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28

空想城城主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抱持什么意思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了无痕Sky

已采纳

所谓的抱持性环境是什么呢?国内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这样解释: 在孩子成长中,不断给他肯定; 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就给他帮忙。 不贬低、不评价、不限制。 在抱持性环境中,父母会给孩子一种感觉: 无论你好还是坏,我都稳稳当当地相信着你; 即使你最惨的时候,我也愿意承接和帮助你。 这是每个未成熟的孩子都需要的一个好环境。 现在正在热播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最大的教育意义就在于此。

心理咨询师的抱持什么意思

254 评论(8)

小老头and小胖子

到底怎么养育孩子?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永恒不衰的话题,无论是已经成为父母的,还是准备成为父母的,都非常关心如何养育一个 健康 的孩子。

凡是稍有心理学知识或有过 育儿 经历的人都知道,养育孩子实际上是一种关系,首先是母婴关系,其次是父亲与孩子的关系,再次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非什么 育儿 技术或教养孩子的经验。

温尼科特在出版这本书时明确的表达过写本书的目的,他并不是要告诉父母去做什么,而是要解" 育儿 育女的科学"之毒,给父母信心,让他们相信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正常的和正确的,同时让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意外时,能够自由地寻找个性化的帮助。

︱《妈妈的心灵课: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是由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写的一本关于儿童发育和发展的经典著作,坦率的说,这是温尼科特写给适合做父母或准父母的一本 育儿 书。

本书是温尼科特论述儿童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基于作者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所做的系列广播节目,而该节目在20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帮助了英国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情绪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婴关系,尤其是温尼科特以一种共情、关怀、乐观的态度看待 育儿 工作,并且由衷地欣赏和肯定父母们的天性潜质,这无疑也是对父母 育儿 的极大支持。

本书虽然写于1964年, 距今已有50多年了,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写下的"男人眼中的母亲们"、"开始认识你的宝宝"、"乳房哺乳"、"断奶的问题"、"进一步把宝宝看做是个人"、"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利弊"、"幼儿园与学校的教育"、"父亲究竟起什么作用"、"学校中性教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性质"等主题,在当下的中国 社会 ,依然对 育儿 过程、对孩子教养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对我们这些在各个领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工作者,例如教师、 社会 工作者、幼儿园老师、中小学教师、儿科医护人员、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等也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女人,天生就有成为够好母亲的天赋和倾向

女人与自然界其他动物中的雌性一样天然具有呵护幼子的本能,成为母亲是一种必然;只要一个女人被自己的母亲相对够好地养育过,她自然就会很好地养育自己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指导和教育;温尼科特告诉那些准备成为母亲或已经成为母亲的女人,一个女人对自己成为妈妈的信心、内在的自由、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以及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对于这个女人养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妈妈与宝宝,第二部分孩子与家庭,第三部分孩子与大千世界。

温尼科特从婴儿与妈妈之间亲密融洽的关系讲起,写到孩子断奶后,爸爸加入母婴关系之中,再写到孩子上学,孩子慢慢进入青春期,与老师、同学及整个 社会 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开阔天地。就如温尼科特所说:"孩子的操作规程经历了从育婴期的亲密区间到长大后越来越分离独立的关系变化,我希望我的写法也能贴合这个变化而转变"。

温尼科特成长于二战前的英国,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又是一名精神分析师,自青年时代就在帕丁顿绿色儿童医院工作,一干就是40年;期间又参与战时儿童疏散工作,特别是这段工作经历对温尼科特触动极大,《妈妈的心灵课》就是温尼科特从事儿科医师、儿童疏散和儿童精神分析工作的思想反映。

本书各章节没有必然的关联,如果读者不熟悉温尼科特的理论,我建议从第一部分开始阅读;如果读者已经有温尼科特理论知识的素养,甚至是精神分析师,那我建议各位可以随意拆分阅读;但是,请各位在阅读时,一定结合自己的 育儿 经历或心理咨询临床工作,展开自由的想象,思考和理解温尼科特所说所指。

︱如何成为够好父母

温尼科特始终强调,父母试图像捏一块泥土那样塑造一个婴儿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那样的话,父母就要为结果而负责了,没有任何父母能负起这个责任。我们不是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而是由父母把我们塑造成现在这个人。温尼科特告诉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犯错误的难免的,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犯错和及时纠正错误,尽量适应孩子的成长过程,把孩子培养成一个 健康 有用的人。

