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琴色
yidiandian100
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日之一。因“午”与“五”通,端午又名端五、端阳、午日、重午、重五、地腊、中天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庆祝。 端午节的起源泉有多种说法,有的说起源泉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有“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的记载;有的说起源泉于恶日,这纯系封建迷信,并由此导致端午节的一些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在民间,有相传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伍员,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伍员,字子胥,春秋时代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投奔吴国,帮助吴王成就霸业。随后,伍员率兵伐楚,攻破楚国郢都,鞭楚平王尸三百,报了父兄之仇。 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此时,太宰向吴王进谗言,伍员遭受诽谤。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员自刎,尸体被装入皮革做的袋里投入钱塘江中。 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从此钱塘江常起怒涛,汹涌澎湃。于是吴国百姓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要举行“迎涛”仪式来纪念伍员。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为什么在民间广为流传呢?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至死不离开祖国的屈原,比对报父兄仇的伍员更加热爱的缘故。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上官大夫靳尚等不断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以至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后来,楚怀王将屈原逐出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百姓闻讯后,纷纷来到汩罗江,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出粽子投入江中,据说糯米可以粘住鱼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 后来,楚国人民每年在屈原投江这天,都到江上划龙舟,往江里投粽子,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并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
jason86122
NaN位粉丝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午节的来源: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习俗: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挂艾草、菖蒲、榕枝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吃五黄
优质医学类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