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寻2013
星耀夜阑
苏合香功效及应用 一、开窍醒神:作用微弱。本类药中温性最强,主要用于寒闭,既开窍,又温里散寒。 《苏合香丸》有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四味开窍醒神药,治疗寒闭的闭证神昏,开窍主药仍是麝香。 二、辟秽、散寒、止痛: 用于里寒寒邪凝滞所致的多种疼痛证,类似于温里药。 散寒止痛包括温中、温通经脉多种受寒的疼痛证,都可用苏合香丸,辟秽相当于芳香化湿, 治疗湿阻中焦的有关病证。辟秽比化湿的含义广泛,更多指能消除或治疗引起吐泻、腹痛的.病因或症状。 水土不服引起吐泻腹痛,夏天吃生冷或不洁之物出现吐泻腹痛等都可用苏合香。 用法: 只能作丸剂,有效成分不溶于水,不作汤剂。苏合香保存时放在容器中用水淹住, 避免在空气中香气散失。苏合香醇溶性较好,可泡酒作酒剂,效果相当好。 颠茄草 用于镇痉,镇痛,止分泌,扩瞳。 主治要用于制止盗汗,流涎,支气管分泌过多, 胃酸过多,并弛缓胃肌,解除贲门及幽门部痉挛,制止痉挛性咳嗽, 以及因泻药而引起的腹绞痛等。 【别名】颠茄 【来源】茄科颠茄草AtropabelladonnaL.,以叶、幼枝及根入药。 【生境分布】山东、浙江等地有栽培。 【化学成份】含生物碱多种,其中以莨菪碱(hyoscyamine,C17H23O3N左旋性)为主,并少量的阿托品(atropine,C17H23O3N,非旋性),及微量的东莨菪碱(scopolamine,C17H21O4N)等。 【功能主治】镇痉,镇痛,止分泌,扩瞳。主治要用于制止盗汗,流涎,支气管分泌过多,胃酸过多, 并弛缓胃肌,解除贲门及幽门部痉挛,制止痉挛性咳嗽,以及因泻药而引起的腹绞痛等。 【用法用量】常以酊剂、片剂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滇茵陈 用于除湿热,散风解郁,发汗利尿。 【来源】菊科滇茵陈Artemisia mairei Levl.,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云南。 【功能主治】除湿热,散风解郁,发汗利尿。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清热药性能特点 本类药大多药性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多人肺、胃、心、肝、大肠经。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 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藕的功效作用 一、生用:清热,凉血,散瘀。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熟用: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 二、食疗作用: 1、清热凉血:莲藕生用性寒,有清热凉血作用,可用来治疗热性病症;莲藕味甘多液、对热病口渴、衄血、咯血、下血者尤为有益。 2、通便止泻、健脾开胃: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莲藕散发出一种独特清香,还含有鞣质,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健中,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3、益血生肌: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故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4、止血散瘀:藕含有大量的单宁酸,有收缩血管作用,可用来止血。藕还能凉血,散血,中医认为其止血而不留瘀,是热病血症的食疗佳品。 槐花性味|归经|用法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槐树的花蕾。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 【处方用名】槐花炭、槐米炭(炒焦黑,用以止血)。生槐花、生槐米(现多用于高血压)。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槐角:一称槐实。系槐树的果实。性味功效与槐树相似,主要用于便血与痔疮出血,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 【方剂举例】槐花散(《沉氏尊生》)槐花、阿胶、当归、地榆、生地、白芍、黄芩、枳壳、升麻、防风、侧柏叶。治吐血便血。 归脾汤的药用和配伍 【方源】《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各一钱(3g)人参一钱(6g)木香五分(1.5g)甘草(炙)三分(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作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前列腺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者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配伍意义】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治宜益气健脾为主,结合补血养心。方中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配伍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既复脾运,又使补而不滞。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过,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樱花龙女
