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eash2004
北京; 地形 全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东灵山为北京市最高峰,海拔2,303米气候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1月-7至-4℃,7月25至26℃。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常有暴雨。曾经北京及华北春季多发沙尘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46天(2007年),比上年增加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7.4%。简介 北京市(Běijīng Sh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13]。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以市区人口数相比,北京为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全球只有极少数城市像北京一样长时间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其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时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超过1亿4700万的旅客。景点庙宇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胡同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而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紫禁城, 神武门,景山, 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而近年来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城池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清朝灭亡后,北京城池逐渐被拆毁,除宫城保留较好外,现皇城城门只有天安门被保留,内城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外城则完全被毁,只有永定门被重建。燕京八景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 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 宛署杂记》(明)、《 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保利剧院等都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北京的夜生活同样丰富多彩,后海、三里屯、南锣鼓巷酒吧一条街就是很好的去处。四合院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北京最具特色的是什刹海的胡同游,坐上风铃叮当的三轮车,穿过蜿蜒曲折的胡同,走进迷人的四合院,会让人真正领略到老北京的风韵。北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有6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故宫博物院(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长城(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天坛(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民族特色 北京包含全中国56个民族。[9]其中汉族占95.7%,回族、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的人口均过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共有少数民族人口58.5万人,占4.3%;其中居住在城近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为41.1万人,占在京居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70.2%。在北京市18个区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分布最多的三个区县分别是朝阳区(11.5万人)、海淀区(10.1万人)和丰台区(4.9万人)。拉萨 地形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念青唐古拉山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山势笔直,险要壮观。药王山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节的清晨,经常会有密密麻麻的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汇集在药王山上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米拉山米拉山途经墨竹工卡县。米拉山高达4700多米,耸立在拉萨之东,米拉山对于西藏高原的千山万仞来说,虽然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山体,但它却和南部的布达拉山构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分水岭,横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成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未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拉萨河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峰高耸,坡度陡峭,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念青唐古拉山脉必育有规模不大的现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发源于冰川,左岸支流大都发源于湖泊或沼泽。拉萨河在林周县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县河谷变宽阔,宽约1—1.5公里,开始有河心漫滩出现,漫滩上植被良好,该段河道较规正,两岸分布三级连续的阶地:三级阶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类,是天然良好的牧场;二级阶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级阶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开垦成耕地。