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佬胚祖宗
这是2017年阅读的第54本书,离150本还有96本。2017年7月10日至7月11日《相信改变会发生》翻书笔记 页数: 224页 推荐指数: 5 阅读天数: 2天 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这是一本关于萨提亚的书,这是一本将萨提亚理论真正结合中国实际展开的亲子教育的书。真的很不错的推荐。 它里面提到了很多的案例是非常非常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的,比如三代同堂教育理念冲突应该怎么办,比如规则和自由应该怎么约定等。当然,这些案例背后的理论体系就是萨提亚的理论体系支持 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和蒙特梭利的相比,他们两个对于孩子最基本的认识的都是一致的。当然,萨提亚的重点不在孩子,他关注的是人的成长。蒙特梭利更加注重孩子的整体引导。 本书内容 面探讨教养之道,作者把萨提亚模式的精髓——积极正向、人性化、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倾注书中。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精彩书评 ★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清晰而充满希望的架构。透过这一架构,父母可以更了解孩子,准备好做一个成功的父母,用一种能够创造出更健康、更快乐、更成功的结果的方式与孩子互动。——约翰·贝曼 全球知名萨提亚导师 ★在这本书中,通过对常见的养育困惑的解析,让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长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营养,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阳光的内在品质。 ——魏敏 萨提亚北京齐家盛业教育与应用中心创始人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非常欣喜,作者把萨提亚的积极理念、内在冰山理论、人际沟通理论、身体雕塑技术等,灵活地应用于亲子教育之中。这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父母的一份爱的礼物,愿更多的父母接受这份礼物,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蔺桂瑞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 ★这是好友杨莉带着爱心写作的一本书。她用自己的生命智慧,与天下父母分享亲子互动的经验。书中不仅蕴含着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更蕴含着一位萨提亚传播者对每个中国孩子的爱。 ——郝宗媛 贝曼萨提亚中国管理中心执行助理 本书目录 第一章 自尊自信Part One 父母的态度是一面镜子 凹透镜照出“矮子” 凸透镜照出“巨人” 哈哈镜照出混乱 平面镜前才是真实的自己 萨提亚雕塑课堂:别让“理想样子”遮挡爱的平面镜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安全、接纳、我是重要的 安全 永远不说抛弃 孩子不是“出气筒“ 哭是真实的情绪表达 接纳 不为难孩子的天性 说真话才坦然 没有缺点,只有特点 我是重要的 重视孩子的感受 谁都可以发表意见 敢于提要求 第二章 自主自立 Part One 处理好期待才能放下心、放开手 “听话”的要求来自父母的期待 不是所有愿望都要满足 顺应孩子的心理成长阶段 萨提亚雕塑课堂:调整期待,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 Part Two 满足深层渴望:信任、欣赏、支持 信任 没有坏孩子 自己选择好朋友 享受当下的快乐 欣赏 欣赏品质而不仅仅是行为 无需比较 拒绝有目的的夸奖 支持 用建议代替决策 在脆弱的时候给予爱 做不到很正常 第三章 规则和界限 Part One 界限清晰促进内在完整 真正享受规则和界限带来的好处 行为自由不等于内心自由 健康的设限方式 善用界限处理好三世同堂 萨提亚雕塑课堂: 当孩子因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 Part Two满足深层渴望:自由、乐趣、尊重 自由 接触真实生活 会想象,敢表达 尊重孩子的选择 乐趣 爱玩才会乐享生活 呵护学习兴趣 