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7

Alex@美食
首页 > 医学类资格证 >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证考点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思念你的情意

已采纳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清热药   一、概述   分类、功效与主治病症清热药根据其性能,主要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虚热五类。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的作用。其中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清热凉血药主治血热证,清热解毒药主治热毒证,清虚热药主治虚热证。   配伍方法使用清热药,首先要辨别热证的虚实。若里热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虚者,应兼以滋阴;里热积滞者,当配以泻下;兼脾胃虚弱者,应辅以补脾。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 溏 慎用;苦寒药物宜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使用本类药物,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二、清热泻火药   石膏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本品甘寒,清热泻火力强,并能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治温病气分实热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证。本品善清肺热,常与麻黄等同用,如麻杏甘石汤。   (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本品善清胃火,与升麻、黄连等同用,如清胃散。治胃火头痛,可与川芎同用。   (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煅石膏外用,可收湿敛疮。   【用法】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宜外用,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   (1)热病烦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常与石膏同用,如白虎汤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2)肺热燥咳。本品能清肺火,润肺燥,能治肺热或肺燥咳嗽。   (3)骨蒸潮热。本品滋阴降火,常与黄柏相须为用,如知柏地黄丸。   (4)内热消渴。治阴虚内热消渴,常配天花粉、葛根,如玉液汤。   (5)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参,如增液汤。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作用,故脾虚便 溏 者不宜使用。   【比较】石膏与知母二药,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常用于温病气分实热证及肺热咳嗽等。但石膏清解力强,重在清泻火热,并偏重于清泻肺胃实火,常用于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煅石膏外用还能收敛生肌;知母则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肾阴,常用于阴虚火旺证。   芦根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咳嗽,肺 痈 吐脓;热淋涩痛。   天花粉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此外用于中期引产。   淡竹叶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栀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   (1)热病心烦。本品清泻三焦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如栀子豉汤。   (2)湿热黄疸。常与茵陈、大黄合用,如茵陈蒿汤。   (3)血淋涩痛。常配车前子、滑石同用,如八正散。   (4)血热吐衄:配黄芩、黄连、黄柏同用,治疗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   (5)目赤肿痛。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如栀子汤。   (6)火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蒲公英配伍。   【用法】煎服。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 溏 者不宜用。   夏枯草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 眩 晕,目珠夜痛。可单用,也可配伍应用。   (2) 瘰 疬 , 瘿 瘤。可单用煎服或人复方用。   (3)乳 痈 肿痛。常与蒲公英同用。   决明子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 眩 晕;肠燥便秘。   三、清热燥湿药   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   (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 痢 等。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善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可单用或入复方。   (3)血热吐衄。用治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配大黄,如大黄汤。   (4) 痈 肿疮毒。常与黄连、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5)胎动不安。有清热安胎之功。   【用法】煎服。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尤长于清中焦邪热,并能解毒。治肝火犯胃,常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2)湿热泻 痢 。为治疗泻 痢 的要药,与木香同用以调气行滞,如香连丸;或配葛根、黄芩、甘草同用,即葛根芩连汤。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本品泻火解毒力强,可用治多种热毒病证。善清心经实火,可治心火亢盛证。   (4) 痈 肿疖疮,目赤牙痛。治胃火炽盛牙痛,可与升麻、生地等配伍,如清胃散。   (5)消渴。治胃火盛之消渴证,常与麦冬等同用。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应用】   (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本品尤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常用治湿热带下、热淋。   (2)湿热泻 痢 ,黄疸。善除大肠湿热以治 痢 ,配白头翁、黄连等,如白头翁汤。   (3)湿热脚气,痿证。治湿热下注,足膝肿痛等证,常配苍术、牛膝,如三妙丸。   (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本品长于清相火,退虚热,常与知母相须为用。   (3)疮疡肿毒,湿疹瘙痒。内服外用均可。   【比较】黄芩、黄连、黄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于多种湿热与热毒病证。但黄芩善清上焦热邪,并善清肺热,用于肺热咳嗽证,兼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可用于血热出血与胎热不安等证;黄连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尤强,并善清中焦热邪,并善泻心火、清胃火,为治心、胃火热证常用之品;黄柏善清下焦热邪,多用于下焦湿热证,并能退虚热,可用于阴虚发热证。   龙胆草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主治病证】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秦皮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 痢 ,止带,明目。   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主治病证】湿热泻 痢 、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湿热小便不利。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反 藜 芦。   白鲜皮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四、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 痈 肿 疔 疮。为治一切内 痈 外 痈 的要药。还可用治肠 痈 、肺 痈 。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相须为用,如银翘散。也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如清营汤。   (3)热毒血 痢 。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之效。单用浓煎有效,或配黄芩、黄连、白头翁等同用。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连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   (1) 痈 肿疮毒, 瘰 疬 痰核。本品有“疮家圣药”之称。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常与银花等相须为用,如银翘散。   (3)热淋涩痛。兼有清心利尿之功。   【比较】金银花与连翘二药,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相须为用,治疗 痈 肿疮毒、外感风热与温病初起。但金银花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并能凉血止 痢 ,还可用于热毒血 痢 证;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能消 痈 散结,为“疮家圣药”,并可治 瘰 疬 痰核。   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用法用量】6~9g。煎服,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大青叶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的作用。   (2)喉痹口疮, 痄 腮丹毒。本品能清火解毒,利咽消肿。   板蓝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病证】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痄 腮,丹毒, 痈 肿疮毒。   青黛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主治病证】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贯众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病证】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   (1) 痈 肿 疔 毒,乳 痈 内 痈 。