沿河两岸是河谷冲积平原,宽度达1—10公里,耕地面积约57万亩,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粮食主要产区之一。气候 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委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比邻省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相对而言,3—10月份气候温暖而湿润,是西藏最好的旅游季节,而通常每年的“五一”是旅行季节的开始。简介 邮政编码:850000区号:0891英文名:Lhasa汉语拼音:Lasa车牌编号:藏A拉萨市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城进入了新的时代。196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1982年又将其定为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以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拉萨北部当雄全县和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区乡属藏北草原南沿,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盛产牛羊肉类、酥油和牛绒、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萨河谷,南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为西藏较好的农业区之一,盛产青稞、小麦、油菜籽和豆类,“拉萨一号”蚕豆更是饮誉中外的良种。拉萨周围具有经济价值和医疗作用的地热温泉遍地,堆龙德庆县的曲桑温泉、墨竹工卡县的德中温泉享誉整个藏区。拉萨市区地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称为雨季。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4℃。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春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景点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旅游景点有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宗角禄康、藏王陵、楚布寺、拉萨清真寺、曲贡遗址、西藏博物馆、药王山、直贡噶举派寺庙群等,主要商业区有八廓街、宇拓路步行街、拉萨百货大楼等。民族特色 拉萨市总人口近55万,其中市区人口近27万。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全市市总人口474499人。其中:城关区223001人、林周县50895人、当雄县39169人、尼木县27375人、曲水县29690人、堆龙德庆县40543人、达孜县24906人、墨竹工卡县38920人。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42万人。藏历新年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藏族人民从藏历十二月份就作过年准备,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到了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农历初一,为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各家派人到河边背回新年的第一桶水——吉祥水,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宗教节日牛王会:调牛节是藏族民众对牛在农业生产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他们在日常 劳动中培养出对牛的浓烈情感,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牛文化现象,他们视牛为神,以牛为献祭 神灵的最佳牺牲,于是牛王会也就出现了。牛王会从农历八月十五日开始,一般延续十多天,有时甚至历时一个月之久。人数常达千人以上。在牛王会期间,人们请黑叭(巫师)念经、吹牦牛角、宰杀数十头牦牛或上百只羊,狂欢滥饮,无比热闹。由于牛王会耗资巨大,所以近百年来这种大 规模的牛王会仅举行过一次。参加牛王会的成员都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它还属于祖先崇拜的文化节日之列。�传昭大法会: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届时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萨大昭寺。此法会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举行的祈祷大会而延续下来的,并举行格西学位考试,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来朝佛。此后,规模不断地扩大和丰富,使祈愿大会成一个固定的宗教节日,还十分盛行,其规模不亚于刚创立之时,一直到今天。酥油花灯节藏历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是藏族人民规模宏大、绚丽缤纷的酥油花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拉萨八廓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摆满有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形象,还有木偶表演。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西藏各地方官员、群众也赶 来看花灯。夜间,郊区农人进行载歌载舞,对歌比赛,有时延还续几天才能结束,这是拉萨最热闹,最快活的节日。萨噶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语就称之为“萨噶达瓦”。每年的藏历这一天,藏族男女身着 节日盛装,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成群结队地汇集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谭举行这圣大的节日,经过长期发展,萨噶达瓦节逐渐演变成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有的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有的摆上青稞酒,酥油茶,全家欢歌笑语,小憩于湖边。接着,藏族青年们围成圆圈,踏地顿节,欢歌而和。现拉萨市 藏戏团及其他文艺团体也来进行文艺演出,为节日助兴。