快乐的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尊重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难堪的感觉很伤人 自主带来力量感 第四章 情绪管理 Part One 有稳定的情绪才能给予稳稳的爱 情绪是信使 萨提亚模式下的情绪管理 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萨提亚雕塑课堂:以一致性状态面对孩子的负向情绪 Part Two满足深层渴望:理解、认可、亲密 理解 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言行问题来自于内在 接纳期待,但不一定要满足 认可 拒绝的态度会让坏情绪变得更坏 倾听孩子的意见 换个方式满足渴望 亲密 分享内心世界 评判性反应导致关系疏离 家庭和睦最重要 第五章 适应社会 Part One 与孩子共同成长 成为好的决策者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真正有效的沟通 增进亲密感的五种语言 萨提亚雕塑课堂:教会孩子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Part Two满足深层渴望:归属、联结、性 归属 让孩子参与家庭互动 交朋友不戴“有色眼镜” 学校就是小社会 联结 敞开心扉与人交往 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不要对环境充满抱怨 性 告诉孩子生命来源的真相 恰当处理自慰现象 用健康的态度对待“性” 结语 送给孩子两样最好的礼物 后记 阅读天数: 1天
小骨头骨头
沈亦臻是沈淳和卢月背着沈家生下的孩子,沈家不承认沈亦臻和卢月的存在,在他们眼里赵曼和她的女儿才是沈家的后代,哪怕赵曼的孩子不是沈家的骨肉也无所谓,而赵曼的女儿就是白欣欣。
所以沈亦臻小时候经常和白欣欣在一起玩,而沈淳不喜欢他俩在一起。因为沈亦臻这个名字是白欣欣的,沈亦臻顶替了白欣欣在沈家的名字,才有机会回到沈家,成为沈家的继承人。
这段记忆随着那段大火被隐藏了,沈家的下人也都被遣散,因为这都是王慧珍替儿子沈淳掩盖他做过的事情。是沈淳让沈亦臻顶替白欣欣在沈家的名字,将白欣欣关在地下室,沈亦臻才有机会光明正大生活在沈家。
沈氏集团的继承者、娱乐公司副总沈亦臻,因为某段缺失的童年记忆,而罹患多重人格障碍,罕见地拥有七重人格。因为多重人格的关系,沈亦臻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危险,事业也止步不前。积极、开朗、善良的心理医生白欣欣与他相识后,阴差阳错地成秘密主治医生。
在白欣欣的帮助下,沈亦臻渐渐重拾勇气,直面自己所遗失的痛苦记忆,并凭借开朗的态度、过人的勇气和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沈氏集团合格的继承者。同时,实现了和白欣欣共同的救赎。最终,沈亦臻的多重人格被治愈,他也收获了爱情、事业与梦想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柒个我
糖醋jiang
在电视连续剧《爱很美味》中,方欣的宝宝究竟是谁的,这一剧里并没有交代,
有一些观众们觉得方欣的小孩子是前任老公的,由于方欣和前任老公离婚后,方欣便怀了孕,但是也是有可能是张挺的,由于方欣假如和张挺同居生活的话,两个人在一起这么多年,也是有可能的。
方欣自小便由于表面好看的关联,因此自小会遭受关心,乃至凭着容貌,方欣身旁不缺乏异性朋友。毕业后以后,方欣工作中不久便结了婚,打开了美好的生活。
尽管在家里做主播,可是方欣最终还发觉老公出轨了,因此和爱人离异,离婚后的方欣身旁不缺乏异性朋友,而她和张挺了解以后,便对张挺有好感。
张挺尽管喜爱方欣,可是由于性情较为内向型,不善于表达,因此就算喜爱方欣也是不容易说的。最终或是方欣先张口说喜爱,张挺一开始还不敢相信,直到方欣说成确实情况下,张挺才敢坚信。
曾涛~家居建材
赖佩霞,1963年6月8日出生于台湾,毕业于暨南大学,歌手,身心灵导师。
赖佩霞曾为知名歌手及主持人,发行有"爱的嘉年华"、"冷冻我爱"、"霞飞季节"、"摇落"、"碎心恋"及"拥抱我入梦"等多张唱片,拍摄电影《阿美阿美》。
【个人经历】
1961/父亲美籍军人21岁,随美军驻守来台湾,与当时担任美籍将军家保姆的25岁家母相识、相恋
父亲被分发至越南,4年后返美,与育有三子女女子结婚、生子
赖佩霞出生,自始母亲独力抚养独生女儿。满月时,因连续哭了四五天被妈妈抱到‘先生妈’家里收惊,被预言将来会以唱歌为业。经常陪母亲出入寺庙、佛堂参拜。从有印象开始,成天与一同龄行动不便邻居为伴,形成生命重要影响。
1967/搬到台南与母亲美籍男友相处,开始接受西式教育,接触西洋歌曲
1968/念美国天主教学校,幼稚园开始接触修女的教导
196/上中文小学,因不习惯中西文化差异,害羞自闭
