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半月月
人多半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不喜欢自己。每天都觉得自己两个地方不够好:这也不够好,那也不够好。然后自卑焦虑、
嫌弃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那么日常。总感觉,今天没嫌弃一下自己,像是今天没吃饭一样。
不如你也问问自己:你有哪些缺点?你有哪些优点?
在一张纸上尝试着写下来,并感觉下,你对这两者的情感浓度是否是一样的。
鸡汤学家们会教人:你要喜欢你自己,欣赏你自己,认可你自己,爱你自己。
我在学心理学之初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言论,热血沸腾,如获至宝。
原来幸福的秘诀,就是自我认可呀!
所以我每天都要告诉自己:你已经很棒了。为了让这种感觉更真实,我会寻找证据:你看,你比甲乙丙丁都棒了,你都获得ABCD成就了。
然而每当我照镜子的时候,就又一次开始怀疑人生:你也不够帅,不够有钱,不够聪明,不够努力,不够勤奋,不够有爱,还有这么多心理问题。生活让你如此艰辛,你怎么能欺骗自己说“我喜欢自己”?
然后又开始嫌弃自己:为什么你都不能欣赏你自己?
欣赏自己的路,真的又累又挫败。这不得不让我反思,一定是哪出问题了。心理学如果不能让人轻松改变,一定是伪心理学。
自我认可,是一件特别难的事。自己夸自己的时候,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喜不喜欢自己重要吗?
把你放到孤岛上一个人生活,你唯一的观察者就是阿猪、阿虎、阿鹿和阿鱼。你每天都觉得自己很棒,非常非常棒。这样的认可有意义吗?
你非常喜欢自己,觉得自己非常棒。然而周围的人对你的评价都很糟糕,你也并不在意。这样真的好吗?
失去了观察者,人还需要自我认可吗?人喜欢不喜欢自己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有没有喜欢你。人是活在关系里的,我们需要获得别人的喜欢。
努力获得别人的喜欢,是我们的生存本能。人的潜意识是相信优胜劣汰的,我们怕被抛弃,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以获得更多的喜欢。这正是人的聪明之处。
别人都不喜欢你,你还在那狂热地喜欢自己。这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丧失了社会功能,是无法在社会上很好地活下去的。
喜欢自己,来自于环境的确认。环境对人催眠的力量,远远大于自我催眠。
当周围的人都开始喜欢你,不断地发现其实你很好,你从他们的眼睛中不断确认自己是好的,你就开始慢慢相信自己是好的了。
即使你很喜欢自己,当周围的环境不断地给你否定、批评着你的糟糕,而你又离不开这个环境,时间久了,你也会渐渐开始自我怀疑。
这就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实验中,人能怀疑到自己什么程度呢?当6个人开始说一根20厘米的线段跟一根10厘米的线段一样长的时候,第7个人都开始怀疑自己的视觉了。
何况“我是不是好的”这个主观想法,人更容易被影响。
怎样才能自我认可?
对于婴儿来说,他对自己的认识是空白的。他长大的过程中,如果爸爸妈妈反复给他输入了“你很好,我们很喜欢你”的概念,婴儿就从父母的眼神中得到了确认,相信自己是好的。他这个自我认可的认知就是相对稳定的。
当他长大后,在面对环境否定的时候,他就能抵御一段时间。当环境的否定超出了他的自我稳固度的时候,他就会陷入自我怀疑。
当婴儿长大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总是盯着他的缺点,反复给他输入“你不好,我们不喜欢你”的概念,婴儿就相信了自己是不好的。他长大后,对环境的否定,承受力就相对较低。别人随便否定他,他就陷入了全面的自我怀疑。
这时候环境一般的认可根本抵消不了“我是糟糕的”自我认知。他需要大量的环境认可,才能重新矫正这个认知,建立起“我很好”的自我概念。
所以自我认可,其实来自两方面:小时候,爸爸妈妈对你的认可或否定,让你建立起对于自己的认知。以及长大后,周围的人对你的认可或否定,尝试重新修整你对于自己的认知。这两个都是来自于他人,我们都是从他人眼里知道了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小时候那是没办法的事了。重点是,长大后,你怎么才能重新自我认可呢?
答案就是让别人更多地认可你!