沐浴节藏历的七月上旬(2000年9月),是藏族人民具有一种传统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这时,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藏族 沐浴节要进行五六天,节日期间,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农村还是牧区,人们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沐浴节是藏族人民民间文化的杰作,它跨越时间长,流播地域广,直到今天还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还吸收了大量的娱乐文化,从而使当今的沐浴节,演变成一个集宗教、娱乐、健身、社会教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节日。雪顿节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的意思就是酸奶,雪顿节在十七世纪以前是一种纯宗教的节日活动,按藏传佛教格鲁的规定,每年的藏历六月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准外出,以免踏伤小虫,到藏历七月一日解禁的日子,他们纷纷下山,这时农牧民要拿出准备好的酸奶敬献。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节日期间,藏族人民三五成群,男女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有的还搭起帐篷,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青稞、菜肴等节日食品涌入罗布林卡内,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还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研讨,经贸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场面更加热闹非凡。赛马节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 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您久的历史。“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人民一年一 度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望果”是译音,音为绕地头转圈,“转庄稼地”的节日。�“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 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多姿多彩。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昆明 地形 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气候 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年极端气温最高30.4℃,最低-7.8℃。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去时别忘了带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大多集中在5~11月,只要一下雨,气温就会降下来,这个时候前往,建议游客最好带件风衣。简介 昆明(Kūnmíng),云南省省会,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两千四百余年,年接待旅客2735万人次,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达中越边境250千米,西抵中缅边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300千米(直线距离),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及国际旅游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百花盛开,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景点 ·大观楼 ·云南民族村 ·圆通寺 ·昙华寺 ·海原寺·西山-龙门 ·筇竹寺·滇池 ·大观楼 ·九乡风景区 ·世博园·石林风景区 ·翠湖 ·圆通山·金殿风景名胜区 ·昆明黑龙潭 ·玉龙湾·云南陆军讲武堂·轿子雪山风土人情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民族特色 昆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依次是苗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是基诺族、独龙族和德昂族。
葳蕤9999
圆通禅寺,古称圆通堂。明宏治戊申(公元1488年),由李万春舍宅基,各殷商贾集资建成。遗址在今市设计院大楼东侧,面阔外5间、里7间、深3间。坐南朝北,面向前街。由外坪、牌坊门楼、下厅、回廊、天井、上堂大厅侧二小厅分五龛、后堂、花台组成。寺庙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龙飞鱼跃,斗拱花井,梁、桁、樽、柱之间,尽是花墩承托。每个花墩均是木透雕,刻着各种花卉、人物、鸟兽,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栋高檐斜,外观雄伟。庵堂前左侧,一株高大的参天古榕树的四根巨大的树枝向四方伸展,遮天蔽日,荫荫翳翳,是小孩戏耍、老人纳凉的好地方。清康熙癸丑科进士邓文修曾为通源堂撰写二副楹联:“南来灵感无双佛,西向通源第一庵”;“榕影飘飘遮月色,钟声缈渺渡溪流”。该庵于1939年间被占作电厂。1969年11月4日一场大火吞没了所有的建筑物,但圆通堂纹丝未损。1990年,圆通堂重建于三元区红印山与文笔山之间层层叠叠的山峦之中,周围环境优美,远眺三明市区,大半美景尽收眼底。始建初期仅有几位比丘尼师傅常住管理而不能与时共进,而后随着三明佛教信众、善男善女的增加,弘法之需要。于1992年,三明佛教信众前往广东韶关大觉禅寺虔诚礼请上明下志和尚住持并进行管理,逐更名为圆通禅寺。重振道风。圆通禅寺是三明市区最早开放的禅寺,也是三明佛教信众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圣诞日和每月的初六,十四,十六、二十六,二十九(大月三十)为念佛共修日。念佛不忘爱国,这是佛教界尊崇的准则。自寺院开放以来,佛教信众、善男善女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净化身心,积极投入社会,以净业胜行回馈众生,使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安详而和谐。省、市、区有关领导曾先后多次莅临指导工作。
小肚巨肥
长春市有以下寺院:
1、万寿寺(吉林省长春市)
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小城子村古城遗址处,原有一座清代古寺——万寿寺。北京嘉兴寺的元宝和尚来此创建的,时间为长春设置前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这是一座有着隐秘背景的为乾隆皇帝祈寿的寺院,并与当时长春开发设治有着直接关联。长春万寿寺占地面积5.17万平方米,长258.5米、宽200米,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寺庙中轴线为南北方向,与人民大街平行,面朝伊通河水系,福祉长春人民“永世康宁”。
