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3

泰迪熊Teddy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赵小明心理咨询师籍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馨悦心辰辰

已采纳

文字: 艺寰 编辑排版:崔贯利

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仪式典礼、太极思维原型、儿童生命教育、儿童心智化模型、亲子关系疗愈载体、困境中的自我赋能等,是国内首个荣格炼金术原型亲子疗愈,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知行合一。

一,什么是炼金术原型?

炼金术并不是炼金子,而是一种原型。

有三大要素: 火、炼金炉、各种物质。

火非常重要,促 进 物质间的变化生成新物质。

每个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炼金炉,通过修炼,把身体的各种元素进行重组,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除病的作用。

放入炼金炉里的各种物质,按照不同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一种新型的、具有功效的一种新物质。

炼金的过程就如同熬中药,通过不同物质不同比例的搭配,最终熬出为己所用的“金子”。

二,从儿童生命教育角度看荣格炼金术原型

促进孩子养成全新的、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生命观。

炼金术原型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儿童进行一个全新的生命教育,形成儿童从未有过的生命观。

这个儿童生命观的特点,就是让儿童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养成尊重人体、尊重生命、尊重 健康 。

三,夏令营亮点

1.提升孩子的心智模型

炼金术原型,是中医的基本原型。所以小时候借助中医培养孩子的炼金术原型,是可以提升孩子的心智模型的,有些人之所以学习好,原因就是有炼金术原型。

荣格的炼金术原型,可以产生自我疗愈的心智。

炼金术来提升小孩的心智训练,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借助医馆,进行心理学设计结合才能完成。

2.形成亲子关系的疗愈

教会儿童简单的中药常识、学会把脉、鉴别中药材,让儿童为父母和祖辈熬制中药保健汤的过程中,促进孩子主动为家人的生命“炼金”,增加了亲子沟通的载体。

3.学会困境中自我赋能

炼金术原型可以治疗生理和心理,还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未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懂得了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换,当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激发内在的潜力,通过炼金术原型找到解决方法。

四炼金术原型知识补充

东西方都有炼金术原形。

炼金术是原型,也是属于一种原型思维。

读了《金花的秘密》后,我才认识到,梦指的是炼丹术...

——荣格

荣格所有的分析心理学的灵感都来源于他对炼金术原型的研究。

炼金术是起于12世纪欧洲的一个名字。到公元八世纪,炼金术真正开始了。

西方炼金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加以促进,或者用人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金属;这样炼,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

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贱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西方的炼金术可追溯到希腊化时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西默斯。大约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西默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

他对这种物质的称呼,经阿拉伯传入拉丁语系后,叫做“Elixirvitae”(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类似于中国所说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药”———“金丹”。

另一位炼金术士,活动于公元三世纪的赫尔墨斯,是埃及的僧侣。作为一切有用的技艺的发明者,赫尔墨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与埃及的月神有沟通,后来慢慢地被神化为“三次最伟大的赫尔墨斯”,以至于他的名字,最后就直接演变成为“炼金术”。

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炼金术能使他获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变他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

炼金术通常分为两支:内在炼金,实体炼金。

炼金师通常会想办法找到一种自己认为含有原料的物质,进行各种操作。操作的目标,便是要破坏原来的形式,使之回归无形态。无形态便是原料,物质成型之前便是原料,炼金师称为混沌。

炼金师便将原料中的汞与硫以分合的程序进行反复操作,由固体转化为液体,再化为气体,再变回固体。经过多次程序后,物质慢慢恢复生命,颜色由黑变为绿色,再变为白色,最后变为金色或红色。颜色的变化,象征物质的变化及存在层次的改变,这就是炼金术的主要程序及阶段。

每一层次的结合都可理解为心灵世界新的中心的成型,这个中心荣格称为自性。

第一阶段,意识与潜意识结合;

第二阶段使这种结合牢固;

第三阶段将已创造出来的自性与超越人类心灵的中心(称为圣神)的结合。

前两个中心是心灵中心,第三个是类心灵中心(超心灵的),所以这本书的主题便是类心灵及第三层结合经验的本质。同时认为这样的观点:炼金意象以象征法描绘了心理状态与经验。

五什么是生命教育呢?

