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0

CC陈四斤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督导听心理咨询师抱怨生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珊珊来了

已采纳

1、喜欢抱怨的人通常缺乏自信心和自知之明,因为不了解自己,且对自己缺乏信心,所以容易把自身的不顺、遇到的挫折归咎于外界。

2、抱怨的人有瘾。一旦抱怨一件事他就会抱怨十件事,抱怨十件事会抱怨百件事,反正总觉得这个社会对他不公平,觉得这个社会会害他,他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抱怨的人从来不找自己的问题。

3、抱怨的人主要的是要得多付出的少。所谓要的多呢,其一是物质上他有需要,其二尊严、面子、精神上他要的也多。他不仅想要获得报酬,获得尊严,获得奖励,还要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

4、抱怨人的核心思想是被害人思维。就比如把自己封闭起来,别人一说你,你就会反击,觉得自己没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有时候可能是那样的,你抱怨一次是别人的问题,那抱怨十次可能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5、抱怨的人多数都是能力不足的。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喜欢抱怨,你要是问到他们能力他们就哑口无言了,你要是问到他们公平呢,他们就觉得所有人对他都不公平。

督导听心理咨询师抱怨生活

289 评论(11)

手机专用

我们都想要被人听见,想要被人理解。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段关系中,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担忧、快乐、麻烦,我们需要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对方在听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会玩着手机或看着电视。他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其他事分散掉。他们不会打断我们,不会评价我们,不会催促我们,他们只是安静的、耐心的倾听我们所说的。 但是我们更多人并不善于倾听。因为,正如事实所证明,倾听确实不易。倾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性格,而是需要花心思的方法。 正如精神科博士Michael P. Nichols在《消失的倾听艺术:学会倾听可以增进关系》一书中所写的,诚挚的、关切的倾听“需要以无私的态度,努力克制自己。要做到认真倾听,我们必须忘掉自己,将自己代入对方的需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 当我们仔细倾听,并不只是获取信息,还“见证对方的经历”。Nichols是威廉玛丽学院的精神科教授、临床医学家,他说,我们由衷的对他们感兴趣,暂时放下自己的事,停下来不去想自己想要说的话。 “至少在短期内,倾听是单向的关系。” 《消失的倾听艺术》一书有许多重要的(也是令人惊讶的)关于倾听的见解、真实的故事、案例剖析和可行的练习。这很重要,因为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表现出同理心、支持意愿,但是所做行为却并非如此。 以下是书中所写的三个小方法。 别把同情和同理混为一谈 有时候我们表达关心的程度太过夸大,比如“哦,真糟糕!!!”。我们以为这只是同情。但是正如Nichols写道:“表现出不幸和倾听不是一回事。”过分夸张的回应会显得假惺惺、居高临下。 Nichols这样介绍同情和同理的区别:“同情的范围更窄,作用也更有限。同情意味着同样的感受,而不求理解。同理则不同,正如许多人所想的,同理是与之同忧、同赞、同乐,一起滔滔不绝,互相抚慰,或互相鼓励。同理意味着理解。” 适时宽慰 当爱人害怕、悲伤或低落,我们自然想要去宽慰他/她。没人喜欢眼睁睁看着朋友或家人处于痛苦中。但是对于能量外泄的人们,宽慰会让他们感到被人看轻。 Nichols写道:“更多失败的倾听,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这样想。” 当你倾听人们的苦恼和痛苦,表达出你很重视他们即可。 当然,有时候人们确实需要宽慰。Nichols说,例如你对刚理的发型不满意,你的朋友说“没事,挺好的。”,再比如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对此感到很沮丧,此时有人列出你所有的出彩的事儿,你会感觉好得多。 我们很难分辨出人们什么时候需要倾听,什么时候需要宽慰。Nichols说:“自我怀疑、担忧、或纠结于某个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此类的内容说的越多,他越有可能需要宽慰。倾诉中表达的感受越强烈,他需要被倾听、被理解的可能性越大。” 假如你不确定呢?“如有疑虑,倾听即可。” 别急着假设 我们会假设对方下一步要说什么,然后直接跳到论断上。我们会打断别人,帮他们说。我们会说“哦,我知道!”或者是“我也是!”或者是“我讨厌这种事。”诸如此类。 我们这样做是处于好意,想表达善意,但是对方却会觉得我们并没有在听。 再说一遍,好的倾听,其核心是同理。同理需要两件事:首先需要敞开心扉,像“电影观众一样,将自己沉入电影中,和角色共进退。”——Nichols写道。第二点是“从感知转换到思考。他/她在说什么,什么意思,他/她的感受是什么?” 不要只是想当然以为自己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即使你曾有相似的情况,也要去问。举个例子,旅行令你精疲力竭,但你的伴侣却未必感到疲累。也有可能你的伴侣也觉得很疲累,但是出于其他的原因。 Mochols写道,同理的开放,“根本上来说,就是发现他人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下次再倾听朋友或家人的时候,带着接受的态度,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试着去理解,看看他们的生活究竟怎么了。 倾听的要点 1.克服自我中心:不要总是谈论自己 2.克服自以为是:不要总想占主导地位 3.尊重对方:不要打断对话,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而打断人。 4.不要激动: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不要因为与对方不同的见解而产生激烈的争执。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样反驳对方所说的某一个具体的小的观点上。 5.尽量不要边听边琢磨他下面将会说什么。 6.问自己是不是有偏见或成见,它们很容易影响你去听别人说。 7.不要使你的思维跳跃得比说话者还快,不要试图理解对方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8.注重一些细节:不要了解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不必介意别人讲话的特点。 学会倾听 1.要体察对方的感觉。一个人感觉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导他的行为,愈不注意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愈不会彼此沟通。