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凉漠
危害:
据统计,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和医疗负担均在与日俱增。有研究表明房颤导致的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1.5倍。截止2010年,通过年龄调整的死亡率为男性1.6/10万、女性1.7/10万,女性较男性略高;致残率,男性为64.5/10万,女性为45.9/10万,房颤导致的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关于房颤管理所导致的费用,每个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其中美国约为10100-14200美元/人,在欧洲每年为450-3000美元/人,我国没有做出具体统计,大部分住院的原因包括房颤的管理、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房颤的其他并发症等。
房颤的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栓子突然脱落,可导致脑卒中、血栓栓塞;房颤和心衰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循环,二者有着相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瓣膜病等,房颤可以使心衰的患病率增加3倍并且加重心衰的症状;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但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小,其心肌梗死的年发病率为0.4%-2.5%;同时对于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的萎缩,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记忆力、执行力和注意力这几个方面;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同时也使房颤患者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增加。
其中脑卒中、心衰是最常见且最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将严重影响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已经确诊为房颤的患者应该要注意:
1、积极控制原发病,如高血压病人应严格控制血压,糖尿病病人应严格控制血糖等,防止基础疾病的进展以免加重房颤;
2、按时服药,做好定期复查的工作,如有心慌、胸闷等不症状,要及时就诊进行心电图等必要的检查;
3、房颤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所以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锻炼,控制体重;
4、戒烟限酒,控制饮酒量,有研究发现,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发生房颤的几率较平素未饮酒的人高;
5、少引用咖啡、浓茶之类的饮品以免诱发房颤的发作;
6、清淡饮食,减少盐的摄入量,特别是对于已经合并心衰水肿的患者,过量盐的摄入会加重心衰的症状;
7、少食油炸食品,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额摄入量,否则会大大增加房颤发生的风险,应多食用一些新鲜果蔬及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等);
8、平常吃饭过饱过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心脏的负担,从而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所以房颤患者应按时、适量吃饭,避免过饱或过饥。
成工1979
1、Af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2、ASO—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使血管壁变硬、缩小、失去弹性,从而继发血栓形成,致使远端血流量进行性减少或中断。
以45岁以上男性多见,男女之比8:1,四肢动脉均可发病,但以下肢多见,常侵犯股浅动脉,其次是腹主动脉下1/3处,包括腹主动脉分叉处和髂总动脉及动脉近端。
3、AD—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4、DM—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5、HD—霍奇金病
HD,霍奇金病, 即霍奇金病淋巴瘤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 ( 占60%~80%),临床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肝脾常肿大,晚期有恶病质、发热及贫血。
左多于右,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触诊有软骨样感觉,如果淋巴结压迫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仅有深部而无前浅表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
表现的压迫症状,例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致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及上腔静脉压迫症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硬膜外肿块导致脊髓压迫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Af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ASO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尔茨海默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糖尿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D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