鸦片又称“阿片”,俗称“大烟”、“鸦片烟”、“烟土”等,是英文名Opium的音译,来自于鸦片罂粟。鸦片有生鸦片和熟鸦片之分。 鸦片罂粟(以下简称罂粟)是两年生草本植物, 每年初冬播种,春天开花。其花色艳丽,有红、粉红、紫、白等多种颜色,初夏罂粟花落,约半个月后果实接近完全成熟之时,用刀将罂粟果皮划破,渗出的乳白色汁液经自然风干凝聚成粘稠的膏状物,颜色也从乳白色变成深棕色,这些膏状物用烟刀刮下来就是生鸦片。生鸦片有强烈的类似氨的刺激性气味,味苦,长时间放置后,随着水分的逐渐散失,慢慢变成棕黑色的硬块,形状不一,常以球状、饼状或砖状出售。
搁小浅671
鸦片俗名大烟,由罂粟果内乳汁经干燥制成,为棕色至黑色的干膏状块,有特殊气味,药用鸦片为粉末状。 鸦片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后传到印度、阿拉伯和东南亚等地。在七、八 世纪时,罂粟由阿拉伯商人带入中国,到公元10世纪已有关于罂粟子作药材的记载,但尚不知吸食。 十七、十八世纪时,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把鸦片的吸食方法传人中国,后葡萄牙人又把外国鸦片作为嗜好品运入中国,数量不多。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中国原来把它作为安神止痛的药材使用,称为洋药。 但鸦片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而且吸上了 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致丧失生命。 英国从18世纪开始经营鸦片贸易,1799年向中国走私鸦片4000多箱(每箱重约50公斤或100公斤)到1835年猛增至25445箱。1835年,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大约有200万以上,说明鸦片的流毒已经很广了。 鸦片属初级毒品,因产地不同,或呈黑海,或呈褐色。其气味强烈,有氨味或陈旧尿味,令人作呕。味芳,一般经烧煮和发酵,便成了可供人吸食的熟鸦片,并被制成了条块状或饼状,此时它呈棕色或金黄色,吸时会有香甜气味。罂粟作为一种被考古学家认为是超然的权力象征性植物,是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地中海东岸的群山中游历时偶然发现的;罂粟的种植则是从小亚细亚开始,经过漫长的岁月才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传播开来。从罂粟植物中获得鸦片也有6000多年的历史。公元7、8世纪,鸦片经阿拉伯商人从欧洲传人印度,随后流人中国。不过当时应用它的人并不多。至于出产鸦片的罂粟,据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公元739年就已输入中国,公元907年医家已用罂粟种子作为健胃剂,调肺养胃;公元1086年已有罂粟壳治痢的记载,罂粟壳不但普遍用于治疗病痛,而且有人认识到它的危害,指出“其治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罂粟的功用,形态及其制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描述。当时鸦片以“阿芙蓉”为正名,收入新增药品之列。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之精气”。“俗人房中术用之。京师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公元1403年人们开始掌握鸦片的提取和制作方法,有鸦片制剂“古拉水”行销于市。明朝末年,已有人吸食鸦片,此时医疗上已过用。清代时吸食鸦片已成恶习,在朝野发展成灾。乾隆年间,药物学家赵学敏在他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描述古拉水为“水色如酱油,以火燃之如烧酒有焰者真,其性大热,乃房中药也”。对鸦片的药用价值归纳为“主治胃病神速”。“价值千金,手蘸少许吸入鼻中,能骤长精神”。而对其吸毒之害以及吸毒方式、毒品来源等有较详尽的描述,共用了300余字。可见此时对鸦片的危害已有了警惕。这也是我国关于鸦片被作为毒品近用的科学论述。 吸食鸦片的基本工具有烟签、烟灯和烟枪等,一般是将生鸦片用锅在文火上熬成可以用烟签挑起来的膏状物,即熟鸦片,再通过烟枪吸进呼吸道。鸦片也可以直接吞服,但吞服起效时间较迟,其效应不那么强烈,但维持时间较长。吸食鸦片的方法较多,用具亦不少,吸食起来不太方便,其效应较为温和,但吸食鸦片并没有就此而淘汰。当吸毒者经济拮据无法购买其它较贵的毒品时,罂粟能自己种植,自己加工鸦片,也就只能用它过瘾了。用他们的话讲“自种鸦片吸比吸纸烟红塔山还便宜”。 另外,有些吸食鸦片已成瘾癖的中老年人,他们不会再吸食其它毒品。初次吸食鸦片,并不都是有快乐感,相反还有难受的感觉,例如恶心呕吐、头昏、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视物模糊,甚至有焦虑等,但此种难受感经几次吸食后逐渐出现了欣快感,或者两者并存,如此反复后,鸦片的依赖性已经产生了。一旦不再服用,便出现了使人更加难受的戒断症状。
优质医学类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