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2

甜甜的今天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小组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opo小婷婷

已采纳

2010年,我考完心理咨询师证书以后,加入了一个由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成长小组。记得第一次小组活动上,带领老师让我们各自介绍自己的原生家庭。我张口就说:“我爸爸对我很好,我妈妈也对我很好,他们是非常好的爸爸妈妈。” 随着小组活动的推进,有一些被遗忘、被压抑或者被否认的感受慢慢地浮上心头:我想起了我三岁多的时候,爸爸在广州上学,我和妈妈去过年,送我们回老家的火车上,爸爸说他下去买点东西,然后火车就开了,我撕心裂肺地哭,我还记得我不停地用手砸桌子.......五岁的时候,妈妈答应了要带我去爬山,但是第二天早上等我醒来,发现她已经走了, 我一个人坐在床上嚎啕大哭...... 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学了一个月的国画,无比热爱,当我想继续学的时候,爸爸说这个学了没有用,而我是个乖孩子,连一句反抗都没有,现在我家里买了各种流派的画本,各种画笔,以补偿我童年时代的这份丧失......小学毕业的那一年,我们终于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可是因为同行的一位叔叔临时有事不能带我们去,我就硬生生地被我妈拽下了火车,我记得我当时表现出了像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一样地撒泼、哭闹,那是因为我盼望了太久太久的这一次旅程,就这么轻易地被粉碎了......事后,妈妈批评我“脾气急、冲动、不顾全大局”,却完全没有体会到我当时心里的痛苦......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停下来,处理我的眼泪.....      我想说的是,我这些经历是普通家庭里最普通不过的事,却给我留下了那么深的痛,再想想那些酗酒、赌博、家暴、乱伦......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成人后哪里有足够强大的自我,来应对人生的变幻莫测?当他们无法应对压力的时候,他们也会变成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的人,甚至变成暴虐的罪犯。《家庭会伤人》的作者约翰布雷萧,他有神学和哲学两个学位,毕业后成为教会里穿着黑袍为人们答疑解惑的神父,然而却因为毒瘾被强制送入戒毒中心。他在这本书里非常详尽地列出家庭里的毒性教条如何地影响家庭里的每一个人以及人们如何将毒性教条代代相传。难能可贵地是,他勇敢地回顾自己最深的创伤,通过大众媒体传播讲述家庭理论,以自身的经验鼓舞带领更多的人从创伤中康复。我一直都觉得,如果一本心理书籍不能让读者发自内心的自省,如果读者不能借由这本书的启发而面对自己真实的灵魂,那它只不过是一堆纸、一堆教条而已。而我即将带领的这个读书会正是由此而发心:借由书籍,让我们看见自己,看见层层的心理防卫之下那个脆弱的、恐惧的、不安的内在小孩。      在这本书里,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上瘾行为背后的家庭问题,在当下,这无疑是一个社会问题。在我小的时候,我只见过酗酒和赌博上瘾的人,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里,网瘾、手机上瘾、淘宝上瘾......层出不穷。还有社会赋予正向意义的工作狂、宗教狂......简单地说,借由外物而逃避内心的空虚,对这个外物产生不由自主地、不能控制的的行为。上瘾带来的危害轻重不一,但无一例外它们会严重损害一个人的意志力、关系、学业。作者提到,上瘾的背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相互依存”,这个名词最早被使用在酗酒问题上,专指酗酒者的配偶,后来扩大到其他方面。它表示一个人失落自己内在的真实世界,而对外界事物形成一种沉溺、上瘾、无法自拔的生存状态,仿佛是以来外界的某些事物以求生存,而对带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沉溺其中。拿一个酗酒家庭来说,父亲发完酒疯以后睡着了,虽然这时压力已经终止,但家人却仍保持在备战状态,在这种长期的家庭压力之下,孩子不得已要发展出某一套行为模式作为生存法则,比如说男孩安慰自己的母亲(成为代理配偶)、女孩默默地收拾残局(小大人)、认为是自己不乖(代罪羔羊)、照顾弟弟妹妹以让母亲得以休息(照顾着)......在这样的家庭系统里,孩子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孩子,他必须带上面具(假我)以求生存下来,而且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带着极大的羞愧感(自我贬低)。等这些孩子长大了,很容易就会对那些能让他感到放松、有愉悦感受地事物上瘾。简单地说,他们需要这些东西或者这些活动来体验自己真的活着。      在本书的最后三章里,作者提出了“十二步骤复原法”,这个方法我曾经在我的精神分析流派督导课程里听李鸣教授讲过。他说他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去参加过“戒酒无名会”的活动。坐下来以后,大家轮流发言,“我是酒精上瘾者,我是某某时候开始......"承认自己上瘾,并承认自己对自己无能为力,是解决上瘾问题的第一步。团体里都是同病相怜的人,能理解彼此内心深处的痛苦,会有带领的老师引领大家一步步地袒露自己,互相鼓励、支持;必要的时候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由此,一步步地走出困境,自我重生。    本书的最后一章《康复第三阶段:返璞归真》我觉得特别特别好,因为它指出了一个灵魂的最终的归属:与更高的意识连结。这就是很多宗教、瑜伽、冥想最终要带领大家去的地方。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一个人才可能“无条件地爱”。因为他能感受到自己与整个宇宙本为一体,他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小我”,他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爱众生、服务众生。作者特别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地面对内心的痛、没有经历自我层面的整合,他根本就无法体验到自性的光明和圆满。佛陀曾说,众生皆佛,当你的眼光仅仅停留在外在的物质层面上,无法看到自己的佛性,你又如何看到他人的佛性?而且我们往往误解了灵性,以为它是一种物质和形式,而其实它是一个人生命的内涵。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不同流派的灵性学习:诵经、瑜伽、唱诵、礼佛、祷告......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利用这些仪式去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它们将不但不能带我们到彼岸,反而会成为一种新的心理防卫!我自己本人对此就有很深的体会。2015年刚刚开始学习昆达里尼瑜伽的时候,当我在婚姻中和先生起了冲突,内心感觉到痛苦时,我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唱诵。大约一两个小时之后,我的情绪平复了。我开始自我检讨,然后去找先生沟通,有时候甚至是道歉(其实是因为害怕被抛弃)。看上去我好像没事了,但如今再回顾,我只是暂时地脱离了受伤的感觉,把它压入了更深的潜意识。我并不是说这些活动不好,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只是利用一种表面的修习,来达到一种表面的和谐状态。包括心理治疗,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头脑的分析的层面,效果甚微。无论你是通过什么样的疗法来追求自我的重生,有一条标准大概可以供你参考:你是否在这种疗法里体验过强烈的情绪,悲伤、愤怒、害怕......它们未必一定就要以大哭、大叫等方式表达,而是你的内心是否真正地感觉到了它们?你知道害怕死亡的感觉吗?我居然是在最近才体验到死亡恐惧原来会带来这样的一些身体反应:全身发抖、肩膀脖子僵硬紧张、心口一阵一阵的像被掏空、双腿沉重抬不起来、感觉自己快要消失不见......我的瑜伽老师反馈说,这还不是全部......        关于这本书,一不小心就写了这么多。虽然我在十年前就已经邂逅了它,并陆陆续续地看过好几遍,现在翻看仍然能看出新意:我们只能读懂我们心里已经有的东西。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灵的成长,在这本书里总会发现一些当年还没有体会的东西。愿你也能收获满满!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小组

