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拖拉机飚车
一、济南万某等人组织考试作弊案,抓获涉案人员8名。2018年5月,全国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中,万某、杨某、李某、孔某、吴某、马某、程某组织考生参与考试作弊,使用信号发射器将答案传送至考生,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2019年6月,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一年三个月至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八万元至一万元不等的罚金。二、青岛侦破白某等人组织考试作弊案,抓获涉案人员4名。2018年全国在职硕士研究生考试前,白某、王某玲、王某太以考试保过的形式招收培训学员,向考生分发考试作弊设备并进行使用培训。考试期间,白某指使江某在考试考场周边使用发射器向考场内培训考生发送考试答案。2019年4月,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一年三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六万元至二万元不等的罚金。三、潍坊侦破潘某等人组织考试作弊案,抓获涉案人员17名。2019年5月,潘某等人组织他人在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春季)考试中作弊,杜某、李某等人负责拍照传出考试试题,潘某、于某、高某等人负责解答考试试题,潘某负责接收考试试题和发送考试试题答案。2019年10月,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至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不等,并处或单处罚金五万元至一万元不等。四、泰安侦破杨某等人组织考试作弊案,抓获涉案人员11名。2018年全国执业医师考试和全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期间,杨某、王某、张某、吴某、刘某、李某等人组织考生作弊。该团伙于考试前将作弊设备发放给作弊考生,并利用秘拍设备拍下试题场外进行答题,通过电子设备将答案传给带有作弊设备的考生。2019年8月,涉案人员分别被判处两年至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二万元至二千元不等的罚金。
吃得圆圆的
历史上的清朝总是饱受非议的一个王朝,主要是统治者延续了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且后期的统治者非常无能偏听偏信,这更是导致了一个好好的王朝就此衰落。由于国家的封闭,他们无法得知外面的情形,也不知道西方国家的科技已经飞速发展,更不知道自己已经处于非常严重的落后地步。但有一点,中国一直领先世界几百年,那就是隋唐时期发明的科举制。并且,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有科举,就有作弊,科举作弊在古代常见的手法有三种即贿买考官、夹带经文、请人代考等。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惩处的办法主要有:枷号、斥革、刑责等。第一个:辛卯科场案。康熙年间,科场舞弊案出现在江南乡试。这次的舞弊案是从乡试放榜开始爆发出来的,在这次中举的名单中,除了苏州的十三个人以外,其余的都是扬州盐商的公子哥。而这些公子哥齐齐高中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所以,大家都在议论这次考试结果的真实性。但是,没有证据,大家只能服从这个结果,因为,面对“有钱人”所有的猜疑都是没有用的。这时,有两个“勇士”公然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他们传出了一句话,叫“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浑身是胆”,这明显是在讽刺这一次的主考官左必蕃有眼无珠。社会人士都在传颂这句话,导致大家议论纷纷。本来,社会舆论如果跟官方的说法不一致,我们就会认为那是谣言、是不可信的。偏偏这一次他们遇到了猪队友,结果,把这件事给抖搂了出来。这次有两个官员推荐的考生吴泌和橙光奎,居然是大字不识的文盲,那么,文盲怎么能够成为考生呢?这其中,必然有文章。虽然,官方说社会舆论是谣言,可是,这两人的行为恰恰证实了舆论是正确的。此事闹成这样,也该收场了,毕竟,现今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官府再强行压制就会失去民心。这次是康熙帝出来收场,他是一位明君,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康熙帝下令彻查,把结果公诸于众。调查的结果确认如舆论所说,主考官和副主考官都有收受贿赂的情况,于是,开始判决。主考官被流放,副主考官被处决,而作弊的考生也被处决了。康熙帝也算是处置得当,还了百姓一个清白的考场,让考生们可以安心备考了。第二个:俞鸿图舞弊案。雍正年间,河南学政俞鸿图主持河南的教育和应试的工作。也许是因为权力变大了,俞鸿图变得胆大起来,在科举考试中竟接受了他人的贿赂,然后,暗中帮助考生通过考试。原来,俞鸿图不仅是进士出身,还是康熙五十一年的进士。后来,他的升职十分顺利,没几年,就成了三品官员。权力让他腐败,也是最强的毒药。本来,河南离北京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他只要小心做事,自然可以逃过朝廷的制裁。但是,他偏偏被人弹劾了。这个人是河东总督,名叫王士俊,他还是河南的巡抚,身上集中了军、政大权,能力特别强。然而,就是他弹劾了俞鸿图,王士俊才不管这个俞鸿图是他的河南同僚,执意要揭发他的腐败行为。而雍正皇帝也非常痛恨腐败的官员,于是,便要求彻查此事。