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将军YY
【心理咨询师个人简介】 姓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69年12月 移动电话:136XXXXXXXXX 学历:研究生 学位:硕士 职称:副教授、 二级心理咨询师 2003年,从事了六年青少年犯罪研究与教学的我再次被多年的困扰所扰动,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除了讲学和研究外,如何将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如何将它们转化为可见的、可实现的价值;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信息,内心一动,感觉这个职业是自己所需要的。于是,报名参加了培训,并于2004年12月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我对如何做咨询仍然一头雾水,对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开始踏上寻找成为一名咨询师的道路,这条道路由三条主线组成。 第一,心理咨询受训经历 最先参与的实践培训是2004年的“积极心理治疗与人类思维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课程。2006年在清华大学参加了萧庆仪(香港)、樊富 珉 培训的“知心知深”恋爱与婚前辅导团体领导者培训工作坊;朱建军培训的“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初级班。2007年黄维仁培训的“亲密之旅—爱家婚恋情商课程辅导员班”;首师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萨提亚学院主办的、贝曼培训的“萨提亚家庭治疗师专业课程班”。2008年凯特博士培训的“个人成长工作坊—心理剧”;斯蒂芬培训的“改变的历程工作坊—萨提亚模式”;以色列外交部、Natal创伤治疗中心与玫瑰心灵心理咨询中心共同举办的“国际灾难心理危机干预治疗专业培训课程”。2009年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吴秀碧教授(台湾)培训的“哀伤治疗工作坊”和“创新介入技术工作坊”。2010年由上元人生主办的比利时心理咨询师米杉的解梦工作坊;由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北京万生心语咨询公司承办,美国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柯克.施奈德主持的存在-人本主义工作坊;由北京以人为中心成长小组举办的以人为中心系列课程第四、五期;中国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天君的中国传统文化修行课程“道家”;由美中国际心理学院主办,北京万生心语咨询公司承办,美国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系统培训第五期中高级课程。2011年中德舞动治疗师职业培训一阶并取得合格证书;由周鼎文带领的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 (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我为大家收集) 对于我来说,心理咨询的培训从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个培训好,哪个是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发展到越来越能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哪类培训。随着培训以及个人成长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能在培训中实现学习与个人成长兼得。 第二、心理咨询操作实践经历 2006年,随着心理咨询的培训,我开始尝试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操作实践经历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边做咨询边接受督导的过程;迄今,这个过程还再继续。期间,先后做过个询、婚姻咨询和家庭治疗;带领过欧文·亚隆模式团体、人际关系团体训练坊、梦与意象工作坊、减压工作坊、爱情是什么工作坊、萨提亚课程、心理读书小组;在公安系统开展过《公安干警的心理保健》讲座。同时,担任过《时尚健康》读者心理问题解答专家,《泰客》心理客厅专栏作者。 第三、个人成长经历 心理咨询是一项对个人成长要求很高的职业,咨询师成长的多高就能把来访者带领的多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懂得这一职业的责任,它可能影响着来访者的幸福、甚至生命。每一次培训,都会听到对受训者个人成长的要求;每一个个案,都能感受到个人成长与咨询深入的正向关系。为此,2005年以来,我一直都在、并还在参加成长小组,先后有意象对话、以人为中心、深度体验工作坊、精神分析小组、舞动治疗小组;并长期接受个体咨询和督导。除此之外,每次培训也是个人成长的机会;最值得一提的是,来访者带给我的也是成长,他们与我在咨询室的互动,让我更多地发现自己、走进自己,让我更懂得生命,并使其得到滋养。深深地感谢他们! 随着对心理咨询的学习、成长和实践,我越来越知道:心理咨询是我的所爱,它让我懂得生命、懂得爱,也让我的生命越来越丰富和具有活力。因为有了这份职业,我感到我是幸运的,并由衷地喜悦,我竟然可以找到让我感兴趣、与生命深深连结、并愿意投身终生的事业! 期待在咨询中与不同的,同时又是共同的生命结缘!
