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966开心
AndyBarrel
中医综合,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中医诊断,方剂,中药学,针灸学,公共科有政治,英语,看传统的5版教程,就是绿皮的书,这是初试,复试看你具体报的学校和专业要求,祝你成功,另,中医就业糟糕的很,如想学还是考西医吧
紫蝴蝶CYF
考试复习顺序建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传染病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各单元的重点和分值比例每年考试单元科目会有变动,以2020年的各单元科目为例:第一单元: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卫生法规、中医经典第二单元:内科学、诊断学基础、方剂学、中医经典、伦理学、传染病第三单元: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中医经典第四单元: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可以借助阿虎医考的视频课程,效率高一点各科目的分值比例大致如下:中医基础理论(7%)中医诊断学(5%)中药学(7%)中医经典(5)方剂学(5%)内科学(5%)诊断学基础(5%)医学伦理学(5%)中医内科学(15%)针灸学(10%)中医外科学(5%)中医妇科学(5%)中医儿科学(5%)传染病学(4%)卫生法规(5%)
光吃光吃。
心悸 细目一:概述 一、心悸的概念及源流 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的'源流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二、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心悸的常见病因 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 外因:感受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机及虚实的不同特点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三、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等。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心悸的诊断要点 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二、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三、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二、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阴虚火旺、瘀阻心脉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 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 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 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心血不足证,若五心烦热,血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 水饮凌心证,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优质医学类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