够好母亲,是英国精神分析师、儿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提出的。

温尼科特用"够好母亲"来回应同是客体关系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克莱茵提出的"好母亲"和"坏母亲"。在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构建中,婴儿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即局部客体,然后婴儿发展出全部客体,即母亲;对婴儿来说,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乳房就是好乳房,不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的就是坏乳房,之后,婴儿把母亲分裂为好母亲和坏母亲。温尼科特认为克莱茵的提法对母亲而言有贬义之嫌,于是用"足够"这个副词来修饰形容词"好"。

按照温尼科特的说法,这两个词是指婴儿内在被幻想的母亲,而不是那个哺育婴儿的现实的母亲。他所谓"最好的母亲"是那些"与宝宝们在一起的现实中的母亲们,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照料她们宝宝的母亲们。"

够好的母亲是平常的母亲,有缺点和不足,但她能够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她也能接纳婴儿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这个母亲能够不断参与孩子的成长,构建与孩子 健康 的母婴关系。这个母亲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母亲,也是心理意义上的母亲,更是 社会 角色意义上的母亲。作为母亲,她能够为孩子创造足够好的身心安全,接纳孩子的愤怒、忧伤和欲望,帮助孩子完成适应任务,提供保持的成长环境。

温尼科特在长期与儿童、母亲的接触中发现,一个足够好的母亲(父母),要具备以下四种功能。1.抱持,即孩子被他的母亲或者那个照料他的成人抱着的方式。温尼科特所说的抱持并非抱孩子的具体技术,而是给予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支撑,满足孩子的安全需要。例如,把孩子抱在怀里、睡前的仪式、晚上睡觉前讲的故事等都是抱持。2.摆弄,是孩子被触摸和摆布的方式。母亲如何给孩子换尿布、喂他、给他穿衣服、洗澡等。温尼科特用摆弄这个术语来表示母亲触摸孩子身体的方式。3.母婴关系的建立,母亲如何在孩子需要乳房时将乳房呈现给孩子。母亲的乳房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客体,在母婴关系的建立中,母亲是如何与孩子互动的,一是满足孩子的食欲,二是以何种方式满足,三是如何回应孩子不能满足需要时出现的情绪,四是孩子延迟满足机制的训练。4.对客体赋予意义(引导孩子的想象、命名),婴儿是跟着他的母亲学习说话和交流的,母亲通过语言交流带领孩子进入外在世界,母亲赋予孩子那些咕咕哝哝的话、手势意义,母亲命名周围的人和物体,引领孩子 探索 外面这个陌生和新鲜的世界。

︱养育孩子是一个过程

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一书中多次发出疑问,养育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孩子不像小动物出生后立马就能独立生活,他(她)有一个长达十多年的依赖期,要依靠父母才能活命和生活。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除了我们的父母之外,谁能帮助我们?孩子能被我们教育成为我们希望如此的人吗?

父母,这个词有很多定义,母亲、父亲、赋予新生命的人、监护人、保护人等等,可以说父母就是养育孩子全面成长的个体:他们喂养、保护、指引新生命度过整个发展历程。

作为父母,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在我们这样注重教育孩子的 社会 里,养育是一种会造成最终结果的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养育可以被描述为父母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系列行为和互动。养育不是父母日复一日影响孩子的单方面行为,它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也受到 社会 时尚 、学校教育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共同作用与养育的结果。

因此,凡为父母者(亲生父母、养父母、代孕母亲、人工受精父母等),都要明白:养育不是一件生物学方面的事情,而是一种带有爱和责任的抚养过程,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充分利用环境支持,避免父母成长经历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孩子的成长。

养育孩子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首先你要进入做父母的角色,认识到成为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孩子对 社会 的重要性;同时,养育孩子还要涉及到经济条件、教养技能、爱心、文化修养、个性气质、情绪指数、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这些都可能成为阻碍父母教养孩子、把孩子培养成身心 健康 者的障碍。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进入生活快节奏、总感时间不够用、父母都需要外出工作、独生子女、隔代教养、升学压力巨大、 社会 对父母期望值高的 社会 ,养育孩子坦率地说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只要你成为父母,就要思考:我们要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虽然孩子生于家庭、长于家庭和学校,父母通过教育、塑造、鼓励、支持和爱对孩子的思想及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他终要走向 社会 ,参与 社会 生活、承担 社会 角色,成为一个独立离开我们独立谋生的人。

(《妈妈的心灵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各位在阅读《妈妈的心灵课》时,如遇到阅读困惑或需要理清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继续讨论。

152 评论(8)