小可爱mmd22
(一) 我是你的镜子 实战课上到第五课,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过程却越来越艰难。 第四次模拟咨询,虽然很期待做咨询师,因为突然出现的咽炎,考虑到来访者的感受,最后选择做了求助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一起上课的小伙伴的成长,在她们身上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咨询师的影子。 这节课解决了一直埋在心里的一个疑问。真正开始接触心里咨询后,作为咨询师总有一种无力感,来访者是抱着解决自身问题的初衷来的,那怎样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呢,是咨询师觉得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还是来访者自己认为自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有些现实问题不是咨询师可以解决的,这种状况之下咨询师该怎么办,咨询本身的意义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围绕着我,虽然知道作为咨询师能提供的服务很有限,但总觉得哪里没有思考明白。 这次课堂上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咨询师能解决和修通的是情感层面的问题”,就是这句话我突然明白:现实中的问题终归要靠来访者自己解决,甚至说有些现实问题本来就是死循环,没有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咨询师能做的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访者,倾听他的困惑,梳理他的思绪,让他慢慢的看清自己的内心。现实问题交给现实去解决。而咨询师在咨访关系中也可以做真实的自己,有真实的感受。这样的感触突然让我布满云雾的内心敞亮了起来。 非语言倾听的课堂上感触最深的便是大家自由舞动的体验环节了,原来表情,肢体语言,甚至眼神都可以传达很多的信息 ,有一群和自己“一致”的人陪着自己会让自己变得强大和不可思议。慢慢地真切的感受到,有一面能够看到自己的“镜子”是那么的让人温暖和感动。 我有一段时间在想,那些弃世的人,如果他们的生命中曾经有这样一面“镜子”,他们一定会在看到自己的伤感和无奈之余,也会看到“镜子”里的那个自己是那么地爱自己。 对接下来的招募来访者有些期待,也有些忐忑。 但是,心理咨询师这条路我想走得远一点,为自己,为家庭,也为面前这样来来往往的人! (二) 让我来温暖你 第五次实战课的作业未完成。忙是借口,并未忙到没时间接咨询,真正的阻力来源于不自信和内心对于接待陌生来访者的忐忑不安,所以并未主动争取,选择了假装遗忘和逃避。 实战课之前和上实战课的过程中自己给了心理咨询师很多的预设,虽然接触之后不像其他人一样给心理咨询师披上神秘的面纱,但是依旧认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但在模拟咨询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无力感。 作为一名还在路上的心理咨询师,对心理咨询本身有很多的期待,但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所限,感觉自己并不能自信且自如的去做好心理咨询师这一工作,所以畏首畏尾。 掰着指头数上课的次数,一边盼着上课,上课让自己觉得内心充实和满足;一边又怕上课,调整上课时间和长途跋涉让我身心俱疲。但每一次都不忍心请假,我喜欢心理学,也渴望接触心理咨询。 第六次的实战课觉得是一个突破,十节课的课程,十分之六本来就是坚持了多一半,坚持到最后的信心又多了一些。实战技能的增多也给了自己一些支持,特别是一起学习的小伙伴的分享也会带给自己很多启发。 共情,是第六次实战课讲到的技能。课程上到第六次,突然有些词穷,有时候思路清晰但并不能清楚的表达,能感受到来访者的感受,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直和语言打交道,到真正共情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说不出话来了。从模仿开始,争取做到能够独立思考,这大概是条不错的途径。 共情,对于来访者该是莫大的支持。不管世俗,不论对错,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有包容,接纳,理解和温暖,这也许是来访者最需要的。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带着问题、迷茫或者说是创伤来的,当他们踏进咨询室的那一刻,当他们决定和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经历的那一刻,一定是经过艰难的抉择,默默的鼓足了勇气的。所以,正如老师所说,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如果说心理学是一条大路,让生活归于安详,自己归于宁静,那心理咨询便是一道光,能让处于黑暗当中的人看到一线光明,而共情便是一件小棉袄,能帮助来访者抵御风寒。 (三) 此时无声胜有声 因为身体不适,第七次实战课请假了。伴随着遗憾和焦虑过了一周。 第八次实战课突然开始提前想象分离,不知道相伴了三个月之久,和老师以及一起学习的伙伴分开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最多的该是不舍吧,其实不用等到真正分别,从这次实战课开始已经有了这样的感受。 过去的两周仍旧未能招募到来访者,有因为周围的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曲解,觉得走进咨询室是一件比想象中还要艰难的事情;也有因为规则的设置,一部分来访者为了避免双重关系而婉拒;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的不自信,觉得没有足够的理论背景支撑自己去从容的面对来访者,所以并没有很积极主动的去执行这件事情。但愿存在心里的期待和真心可以鼓励自己接待到陌生的来访者。 第八次实战课的内容于我意义应该更大一些。“沉默”,这是我最怕面对的场景,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咨询中,突然出现的沉默有时会让我无所适从,我常常会耐不住沉默,或提问,或应答,不能坦然的去感受沉默。 体验环节中,我扮演了来访者,我自己分明感受到沉默了很长时间,沉默到我自己都有些尴尬,但大家却并未感觉到我的沉默。这样一来我更加意识到自己不能很好地去应对和感受沉默,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我给自己的评价是略有些急躁,虽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开始慢慢地趋于平和,但仍旧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 体验中还有一个环节让我触动颇深。在我陪同蒙着眼睛的搭档走过“崎岖”的路途时,我更多的是焦虑和担心,生怕她因为我的指引不周而受到伤害,甚至宁愿自己去当那个蒙眼的人。我小心翼翼的“搀”着她,看着她跟着我的步伐慢慢走到终点,我常常地舒了一口气。是的,我“剥夺”了她自己探索的权利,她给予了我足够的信任,而我包揽了所有的责任。我以为这是对她好,这是我帮助她的方式,我让她感受到了安全和温暖,但我却忽略了这样一点:如果离开我,她能不能很好地再次面对这样“崎岖的路途”。我开始反思,咨询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咨询师该“站在”来访者的哪个位置呢? 常言道:沉默是金,其实细细想来,咨询中的沉默又何尝不是一块金子,通过沉默,可以感受来访者的心里,捕捉来访者情绪,甚至可以通过合理地处理沉默建立更好的咨访关系。 突然想到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竟是如此的应景!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