这个案子的调查过程十分有条理,负责调查的官员先约谈俞鸿图,询问他是否有过收受贿赂的行为,俞鸿图当然否认了;那好,官员接着约谈俞鸿图的家人,询问他们是否有接受贿赂的行为,这次俞鸿图的小老婆如实招供了;最后,他们又反过来约谈俞鸿图,这次他不得不认罪了。正史对此事的记载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俞鸿图因科举舞弊案坐实而被处决。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细节,也没有任何过程。而林涛在《正说清朝三百年》的书籍中,就详细地记录了这个过程,内容十分丰富。书籍主要提到的是俞鸿图的死非常残忍,不是普通的斩首,而是腰斩!腰斩是古时酷刑,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话说,殷商时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烧、烤、蒸、煮,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而“镬烹”则干脆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到了周代,“砍斫”逐渐取代“烹饪”,成为死刑的主流。周代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而“杀”才是后世所谓的斩首。《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并且,根据以往的惯例,如果犯人给侩子手塞钱,他们会处理得快一些,让犯人少受些痛苦;而如果不塞钱给那些行刑的侩子手,他们会处理得很慢,这样的话犯人的痛苦就会倍增。这个俞鸿图并不知道自己要被处以腰斩,所以,事先没有给侩子手塞钱,等到行刑的时候,俞鸿图就遭罪了。他死的非常痛苦,比如说,他还能在刑场上用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还是繁体字!这说明:他的死亡过程是缓慢的,也是非常痛苦的,才会写下惨字。俞鸿图过世后,他的亲家邹士恒接替了他的位子。而邹士恒则向雍正皇帝禀报了俞鸿图腰斩的过程。之后,雍正皇帝也觉得残忍,于是,便废掉了这种刑法。第三个:戊午科场案。咸丰年间,考生罗鸿祀通过金钱打通了关系,让阅卷老师给个方便,只是他的做法不妥。他买通了两个考官,分别是柏葰和靳祥。罗鸿祀天真的以为这次可以万无一失,可是,偏偏是因为这个导致他不能高中,于是,他还把事情给抖搂了出来。两个考官在阅卷时,他们的态度不能统一,柏葰觉得罗鸿祀的卷子可以进去副榜,可是,偏偏靳祥觉得不妥,应该将他的考卷放入正榜。本来这种不光彩的事情,他们暗地里操作就可以了,这个靳祥非要把事情暴露出来!按照清朝的制度,将考卷放入副榜是安全的,因为不会有人去复审;而放入正榜中,就需要人去复审,确认考卷是否真材实料。偏偏这个考生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他的考卷是不可能获得提名的,如果,再将其放入正榜之中,那么,不就暴露了吗?这名考生是通过打点关系才获得提名的,复审人员只要一看卷子就能知道。当复审人员抽到这张卷子查看时,发现这篇文章总共只有八百字,甚至,有三百字还是错别字。这么明显的错误,前面的考官不可能看不出来的,除非他们是故意为之!复审官一看考官的名字,知道他是柏葰,官至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这样的人确实惹不起。但是,让这样的文章过审,明显也对不起自己的工作。这样一篇明显错误的文章,如果,真的过审了,那么,自己多年的读书生涯真的是白费了,从小培养的品行也被扭曲了。复审官不愿置之不理,于是,他将此事禀告了御史孟传金。孟传金也是一个实诚人,没有多想就将事情禀告了皇帝。当时的皇帝咸丰,虽然,有些昏庸,但是,绝对不是文盲,也非常重视教育。现在,居然有不学无术之人企图获得朝廷的官位,这怎么能够允许!咸丰皇帝特地看了那份考卷,大吃一惊,这样的卷子居然能够获得功名!但是,这是通过两朝元老审核过的卷子,皇帝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于是,采用了重新考试的方法,让这个罗鸿祀再考一次,看看结果再做决定。果然,罗鸿祀大字不识几个,卷子写得乱七八糟。于是,这就坐实了罗鸿祀贿赂考官的行为,案子也就有了结论。在现在看来,这种通过贿赂而获得考试通过的行为,处罚无非是适当罚点钱,或者呆在牢狱中几个月就可以结案了。但是,当时此案的处罚非常严重,那些贿赂的考生和接受贿赂的考官都被处决了,包括那个两朝元老柏葰。这样的处罚似乎有些过头了,毕竟,历史上从没有这么重的处罚方式。也因此,这次科场舞弊案与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和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场案并列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有清一朝,一品大员极少被处斩,柏葰是少数特例。行刑那天,肃顺监斩,先假情假意和柏葰寒暄一番,然后宣读圣旨论斩,神采飞扬,柏葰四人终被处斩 后来,有人为柏葰平反,认为朝廷对科举舞弊的处罚太重。但是,当时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并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舞弊违反了诚信,也挑战了朝廷的底线,朝廷决不允许不学无术之人随意混入。所以,从那以后,直到科举被废,清朝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舞弊案件,毕竟,大家都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聪明的达人安
