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7

武汉徐东居佳伴
首页 > 英语培训 > salon英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派飞凯特

已采纳

旧时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在崇尚艺术的贵妇人的客厅里集会,谈论文艺。后来就把文人雅士聚谈的场所叫沙龙,现也指在文学艺术方面志趣相投的人们的一种社交场所。顾名思义,英语沙龙指英语交流的社交活动,类似于英语角。

salon英文

298 评论(14)

那一朵云啊

英语沙龙英语名称为“English Salon”,和英语角一样,英语沙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练习英语口语的活动。

全世界非英语母语国家,除了中国,很少有国家有英语沙龙,英语角这样的活动。甚至包括英语教育盛行的日本,你无法在那里发现英语沙龙,英语角这样的活动;取而代之的,是英语口语教室等等由外教引导的小班制会话英语课程。

“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Salotto",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17世纪起,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

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欧美各国文化界。

扩展资料:

一、沙龙历史发展

从17世纪开始,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在那图书不普及,各种宣传工具也不发达的年代,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个展现自己扩大影响的极好舞台。

18世纪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谈论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随后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

法国大革命期间,沙龙活动被禁止,之后尽管有所复苏,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逐渐演变为“展览”之意,最早的美展则是由路易十四于1667年举办的。

尽管法国大革命对沙龙有很大的影响,但沙龙仍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19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二、区别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里开始出现三种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分别是:英语角(English Corner),英语沙龙(English Salon),英语派对(English Party)。

1、英语角

100%都在室外举行,如公园,广场,校园等等,参加者学生居多。

2、英语沙龙

100%都在室内举行,如图书馆,教室,咖啡馆等等,参加者以社会人居多,英语沙龙的目的还是以提高英语口语为主,但由于参加人员多为社会人,因此话题更广泛,同时,相对于英语角,英语沙龙的口语水平往往更高,毕竟参加人员是早已离开学校的社会人。

3、英语派对

100%在室内举行,如咖啡馆,白领会所等等,参加者基本为社会人,提高英语口语已经成了次要的目的,因为英语派对的参加者往往是外企人士,英语本来就是工作语言。

参加英语派对的目的主要是使用英语进行社交。语言本身是文化的载体,使用英语进行社交往往能突破很多的社交心理阻碍,从而进行更深的交流。

各种外语学校都经常在招生广告中宣称有免费的“英语角”,“英语沙龙”或“英语派对”,这仅仅是为了吸引潜在学生前往,而一旦参加,这些免费的英语口语活动会在片刻后迅速变成课程宣传会,学生招生等一些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语沙龙

344 评论(12)

30岁男人的世界

有两种1“沙龙”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每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十九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1.定期举行;2.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3.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2姓名:阿里尔·沙龙1928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沙龙山谷的一个犹太农民家庭,沙龙家原姓施恩内曼,后来才改以家庭所在地的沙龙山谷为姓氏。 1966年,沙龙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作训部队司令。1967年军衔升为少将。1981年,沙龙被贝京总理任命为国防部长。1999年9月2日当选为利库德集团新任领导人。在绝大多数渴望和平的以色列民众眼中,沙龙永远是一只好斗的“战鹰”。

301 评论(10)