154 评论(15)

whippedcream

“心理咨询师朋辈督导”,区别于“成长小组”和“学习沙龙”之类的活动最重要的一点是:围绕实际发生的咨询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从而获得咨询技能和水平的提升。 昨天的成了“四不像”。 耀辉老师的案例准备很充分,批注很详细,尤其对所用咨询技术和理念的“分解动作”讲解得很到位。这对我是个提醒,因为有些技术和理念我只是自发性地用,没有形成理论性的认识。一旦形成理论性的认识,对它的再运用就会更有自主性和针对性。 角色扮演的设置也很不错,很有代入感。 遗憾的是,“重头戏”环节的流程设置有点弱了。围绕案例的分析、讨论、切磋、碰撞,几乎没有,而这些却是朋辈督导的关键环节。 流程设置方面准备得不充分,准确点说,是没有针对昨天的具体案例设置匹配的流程。原想套用原有的流程,结果发现,这个案例只是呈现,咨询师并非为解决问题而来,模式化的流程走不动了。只能说明,事先没有做相应的准备。如果能做一下简单的推演,对流程做一下微调和优化,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相较于“温和派”,我的语言相对犀利。除了入职刚满月的咨询助理,主持和主咖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大咖了,如果还需要用温言柔语鼓励着、呵护着,我会怀疑我进错“片场”了。 另外,做为付费的参与者,我有权对我接收到的服务提出质量上的质询和要求。故而,也作一文,不吐不快。 看到了问题却假装没看到,这事儿我常干,但在心时代,在我看重的专业领域里,也得装傻充愣,那这世间便再无净土。哪怕只为对“假想净土”的守护,我也得畅所欲言。希望主办方将这个项目的重视不仅落实在宣传上,也落实在具体工作的细节上,在流程设置与具体内容的匹配上下些功夫。祝朋辈督导越办越好!

249 评论(14)

喵小贝贝

心理成长小组一般是在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过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之间最好是不同的工作,如教师、医生、记者、企业人力资源等,有不同的经历可以互补,这是我的经验,最好在心理学方面也各有专攻。

35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