吉县吉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东以石头山、金岗岭、姑射山为界,与蒲县、尧都区、乡宁县接壤;西临黄河,与陕西宜川县相望;南以下张尖为界,与乡宁县昌宁镇相接;北以处壑沟为界,与大宁县相临。素有“秦晋通衡”之称。至2013年,吉县下辖3个镇、5个乡,79个行政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总人口108381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亿元元。[1-3]历史沿革编辑吉县在商祖乙时属耿地。西周称翟城,城址在今文城乡一带。春秋时为晋之屈邑,又称北屈,城址在今县城东北10公里麦城村。战国时属魏之屈邑。秦朝时称为河东郡北屈县。西汉时仍沿用秦时旧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北屈称朕北。东汉时复置北屈县,隶河东郡。三国时期属魏,称平阳郡北屈县。五代十国时为河东道慈州治,辖3县。北宋时为河东路慈州下团练,辖吉乡、文城、乡宁3县。金天德三年(1151年),废慈州称耿州,置文城郡军。明昌元年(1190年),改耿州称吉州,辖吉乡、乡宁2县。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平阳路为晋宁路,吉州隶之。明朝期间为山西布政司平阳府吉州,辖乡宁1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州,辖蒲县、乡宁2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划乡宁县为平阳府,降吉州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称吉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吉县解放,隶属晋绥吕梁十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划归西北区晋南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划归晋绥晋南专区。1949年10月,划归山西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乡宁县,降县为镇。1961年7月,复置吉县。1970年,划归临汾地区。[2]地理环境编辑位置境域吉县地理位置吉县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山西省西南部,东接临汾、蒲县,西频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与乡宁县相连,北与大宁县毗邻。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26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0—11043,北纬3610—361930。[2-3]地形地貌吉县三面环山,一面滨水,东高西低,海拔从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黄河畔,高差大。境内有海拔1576米~1820米,长8~18公里的五座大山横穿东部和中部,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可分为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残垣沟壑区等几种地貌。[2]气候吉县境内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日照时数2538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5。无霜期年平均172天,年均气温2,年均日较差5,年均降水8毫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十年九春旱;夏季气温凉爽宜人,降雨集中;秋季多连阴雨,冬季寒冷干燥。行政区划编辑壶口瀑布至2012年,吉县辖3个镇5个乡,79个行政村,567个自然村,县政府驻城关镇。镇:城关镇、屯里镇、壶口镇。乡:车城乡、文城乡、东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2]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资源吉县煤炭资源丰富,至2012年,煤炭分布面积238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0亿多吨。[1]生物资源动物资源吉县人祖山至2010年,吉县境内的陆栖动物有50余种。其中鸟类25种,哺乳类11种,爬行类5种,两栖类2种,大型动物有狼、豹、野猪、野羊等。[2]植物资源吉县的植物资源比较丰富,至2010年,有木本植物194种,49科;有草本植物180种,44科;有中草药141种。吉县的树种以油松、落叶松、刺槐、黄柏、杨树为主。经济林以木本粮油为主,有苹果、核桃、红枣等。[2]水资源2013年,吉县水资源量6130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880万立方米。年降水量3毫米,较历年平均值偏多1毫米。年总用水量9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其中:生活用水2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2%;生产用水7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3%,其中工业用水6万立方米,农业用水150万立方米。[1]人口民族编辑至2013年,吉县常住总人口有108381人,其中,城镇人口33857人,乡村人口74527人,城镇化率24%;男性人口56111人,女性人口52270人,性别比为4。出生率为08,死亡率为95,自然增长率为13。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中,回族有350余人。