sunxiaoyan85

文/sgasun 对沙龙(Salon)最初的记忆和印象刻骨铭心,记忆深刻。因为那时,我十八岁。从1975-1979年,是我的中学时代。这个时代,既不是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那些年,也不是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的所有的日子。那时候还没有彩色电视机,整个凤凰县也就是几个大单位可以看到银屏大一些的黑白电视,每到晚上就放在院子里,看电视的人围的水泄不通,有时候因为差转信号不好电视图像还经常雪花点点飘,人的影像几乎都是颗粒状。但是观众依旧守在电视机旁看得津津有味恋恋不舍。 如果要我回忆电影《牛虻》的印象,我脑子里的图象都是带雪花点的。但是,尽管如此,透过这电视银屏这小小窗口看到的另一个大大世界给那个时候的少年的我内心带来的震撼是翻天覆地惊心动魄的。 我家那时侯已经有一台上海“凯歌”牌的电视收音两用九英寸黑白电视机,《大西洋底来的人》就是通过它看完的,也是第一部进口国外的电视连续剧,对它的音乐耳熟能详。 电视剧开始的音乐一响,真个人就全神贯注了。后来的《乡恋》《大连好》《潜海姑娘》等等被批为靡靡之音的音乐都是从它这里第一次接受的。 但是,这些都与沙龙无关。到80年的时侯一部国产单本电视剧《雪花静静地飘》却让我深深地着了迷,那是我第一次憧憬未来大学时代浪漫生活,憧憬那样的沙龙聚会,脑子里第一次有了沙龙的概念。后来知道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作家李陀的一篇小说改编的。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反映真实人性情感的作品还是很前卫的,一放映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是,那个时代,那个年龄阶段的我,却被它深深迷住,这么多年,挥之不去。 故事说的是一个77年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的女知青,老三届的,出生军人大院,父母早就和自己的战友说好,两家结亲,也就是说她早就已经有了结婚对象了。但是大学新生活的熏陶,使得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这段情感以及未来的生活,于是,她总是心事重重,若有所思。 后来,她跟随一个好友去参加一个大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沙龙”。“沙龙”是在一个同学的家里,她去的比较早,进去的时候就看到一个电工师傅在梯子上忙着修理灯泡和线路。 直到来自几所大学的来聚会的人到齐之后,主人拿出一部收录机,放在屋子中间,大家都围着坐住,手里捧着一杯茶,主人将一盒磁带插进收录机卡座。这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全神贯注,主人按下放音键,一阵轻柔、舒缓而又带一种淡淡的忧伤的英文歌声飘了出来。 这时,旁边的一个很磁性的男声开始缓缓地将每句歌词大意讲给在座的各位听。音乐原声与旁白结合的天衣无缝。还记得那首歌曲好象叫什么黄水仙,属于乡村歌曲类的。看电视的我,当时就一下子被这一幕震立当场!这就是我心底憧憬 的生活啊。 电视剧中的女主人公这才发现,她一进门认识的那个电工师傅就是正在给大家翻译并旁白的那个人。如此棒的英文水平?他是哪个大学的呢?她于是对这个电工充满好奇,在这次沙龙聚会后,他们相识了。她才发现他并不是她想象的大学生,虽然如此才华横溢却因为家庭背景等因素被挡在大学门外,靠自学让自己如此学识渊博。 后来的发展和许多的浪漫故事一样,他们越走越近,彼此都发现对方就是自己这辈子要找寻的人。 但是,他们中间横亘着一个障碍。他们都是有了结婚对象的人。这也许是较早反映这种情感的电视剧。作者也无法解决,只把问题抛了出来,没有结局。 于是,电视剧最后的镜头就是,他们俩在桥头相遇,远远地彼此注视着,没有话语,只有雪花,静静地飘着,落满他们的身上,周围大地白茫茫...... 这最后一个镜头冰封在我十八岁时的记忆深处,没曾融化! 读大学期间,从众多的英语单词之间,惟独对salon这个词格外亲睐,才明白它在英语中也属外来词,指的是一种相当“小资”的资产阶级社交活动方式。但是,不可救药的是,我对这种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毒了。