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47

xiaohoulee
首页 > 医学类资格证 > 中医执业医师精讲腰痛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隔壁老袁无敌

已采纳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足少阴肾经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循行方向:足──腹   起止穴:涌泉──俞府   联系脏腑器官:肾、膀胱、肝、肺、心、喉、舌根。    腧 穴   涌泉(KI1) 井穴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   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① 昏迷、晕厥、癫痫、小儿惊风。   ②头痛、头晕、目 眩 、失音。③小便不利、便秘。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太溪(KI3) 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 腱 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②气喘、咳血。   ③齿痛、耳鸣、耳聋。④失眠。⑤腰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照海(KI6)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咽干、咽痛。②痫证夜发、失眠、嗜睡。③小便不利、   小便频数、便秘。④月经不调、阴挺、带下。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复溜(KI7)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 腱 的前方。   [主治]①水肿。②盗汗、热病汗不出。③腹胀肠鸣、泄泻。   ④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6~1寸;可灸。 ;

中医执业医师精讲腰痛

229 评论(8)

石门小可爱

中医对腰痛的认识较为深刻,在中医医书中常有“气滞腰痛”、“血瘀腰痛”、“寒湿腰痛”,以及“闪腰”、“虚劳”等的描述。传统医学不单纯着眼于腰痛的局部,而且认为腰痛与气血、经络、脏腑等功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医学认为,产生腰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急性闪挫,气血淤滞型:这类腰痛是常因外力的击扑闪挫、跌打损伤引起。外伤导致经络损伤、气滞血淤,从而产生疼痛如锥,痛有定处。气血阻于腰间,不能输送下肢,而见下肢麻痛相间,日久筋失所养,见肢软无力,肉萎不红等症状,多常见痛。2.外感风寒湿邪,经络痹塞型:这类腰痛是因为风寒湿邪客于膀胱经及督脉后,造成气血凝滞,脉络不通所致。患者可因不同的诱发因素表现为腰膝冷痛、下肢重着、走串麻痛等多种症状。3.久病劳损,肾虚型:这类腰痛患者多为年龄较大、病程较久、体质较差。中医学认为,“腰者肾之府”。“凡腹痛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这种腰痛常因七情内伤、房事不节,或年老体衰、肾气亏损,不运行,筋脉失养所致。中药治疗腰痛一般是根据患者病症,通过辨证论治,不仅治疗腰、腿的病变局部,而且通过调节气血、经络、脏腑,以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中药的治疗原则是:1.急性闪挫,气血淤滞型:以行气活血散淤、舒通经络为主。2.外感风寒湿邪,经络痹塞型:以驱邪通络、温燥散风、驱寒化湿为主。3.久病劳损,肾虚型:宜大剂量温补肾阳,佐以舒通经络。地址:揭阳试验区渔湖码头回春堂

12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