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张总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情绪与心理的危机,学习管理情绪十分必要。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冯宣东认为,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抑郁会使身体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没有力气、没有愿望……如果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经常有人“无缘无故”地生病,而又查不出任何的病理原因,殊不知这就有可能是情绪在作祟!比如习惯性腹泻,但是查不出任何食物感染,可能就是过度紧张所致。冯宣东认为,要学会管理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情绪就像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我们强制向下按它,不让它漂浮在水面,但当手一旦松开时,球反而会弹得更高。所以,极力控制不良的情绪,不仅不能使它消失,它的“反弹”反而会更大地伤害我们。因此,要学会管理情绪,就像对待那个球一样,先扎个孔,放掉气,再让水流进去,球自然就会沉下去。当外界的压力使我们感到紧张、愤怒或焦虑时,经常会听到别人的劝说,如“想开点”、“往好了想想”等,但这样的话等于没说一样。因为强烈的外界刺激使我们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映时,我们是无法做到“想开点”的。举个例子:一个人在大街上与他人发生了严重的摩擦,即使这个人控制了自己当时的情绪,但可能还会产生其他后果:一方面是他压抑了自己,愤怒还在,会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他会转移愤怒的对象,比如与劝说的人发生矛盾,因为他的愤怒还在,没有消失,他需要发泄。那么如何做到管理自己的情绪呢?第一步,用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而不是压抑它们。首先要真正地接纳自己的情绪。我紧张了,对,我就是紧张了;我焦虑,是的,我是焦虑;我愤怒,不错,这件事太让人气愤了———要承认这些情绪的存在,寻找合理的方式和渠道宣泄它们,如找朋友、家人、心理咨询师等,倾诉你的感受,把你的情绪宣泄出来。第二步,正确认识情绪。任何情绪都有优点和缺点,辨证地分析它们,才能使情绪为我所用。比如焦虑情绪,不好的一面是使我们产生恐慌,考试前焦虑假如处理不好,我们就可能害怕学习,害怕考试,产生厌学心理。但焦虑也有好的一面,它会调动起我们的力量,使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考试。如果能正确地认识了焦虑情绪,了解它产生的原因,我们就会有的放矢。如数学没有复习,产生了焦虑,那就尽快行动起来吧,制定一个复习计划,一步一步实行,等到考出了好成绩,焦虑自然就消失了。
lavenderheyijun
对别人,这一定是好事。因为共情能力好的人可以很敏捷的捕捉到他人的心思和内心的想法,这也方便ta去理解别人,对别人而言,特别是遭遇什么打击的人,被理解是一件莫大的好事了对自己而言,共情能力强,应该绝大部分是比较痛苦的,因为他们太容易感受到别人的不幸,如果ta本身是个比较理性的人还好,若是感性的人则会更多的吸收他人带来的负能量和消极情绪,给自己带来压力应该说,即是幸运,也是不幸吧适度共情是高情商的沟通,过度共情是对自己的伤害。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共情力的核心是真诚并全身心的关注对方,它是心理咨询中非常常见的概念,也是心理咨询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可以这样说,在咨询室中,如果咨询师没有好的共情能力,他(她)是无法和来访者建立好关系的,我们需要真诚并全身心的关注对方,理解对方,看见对方,有一句话说,看见即疗愈,也就是题主所说共情能力是最高级情绪,那共情能力为什么总让人痛苦?替代性创伤,是一种接收到灾难,悲剧,丧失等负面资讯后,同理受害者,而产生的创伤反应,即过度共情后容易产生的一种心理创伤。
bonbean棒冰
因为你做事情喜欢考虑到最坏的打算,即使没有最坏的发生,你也要考虑到。本身这样的考虑是非常好的,但是当你考虑的负面状况多于正面时,而且次数多时,你心里就会不自觉的往坏处想。这就相当于概率,同一件事情总是负面出现多,思维就会不自觉把往那个方向想。所以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可能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优秀自信的心态可以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后希望你明白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很多不可抗拒因素或者其他人的出错,是不应该算到你头上的。不要把所有错误都归结到自己,这样你会很累很痛苦。
维尼达熊
年轻的时候情绪不稳定是很正常的。任何一个正常人,不仅有喜与乐,也都难免愁与忧。生活的多彩,酿就情绪的多彩。用适当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会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绪 比如有一些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是坏事,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可能是好事。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是自我解脱的
三月女王Amanda