2、般若寺(吉林省长春市)
般若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大街125号。1923年,佛教天台宗大德释倓虚法师(湛山大师)来长春讲“般若心经”,随后创建寺庙,取名为般若寺。般若寺最初建在南关区西四马路。1931年迁到西长春大街现址重建。1934年命名为“护国般若寺”。该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庙。该寺占地七千二百平米,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寺庙。寺院的山门为并列的三座拱门组成,门楼檐角飞翘,错落有致,建工精巧,门侧红墙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寺内殿堂耸立,树木成荫,蔚为壮观。
3、地藏寺(吉林省长春市)
长春市地藏寺位于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长春大街北胡同1号。创建于1926年,由比丘尼祖圆法师创立,是吉林省主要的尼众道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3年,地藏寺被国务院列为人画重点寺院以来,国家又两次拨款对寺庙进行了全面修葺。地藏寺新建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都陆续修复,民催的四大天王像,释迦牟尼像、地藏王像、观世音像都重新塑贴金,大雄宝殿两壁新彩绘了十八罗汉壁画。整座寺庙建筑宏伟,法像庄严。
4、弥陀寺(吉林省长春市)
弥陀寺,始建于一九二二年,由近代高僧上倓下虚法师创建于德惠市内。道场庄严,常住清净,香火旺盛。倓虚法师一生建寺安僧,道场遍布全国,尤其在东北创建了多处正法道场:长春护国般若寺、哈尔滨极乐寺、沈阳大佛寺、德惠弥陀寺、营口楞严寺、青岛湛山寺,天津大悲院等。重建弥陀寺是信教群众的共同心愿,能够促进德惠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功夫不负有心人,十方诸佛菩萨真是慈悲护佑。感应来了十方善缘,他们与之共同筹划,建设三圣殿。
5、百国兴隆寺
吉林长春百国兴隆寺建于1995年,据该寺居士称,2005年以后,寺院现任住持常慧法师。现在的寺院除了正殿、侧殿和客房以外,还有很多用于佛事的房间,新建的两栋客房规模很大,可以说这是全国乃至世界都极为少见的念佛道场。净空老法师亲笔所题的“长春百国兴隆寺念佛堂”牌匾,悬挂在念佛堂窗外的墙上。 那里的念佛同修们敬依净空老法师的教诲,依一部无量寿经,精进念佛听经,遵照《净宗学会修行守则》去修行。坚持二十四小时昼夜念佛,已有若干个年头了。
6、大佛寺(吉林省长春市)
长春大佛寺,位于长春市南湖大路湖滨街1号,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佛像高大,故称“大佛寺”。1935年,伪满政府为在该寺址建红十字会,将大佛寺迁至现址,占地8000平方米。大佛寺仍然是般若寺的下院,也是长春市朝阳区唯一一家佛教寺院。大佛寺依山而建,因地处窄谷弯上,有“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庙远不知路,峰回忽到门”之势。庙宇三面环山,一面高墙,有七幢建筑,20间,建筑面积523.6平方米。弥勒宝殿矗立于莲花峰上,龙华法堂坐落于道场之中,释迦如来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驻世之宝,后有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千佛弥勒阁。
7、北普陀寺(吉林省长春市)
北普陀寺位於吉林省长春市东南部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内,距长春市区十八公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堪称喧嚣都市中的一块净土。北普陀寺面积不大,僧侣数量也不算多,在静静的净月潭林海中,飘起徐徐香烟,阵阵风铃声,悠悠梵音入耳,让人顿觉都市的渐远,渐入空灵之境,实为净心清修之地。净月潭神来之笔,绿海中一点朱红,把净月潭秀美的景色妆扮得分外妖娆。漫山涂绿的春天,踏春的游人络绎不绝;盛夏酷璁,绿荫如屏。森林面积逾一千平方公里,潭水面积四百三十公顷,如此浩翰的人工林海,堪称「亚洲之最」!
8、圆通寺(吉林省长春市)
在双阳北山(俗称龙头山)的南坡座落着一片金碧辉煌的建筑,它就是圆通寺。圆通寺不但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双阳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之一。新建的圆通寺占地4公顷,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参照灵岩阁的原来风貌,以牌楼、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主体,重点突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占地1150平方米,高26.69米,是东北最大的殿宇。所有建筑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寺内钟鼓二楼、东西配房、东西配殿以对称状排列。从山下拾级而上,步登一百一十九级台阶便可进入山门。山门以琉璃瓦盖顶,飞檐翘角,斗拱华盖,上有二龙戏珠,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9、金刚寺(吉林省长春市)
金刚寺位于吉林省农安县东北隅古城街东侧,由定海和尚创建于1925年。定海和尚俗名宋玉珍,农安县高家店人,学识丰富,曾任农安师范学校校长。因缘所致,出家修道。后来又因感动县长而布施于自己的住宅,并将此作为弘法道场,随即就在此建成了金刚寺。农安金刚寺的建筑面积有二千平方米,占地面积八千平方米。山门名“极乐门”,正门楼上镶一宝珠,四面飞檐翘角,飞檐下按八卦方位雕刻十二条龙。正门楼上横额是三个涂金大字“金刚寺”。步入山门,两侧是钟楼和鼓楼,再向北是东西厢房,分别是五观堂和僧寮。中间为前、后殿,前殿是天王殿,后殿是大雄宝殿。
10、北观音寺
长春市北观音寺位于二道区东胜路5条,是一座临济派寺院。据考证,北观音寺是释云贤法师于1920年所建的,目前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了。北观音寺建寺于1920年,原名后观音寺,开山法师释云贤。原址位于长春东盛大街,现亚泰小学后院。1996年由于集体拆迁现任主持释正明法师将寺庙迁至现址。
拓展资料:
寺院:读音sìyuàn;英文名temple;monastery;指供奉佛菩萨的庙宇场所,有时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众修行的所在,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史载,佛教于公元67年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右图即为白马寺)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寺院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