生命教育就是直面生命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的生存、 健康 的生活和独立的发展。生命教育能唤起孩子对生命的敬畏。

在国外,生命教育是重要的课题,很多国家很早就把生命教育搬上了课堂。我国没有单独设置生命教育课程,本次夏令营在国内是首次尝试,是对生命重新的完整的认识、一次孩子们终生难忘的体验。# 健康 乐享官# #心晴计划#

小明老师独创研发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炼金术原型在孩子生命教育中的使用,包括三个层次。

以身体为鼎炉的内在提炼提纯模式。

以心理为 鼎 炉的性格提纯模式。

以外的资源为鼎炉的治愈者原形炼丹模式。

赵小明心理咨询师籍贯

149 评论(11)

xiaotingzi

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徐昭君 崔贯利

小明语录:

年轻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犯错,因为我们有犯错的资本。年纪渐大以后,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犯错,因为这时错误犹如生活本身。人生就是一个错误接一个错误的修行, 一路错下去,也就对了。

承接上文:赵小明:为什么说你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时,面临着重大风险?

本文节选自“看电影学心理”系列,我们继续以电影 《波斯语课》 为素材,来学习心理学。

上文中,我们谈到了人的存在,有身体的存在、有家庭关系的存在、有学校与老师与同伴关系的存在,还有语言的存在。我们接着 探索 关于人的存在。

那么我们特别给大家强调,我们心理咨询治疗的不是原生家庭的病,我们治疗的是人的存在的意义。

一个人一旦失去存在的意义,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人活在世上,只要你满足了吃穿住行这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后,人所有的精神需求其实都是在试图创造一种自己活下去的意义。

儿童也是一样,如果儿童不能找到自己在学校生活中当前存在的意义,他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这个问题轻一点就是沉迷 游戏 ,重一点就是辍学、厌学,宅在家里,再严重点就是放弃 社会 ,退出 社会 ,放弃生命。

人为什么会产生一种存在感危机呢?

我们还是先以孩子为例,从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地方入手。

你们想想,现在我们的这些小朋友们,他们在学校里面上学,他们每天存在的方式出现了哪些存在感危机?

大家记住,对于孩子来说家庭的存在是一个常态,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哪怕是单亲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

所以,哪怕是单亲家庭,家庭的存在方式并不是孩子追求的首要目标。

因为孩子更重视的是在学校中的存在,除非一个人连家都没有,每天连吃穿住行都满足不了,比如说每天都吃不上饭。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生存的存在、家庭的存在才会变成他的首要追求的目标。

如果一个人现在每天能吃饱饭,那么生存就不会成为他每天存在所追求的主要意义。

那么,再比如说,一个人他已经进入到了小学、初中阶段,只要他有一个父亲、母亲在他身边,他就不会把家庭的存在作为他的最重要的存在方式。

这个时候孩子会把学校带来的存在感,作为他最重要的存在方式。

很多人可能对于这一点理解不了,大家都认为家庭的存在应该更重要。

不是的,我们前面给大家说了,除非这个人没有家庭,他是个孤儿,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他的存在就变成了最重要的存在。

但是即使这个人是个孤儿,他没有家庭,但是如果他进入到了 社会 生活,我们说的 社会 生活并不是指他成年以后的 社会 生活。

而是指未成年的时候,他进入 社会 , 社会 生活、学校生活也会成为他最主要的存在的方式。

很多人还是很难理解,就是为什么一个孩子不会把家庭的存在作为他最主要的存在方式呢?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家庭不是人生存的目标,人生存的目标实际上是 社会 。

因为人是社群动物,人们并不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其实人是生活在 社会 中的。

所以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会以 社会 标准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标准,而不会以家庭标准作为自己最首要的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说孩子更重视自己在社群中的表现,在学校中的表现,而并不会在乎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方式。

如果大家对于这一点还是有质疑的话,我们继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当你的孩子长到了三岁,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里面对他的教育就是,如果你吃饭时,饭菜掉到地上就不要再吃它了,因为饭菜脏了。

可是当你的孩子去上幼儿园之后,幼儿园老师给了他另外一种教育。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再遇到饭菜掉在地上,他马上就捡起来放嘴里去了。

然后你给他说,脏!你怎么把脏的放到嘴里去了?

你说孩子会听你的还是会听幼儿园老师的?即使幼儿园老师现在不在他身边,他听谁的呢?

但凡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会明白,孩子一定是听老师的,而不会听家长的。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一个小孩儿都能明白,社群的存在、 社会 的存在才是他这一生最主要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将家庭的存在作为他的主要存在方式。

04、社群才是人生的参考标准

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他永远会以社群作为他最重要的参考坐标、参考系。

而不会以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作为他的参考标准。

心理学关于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比如说,一个孩子他到底会不会学会抽烟,他在青少年阶段会不会学会抽烟,并不是因为家庭的影响。

家里面父亲、母亲抽烟,并不会决定这个孩子是否抽烟。

但是只要在这个孩子的同伴中,在他青少年的同伴中,但凡有一个人抽烟,他马上就会学会抽烟。

为什么?

