但是还是想提……         周围的人多一些理解和接纳,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乃至社会对抑郁症(包括其它很多心理疾病)更多的理解和接纳,更少的蔑视和排斥。           媒体和内容输出的公众号多一些正面的引导,比如:《他的善良让他抑郁也让他的周围充满温暖》(张国荣),《微笑抑郁背后疲惫的心》,《一个成年人抑郁的平凡,生活》——以上题目纯属杜撰,意思明白就  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吓唬人有用——“吓唬”当然这个词也不咋准确,应该叫负面描述——会提升重视程度,但是一不小心也会“妖魔化”,度要把握。          可以搞个“蓝雨伞”倡议,雨伞花也叫蓝星花,非常常见,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地方,意味着“互信之心”,相信在真诚的接纳和理解中每个抑郁症患者最终都能摆脱抑郁的泥潭。         真实的抑郁症患者,其实大部分是善良敏感的、高道德标准的、敏于思考的、自我要求较高的,甚至是充满文艺气息的。也正因为如此把自己陷入了难以挣脱的泥潭,面对泥潭中的人,我们必须重视,最好能伸手过去、递个树枝过去,而不是发个动态说,你看看这就是抑郁的恶果,你们都要小心了。         其实搞不好你自己也在里面呢。

258 评论(8)

金凯瑞砖家

每年的10月10日。例年主题如下:

1996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200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身心健康、幸福一生

200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

200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

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

200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 心理和谐健康

201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01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

201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201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仍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328 评论(14)

福建不吃辣

是否应该告诉别人自己有抑郁症

是否应该告诉别人自己有抑郁症是许多抑郁症患者都会想到的一个问题,下面是否应该告诉别人自己有抑郁症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耻感是一个医学名词,指一般人群对患有某种疾病患者的评价和反应。

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可细分为感知病耻感、经历病耻感和自我病耻感。

感知病耻感是指大众对病耻感的感受。一方面是个体所感受到的公众对某种疾病患者持有的歧视性态度,另一方面是患者自己作为受歧视对象的感受;经历病耻感是患者实际遭受的歧视或社会活动受到限制;自我病耻感是指公众病耻感内化所导致的患者恐惧、羞愧、自罪、丧失自尊等负性情感体验。

与病耻感直接对应,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通常分为外在与内在的歧视:前者是社会对患者的态度,表现在对患者抱有偏见,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欠缺的,不应受到尊重或公平对待的;后者是患者对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和没有价值的.,或不能胜任本应能承担的工作。

精神疾病的病耻感是重要的精神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安于看病治疗,就是害怕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异样的眼光。

精神疾病患者如何看待病耻感?如何战胜病耻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精神卫生话题。

长风:该不该告诉别人自己有抑郁症?

很多郁友咨询我这个问题,仅次于问我“该不该吃药?”

然而“公开”比“吃药”还要复杂许多。

我最早在2000年爆发抑郁症。从一开始,我的病就是公开的,尽管是不得而已。从效果看,除了最初身边人的惊讶,大多数时间我都得到了外界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我从“公开病情”中获得了决定性的好处,但是我无法建议郁友们都像我一样公开,因为身边有很多不好的实例;当然,我也无法建议大家不去公开,因为缺乏实证。因此,我的经验,只能供大家参考。

先说一下我为什么公开:

1、抑郁太严重,不得不被公开。

我是在2000年高考前夕抑郁症爆发的。当时连我自己都不知怎么回事,混混沌沌度过了高考。父母也以为高考完了就好了。9月份大学开学,彻底“崩溃”,精神恍惚,破坏了宿舍同学的书本等财物,站到楼顶寻求自杀。于是,我休学了,我的病也不得不被身边所有人知道。

2、抑郁症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导致我一直被公开。

复学后以及工作后,我的抑郁症是一个反反复复、逐步向好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的学习、工作能力是受限甚至缺失的,情绪更加难以稳定。加之历史标签,我想藏也藏不住。