舞钢焦点工作坊第2期,陈侠持续分享第113天,20180524星期四, 今天读了卫鸽的分享,看到她因为家里发生的事情,心情低落,对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生活的无力感和自我否定,我能理解她的这种心情。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曾经在负面的情绪里,只看到生活中不好的那一面,心情被负面事件和负面思维模式牵着鼻子走,自己没有改变的力量,越来越痛苦。但是人其实在逆境中成长才会更快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不刑不发不冲不达。意思就是说,有志气的人,不经过磨难就不会成长,不经过失败就不会成功。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我心情最低谷的时候,我明白道理是最快的,成长的愿望也最强烈进步的速度也最快。焦点里也说,没有一件事情只有负面意义。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道德经里有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比如塞翁失马的故事。丢失马匹,他不认为是坏事,马匹回来,又带来几匹马,他不认为是好事,儿子腿被摔断,他不认为是坏事,到最后也变成了好事。其实宇宙中根本没有好事和坏事,只是我们缺乏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事情,如果我们能从眼前的坏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自己所用,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没事的,生活中,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宇宙也总是爱我们,只是他用的方式,有时候不是我们喜欢的方式而已。比如露易丝海,我最喜欢她强大的内心,和改变命运的勇气。她的任何一个经历放在我们身上,我们都承受不了。她五岁被性侵,接着被继父虐待,十六岁未婚生子,四十岁被丈夫抛弃,又得癌症,命运给她一堆烂牌,但是这手烂牌却被她打好了。她不但治愈自己的癌症,还成了最负盛名的心理咨询师,演讲家,作家,她成了滋养世界的女人。这些负面的事情,都化作她成长的养料。她学会了爱自己,学会了宽恕,学会了无条件的去爱世界上的每个人,帮助了不计其数的人改变了命运。 愿你我也能在生命的低谷,看到生活的曙光。
美食界女王
从小父母、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可能在那个时刻就已经给我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那是可以从感恩中获得力量、快乐和积极的种子。 但是随着我们变得成熟,历尽生活的艰辛,遭遇灾难、陷入困境、结果不如人意时,我们对他人说一声感谢都很难,更不用说常怀感恩之心了。 甚至你只要用心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大家常常在生活中会口出怨言:“ 为什么偏偏让我遭此不幸呢? ”我们会怨天尤人,满腹怨恨。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变得好运连连,什么事都称心如意时,可能我们口中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是内心并没有感恩之心。因为我们会认为撞好运,遇好事,那是我应得的,是“理所当然”的。 甚至有的人还不满意,认为“还不够,还要更多”,贪得无厌,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 渐渐的,我们会发现不管是遇到好事还是坏事,要抱有感恩之心是很困难的。 也许每个人都能理解“无论何时何事,都要表达感谢”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个很单纯的人生秘诀,也许我们在学校的教育、在父母的口中都听到过、学习过。 这样重要的人生道理,虽然我们都知道,但却无法将其变成自己的“血肉”,没能在生活中付诸实践。 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要用理性将这个道理铭刻于心,在心里做好准备,让“谢谢”随时都能脱口而出。 有人说要无论何时何事,都以感恩之心应对人们心中最重要的意义,来增强自己对道理的深刻理解。 可能这些方法都对,虽然头脑里知道这种生活态度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践行到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常常会遇到巨大障碍。 最终大家都选择了淡忘和放弃,所以能在人生中真正加以贯彻的人少之又少。 你有尝试过一天说一百次“谢谢”吗? 我在书中看到一段对“感恩之心”的描述: “谢谢”不仅是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也能给自己赋能,不仅是要对人说‘谢谢’,还可以对东西、对植物、对天空、对太阳说。 试着对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说‘谢谢’,这才是真正的“感恩之心”。 刚开始我认为这件事未免太简单了,一天说一百次根本不是难事吧,周围这么多与我接触的事物,随时都能说出个几十个“谢谢”。当我真正去尝试去做时才发现,原来最难的并不是说出那声“谢谢”,最难的是心怀感恩之心的习惯。 这个过程中我常会忘记,当一天都过去了我才恍然大悟,我明白这是因为这种人生态度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 渐渐的,当我饱含心意说出‘谢谢’的次数越多,那些道谢的对象就会反馈给我力量,并在实现梦想与希望的途中助我一臂之力。 我们都可以尝试着对于铅笔、桌上的花、从窗户里吹进来的风、穿在脚上的鞋子……都去说“谢谢”。 当然,对见了面的人也要说“谢谢”。一天之内说一百次“谢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日常习惯,我现在依然坚持这样去做。 微笑着、愉快的、积极的、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并不期待对方的回馈,那是最好的、最自然的心态。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让我营造一个自带能量的生活态度,引动我心中那股隐藏的力量,让我更有能量的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所以,不管面对何种境况,我都要以“感谢之心”去面对。 我们不能沉浸于逆境而愤怒悲观,沉溺于顺境而骄傲自满,始终用谦虚、积极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不可忘记常怀感恩之心。 特别是在直面灾难、苦难、不幸状况的时候,抓住这些表达感谢的绝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种严酷的环境、严峻的局面,才能够锻炼我们的心志,磨炼我们的灵魂,越是这种艰难的时刻,越需要我们用感恩之心去面对。所以,不要悲叹,不要怨恨,不要总是愤愤不平,要对灾难、苦难和幸运说“谢谢”。用积极的态度接受一切,并加以感谢,抱着乐观的心态不断向前。 文章作者简介:灿亮,静坐冥想师,心理咨询师,终身学习践行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