到这里你就发现人有多聪明了。人的潜意识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了,所以人要改变自己。变得更好,以获得很更多的认可。
不喜欢自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努力。连自己努力都不认可的人,则会陷入焦虑。觉得自己特别懒,特别不努力,特别没力气,想改又改不了,所以焦虑。
其实焦虑,就是努力的表现啊。你的身体虽然不够努力,但是你的心却足够努力了。
努力改变自己的人,在焦虑中非常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下来问自己这个问题:别人真的不喜欢我吗?还是我自己觉得别人不会喜欢这样的我。
喜欢你的人其实一直都很多,你被喜欢的地方也很多。只是你没时间、没心思、没精力去发现。你总是着急改变自己,以获得别人的喜欢。却没有停下来发现,你一直在被喜欢着。其实别人的喜欢,不是来自于你努力改变自己,而是来自于发现。发现别人一直都很喜欢你!
melodyhanhan
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这件事,从来都是两极化的看法。对于认同心理学的人来说,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儿。但在不认同心理学的人眼里,心理咨询师是高危职业,学心理的不都是变态吗?
天天接收那么多负面情绪,不是作死是什么?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是凶是吉?我的回答是:都是。如果你和“半瓶子醋”式的心理咨询师谈恋爱,很有可能遭遇这样的风险:发现自己像小白鼠,每天都要遭遇对方“抽筋扒皮”式地分析。
一个朋友则这么跟我说:“你们学心理的,是不是都是心机婊?”“为什么?”他说:“我的前任就是心理咨询师,和她在一起不到1年,我就被父母彻底拉黑。这要归功于她给我洗脑,每次我们深谈,都要以我痛哭失声为终结,之前我还觉得和父母关系挺好的。
经她分析,原来我是在自欺,然后我就和父母撕逼,我爸气得心脏病发作,我都不为动。”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听到她和朋友炫耀是如何给我洗脑的,我才真正醒悟过来!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和心理咨询师谈恋爱,没好下场?错了。为什么?
第一,任何情感的悲剧,都源于这三个字:占便宜。“你想要更好的,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幸福,不扒层皮去努力争取,是不会真正拥有的。”“找个懂你的男人嫁了,找个真正爱你的人……”这些说法,都是有毒的。有毒就在于,它只有单方面的权利,但却回避了责任。换句话说:“巨婴思维”是人性弱点,但如果把它当真理,就会出事儿。
第二,学心理,就像是学佛一样,有高配版和低配版之分。什么是低配版的学佛:就算黑道去杀人前也会给佛上香——把佛当成精神安慰。而高配版的学佛,是要进入内心修炼的,要追求大彻大悟的境界。
学心理也是一样,低配版的玩心理,“一瓶不满,半瓶子咣当”,学了皮毛,就用来攻击他人,控制感情,麻醉自己。高配版的“修心理”,就是四个字:“反求诸己”,不是在保护层的世界里回避情结和伤痛,而是成为直面内心深渊的勇士。
最爱尛草莓
尝试着去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说去刻意的在外形上做出个什么夸张,或者说令别人感觉到不适,而是说,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捋清一下自己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然后找到工作当中能够让自己感觉到快乐的地方,或者说在生活里,自己更愿意做哪些事。注意,记得享受这样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里,记得学会去记录,去分享,去改进,还有去学会独立思考。过了一段时间后,你在跟之前的自己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个状态下的自己。重点来了,你不要让自己总是在无聊的臆想当中,而是要脚踏实地的去践行。不能光想不做。做了,就慢慢的一点一滴地去积累自己的一些感受,经验什么的。自己热衷的事情,持续下去,你会得到收获。同时会伴随着阻力和困难。久了,你就更清晰的辨别出自己更喜欢做哪一类人了。
yuqian1004
生活中,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受到别人的欢迎,让自己做什么事都能顺风顺水。然而,有时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总会有人不喜欢我们。这时候很多人觉得委屈或者愤怒,但却无可奈何,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其实,只要做到以下三点,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让你不再为人际关系而烦恼。
相互了解,不要出现不必要的误会。人与人相处首先就就要是互相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自己好心却做出让对方觉得难堪的事情。与人相处,最为忌讳的就是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与别人交往,尤其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你觉得好的,别人未必觉得好,你觉得不好的,别人未必觉得不好,不要总为别人“操心”。有句话说的好:我想要个苹果,你却辛辛苦苦给我一车梨,你被自己都被感动了。但我却不高兴,因为我想要的苹果没有得到。
注意分寸,不要触犯他人的底线。有些人性格随和,只要不去伤害他就能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的人你只要真诚对待就可以。有些人则会斤斤计较,在接触时就不能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向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能够与这些人搞好关系最好,但如果实在性格不合,也无需强求,保持适当的距离也就是表面说的过去就行。太远了,人家说你不合群,对人有意见;太近了,你随时可能会触犯到对方的忌讳,关系反而更僵。如果不想关系太僵,保持着合适距离就好。