1971/继父进入母女的生活,过安定生活,开始学钢琴
1971/小三开始收到情书,开始与异性结下不解之缘
1975/国中开始参与学校活动, 个性逐渐开朗
1978/高中只考一所美术学校,生活愉快
中美断交
1981/第一次踏上美国
【如果你的妈妈充满哀伤,你还敢快乐吗?】
赖佩霞来自单亲家庭,20岁之前从没见过父亲。关于父亲的一切,都是母亲告诉她的。父亲是美国人,1962年,21岁的他随美军驻守台湾,不久后,与当时在美籍将军家当保姆的赖妈妈相识、相恋。1963年初,母亲怀孕4个月时,父亲被派到越南。再之后,他回到美国,娶了一个带着3个孩子的离异妇女。赖妈妈来自小镇,读书不多,这段感情的创伤和之前初恋的失败,让她认定男人是不可靠的,幸福的婚姻更如镜花水月。
像很多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一样,赖佩霞的母亲敏感、多疑,充满哀伤。生下女儿后,她很少和家人联系,也没有什么朋友,生活的所有动力都来自女儿,也把所有的不如意,都一股脑儿地倾倒给了女儿。
在别人眼中,赖佩霞漂亮、好学且乐于助人。但因为没有爸爸,小朋友总欺负她,指着她的鼻子骂:“杂种!你这个没爹的孩子!”最开始,她哭着跟母亲告状,母亲没有解释和安慰,而是指责她:“这世上没有任何人要你,只有我要你,你怎么可以不听话,跟其他孩子吵架?”4岁的时候,母亲结束了一段恋情。看着她蒙在被子里暗自饮泣,赖佩霞问她怎么了?母亲说男方不喜欢她有小孩,走了。之后只要看到母亲心情不好或流泪,赖佩霞总觉得是她的存在惹的祸。
“如果你的妈妈充满哀伤,你敢快乐吗?如果你的妈妈总说,‘如果不生下你我就不至于活得这么艰辛卑微,你还敢像正常孩子那样跟妈妈撒娇、委屈了放声大哭吗?”赖佩霞说,她一直在尽力做个少让妈妈操心的孩子。
因为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是最贴近的,当妈妈不快乐的时候,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其他孩子可能会选择闹事打架来宣泄,但赖佩霞是独生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吵,她童年唯一的伙伴,是房东家的孩子,但对方是小儿麻痹症患者,需要她的照顾和保护。“我受了什么伤,无人可以倾诉。因为母亲知道我受伤后会更难过。所以很多的委屈,我就这么吞下了……”
为了证明母亲是错的,她也是受欢迎的孩子,当然也为了早日逃离妈妈,16岁那年,赖佩霞踏进娱乐圈。因为模样清秀,中英文歌都唱得很棒,她很快就在娱乐圈站稳了脚跟。她也终于知道,原来除了母亲之外,还有人喜欢和认可自己。
后来母亲终于再婚。继父大母亲21岁,对母亲和她都很好,但母亲却没有如赖佩霞想象中那样变得快乐。母亲总抱怨:“要不是因为你,我才不会嫁给这个男人!”听到这样的抱怨,赖佩霞的心又一下子down到谷底。
25岁那年,赖佩霞走进第一段婚姻。但是,母亲对她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段婚姻里,她总在抱怨、指责,就像当年母亲对待她一样。而丈夫同样来自单亲家庭,父母早年离异,父亲独自抚养他长大,父亲过得不如意,儿子成了他的出气筒。和赖佩霞一样,丈夫也不懂得如何去对待亲密关系。
刺猬碰刺猬,这段婚姻的结局可想而知。1996年,33岁的赖佩霞选择离婚,独自带着5岁和1岁的女儿离开。离婚的导火索,是对方有了外遇。而赖佩霞除了指责、谩骂别无他法,对方也是这样。“我当时不认为我可以改变任何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不会去继续伤害,能做的只有疏离。”赖佩霞说,母亲没什么文化,完全靠打短工也养活了自己,赖佩霞读过大学,在演艺圈发展,她也看到身边有很多单亲妈妈,一个人快快乐乐地把孩子养得很好。她觉得自己一个人也能养活两个孩子,而且还会比现在快乐。
赖佩霞说:“离婚的力量,来自于我做了母亲。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没有办法再扮演老公的妈妈去管他,所以选择离开。”
赖佩霞看到不少人口中说着爱孩子,但在众目睽睽下骂他们“没用”“丢脸”。一了解,才发现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拥有一个不快乐的母亲或父亲。那样的人生,无趣、痛苦又没有希望,赖佩霞想要摆脱,做一个快乐的女儿,更要做女儿们的快乐榜样。她也希望天下所有父母都能早日觉知:你是孩子的天、孩子的地、孩子的世界,所以要善用善意、善心和善行。没有任何事情比善待自己的子女更神圣、更有价值,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弱势的群体。
我骂你其实与你无关,是因为情绪管理不好