[1]经济编辑综述吉县苹果2013年,吉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亿元,比2012年增长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亿元,比2012年增长6%,拉动GDP增速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亿元,比2012年增长4%,拉动GDP增速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亿元,比2012年增长4%,拉动GDP增速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6:7。财政总收入24606万元,与2012年基本持平。其中税收收入18100万元,减少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880万元,比年度计划增长3%,比2012年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98万元,比2012年增长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6796万元,比2012年减少784%;第二产业投资110305万元,比2012年增长5%;第三产业投资97797万元,比2012年增长6%。[1]第一产业吉县烟叶加工截至2013年,吉县各类耕地面积8公顷,其中新增耕地面积9公顷。2013年,吉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公顷,比2012年减少6%。其中,粮食种植11864公顷,减少9%;油料面积1291公顷,减少3%;蔬菜面积358公顷,增加4%;苹果面积5公顷,增加9%;烟叶面积7公顷。粮食产量43047吨,比上年减少6%。其中,夏粮产量7294吨,减产8%;秋粮产量35753吨,减少7%。水果产量153084吨,比2012年增长6%,其中苹果产量151970吨,比2012年增长21%。烟叶产量689吨,比2012年增长8%。蔬菜产量10944吨,比2012年增长7%。油料产量2285吨,比2012年增长8%。肉类总产量2918吨,比2012年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2052吨,比2012年增长2%;牛肉产量415吨,比2012年增长1%;羊肉产量8吨,比2012年增长31%。禽蛋产量9吨,比2012年减少23%。生猪年末存栏21258头,比2012年增长37%。[1]第二产业2013年,吉县工业增加值81378万元,比2012年增长5%。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5792万元,比2012年下降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23520万元,比2012年下降41%;实现利润12469万元,比2012年下降52%。建筑业增加值9794万元,比2012年增长4%。[1]第三产业2013年,吉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3774万元,比2012年增长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687万元,比2012年增长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087万元,比2012年增长2%;批发零售业42000万元,比2012年增长4%,住宿餐饮业11774万元,比2012年增长8%。外贸出口29万美元。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8%。门票收入2215万元,比2012年增长4%。实现社会综合效益3亿元。[1]交通编辑临汾-吉县高速开工仪式吉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素有“秦晋通衡”之称,境内国道209线和309线交叉相汇,临吉高速和即将建设的吉河高速相连贯通二东西可以沟通秦晋、连接南北,南北可以纵深吕梁、穿越河津。县城距西安250公里,距郑州290公里,距太原253公里。截至2013年末,吉县公路通车里程7公里。其中:国道6公里,县道2公里,乡道7公里,村道2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05公里,二级公路5公里,三级公路8公里,四级公路1129公里。民用机动车保有量6400辆,其中汽车3000辆,摩托车2530辆,农用车601辆。[1]社会编辑教育事业截至2013年末,吉县共有中小学44所,其中小学34所,初中4所,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共有教职工1556人,其中专任教师1275人;新招录特岗教师76人;拥有高中(职中)教师247人,幼儿教师101人;在校学生11646人,其中:普通高中1184人,职业高中835人,初中3478人,普通小学614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755人;高考参考人数653人,二本以上达线145人,其中普通高考132人、对口升学13人。2013年共发放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79万元,为145名新招大学生发放奖学金2万元。[1]文化事业截至2013年末,吉县拥有电视台一个,无线转播站一座。建成数字化前端机房,前端传输信号达到电视节目122套、广播节目10套;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9800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5%。共接收文书档案324卷,收集和接收书籍资料38本,馆藏档案达到全宗65个、五大种类、计40986卷(册)。影印了民国初铅印本《吉州全志》600册。拥有图书馆1个,藏书3万余册,报刊、期刊5000余册。电子阅览设备正式启用。