因为孩子会拼命地以他的同学、同伴,作为他最重要的参考系去加以模仿。

因为孩子更害怕的是在社群生活中,在学校生活中被孤立,所以他们一定要在社群中寻找共同的语言。

所以,有些孩子,你会发现父母给他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习惯,但是孩子仍然会以他生活中的同伴,作为他最重要的模仿对象。

明白了这点,大家应该就知道了。孩子的存在方式并不是家庭的存在方式。

孩子并不太重视家庭的存在方式,孩子更重视的是社群的存在方式,学校的存在方式和同伴的存在方式。

小明语录: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为了完成一个使命,有些人忘记了他的使命,始终迷茫一生,使命帮我们发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存在过的证明。努力去发现你丢失的使命,找回之后更要有勇气去实现。

三、“原生家庭论”是一个伪劣命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复给大家说,原生家庭这个词是一个伪劣命题,是个假冒伪劣心理学。

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根本就没有那么大,任何人都是以社群作为他最重要的参考系。

看到原生家庭论是伪命题,很多人就会说,不是呀,我就是被家庭影响的呀,你看我现在所有一切都是家庭影响的!

为什么很多人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道理非常简单,我先把结果放在这儿,然后再给大家慢慢分析。

原因是,一个人一旦在社群生活中失败了,受挫了,他就会要找另外一种支撑他的方式。

很多人就开始找家庭的问题和麻烦了。因为他总要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理由。

所以一个人在社群生活中越成功、越顺利,越不会去想家庭给他带来的影响。

一个在社群生活中越受挫、越失败,他越会去找家庭给他带来的影响。而实际上家庭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只是因为他们在社群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证据了,产生存在感危机了,他才需要去找家庭的麻烦。

那么,如果大家还不相信这一点,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你们想想,现在的很多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照顾得都很好,他也能够吃饱饭,父母和他的关系也不错,但为什么孩子还会出很多问题呢?

然后家长们就会仔细地检索,自己是不是哪里教育不对,是不是哪天对孩子吼了,对孩子骂了,会对孩子不够好?

实际上你尽管去找,父母永远都能找到自己对孩子不够好,不够完美,达不到100分的证据。

但是你再去看那些没问题的孩子,人家的父母从来都不是100分的教育,从来都不会是完美的一个家庭。

03、雷锋的经历告诉你,社群存在感可以弥补一切家庭的不足

很多没有问题的孩子,他的家庭反而有重大问题,那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这个孩子对他影响更重要的社群生活很顺利。

也就是说,孩子进入三岁之后,他更主要存在的方式是群体、同伴、学校的存在感。

他要在这个地方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只要在这找到自己的存在的方式、存在感和自己存在的意义,家庭对他来说根本就无所谓,无足轻重。

我要给大家这样讲,是因为有很多证据,最典型的证据就是雷锋的例子

这个例子我给大家讲过很多次了。

雷锋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大家都知道,父亲没有,母亲被地主凌辱,在他的面前上吊而死。

这些事情如果放到今天这帮心理咨询师的嘴里,那就是重大的原生家庭创伤,没错吧。

但是在雷锋的成长过程中,他得到的是什么?他在社群生活、 社会 生活中得到了成长。

雷锋16岁就在生产队开拖拉机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

所以,他在社群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还有,他很早就当了兵,当兵之后,他当的是 汽车 兵。

这些都为他带来了最好的存在感和存在的方式,所以他不会有问题。

四、人不仅仅需要社群存在感,而且要多元化

那么我们再反过来说,一个孩子出问题,是什么出问题了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在学校生活中他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了。

现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存在感是什么呢?现在的学校生活几乎忽视了孩子和孩子之间共同玩耍的时间。

现在的学校生活,老师能够看见一个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往往只是因为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好。

所以这就造成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面要想找到存在感,甚至他在学校里面要得到其他同学的友谊,他必须或者说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他必须要学习好。

如果他学习不好,同伴都不愿意跟他玩耍。

所以学习好就变成了这个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唯一的存在方式了。

那大家想想,如果这个存在方式受挫了,或者这个存在方式失去意义了,这孩子立即就会失去存在感,失去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可是在一个学校里面,在一个班级里面,能够称得上学习好,一定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是只有几个学生。

一旦一个孩子失去存在感,失去自己存在感的价值和意义,他就会发生存在感危机。

这时候,这个孩子就会产生与此有关的所有的心理问题,我们前面都已经给大家反复谈过了。

( 未完待续 )