离婚后的赖佩霞,和几个女朋友住在了一起。从那时起,她大量减少演艺工作,开始系统地接触、研究心理学,美国著名心理专家西恩的《失落的幸福经典》,对赖佩霞影响深远。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人生并不是一个辛苦的奋斗历程,而是一场轻松的游戏;如果能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只想象美好的事物,并正确地运用言语的力量,每个‘正当内心渴望都会在生活中实现。”
如何实现身为一个母亲单纯爱孩子的“正当内心渴望”?如何做到爱就是单纯地爱,而不是以责骂、抱怨的方式去“爱”?为何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赖佩霞想要一一找到答案。
一天,赖佩霞发现一个美国朋友因为孩子大声嚷嚷,狠狠地责骂并惩罚了孩子。但是很快,这位朋友就对孩子道歉:“对不起宝贝,我刚才骂你,不是因为你大声说话,而是因为我工作出了点儿问题,是我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过得不开心,满心抱怨,或者负面情绪没有控制住,就会殃及孩子。每个人都会有坏情绪,我们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不开心,但事后,总会冠上“我这么做是爱你,为你好”的借口。
没错,孩子也许会在心底认同“妈妈(爸爸)是爱我的”,但是这面目狰狞的“爱”,却让孩子被恐惧和担忧包围。恐惧和担忧怎么会快乐,又怎么会是爱?赖佩霞说:“所有父母都应该明确的就是:我骂你,跟你无关,而是因为我自己的情绪管理不好,我没有付出爱而是一直躲在爱的后面。”
还有一些父母的“不快乐”,其实是源于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不自信和自责。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赖佩霞见了太多这样的家长。“因为我是单亲妈妈,所以我要千方百计让女儿出人头地。否则,所有人都会说我没本事,没用心!”“他妈妈跟别人跑了,我一个大男人带一个孩子,容易吗?他怎么就不明白我打他骂他,其实是爱呢!”赖佩霞说,这种父母当然也爱孩子,但爱得很曲折,甚至是错误的。实际上给孩子带来的是伤害、自责和巨大的压力。
赖佩霞发现:那些打骂孩子的背后,父母的不开心其实是源于对自己现状的恐慌、对伴侣的不满或无法得到家人的重视。而所有这些,都是成人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能转嫁、迁怒到孩子身上。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才不会把坏情绪“传染”给孩子呢?
赖佩霞说,首先要做到的是“口不出恶言”。口不出恶言就是不骂孩子,不对孩子说难听的话。两个女儿非常小时,赖佩霞就告诉她们:“见到妈妈发脾气时,赶快跑!不要成为我情绪的受害者。”所以她们只要看到妈妈不说话了,表情不对劲儿了,就会赶紧跑掉。对那些没有做到口不出恶言的父母,赖佩霞的建议是,过后向孩子道歉,告诉他们,自己这么做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是他自己有情绪,然后请求他们的理解和原谅。
但口不出恶言、道歉,还只是浅层次的情绪管理。赖佩霞说,真的要做到情绪管理,让孩子感受到爱并生活得快乐,我们要做的,还是要先让自己快乐起来。
让自己快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照顾得好好的。这个道理,是赖佩霞现在的先生谢志鸿告诉她的。谢志鸿一家人特别相亲相爱,也让赖佩霞对“爱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先生60多岁了,但依然保持着20多岁的好身材。因为他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经过战乱、饥荒后才存活下来,所以他的生命得来不易,一定要好好爱护。”一个总是好好管理自己身材和身体的人,就具备了让自己快乐的最基本要素。
让自己快乐的第二步,是拥有快乐的能力。对赖佩霞和她见过的很多快乐父母来说,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惧怕改变和创新。现在的赖佩霞身兼多重身份,她最喜欢的工作是心理咨询。偶尔去拍戏,演舞台剧和音乐剧,她很喜欢挑战新事物,在不断开发、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她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时间对孩子和先生发脾气?所以,一个女人结婚做母亲后,依然敢追求梦想,她的情绪是不大会出现问题的。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后,我们还得转过头去,从“心”开始,面对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与父母和解。
