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小白菜@@
「摇啊摇、摇啊摇,船儿摇到外婆桥⋯」一边抱着孩子摇晃、一边唱着歌,试图哄他入睡,「怎么还是不睡呢?」加大了摇晃的力度,手臂也不自觉的夹紧了,等到宝宝终于不再哭闹,却突然觉得好像不太对劲,送医急救后才发现宝宝脑部出血、昏迷,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日前一名18岁的新手爸爸,就是在哄还没满月的女儿时,因为小孩一直哭闹,让他失去耐心而大力摇晃,结果造成女儿的视网膜、硬脑膜下出血的,可能造成失明;而另一名39岁的爸爸,也是在哄还没满2个月的女儿时,大力摇晃、拍打,结果造成脑干严重损伤出血、肿胀而死。
轻轻的摇晃可以让宝宝觉得安心,但如果是用力摇晃,却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只是跟宝宝在玩的摇晃、转圈,或是在抱着宝宝的时候,没有固定头部、让他柔软的身体前后晃动,都可能造成「婴儿摇晃症候群」。
脑是非常大,但是又非常脆弱的器官。对于大人来说,因为还有坚硬的脑壳可以保护,所以比较不容易受伤, 但婴幼儿的脑壳还没有完全闭合,加上脑部水分又比较多,所以特别的柔软,小小的晃动就很容易受伤。
而且婴幼儿的头部特别大,约占全身重量1/4,而成人的比例是1/10,所以更容易因为重心不稳而导致头脑的晃动。基本上,在3岁以前,孩子的头部都是要非常小心保护的,尤其是3~8个月大的时期,最容易因为照顾的疏失,还有孩子刚学会坐、爬的时候受到伤害。
「送来我们儿童加护病房的,10次里面有9次是婴儿摇晃症, 1/3在送来医院之后死亡,剩下的2/3,有80、90%会留下神经的后遗症。 」长庚医院儿童加护病房主任夏绍轩说,看到这些孩子因为脑出血,导致缺氧缺血而变成植物人甚至死亡,即使活下来也可能有 发展迟缓、脑性麻痹、失明、瘫痪、中风的问题 。
夏绍轩说,「我遇过一个在大学当讲师的爸爸,太太觉得带小孩太累,所以他从学校回来就要接手宝宝,一天工作下来,加上那时候升等、写论文、教书的压力,让他耐心变得很差,宝宝一哭就摇晃、希望他安静,后来才发现不对劲,送来的时候好后悔,说『我不知道会这么严重⋯⋯』」
国民健康署署长王英伟特别提醒家长及主要照顾者, 宝宝哭泣是和大人沟通的一种方式,需要家长耐心安抚,绝对不可以剧烈摇晃、旋转或将宝宝抛到床上。 如果家长或主要照顾者对于照顾宝宝所产生的情绪无法控制,切记一定要向亲友、专业医师或咨询专线,比如如孕产妇关怀专线0800-870870寻求协助。
另外,如果觉得孩子有不对劲的情况,比如突然变得很安静、脸色苍白、体温下降、心跳变慢、呼吸微弱、呼吸急促、躁动不安、嗜睡、不停的流口水、四肢无力、抽搐痉挛、不吃东西仍呕吐,要马上到儿童加护病房就医,免得错过黄金治疗期。
生鱼旺旺
一听到育婴师,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到月嫂,其实不然,职业育婴师是专门从事0-3岁婴幼儿早期培育的从业人员,虽然二者在市场上身价相当,可能月嫂还会略胜一酬,但育婴师的要求比较高。他们开办的培训班通常要求学员学历在高中以上,然后经过250个课时的理论与实操培训,再参加由市劳动局统一组织安排的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育婴师》技能鉴定证书。
专业的育婴师除了照顾孩子的日常饮食和生活外,还将提供科学的教育方式,比如说抱着孩子摇45度角是最科学的,因为这样孩子不会太晕,而且长大后方向感很强,一些孩子长大后学车不敢倒车,就是缺乏方向感的表现。再比如领着孩子适度地转圈,不仅可以逗孩子开心,还能培养孩子的旋转体验,长大后不会晕车;另外,告诉母亲在用母乳喂养时专注地看着孩子,可以培养他良好的注意力。
自由的红枫叶
育婴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婴幼儿生活照料(营养、睡眠、二便、三浴、卫生);保健护理(常见病、预防接种、预防铅中毒、意外伤害、生长监测);早期教育(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自理能力、情绪行为、社会交往和实施个别化教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并非独立的,而是在婴幼儿的抚养过程中交互进行。育婴师是根据0到3岁婴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全面对婴儿生理,心理,营养,保健,教育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生活料理,护理和教育。育婴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育人,既区别于保姆,又不同于保育员。是通过若干标准学时的培训,来全面掌握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及生长发育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婴儿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懂得如何与婴儿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能够适时地开发婴儿的自身潜能。育婴师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颁布的新兴职业,主要针对0-3岁婴幼儿进行生活护理及教育,其工作职能是指导婴幼儿家长及保姆科学喂养孩子,并根据婴幼儿发展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锻炼孩子的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完成孩子的动作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及人格培养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育婴师经过专业的营养、保健、日常护理、教育、心理、意外伤害预防等全方位的培训专业人士。
优质育婴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