体察感觉,意思就是指将对方的话背后的情感复述出来,表示接受并了解他的感觉,有时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 2.要注意反馈。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你不妨这样:“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你的意思是……。”一旦确定了你对他的了解,就要进入积极实际的帮助和建议。 3.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个别枝节所吸引。善于倾听的人总是注意分析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实背后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误解。 4.要关怀,了解,接受对方,鼓励他或帮助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倾听的秘密 1.身体前倾,表示对谈话感兴趣。 2.要“所答即所问”,这表示你在与人交流。 3.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加上自己的见解,以使给予和吸收两个方面平衡。 4.以头部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回应说话者。 倾听的方法 1.你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提高这方面方法的必要,并且很想改进它。假如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 2.当你很难弄懂对方的表达意图的时候,要问:“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3.要对“红牌”词语加以警惕。这些词语可能会引发过激反应,或造成偏见,比如“女性解放”、“男性沙文主义者”等词。 4.假如你发现你走神了,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你无法接上对方的谈话,那么就注意一下关键词和使用最多的词。当说话的人谈吐不清、词不达意、不切题时,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 5.要尽量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交谈,假如周围有太多容易令你分心的事,就会影响你集中精力,从而使得你很难续接上你的思维链条。 倾听的禁忌 1.对谈话内容漠不关心; 2.只听内容,忽略感觉; 3.无故打断对方的谈话。 倾听的心得 1. 要让诉说者放松,两个人都坐下来,并且在同一高度上,面对面,距离比一般的社交距离稍近些较好。 2. 假如诉说者一开始情绪激动,必然导致无法把事情说清楚,此种情况常见于女性诉说者。此时作为同性,拥抱和拍抚都是很好的稳定对方情绪的方法。 3. 倾听中,目光专注柔和地看着对方,适时给出回应,比如点头和“嗯”,表示你正在专心倾听。 4. 没有听懂或弄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并沟通,以免造成误解。但不要喧宾夺主,更不要把话题扯开。 5. 在对方说完前不要急于发表观点,也不要提前在心中作出预判,尽量避免把对方的事情染上自己的主观色彩,耐心听完。 6. 对方说完后,有要求的话,让他喝一点热茶或热牛奶、巧克力什么的,他需要感受到被人关心,热的东西也容易让人重新振奋起来。 7. 无论对方说的事情在你看来多可笑幼稚,他向你诉说都是表示对你的信任,这是一种对你人格的赞美,所以,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带着高姿态评点他的事。即使你不赞同他的想法,都要给予他他想要的理解和安慰,在困境中支撑对方是作为朋友的义务。 8. 你不需要完全感染对方的情绪,或者想个办法帮他出气。假如对方的诉说内容只是一种莫名的情绪,那么做到第7步时一切已经完成了。但假如这是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你可以帮他把事情从头到尾理一遍,哪些地方是他自己做的不对,哪些地方主要是别人的问题,解决方法123等等。 9. 你可以从他的观点看问题,但提出的建议一定要出于自己的想法,对方想听到的是“你的意见”。假如担心自己的想法太过主观,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问题,如此可以尽可能地确保客观、公正。 10. 当然也有可能,对方在诉说的过程中,自己渐渐有了主意。假如你觉得你的想法会更好,那么作为一个提议告诉他,帮他参谋而不是作决定。决定一定是当事人自己作出的。即使他最终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也要给予他鼓励和祝福。 心理咨询参与性技术 概念 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参与性技术之一,心理咨询师参与技术包括倾听、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性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倾听的作用: 1、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门槛; 2、倾听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 3、倾听能使求助者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中诉说自己的烦恼; 4、倾听本身就具有助人的效果。 咨询师怎样听? 1、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 2、设适当的表示解释; 3、不带偏见和框框,不做价值评判。 咨询师应该听什么? 1、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 2、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 3、听出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 具体地说咨询师要对求助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要求的尊重和接纳。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来对求助者的倾诉做出反应,比如,“噢”、“嗯”、“是的”、“然后呢”等,以及点头、目光注视、微笑等。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还要注意求助者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完整的判断。 在倾听过程中咨询师的应有表现: 1、咨询师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 2、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 3、对求助的言语作出完整的判断; 4、作出适当的反应。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1、急于下结论;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4、做不适当的道德或正确性的评断;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方法(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倾听时鼓励性的回应有: 点头和言语(是的、噢、确实、说下去,嗯…)