没有哪一个人怨恨父母,还能过得幸福快乐
20岁那年,赖佩霞第一次见到父亲。之前,她曾多次幻想,见到爸爸时,一定要过去甩他两巴掌,然后大声告诉他:“你看没有你我也过得很好!”她觉得唯有这样,才能替妈妈出气。但是真的见到了父亲后,委屈、失落和遗憾一齐浮上心头,赖佩霞泪流满面。原来对父亲怨恨的背后,是深深的爱。
“我相信很多做子女的,都有替妈妈出一口气的想法。但那些其实都是脑子里的,或者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一直对他充满恨意。”赖佩霞说,她见到的父亲,其实是孝顺父母、疼爱孩子的好男人,他高大英俊、温文尔雅。“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他见到我欣喜的表情里,从他一遍遍夸赞我漂亮、有才华的言语里,看出他是真的爱我,他也曾经爱过母亲。他不是母亲口中的那个男人,至少我见到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赖佩霞说,所以她选择坐下来和父亲好好沟通,而不是口出恶言伤害他。
赖佩霞试着和父亲沟通,并了解到父亲当年之所以抛弃她和母亲,其实有着不得已的原因。父亲是家中的独子,家中有需要他照顾的父母。他出生在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偏远小镇,时隔多年,那里的人们依然对外来种族有着很大的偏见。父亲告诉她,当年他之所以没有带她和母亲回到美国,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父亲还告诉她,过去多年,他一直试图联系她们,但由于赖佩霞的母亲搬家,那些寄出去的信,后来都被一一退回了。
当自己与父亲和解后,赖佩霞很想让母亲也走出怨恨,于是她说服母亲和自己一起去见父亲。她一直以为,母亲见到父亲后,会跑上去撕扯、打骂,说出最恶毒的话。但是母亲没有,她沉默不语,脸上满是嫉妒和羡慕。对于父亲和他现在的妻子,母亲表现得特别和善和有礼貌。
这让赖佩霞震惊又感动,回家路上,她夸赞母亲表现得很好。母亲说:“其实你表现得更好,妈妈爱你,不想给你丢脸。”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赖佩霞潸然泪下。看来时过境迁,母亲已经放下了对父亲的恨意,她不想再过那种抱怨和指责的生活了。这个路程很长,但母亲做到了。
那一刻,赖佩霞对母亲有了全新的认识。是的,父母本来就不可能完美。在过去的年代,大家生活条件都艰苦,为了求生存,无法兼顾孩子的心理需求。爱的表达流于匮乏、冷淡或草率,是不争的事实。赖佩霞很感谢自己带着母亲去见父亲,这种见面带来的不是持续的抱怨和指责,而是原谅、释然和放下所有的恨和怨。
1998年,赖佩霞刚走入第二段婚姻不久,母亲患肝癌离世。母亲离世前,赖佩霞的先生向病榻前的老人承诺:一定会照顾好佩霞和她的两个女儿。母亲对赖佩霞说:“我很快乐!”妈妈的这句话,让赖佩霞第一次觉得,她是一个很棒的女儿,而母亲的这一生,也算是圆满了,因为她是带着笑容离开这个世界的。
母亲去世后,赖佩霞和父亲的联系更为紧密。“虽然心里面有些结,但是我选择慢慢和父亲谈,我让他知道我的哀伤、遗憾,还有我对父爱的渴望。”她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好,每年至少有一次,赖佩霞会带着孩子去美国看望父亲,父亲有时也会去台湾看望她。父女俩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充满欢笑,聊到赖佩霞的母亲也都是甜蜜回忆。赖佩霞很庆幸地看到,其实父母对子女抱怨、指责和谩骂的背后,都是无可替代的深深的爱。
采访最后,赖佩霞说:“即使今天我已经拥有先生与孩子的爱,有朋友、学生、老师、读者和歌迷的爱,但母亲那句‘这世上没有其他人要你,还是会时不时地在我脑中暗自打转,特别是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依然会在很深很深的潜意识里,感受到那句话的存在。”
因为受过的伤,总会留下疤痕。但不要紧,我们要正视疤痕,然后努力疗愈。赖佩霞说:“当母亲曾经带给我们的不快乐袭来时,请把它摊到阳光下,跟事实对比,然后告诉自己:这些与自己无关,都已经过去了。”
认知自己有价值、有人爱、值得爱,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条漫长的寻找之路。有人走过漫长一生却从来不曾相信过,但所幸赖佩霞历经漫长曲折,最终迎来了如今幸福圆满的结局。
参考资料
百度: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