端正心态,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就像前面所说的,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喜好也不一样,如果想要每个人都认可,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论。试想,你让慢性子的人喜欢你,让急性子的人也喜欢你,那你会是个什么性子的人?而且,既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也就是说,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想要让别人满意,很多时候就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那对自己是一种不公平。人与人相处,需要作出必要的让步,但这种关系是相互的,从来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方面让步。换句话说,你要去迁就别人,别人也应该迁就一下你,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程度。如果别人不迁就你,你单方面的妥协没有任何意义,换来的只能是得寸进尺。而且,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别人不来迁就你,那你又有什么理由去一味迁就别人?只要自己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就可以了。
康夫君和小静
搜狐网2018-06-22 00:00人多半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不喜欢自己。每天都觉得自己两个地方不够好:这也不够好,那也不够好。然后自卑焦虑、努力改正,希望自己能变成理想的模样。我给学员做培训,有时候会做一个优点练习,邀请成员讲出自己的三个优点。这个练习中,很多人会拧巴着不愿意先讲,讲的时候也要搜肠刮肚硬是挤出一个:我很善良。然而让他们讲自己缺点的时候,则可以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策略致胜!5级就能开启全球竞技,你还不来?广告嫌弃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那么日常。总感觉,今天没嫌弃一下自己,像是今天没吃饭一样。不如你也问问自己:你有哪些缺点?你有哪些优点?在一张纸上尝试着写下来,并感觉下,你对这两者的情感浓度是否是一样的。鸡汤学家们会教人:你要喜欢你自己,欣赏你自己,认可你自己,爱你自己。我在学心理学之初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言论,热血沸腾,如获至宝。原来幸福的秘诀,就是自我认可呀!所以我每天都要告诉自己:你已经很棒了。为了让这种感觉更真实,我会寻找证据:你看,你比甲乙丙丁都棒了,你都获得ABCD成就了。然而每当我照镜子的时候,就又一次开始怀疑人生:你也不够帅,不够有钱,不够聪明,不够努力,不够勤奋,不够有爱,还有这么多心理问题。生活让你如此艰辛,你怎么能欺骗自己说“我喜欢自己”?然后又开始嫌弃自己:为什么你都不能欣赏你自己?欣赏自己的路,真的又累又挫败。这不得不让我反思,一定是哪出问题了。心理学如果不能让人轻松改变,一定是伪心理学。自我认可,是一件特别难的事。自己夸自己的时候,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喜不喜欢自己重要吗?把你放到孤岛上一个人生活,你唯一的观察者就是阿猪、阿虎、阿鹿和阿鱼。你每天都觉得自己很棒,非常非常棒。这样的认可有意义吗?你非常喜欢自己,觉得自己非常棒。然而周围的人对你的评价都很糟糕,你也并不在意。这样真的好吗?失去了观察者,人还需要自我认可吗?人喜欢不喜欢自己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有没有喜欢你。人是活在关系里的,我们需要获得别人的喜欢。
一天五吨饭
1、自己先想答案:大家在提问题时,先想办法自己提出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这非常重要。就像我们在心理咨询里一样,你首先会问他,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咨询师一开始是不会首先去回答问题的。一般会问,来访者怎么想。2、促使自我思考:在所有问题询问完之前,咨询师是不可能说出自己的任何建议的。即使到了最后,咨询师也可能会说,从你今天所说的内容里面,我听到了什么东西。他会把你说的东西呈现出来,反馈给你听。然后他也不会给你更多的建议。他可能会说,我感觉到,可能我们还要经过更多的时间来讨论这些问题。心理咨询师总是不断地促使对方去思考问题。因为任何时候,当一个人训练出对自己问题的思考能力的时候,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人格的成长。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生命最终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尝试各种可能,去生活!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3、受人尊重的理由:关于这个案例,让我回想到我刚进入职场那时候的感觉。刚开始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都想让别人尊重我们,但是职场就像是一个自然界,就像是一个原始丛林。如果我们要求别人尊重我们,我们就要拿出实力来。其实社会有它的游戏规则。只不过,我们从学校刚来到社会后,大家一开始误以为这个游戏规则是一样的。其实是有区别的。学校有学校的游戏规则,社会有社会的游戏规则。在我看来,社会游戏规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们要尊重你,你就要给别人一个尊重你的理由。
κiξs飛揚
首先你这种心态就要不得,每一个自己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应该让它在这个世界上精彩的绽放。所谓的绽放不是你一定要为人所知举世闻名,也不是你非要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而是你不管出于何地都要活出自己。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如今还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地区,举家逃难,命悬一线;还有许多人生活的卑微,做着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还有许多人生来带有残疾或者遭受巨变仍在坚韧的活着,在我们看来不幸的生活他们却活出了乐趣和精彩。如果不喜欢自己,就去改变自己,如果改变不了的(比如天生残疾),那我们就试着去接受,我们改变不了现状,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一个人有了强大的意志和追求,他就不会软弱,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该如何生活,平凡的我们照样可以不平凡,不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问问自己的心,我想要活成什么样子,并且去努力实现,这才是正道。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