小明语录:

一定要尽早一些,去做那些你欢喜的,乐在其中的,能获取持久快感和热情的,你本该做却一直未做的事情。不要让力比多辜负了岁月,不要让自己和生命等得太久。在今年的中秋,我自豪地说,我做到了。

282 评论(13)

加杰特侦探

【赵小明 ,一个专注反对武志红的心理学家】据悉,《巨婴国》下架之后,这本书已经被炒到了两百元一本啦。其实武志红在心理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评论说:“过去十年,民间对心理学的了解除了成功学、灵修和心灵鸡汤,就是武志红”。这样的评价很是耐人寻味。作为目前中国心理咨询界的领军人物,据了解,武志红的公众号粉丝已经超过60万人,10万+的阅读量是家常便饭。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字“贩毒”的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在《绞杀中产精英的五大新宗教:罗胖、咪蒙、吴晓波、凤姐、黄生》一文。不过,我并不十分赞同《绞杀》一文的五大新宗教的界定。因为,凤姐的粉丝,原先并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中产阶层,而是底层屌丝。如果增补一个中产阶层的新教主,那么小明认为应该是武志红。他用一个“巨婴论”分析国民心理、解读社会现象,其实跟用咪蒙思想武装头脑、罗辑思维指导学习、吴晓波体系运作投资,本质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曾经或现在的媒体人,这些圣(网)婴(红)们深谙此道并轻车熟路。他们最明白那些跟他们一样的中产阶层内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就是提供“知识”了解“真相”,其实只是提供一种感觉啦——获得了知识的感觉。因为,群众需要的不是真的“真相”,每个人心里早已有了自己所“需要”的真相。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情绪。圣(网)婴(红)思维的目的是在情绪上去撩拨、去煽动、去暗示,去催眠……因为要绕过读者的大脑,不能让他们分析、论证,不能让他们揭开深层次的真相。这就要抖机灵了。比如,从几年前的《为何家会伤人》,到最近的《巨婴》为主要载体,典型的拥护群体是豆瓣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这一派很火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非常强烈地刺激到了我们很多人的一种情绪——愤怒。而这种愤怒在过去一直是被我们压抑的。当我们开始读发泄性的论调时,突然间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被点燃了。比如我们又一次回到了五岁时被怒斥甚至体罚的场景中……多年来被我们关在“小黑屋”的愤怒情绪重见天日,并疯狂地蔓延。愤怒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缺乏愤怒表达能力的人也是不正常的。但是,当受到煽动、暗示,且没有相关解决方案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喷薄而出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个愤怒的情绪指向了我们的父母。这种消极的却被病毒式传播的论调,对个人乃至社会造成危害不难想象,比如那些真正有心理障碍的人拒绝有效的治疗,反而是在童年、早期经历中寻找自己现有痛苦的根源。韩非的可信赏罚理论稍加解释:如果做某事就总能够获得可信的回报(包括物质回报或荣誉回报等),那么人们就会纷纷自动自觉去做某事。可以想象,如果宣传能够获得可信回报,那人们就会热衷宣传,如果追求真理没有可信的回报,追求真理之人就会减少。为什么抱怨社会、抱怨别人的文章和书籍更容易得到大众的吹捧呢?一是因为自我弱小的人更容易被这种声音所吸引,所以他们的反应也更热烈,终于有教主替他们代言了嘛。二是自我负责做事的人哪有闲工夫扯淡,所以你也看不到他们去追捧谁,自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小明不支持、不鼓励大家学心理圈那些所谓的心理网红大咖的心理学毒鸡汤,因为他们传递的就是一种固化思考、极端思维。【看更多反对武志红文章,可以搜索赵小明】

88 评论(9)

sheenashen

职业音乐人“梅兰竹菊”主题音乐团体治疗系列创始人本土化符号治疗技术独创人《文化艺术符号治疗》一书的作者首届中国心理学应用年会特邀音乐团体治疗专家全国培训论坛特邀音乐团体培训专家全国拓展年会特邀团体心理治疗培训专家香港北斗艺术EAP公司技术总监长沙北斗心灵教育咨询公司技术总监西安北斗心灵心理咨询公司心理咨询专家上海悟诚公司特约儿童音乐心理训练专家武汉会心咨询教育公司青少年行为矫正专家2009年,赵小明独创的 “梅兰竹菊” 音乐团体治疗工作坊,全国巡回二十余个城市八十场,为3000余人进行了深度心灵成长。

21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