206 评论(8)

cindydaniel

经常抱怨生活的人是什么心理?喜欢抱怨的人一般都是心眼特别实在的人,他们不擅长于察颜观色,当你在和抱怨的人交流的时候,倾诉的欲望让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要抱怨的对象上,从而会忽略你的感受,他们意识不到你可能只想捂耳朵。喜欢抱怨的人,承受生活压力的心理能力相对比较弱,他们一遇到挫折困难或遭受不公正待遇,信心容易垮,耐性容易耗竭,抱怨是他们减缓内心焦虑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抱怨是他们主动地自我治疗伤痛的一种选择。但他们并没有想到,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我反省意识,把抱怨的行为固化成为了日常习惯,对别人也造成了一些困扰。用心理学来解读,爱抱怨的人存在着一种关系诉求,他们对关系的质量感觉不满足,就会对听抱怨的人不断地抱怨,以期获得关系上的重视和理解。想想看,爱抱怨的人是不是更多的在自己所喜欢、所信任、所依恋的人面前抱怨?在婚恋关系中、亲密关系中,包括好朋友之间,抱怨的行为是比较高发的。每个人都当过别人的情绪的容器,自己也对别人抱怨过,所以不难理解,抱怨是一种带有极强的沟通意愿的行为,人们需要把自己的不满和需求用竹筒倒豆的方式渲泄出来,以求得别人的明确回应。当然,爱抱怨的人,有时的确会让人难以忍受,因为你做为听抱怨的人也会有不满的情绪,通过忍耐或潜抑的方式在进行自我管理。

164 评论(8)

江小赖007

每个人都会有不顺心想要抱怨的时候,偶尔抱怨都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相处下来你发现如果对方遇事总爱抱怨,生活态度很消极的话,哪怕对方是知心的朋友,甚至是最好的闺蜜,但无形之中,却给你累积了许多负面的能量。