为清热解毒、消 痈 散结之佳品,为治疗乳 痈 要药。可治 痈 肿 疔 毒、肠 痈 、肺 痈 和咽喉肿痛。   (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治黄疸可配茵陈、栀子等,治热淋可配金钱草、白茅根等。   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土茯苓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主治病证】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淋浊带下,湿疹瘙痒; 痈 肿疮毒。   鱼腥草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 痈 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 痈 吐脓,肺热咳嗽。本品以清肺热见长,又具消 痈 排脓之功,故为治疗肺 痈 之要药。还可用治肺热咳嗽。   (2)热毒疮 痈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同用。   (3)湿热淋证。可与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同用。   射干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可与黄芩、马勃等配伍应用。   (2)痰盛咳喘。常与桑白皮、桔梗配伍应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 溏 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山豆根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主治病证】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马勃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白头翁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 。   【应用】   (1)热毒血 痢 。本品为治热毒血 痢 良药,如白头翁汤。   (2)疮 痈 肿毒。   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 痢 。   鸦胆子   【功效】清热解毒,止 痢 ,截疟,腐蚀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O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人煎剂。治疟疾,每次lO~15粒;治 痢 ,每次10~30粒。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护好周围的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   白花蛇舌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主治病证】 痈 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   熊胆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内服,25~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弓l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五、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   (1)热人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本品为清热、凉血、止血要药。常用治温病热入营血证,如清营汤;也可用治血热出血证。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 溏 者不宜使用。   玄参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应用】   (1)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治温病热入营分,如清营汤;治温病邪陷心包,神昏 谵 语,如清宫汤。   (2)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治津伤便秘,常配生地黄、麦冬,如增液汤。   (3)目赤咽痛, 瘰 疬 ,白喉, 痈 肿疮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 溏 者不宜服用。反 藜 芦。   【比较】生地与玄参二药,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但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可用于 痈 肿疮毒,咽喉肿痛证;生地清热凉血作用较强,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牡丹皮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治血热出血,可与生地黄、赤芍等配伍。   (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常配鳖甲、青蒿等药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3)血滞经闭,痛经,跌打伤痛。   (4) 痈 肿疮毒。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使用。   赤芍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凉血、止血、散瘀消斑。善清肝火   (2)目赤肿痛, 痈 肿疮毒。   (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瘢 瘕 腹痛,跌打损伤。多配入复方使用。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使用。反 藜 芦。   【比较】牡丹皮与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功效,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特点,血热、血瘀所致的病证常相须为用。同可用于治疗热人营血,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 癜 瘕 ,跌打瘀肿, 痈 肿疮毒等证。不同的是,牡丹皮兼辛味,清热凉血并能清透阴分伏热,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及肠 痈 腹痛等证。而赤芍苦泄,散瘀止痛力强,血滞诸证尤为多用,并能泻肝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   紫草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病证】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煎服。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 溏 者忌服。   水牛角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主治病证】温病高热,神昏 谵 语,惊风,癫狂;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痈 肿疮疡,咽喉肿痛。   【用法】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5~3g,每日2次。   六、清虚热药   青蒿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可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热病后低热不退之证,常与鳖甲、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本品退虚热,除骨蒸,常配秦 艽 、鳖甲、知母等。   (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   (4)疟疾寒热。本品有截疟与解除疟疾寒热之功,可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应用】   (1)阴虚发热、盗汗骨蒸。本品善清虚热,除有汗之骨蒸。   (2)肺热咳嗽。本品清泄肺热,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如泻白散。   (3)血热出血证。本品清血热而止血,常与白茅根、侧柏叶等同用。   (4)内热消渴。本品泻热而止烦渴,须与生地、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   【比较】丹皮与地骨皮二药,均能清热凉血,退虚热,均可治血热吐衄、阴虚发热证。前人虽有“丹皮治无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说,但对阴虚发热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常相须为用。丹皮长于清热凉血,常用治热人营血证,又能活血化瘀,用:于:多种瘀血证以及肠 痈 、 痈 疡肿毒等证;地骨皮则长于清退虚热,多用于虚热证,并能清泻肺热,可用于肺热咳嗽,以及内热消渴证。   银柴胡   【功效】退虚热,清 疳 热。   胡黄连   【功效】退虚热,除 疳 热,清湿热。   【比较】黄连与胡黄连二药,均能清湿热,善除胃肠湿热,可用于湿热泻 痢 。但黄连为毛 茛 科植物的根茎,清热燥湿与泻火解毒力强,并长于清心、胃之火,常用于多种热毒病症,以及心、胃火热证等;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长于退虚热,除 疳 热,可用于阴虚发热与小儿 疳 积证等。 ;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证考点

176 评论(10)

叶子飞扬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一、剂量   中药剂量的含义: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影响剂量的因素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此外,花叶枝皮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人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二、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   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 楞 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主要指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 薷 、木香、砂仁、沉香、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人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胶及蜂蜜、 饴 糖等。   (6)泡服又叫煽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与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 蚧 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鸟贼骨、瓦 楞 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如 眩 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用。 ;

28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