叶子飞扬

这个题目很像昨天考三级时候的题目。书面的回答:就是:1、尊重。2、热情。3、真诚。4、共情、5积极关注。 然后还有细化的说明,上面的回答都写的很好了。如果真是发生在心理咨询里面,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还有几点,算是经验之谈吧1、与求助者见面之前的沟通。并不一定会发生在每个咨询过程中,但有些还是会发生,在面谈之前的简短沟通,会在电话中传递信息,发现匹配度。来访者会先在心里有一定的认可度2、第一次面谈的会见,咨询师装扮得体大方(此项也发生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只是在咨访关系中更加重要,因为求助者是带有期待的到来)3、良好的身体语言4、适合求助者的咨询方式。咨询师相对来说,心理能量更大,接纳度更广,只有自我成长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领更多的求助者,使其获得帮助,对于相对强势的求助者要用相对强势的咨询方式,对于无助自己成长的求助者,要关注接纳。掌握这些,基本就可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例外情况(比如说:求助者移情严重,还未进入咨询关系,开始讨厌咨询师),这是考虑咨询转介。

188 评论(12)

yolanda甯

咨询师要做到以下五点:1、尊重。2、热情。3、真诚。4、共情、5积极关注。 尊重: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尊重意味着一视同仁;尊重意味着以礼待人;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尊重应以真诚为基础。 热情:求助者初次来访时适当询问,表达关切;注意倾听求助者的叙述;咨询时耐心,认真,不厌其烦;咨询结束时,是求助者感受到温暖。 真诚:真诚不等于说实话;真诚不是自我发泄;真诚应实事求是;真诚应适度。 共情: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积极关注:避免盲目乐观;反对过分消极;立足实事求是。 就是这些了!

201 评论(13)

红颜一笑吧

如果情侣之间有一方占有欲很强的话,那个门你肯定要让着那一方,更多时候要和他沟通,想出办法解决这件事情,如果有矛盾,这解释清楚。

196 评论(15)

8668神淡淡

如何在感情中控制好自己的占有欲 在感情中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从字面上理解,就不是一种理智和理性的行为。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但会在感情中对自己的伴侣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因为自己超强的欲望,对感情产生很大的伤害。在感情中喜欢控制伴侣什么是控制呢?控制就是对方不愿意给,你硬是要求对方给;你想要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让ta来爱自己。在感情中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从字面上理解,就不是一种理智和理性的行为。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不但会在感情中对自己的伴侣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会因为自己超强的欲望,对感情产生很大的伤害,引发很多情感问题。那么在感情中喜欢控制伴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点,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控制。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在控制伴侣的,这也就无从改变了。如何意识到自己是在控制对方呢?可以从伴侣的反馈中得知;自我保持觉知或者旁人提醒。比如欣欣和阿米的故事,欣欣是一位喜欢控制对方的人,在热恋时期,欣欣看到了闺蜜的男朋友出轨了,她也好害怕阿米会抛弃自己。于是她就向阿米讲述了闺蜜的故事,确信阿米对自己的忠诚,且保证自己不会出轨。然后欣欣问了好几个试探对方的问题,最后得到满意的答案才松口气。欣欣当时是感觉特别好,但是阿米呢?阿米感觉到自己不被信任,且被欣欣控制的感觉,这是在后面阿米才告诉欣欣的。阿米说:“我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到你对我的控制,我也说不出是什么感觉。”欣欣才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感原来这么强。她也不想控制对方,但就是就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控制对方。在感情中喜欢控制伴侣第二点,被伴侣完全理解和包容,并且给予足够的爱和信任。而当欣欣得到了足够的爱,阿米给予了足够的信任之后,她的控制欲渐渐降低了。在这一点上,如果对方不能够理解你,且做不到像阿米一样,那么两个人之间应该深度沟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童年经历和过往;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理模式;也可以让伴侣提醒自己,给予自己足够的包容和爱。当一方成为了那个足够好的“父母”,你得到了无条件的理解和爱,那么你的心理创伤就会慢慢得到疗愈。第三点,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你疗愈。如果外在条件不能够给予你很好的疗愈作用,自我疗愈也显得相对困难,那么不防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你疗愈自我。心理咨询师可以给以你很好的“抱持”,给你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和包容,这也是一个好的客体关系。慢慢地你会得到好的疗愈。控制伴侣或许是对感情的一种表达的方式,但是这绝对是一种自私,而且是不是爱对方的正确对待方式。在感情中喜欢控制伴侣因为他们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带给对方的不是爱,而且一种不自由,不自愿,任何事情都会受人管制,没有一点私有空间的感受,而且这样做只会让伴侣感到越来越压抑,越来越窒息。不但不会感受到感情上一点的温暖,反而会慢慢失去对感情的信心,从而对对方越来越失望。

23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