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3

桃色蔷薇
首页 > 医学类资格证 > 执业医师临床考点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熊猫脸脸鸭二鸭

已采纳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疾病的概念   疾病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心里感到不适如火,人就得病了。由自体内遗传系统存在疾病基因或环境刺激因素等的作用下引发或诱发生命机能发生有害改变。引发代谢、功能、结构、空间、大小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称之疾病。疾病也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来减轻或消除。普通疾病的诊断治疗常见而容易。人类遗传病是由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等的影响,引起的下一代的基因组发生有害改变产生的疾病。称之遗传病。近亲或有血缘关系的夫妇也会生下遗传病患者。   根据目前对疾病(disease)的认识,可将其概念归纳如下: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homeostatic control)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多数疾病,机体对病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抗损害反应。自稳调节的紊乱,损害和抗损害反应,表现为疾病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特别是对环境适应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上述概念、概括了疾病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疾病是有原因的。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它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目前虽然有些疾病的原因还不清楚,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迟早总会被阐明的。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一定的原因,但往往不单纯是致病因子直接作用的结果,与机体的反应特征和诱发疾病的条件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疾病的发生,应从致病因子、条件、机体反应性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二,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掌握了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仅可以了解当时所发生的变化,而且可以预计它可能的发展和转归,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第三,疾病时,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这是我们认识疾病的基础。这些变化往往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变化是疾病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性变化,另一种是机体对抗害而产生的防御代偿适应性变化。   第四,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它特殊的变化。局部的变化往往是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影响的,同时又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而影响到全身,引起全身功能和代谢变化。所以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地处理好疾病过程中局部和全身的相互关系。   第五,疾病时,机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和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力减弱或丧失,是疾病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重新建立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关系,恢复劳动力。   所谓病理过程(pathologicalprocess)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例如阑尾炎、肺炎以及所有其他炎性疾病都有炎症这个病理过程,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等基本病理变化。病理过程可以局部变化为主,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炎症等,也可以全身反应为主,如发热、休克等,一种疾病可以包含几种病理过程,如肺炎球菌性肺炎时有炎症、发热、缺氧甚至休克等病理过程。 ;

执业医师临床考点

107 评论(14)