3、我在公开中尝到了甜头,收获了“特权”。

复学后,我可以缺勤上课,老师会理解,同学会帮助;就连考试,老师和同学也会特别帮助和照顾;工作后,我会获得更多的鼓励和宽容(小失误会得到理解和帮助,小功劳可以得到鼓励和赞扬)。

4、我在公开中,走向了康复。

我尝试过电休克、开颅外我所知道的一切方式,几乎无用;但是我的公开,得到了亲人、朋友、同学、同事、郁友甚至陌生人的全力支持。我逐渐用一种自创的“公益疗法”(即“助人自助”,也可以理解为森田疗法的为所当为),走出了抑郁。

5、我在公开中,逐渐成为了倡导者。

2003年,我加入了阳光工程,慢慢成为负责人;2014年底进入尚善基金会,专职公益。我从一个被动的公开者变成了主动倡导者,核心动机还是因为我在助人自助中获得了康复,并在这项使命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

再说一下,为什么我可以在公开中得到如此大的帮助?

1、环境(运气)

这一点不得不放在首位,因为我几乎没有收到过歧视(最初几年的不被理解,实属正常)。我伟大的父母、可爱的同学老师、宽容的领导同事、一起抗战的郁友、有缘的陌生人……事后想来都是运气。

2、个人(性格和努力)

真诚:从小到大,我被公认真诚,加之学习成绩优秀,几乎被身边所有人信任。我病了后,周围的各种人虽不了解抑郁症,但都相信我真的是病了,给予理解和支持;

上进:同上,身边所有人都认为我上进。突然没有外因不上进了,大家会费解;在抗郁的路上,大家都能看出我带着一种“病态”抗争的努力。所以,容易被理解和支持;

勇敢:这一条不是从小就有的,是被抑郁逼出的。当我可以勇敢面对自己病情的时候,我发现勇敢面对外界要比面对自己容易很多;

擅长社交:虽然我也有过严重的社交恐怖症,虽然我也不是外向的“交际花”,但是对我与人沟通的确很擅长,我懂得如何赢得人际关系。

良性循环(综合):我的抑郁症公开,与我的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心灵成长形成了良性循环。已不再是“公开不公开”的问题,而是成为了我的一个优势。

170 评论(15)

宁波的的汤圆

顾名思义,“病耻感”是指因为身患某种疾病而带来的羞耻心理,这份羞耻往往来自于患者,并且直接指向患者自己。作为一种“主观动物”,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心,可我们的情感和思考绝大部分是经由自己指向外界的。因为同样的,我们也是一种“社会动物”,不论是喜、怒、哀、乐、厌、悲、惧、还是一些更加复杂的混合情绪,我们的情绪以及其衍生物都是为表达和社交而生。这就造成了我们很少有像“羞耻”、“内疚”这一类源自自身,指向自身的情感。难道“病耻感”真的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情感吗?病耻感从何诞生?人类的“羞耻感”最初来自于排泄,来源于童年早期,是我们发现无法控制自己身体时的窘迫。这种早期的窘迫决定了“羞耻”的基本方向,它导致一切与“排泄”以及排泄器官相关的行为都是私密的、羞耻的。包括人类在内,绝大多数动物的排泄器官都与生殖器官紧密相连。而一个东西一旦与“性”联系在一起,它将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就好像王尔德所说的:生活中的一切都关乎性。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人们通常因为自己身患什么疾病而感到羞耻呢?大多数人想都不用想,就能答出“性病”二字。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可以通过性行为进行传播的疾病”。例如梅毒、淋病、艾滋病等等。这些疾病大部分是以血液为媒介,也可以通过母婴或其他途径传播。但是“性”这个话题太过敏感,大部分人在得知一个人得了“性病”后会立刻联想到对方曾经有过相应的性行为,也就进一步联想到对方是“不洁”的。甚至困扰着大部分女性的妇科疾病也逐渐被大众认为是污秽的。而在古时候,甚至是现在的一些偏远地区,不幸罹患精神疾病的男人女人们通常会沦为一个便利的性侵犯对象。

149 评论(14)

hua爱美食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每年的10月10日,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quot;病耻感"。

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19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