完成大学教育之后,都一直构想着我未来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周末聚在一起,一杯热茶、几个话题、几句实话,博古通今,浪漫温馨。 没想到08年回到外语学院不久,从北方调来的尉教授见面聊过几次后,竟然问我:咱们有时间搞个沙龙怎么样?我毫不犹豫地说:好啊!我双手赞成。 于是她就急忙查看几个外教的课程时间安排,找一个我们都有空的时间。前几个星期,因为都被各种事物缠身,没能成。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大家都有空的下午,第一个沙龙的第一次聚会得以实现。别看尉教授典型北方人,干事风风火火,心直口快,干脆爽朗,沙龙开始才发现她其实也很“小资”的。她竟然都准备好了上等的雀巢咖啡、椰奶伴侣、白砂糖、一些香脆饼干。呵呵,如果有一高档场所,再配上点音乐,离真正的沙龙距离不远了。 对泡咖啡,我情有独钟,所以对任何进来的人我都主动问一声:我给你泡杯咖啡怎么样?杯杯香浓,味道好极了! 第一次沙龙聚会来了四位外教,几乎是所有在韶大的外教了----Kayewen、Perry、Juan和Kim。我们有老师陆续来到,共有十来人。沙龙就是随便聚会聊天。古今中外,信马游缰。 Kayewen坐我对面,属于有话则多,无话不语的人,我和他上课间隙遇到过,聊的十分投机,很好接触的那种。他进门时,我问他喝不喝咖啡,他说不用,也不喝水。我也就不泡给他了。Perry则十分喜欢咖啡,而且申明要black(纯)的,伴侣和糖一概不要。 Juan则自带喝的矿泉水。坐我右手的有着一张中国人脸的Kim则喝我一样的咖啡。 看着Kayewen干坐,水也不要,我开他玩笑说他是头骆驼。耐渴又耐汗,沙漠之舟。他笑笑。 Perry则十分健谈,手舞足蹈。Juan温文尔雅,气定神闲,说话时健谈,听话时专注。令人感动。 谈起文化的差异,大家都捧腹。我顺势提起Babel tower和Babel电影,想听听他们这些西方人对圣经中巴别塔的解读和对电影巴别塔之间的联系或者解读。为此我和Kim出现争执。他认为圣经巴别塔的故事是上帝要人敬神,我同意。但是我说上帝要警示人们敬畏他,不要敬其他神,尤其不要把自己当神,也就是心中没了上帝。但为什么他要用弄乱人的语言来作到这一点,以示警示? Kim认为电影巴别塔(Babel)是一部很boring(闷)的影片,我发现和他就欣赏来说,就迥然不同了。我认为电影是讲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他认为电影的主题就是那把来复枪(rifle)。 我说,即使关于枪的话也应该是子弹更关键。就像美国人大部分人都赞成私人可以合法拥有枪支,他们的信念建立在这样的认知上(枪支的生产商更加如此):枪支是无辜的,重要的是谁pulls the trigger(扣动扳机)。 为电影的主题,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本身就充分说明沟通的困难并非语言障碍,也是进一步说明巴别塔无法建成的例子。 后来说起在不同文化中出生,受不同文化影响各种人的形象指代。Kim说起什么Jook Sing。音似广东话“竹升”,又是连比划又是纸上写写画画,可惜他的汉语我们听不懂,汉字也猜不出。他解释了一阵。我懂了一半,说这样的人就是“banana”吧。 他说,不是,banana是negetive(负面的)。 我说,是的。是指一个人有点羞于认同自己原来的血缘印记和文化,黄皮肤,外面中国,里面完全西化。 但他说Jook Sing 不带这点负面含义。后来他干脆跑到文印室给我们每个人打印了一张Jook Sing的语源说明,出处和含义一目了然。 看来他是个十分认真的人。原来这个词指“a person is Chinese outside,hollow inside(外表中国,内心空虚)”。 我说,反过来,对你们在西方文化下出生长大的西方人,如果来中国,被我们中国文化同化了,我们就叫你们egg,煮熟后剥皮的egg,外表西方,里面中国黄。他们笑,点头认同。 这是第一次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际的一场沙龙。虽然与我十八岁青春年少时构想的沙龙相去甚远,但它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沙龙啊。 呵呵。有了这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希望下次你也能参与哦。

19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