亲切的海沫儿

临床执业医师考点:糖类代谢   三、能量变化   C6H12O6+2Pi+2ADP+2NAD+=2C3H4O3+2ATP+2NADH+2H++2H2O   有氧时2个NADH经呼吸链可产生6个ATP,共产生8个ATP;无氧时生成乳酸,只有2个ATP。在骨骼肌和脑组织中,NADH进入线粒体要经过甘油磷酸穿梭系统,在细胞质中由3-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将磷酸二羟丙酮还原生成3-磷酸甘油,进入线粒体后再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返回细胞质。因为其辅酶是FAD,所以生成FADH2,只产生2个ATP。这样其还原当量(2H++2e)被带入线粒体,生成FADH2,进入呼吸链,结果共生成6个ATP。   其他组织如肝脏和心肌等,通过苹果酸穿梭系统,在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还原草酰乙酸,生成苹果酸,进入线粒体后再氧化生成草酰乙酸。不过草酰乙酸不能通过线粒体膜,必需经谷草转氨酶催化生成天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才能返回细胞质。线粒体中苹果酸脱氢酶的辅酶是NAD,所以可生成3个ATP。   四、丙酮酸的去向   生成乙酰辅酶A:有氧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水和CO2。   生成乳酸:乳酸菌及肌肉供氧不足时,丙酮酸接受3磷酸甘油醛脱氢时产生的NADH上的H,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还原生成乳酸。LDH有5种同工酶,A4在骨骼肌,B4在心肌。A4以高速催化丙酮酸的还原,使骨骼肌可在缺氧时运动;H4速度慢并受丙酮酸抑制,所以心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生成乳酸,而是将血液中的乳酸氧化生成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还可由肝脏氧化生成丙酮酸,再通过糖的异生转变为葡萄糖,供骨骼肌利用,称为乳酸循环或Coli氏循环。   生成乙醇:在酵母菌中,由丙酮酸脱羧酶催化生成乙醛,再由乙醇脱氢酶催化还原生成乙醇。   五、其他单糖   果糖:可由己糖激酶催化形成6-磷酸果糖而进入酵解。己糖激酶对葡萄糖的亲和力比果糖大12倍,只有在脂肪组织中,果糖含量比葡萄糖高,才由此途径进入酵解。肝脏中有果糖激酶,可生成1-磷酸果糖,再被1-磷酸果糖醛缩酶裂解生成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由三碳糖激酶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醛,进入酵解。   半乳糖:在半乳糖激酶催化下生成1-磷酸半乳糖(需镁离子),再在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催化下与UDP-葡萄糖生成UDP-半乳糖和1-磷酸葡萄糖,UDP-半乳糖被UDP-半乳糖4-差向酶催化生成UDP-葡萄糖。反应是可逆的,半乳糖摄入不足时可用于合成半乳糖。   甘露糖:由己糖激酶催化生成6-磷酸甘露糖,被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催化生成6-磷酸果糖,进入酵解。   第三节 三羧酸循环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一)反应过程:5步,第一步不可逆。   脱羧,生成羟乙基TPP,由E1催化。   羟乙基被氧化成乙酰基,转移给硫辛酰胺。由E2催化。   形成乙酰辅酶A。由E2催化。   氧化硫辛酸,生成FADH2。由E3催化。   氧化FADH2,生成NADH。   复合体有60条肽链组成,直径30nm,E1和E2各24个,E3有12个。其中硫辛酰胺构成转动长臂,在电荷的推动下携带中间产物移动。   (二)活性调控   此反应处于代谢途径的分支点,收到严密调控:   产物抑制:乙酰辅酶A抑制E2,NADH抑制E3。可被辅酶A和NAD+逆转。   核苷酸反馈调节:E1受GTP抑制,被AMP活化。   共价调节:E1上的特殊丝氨酸被磷酸化时无活性,水解后恢复活性。丙酮酸抑制磷酸化作用,钙和胰岛素增加去磷酸化作用,ATP、乙酰辅酶A、NADH增加磷酸化作用。   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 8步。曾经怀疑第一个组分是其他三羧酸,故名三羧酸循环。也叫Krebs循环。   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   由柠檬酸缩合酶催化,高能硫酯键水解推动反应进行。受ATP、NADH、琥珀酰辅酶A和长链脂肪酰辅酶A抑制。ATP可增加对乙酰辅酶A的Km。氟乙酰辅酶A可形成氟柠檬酸,抑制下一步反应的酶,称为致死合成,可用于杀虫剂。   柠檬酸异构化,生成异柠檬酸   由顺乌头酸酶催化,先脱水,再加水。是含铁的非铁卟啉蛋白。需铁及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或Cys等)维持其活性。   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   第一次氧化,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生成NADH或NADPH。中间物是草酰琥珀酸。是第二个调节酶,能量高时抑制。生理条件下不可逆,是限速步骤。细胞质中有另一种异柠檬酸脱氢酶,需NADPH,不是别构酶。其反应可逆,与NADPH还原当量有关。   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   第二次氧化脱羧,由α-酮戊二酸脱氢酶体系催化,生成NADH。其中E1为α-酮戊二酸脱氢酶,E2为琥珀酰转移酶,E3与丙酮酸脱氢酶体系相同。机制类似,但无共价调节。   分解,生成琥珀酸和GTP   是唯一一个底物水平磷酸化,由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琥珀酰硫激酶)催化。GTP可用于蛋白质合成,也可生成ATP。需镁离子。   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第三步氧化还原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生成FADH2。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直接与呼吸链相连。FADH2不与酶解离,电子直接转移到酶的铁原子上。   水化,生成苹果酸   由延胡索酸酶催化,是反式加成,只形成L-苹果酸。   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第四次氧化还原,由L-苹果酸脱氢酶催化,生成NADH。反应在能量上不利,由于草酰乙酸的消耗而进行。   三、总结   能量情况:每个循环产生3个NADH,1个FADH2,1个GTP,共12个ATP。加上酵解和丙酮酸脱氢,每个葡萄糖有氧氧化共产生36-38个ATP。   不对称反应   四、回补反应   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是许多生物合成的前体,如草酰乙酸和α-酮戊二酸可用于合成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卟啉的碳原子来自琥珀酰辅酶A。这样会降低草酰乙酸浓度,抑制三羧酸循环。所以必需补充草酰乙酸。   丙酮酸羧化:与ATP、水和CO2在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需要镁离子和生物素。是调节酶,平时活性低,乙酰辅酶A可促进其活性。   PEP+ CO2+GDP=草酰乙酸+GTP 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催化,需Mn2+,在脑和心脏中有这个反应。   由天冬氨酸转氨生成草酰乙酸,谷氨酸生成α-酮戊二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生成琥珀酰辅酶A。   五、乙醛酸循环   六、许多植物和微生物可将脂肪转化为糖,是通过一个类似三羧酸循环的乙醛酸循环,将2个乙酰辅酶A合成一个琥珀酸。 此循环生成异柠檬酸后经异柠檬酸裂解酶催化,生成琥珀酸和乙醛酸,乙醛酸与另一个乙酰辅酶A缩合产生苹果酸,由苹果酸合成酶催化。然后与三羧酸循环相同。   第四节 磷酸戊糖途径   一、作用在细胞质中进行

25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