而且抱怨的话听多了,也会导致你们的关系变得疏远。

例如有的朋友很习惯抱怨ta们的情感,觉得ta的另一半如何如何糟糕。

有时候,你会仔细听完朋友的抱怨,还认真地分析、给建议;有时候你甚至会为朋友打抱不平。但最后,你会发现朋友依旧一意孤行,根本不听你的。

渐渐地,你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不应该这么认真倾听朋友的苦,几度萌生“他的话听一听就好”的念头,但却又总带着愧疚感。

对此,习安心理咨询师表示:

虽然你是真心的想要帮助朋友解决问题,但每次一碰面就是长篇大论,这其实对你们的友情没有帮助。你需要先诚实地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跳脱“树洞”的身份,看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你和朋友见面,花了多少时间在听朋友在抱怨?

除了抱怨,你的朋友还分享别的吗?

朋友多久关心你一次?

朋友是不是都在反复抱怨同样的事情,却始终忽略你的建议和评论?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重新认识这段交情,然后你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1.健康的友情需要勇敢设下底线

不要害怕设下底线,虽然对方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前提是,你们需要建立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下次,你可以这样告诉朋友:“我发现,当我们聚在一起时,我们的对话内容都环绕在你的感情生活。如果我们可以花更多时间聊一聊彼此的近况、工作、兴趣,我想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许多人会为他们设定底线让别人感到不舒服,焦虑或内疚。这是自然而正常的,学会设定并坚持健康的界限是一个需要时间,练习和支持的过程。努力建立一个支持系统,让人们欣赏并尊重您主张边界的权利。经常需要鼓励将自己和您的需求放在首位并坚持下去 - 特别是面对那些与您设定界限的人的阻力。

2.除非他问你,否则不要给意见

有时候,我们看到朋友一脸沮丧或是充满困惑时,就会想要热情地给予建议和评论,例如如果ta总在抱怨另一半,你可能会脱口而出:“你为什么不直接跟ta分手?”。

请试着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轻易给意见,即使朋友说“想分手”,也不要强迫他赶快分手,不要认为朋友说的一定会做,他们可能只是在宣泄情绪。

3.建议朋友去找心理咨询师谈谈

请记得:你是他的朋友,不是他的心理咨询师。你必须让朋友知道,你们的关系不建立在帮忙解决对方感情问题之上。建议朋友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或是找时间和心理咨询师坐下来谈一谈。

4.在朋友需要你的时候给予支持

如果你怀疑朋友确实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请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给予支持。

有时候,看似烦人的抱怨底下,可能真的藏着难以承受的心。

你必须更仔细地观察朋友的言行举止,为朋友打造一个温暖又安全的空间,也可以陪他们去找心理咨询师谈。

5.允许自己不想听

当对方的抱怨超出了你的承受能力或占用你友谊时间太多的时候,请务必告诉对方。“请不要再问我这件事了。我上次你告诉过你我不想讨论这个话题了。“

不要期待对方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你也不需要为此作出过多的解释,听与不听,是你的合法权利。

当其他人试图责怪你做一些不是你的责任的事情,你不需要道歉,辩论或为自己辩护,你可以简单地说,“我拒绝为此承担责任。”设定和执行底线并非自私,这是自我照顾。

心理咨询师最后分享了ta的亲身经历:

有一天,在电话中和朋友聊了一阵,朋友突然跟我说:“你真好,听我说这么多,陪我这么久。”我回答:“不,我没有那么好,听你说,或陪伴你不是因为我是好人,而是因为此刻的我想要听你说,陪你。'她说:"为什么这么说?"

我回答:"如果我是为了做好人来满足你,那么我不是出于真心,我只是想符合我要做好人的规则,或是满足我认为自己是好人的期待。但此刻我的陪伴,是因为我在此刻真心关心你,也真心想关心你。但也许下一次,我无法关心你,也关心不了你,那么我会真实的告诉你,我真的做不到。"

26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