[1]医疗卫生截至2013年末,吉县共有卫生机构及诊所120个,其中,县医院1个,中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8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控中心1个,村级卫生室79个,诊所30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0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8人,注册护士195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20张。[1]科技发展2013年,吉县共申请专利6件;拥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012台(件),其中特种设备89台;监管获证食品生产企业7家、小作坊12家;累计登记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871家,其中新增28家。[1]社会保障2013年,吉县新建保障性住房320套,其中公租房144套、限价商品房176套。辖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673人,其中,企业3187人,机关事业5486人;足额发放养老金7318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52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3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人数6300人,发放工伤补助16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5297人,发放医疗费1451万元。参加生育保险5310人,发放生育津贴2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84728人,参合率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补偿支出2060万元,累计受益113008人次。[1]旅游编辑壶口瀑布壶口瀑布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数十米,流水直泻,形成壶口瀑布——中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壶口瀑布的宽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宽度在30米左右时,汛期可扩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间。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水流到壶口,因受孟门山堵阻,平阳一带常遭严重水灾。尧派鲧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细了解了壶口至龙门的地形,决定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来治理洪水。孟门山在龙门之北,治水便从孟门山开始。[5-6]人祖山人祖山位于吉县城北30公里处,主峰海拔高度1742米。景区总面积203平方公里;以人祖庙为核心的主景区45平方公里。人祖山植被丰茂,珍禽异兽众多,人文底蕴深厚,历代遗存各种庙宇、神龛达200余座,代表是人祖庙(娲皇宫、伏羲殿)及第二战区抗击日寇的工事、碉堡、烈士纪念碑。柿子滩柿子滩出土石器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是距今2万至1万年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柿子滩遗址群田野资料的石制品组合特征呈现了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部风格,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2000年,在清水河下游两岸进行大规模调查,15公里范围内发现了25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包括高楼河沟口附近的中心遗址区;2000—2001年选择了20个地点进行了定量阶梯式探沟发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维空间记录以及文化层沉积物的过筛和淘洗,理清了遗址群内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质成因和遗址的埋藏性质。第14地点发现一处比较完整的篝火遗迹;2001年,发掘了高楼河附近的第9地点、第12A地点和第12B地点,发现了距今2万—1万年间3个层面的古人类活动遗址,清理出4个用火遗迹、修整石器的工作区、2000余件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制作精美的蚌质穿孔装饰品。[7]锦屏迭翠锦屏山又称挂甲山。唐初秦王征战,路经吉昌,将甲胄挂于该山树枝,故名。旧志又云尉迟敬德挂甲。尉迟乃秦王征战从将。因该山系案山,林木葱郁,晨夕烟气氤锦屏叠翠氲。春夏花开馥香,宛若列锦影屏,故雅号又称“锦屏山”。1995年为配合壶口景点,将谢悉村坤柔圣母庙迂建于山之西侧。并增建钟鼓楼,风景遂为靓丽。丛林绿依依,花开香馥馥,晓阳夕照时,鸟雀喧啁,成为一处旅游佳地。孟门夜月因阴历月半夜晚在孟门山观景而得名。孟门山位于壶口下方3000米处黄河水中,传说为大禹治水始发地,“孟”在古语中是第一、开头的意思,“孟门”即第一门。山分大小两块,大者长586米,宽125米,小者长120米,宽25米,近看似山,远眺如舟,俯瞰若门,每到农历十五前后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见山中明月分为两排。[2-3]
优质医学类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